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四川省攀枝花市2015年中考化学试题答案

四川省攀枝花市2015年中考化学试题答案

来源:宝玛科技网


四川省攀枝花市2015年中考化学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2.5分,满分40分) 1.D 解析:A、味精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B、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C、白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D、植物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正确. 故选:D. 2.B 解析:A、表示的是腐蚀品标志,错误; B、表示的是禁止烟火标志,正确; C、表示的是节约用水标志,错误; D、表示的是可循环利用标志,错误; 故选B. 3.A 解析:A、葡萄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凉水冻冰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黄瓜切片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辣椒剁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4.C 解析:A、果汁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维生素属于有机物. B、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蛋白质属于有机物. C、矿泉水的主要成分是水,还含有一些矿物质,一般不含有有机物. D、啤酒中含有酒精,酒精属于有机物. 故选:C. 5.B 解析:A、稀盐酸中含有氯化氢和水,属于混合物,故A错; B、亚钠属于盐,故B正确; C、冰水共存物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C错; D、纯碱属于盐,不是碱,故D错. 故选B. 6.B 解析:A、聚氯乙烯塑料不具有导电性,可用于电线外面的绝缘层,正确; B、石灰石不具有吸水性,不能用于干燥剂,错误; C、金刚石硬度大,可以镶在玻璃刀头上用来裁玻璃,正确; D、不锈钢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性能,可用于制作外科手术刀,正确; 故选B. 7.D 解析:A、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故错误; B、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造成大气污染,但不能停止化石燃料的开采和利用,错误; C、人类需要的能量不都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错误; D、目前没有大量使用氢能源,是由于氢气的制取成本高、贮存困难,正确; 故选D 8.B 解析:A、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酒精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B、液态水凝固成冰,所占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间有间隔,液态水凝固成冰时水分子间隔变大,分子的体积没有变化,故选项解释错误. C、由于分子是运动的,温度升高运动的速率加快,晴天比阴天温度高.所以,晴天

湿衣服比阴天干得快.故选项解释正确. D、由于分子间有间隔,在加压时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故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9.C 解析: A、草木灰水显碱性的pH为11.1,呈碱性,故A说法正确; B、橘子汁的pH为3.4,呈酸性,胃酸过多的人不宜多吃,故B说法正确; C、碱性溶液pH越大,碱性越强,炉具清洁剂碱性最强,不是酸性,故C说法不正确; D、醋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10.A 解析:A、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故正确;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可以隔绝氧气或空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不能用水浇灭,因油不溶于水且密度小,浮于水面上,不能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错误; C、甲醛能和蛋白质发生反应,使蛋白质变性,还对人体产生危害,故错误; D、CO不溶于水,所以用煤火取暖时,在火炉旁放一杯水以防止CO中毒,是错误的. 故选A. 11.B 解析:A、温度计水银球在蒸馏烧瓶支管口处,测的是蒸汽的温度,如果把温度计放在支管口以下的地方,这时候的温度是比支管口的温度略低,故选项说法错误. B、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过滤时将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故选项说法正确. C、实验室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因骤然冷却而炸裂,故选项说法错误. D、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应停止加热,用余热将剩余液体蒸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2.D 解析:A、黄铜比铜的硬度大,故错误; B、铜的导电性很好,如铁的导电性比铜的导电性差,该选项说法错误; C、金银铜铁锡中,由弱到强的顺序是金、银、铜、锡、铁,该选项说法错误; D、五种金属中,只有铁和锡能和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3.BC 解析:A、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但该反应的反应物均为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 B、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且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正确. C、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正确. D、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但氧化反应不是基本的化学反应类型,故选项错误. 故选:BC. 14.D 解析:A、过量铁粉能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铜,应再进行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氢氧化钠具有吸水性,但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Na2SO4能与适量Ba(NO3)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钠,能除去杂质但

引入了新的杂质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CuO能与过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铜不与稀盐酸反应,再进行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D. 15.B 解析:A、参加反应的c与d的质量比为:10g:5g=2:1,该选项说法正确; B、x可以大于30,例如当a是生成物时,x>30,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当y=20时,b是催化剂,或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则a物质是生成物,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当y<20时,b是反应物,反应物是三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D、x+y=30+20+(10+5)=65,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6.A 解析:设需要NaOH的质量为x, 2NaOH+H2SO4=Na2SO4+2H2O 80 98 x 100kg×4.9% ∴= ∴x=4kg; 设需要Ca(OH)2的质量为y, Ca(OH)2+H2SO4=CaSO4+2H2O 74 98 y 100kg×4.9% ∴= ∴y═3.7kg; 采用NaOH中和这些残余硫酸所需经费:4kg×24.00元/kg=96元; 采用Ca(OH)2中和这些残余硫酸所需经费:3.7kg×6元/kg=22.2元; 可以节约的经费:96元﹣22.2元=73.8元. 故选:A 二、填空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23分) 17. 解析:(1)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4个氢分子可表示为:4H2. (2)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氢氧根离子可表示为:3OH. (3)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NaHCO3.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其元素符号为:Al. (5)干冰(固体的二氧化碳)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于人工降雨,其化学式为:CO2. ﹣故答案为:(1)4H2;(2)3OH;(3)NaHCO3;(4)Al;(5)CO2. 解析:(1)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硫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2x+(﹣2)×3=0,则x=+2价. 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SO4+Na2S2O3═Na2SO4+S↓+H2O+X↑,可知反应前后各原子的﹣18.

