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景区
【镇江概况】镇江隶属于江苏省,扼守在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十字黄金水道”的交汇点,京沪铁路横贯东西,古有“九省通衢”的美誉,是长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兵家必争之地。镇江枕山濒江,东、西、南三面山峰起伏,北面大江如画,素有“城市山林”之称。是我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至2013年8月,镇江共有5A级景区1处、4A级风景名胜区5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其中,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南山风景区就是镇江市5处4A级风景名胜区之一。
【景区概况】从镇江市区南行数里,有一胜区,有珍禽奇鸟,有亭台楼阁,有竹林流泉,风景清幽,美不胜收,这便是我们面前的南山风景区。南山风景区由招隐山、黄鹤山、夹山、九华山等组成,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是4A级风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及江苏省省级风景名胜区。风景区内青山连绵,绿树葱郁,森林覆盖率达到73%,为镇江提供新鲜的空气,被称为镇江市区的“肺”。
南山风景区以“秀山、古寺、甘泉、奇洞、鸣鸟、幽林、古墓”七绝而闻名,古朴幽深,素雅明朗,吸引了历代名流雅士前来游览、居住。六朝以后,南山的名声渐起,梁代昭明太子曾广邀天下贤才,在南山招隐寺增华阁编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文选集——《昭明文选》;北宋大书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在这里开创了山水画新技法——“泼墨”法,人称
1
“米氏云山”;南北朝时期著名音乐家戴颙隐居在招隐山中,谱成“广陵”、“游弦”、“止息”三首古曲。
南山是镇江的灵魂,山在城中,城在山中,镇江“城市山林”的美称便来源于此。
【文苑景区】首先我们要游览的是文苑景区,这是富有丰富历史文化和强烈时代气息的以科技文化名人为主题的公园,占地8公顷。“文苑”一词出自《文心雕龙·才略》篇中的“晋世文苑,足俪邺都”。文苑景区可以说是镇江的文化园、名人园、生态园。
(文心阁)文苑中心区以纪念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及展示《文心雕龙》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文心阁是中心区的主体建筑,是一座二层卷棚式仿古建筑,“文心阁”匾额由被誉为当代“龙学泰斗”的杨明照先生题写。走进文心阁,迎面壁上挂的是刘勰砖刻画像,大厅左侧展柜内陈列着多种《文心雕龙》的版本,右侧墙壁上悬挂着当代镇江10位书法家篆刻的《文心雕龙》50篇篇目印谱,阁楼上下层的墙上分别悬挂着镇江12位书法家题写的《文心雕龙》名句和以其为内容创作的命题中国画。
文心阁后墙外壁上有一方大理石碑,镌刻着书法家许图南书写的鲁迅先生对刘勰及《文心雕龙》的评价,碑上还刻有刘勰的生平简介。刘勰,字彦和,祖籍山东莒县,长期居住在京口,就是现在的镇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理论家,
2
他的文学评论巨著《文心雕龙》博大精深,涉及人物530多位,涉及作家300多人,文体35种。这部书无论是从产生的背景和社会条件,还是其中重要的思想理论价值和历史穿透力,都是中国和世界文学库中光彩夺目的明珠。
(其他建筑)文心阁东南有一泓碧泉,这就是雕龙池。池里的水引自地下170米深得矿泉水,水缓缓流进山谷中的竹溪,潺潺有韵,令人遐想。池中的知音亭是一座攒尖顶方亭,飞檐高翘,清秀雅致,亭子的四檐上分别挂有4位书法家题写的真、草、隶、篆四块“知音”匾额。在文心阁北侧有一块《文心雕龙》碑,它是为了纪念2000年4月在镇江碧榆园召开的、由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与镇江市主办的第三次《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而建的纪念碑。下面我们来到文苑北区,学林苑是北区的主题建筑,是一座堂、厅、轩、回廊和水榭连为一体的仿古建筑群,由文学之苑、艺术之华、文史之窗、科技之光、中外交流等五部分组成,展示了镇江古代19位名人。当代29位名人及与镇江有密切联系的5位外国人在科技文化领域中的主要成就,是镇江的名人馆。辛亥先烈赵伯先烈士墓位于南山竹林寺东,翠柏丛生,青桐笔立。陵墓前后约一百米,左右宽三十米,大型墓包有护围拱石,四周有圆形回廊平台,墓周植有梧桐和苍松翠柏,树森成荫,景色幽静,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竹林景区】文苑的南区是以大片竹林为主体的自然景