个数分别为 反应前 反应后 H原子 2 2 S原子 3 2 O原子 7 5 Na原子 2 2 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生成物R的每个分子由1个S原子和2个O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可表示为SO2;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填:+2;SO2;明亮的蓝紫色;有刺激性; (2)依据题干信息和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IO3+CaCl2=2KCl+Ca(IO3)2↓; 故填:2KIO3+CaCl2=2KCl+Ca(IO3)2↓. 解析:(1)元素之间的最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2+(2)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镁离子,镁离子的化学式为Mg;氧化钠由钠离子和氧离子构成,氧显﹣2价,钠为+1价,所以氧化钠的化学式为:Na2O. (3)从原子结构上分析,氯与碘原子的最外层的电子数相同,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元素符号分别为:Cl、I. (4)由于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在上述碘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53﹣2﹣8﹣18﹣7=18. 故答为:(1)质子数不同(2)Mg,Na2O.,(3)Cl、I.(4)18. 解析:(1)图1中甲烧杯底部有不溶解的晶体存在,说明在该温度下甲溶液饱和,而乙溶液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因为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升温后所得图2中的乙一定不饱和;故填:甲;不饱和; (2)根据图1中信息可以知道2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而图3中在20℃时,N曲线的溶解度大于M曲线的溶解度,故N表示的是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因为乙在20℃时没有晶体存在,故降温至30℃也不会出现晶体;故答案:N;不会. (3)50℃时甲的溶解度为80g,则此温度下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4.4%,故填:44.4%. 三、简答题(共3小题,满分15分) 21. 解析:A、要达到净化后的水属于纯净物的效果,应进行蒸馏操作,该装置净化后得到的水中含有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要达到将硬水变为软水的效果,需要降低水中钙、镁离子含量,该装置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不能降低水的硬度,故选项说法错误. C、要达到杀菌消毒的效果,需要加入消毒剂,而图示净水器中不含有消毒剂,则该净水器不能起到杀菌消毒的效果,故选项说法错误. D、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填:AD. 22. 解析:(1)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检验图中发生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是:用止水夹夹紧胶皮管,从长颈漏斗中加水,至管内形成一段液柱,观察液柱如果不下落,则气密性良好; (3)长颈漏斗的末端一定要伸入液面以下,为防止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从长颈漏斗2+19. 20.

逸出. 故答案为:(1)CaCO3+2HCl═CaCl2+H2O+CO2↑; (2)长颈漏斗中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 (3)防止二氧化碳从长颈漏斗处逸出. 23. 解析:(1)加入的碳酸钠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因此除去的是钙离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Na2CO3+CaCl2=CaCO3↓+2NaCl; 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没有带入新杂质;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没有带入任何其它杂质;符合除杂的原则,故NaOH和Na2CO3如果添加过量了,可在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稀硫酸除去; (2)操作a得到的是固体和液体,因此是过滤,过滤需要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 (3)由于硫酸钠的溶解度在30℃以下比氯化钠小,降温的过程中会析出大量的硫酸钠,所以操作b应为:先将溶液M蒸发浓缩,再降温结晶、过滤.降温结晶的最佳温度范围是30℃以下. 2+故答案为:(1)Ca,Na2CO3+CaCl2=CaCO3↓+2NaCl;稀硫酸; (2)漏斗; (3)30,在30℃以下硫酸钠的溶解度比氯化钠小,且硫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氯化钠大. 四、实验题(共1小题,满分10分) 24. 解析:【实验探究一】(1)向试管中加入少量MnO2粉末,产生大量气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复燃,说明有O2生成,故答案为:O2; (2)结论有二氧化碳生成,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故答案为:CO2+Ca(OH) 2═CaCO3↓+H2O.2═CaCO3↓+H2O;【实验探究二】(3)实验前通氮气一段时间,加热铜网至红热后,再缓慢滴入过量稀硫酸,直至A中样品完全反应是为了除去装置内的氧气,以防测定值偏高;实验后还要继续通氮气是为了使残留在装置中的气体全部被装置吸收;故答案为:排出空气,避免产生误差; (4)装置B的作用是干燥气体,防止水分进入D装置使测定值偏大;同时便于观察和控制气流速度以使反应充分进行;故答案为:ab; (5)E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D装置,会使碳酸钠相对含量偏大,而不影响过氧化氢的质量,导致x:y的值偏大;故答案为:偏大; (6)C装置中铜网增重1.2g,则说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2g,氧气质量占样品的百分数(活性氧含量)为×100%=13.3%大于13%,属于一等品; C装置中铜网增重1.2g,则说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2g,因为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2g,则设需要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2H2O2~O2↑ 68 32 x 1.2g 则=,解得x=2.55g,故由氧气质量可计算过氧化氢质量为2.55g. 因为D装置增重2.2g,说明生成二氧化碳2.2g,则设需要碳酸钠质量为y Na2CO3~CO2 106 44

y 2.2g 则=,解得y=5.3g,故计算反应的碳酸钠质量为5.3g, 根据“产品中活性氧含量测定和过碳酸钠(xNa2CO3•yH2O2)组成”,则可得:106x:34y=5.3g:2.55g,故解得x:y=2:3. 故答案为:13.3;一等品;2:3. 五、计算题(共2小题,满分12分) 25. 解:(1)黄酮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5+1×10+16×2=222. (2)黄酮素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10)=18:1. (3)11.1g黄酮素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11.1g×100%=9g. 26. 故答案为:(1)222;(2)18:1;(3)9. 解:(1)第1次生成气体的质量2.2g,第2、3次生成气体的质量4.4g,说明第1次中碳酸钠过量,盐酸不足,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及二氧化碳,所以第1次测定数据时所得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Na2CO3与NaCl; (2)设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117 44 x y 4.4g =x=10.6g y=11.7g 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100%=70.7% = (3)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为15g﹣10.6g=4.4g 计算第2次测定数据时,反应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00%=14.6% 故答案为:(1)Na2CO3与NaCl(2)70.7% (3)14.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