3
观,景区中有竹林寺等景观,竹林寺又名夹山禅院,建于东晋。因四周修竹环抱,故名竹林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南巡时,曾留住竹林寺,并亲题寺匾。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烧毁部分,“”中破坏殆尽,1981年部分修复。金刚殿即天王殿,为竹林寺山门,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35)1981年落地翻建,门额上嵌有“竹林禅寺”石刻。林公泉为明代林皋法师开凿,故此名。相传林皋一竹笕引水入釜,烹以待客。泉背依山崖,岩石嶙峋,颇具古意。1982年整修,每当雨后听泉,石缝中滴漏之声如罄。由林公泉沿通道迂回曲折而至恶化山最高处有挹江亭,六角形,1982年重建,登亭北望,大江如练,故名“挹江”。亭中小坐,可荡涤心胸,开阔视野。亭外松篁掩映,苍翠宜人。北望烟波浩渺的长江和雄壮秀丽的京口三山,令人心旷神怡。
【招隐景区】(招隐坊)接下来请跟随我的脚步,前往招隐景区。招隐山原名兽窟山,因东晋末年艺术家戴颙隐居山中,是以又叫“招隐山”、“戴公山”。从竹林寺到招隐寺,一段山路不长,给人的感觉却很舒适。招隐寺最早建在招隐山山顶,由戴颙故宅改建。戴颙只生一女,戴颙死后,女矢志不嫁,舍宅为寺,故名招隐寺。在入山途中,我们可见一大石牌坊,这便是招隐坊。这是一座三门四柱冲天式花岗岩质地的牌坊,石刻上的横额是篆书的\"宋戴颙高隐处\"六字,下额为\"招隐\"二字,相传戴颙隐居于此,宋武帝刘欲对他极为赏
4
识,对他屡加诏聘,但戴颙拒诏不出,一招一隐,便引来了“招隐”二字。石柱上有两幅对联,内联是:读书人去留萧寺,招隐山空忆戴公。外联写的是:烟雨鹤林开画本,春咏鹂唱忆高宗。对联巧妙地道出了历史上此地曾出过萧统、戴颙、米芾三位文化名人及其风流遗韵。牌坊初建于明朝,历经兴废,现重修。
(读书台)走过招隐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三间开阔的平房,进入室内,正中榻上的正是昭明太子读书的石刻坐像,坐像前的石案就是当年昭明太子用来读书的。石案侧面刻着“普通元年岁在庚子”的字样。“普通”是其父亲梁武帝的年号,“岁在庚子”指昭明太子来此时正值二十岁。昭明太子塑像背景是扬州刻漆画屏。昭明太子,名萧统,字德施,是梁武帝萧衍的长子。自小聪颖,性格仁孝,特别爱好读书。作为长子,他两岁就被立为太子,15岁就开始协助梁武帝处理政务。但他志不在此,他希望好好读点书,给后人留点有价值的东西。于是经梁武帝同意,他带着一批文人选中了南山的招隐寺,在这里,他们编写出了传世经典——《昭明文选》。
(增华阁)在太子读书台的右侧,便是著名的增华阁,面开五间,雕栏净窗,唐宇宽敞。增华阁内陈列着历代各种《文选》版本和南宋时代出土的文物。增华阁是当年昭明太子编撰《文选》的地方,《文选》收录了上起先秦下至梁朝800年间130余位名家的诗文辞赋,共30卷,573篇,基本上
5
汇集了梁以前文学作品的精华,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文选》形式优美,辞藻华丽,对仗工整,韵律相宜,文质并重,典雅脱俗,被历代文人推为典范,后人选文,多受《文选》启发。
(听鹂山房)继续向前,我们来到了听鹂山房。它的始建年代不详,门头上的“听鹂山房”四字是镇江现代书画家李宗海的手迹。山房内正墙上那位倜傥豪放、把酒言欢的便是戴颙像。戴颙是南朝著名的雕塑家、诗文家、音乐家,是南山上第一位隐士,他与女儿在这里隐居了25年,其间从半山腰到山顶建造了三百多间房屋。当时南山古木参天,山中花鸟若市,鸟声不绝,尤以黄鹂鸟为多,戴颙在此隐居时,非常喜欢听山上的黄鹂鸟鸣叫,常常在春天的时候携双柑斗酒外出,这就是“戴颙斗酒双柑听鹂鸟”的来历。招隐山听鹂对戴颙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创作了琴曲新弄15部,长弄1部,其中最著名的有三部:第一部《游弦》,主要描写了江南和京口的自然景色;第二部《广陵》,歌颂了京口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对敌,打败了外来的侵略者;第三部《止息》,当时正在内乱,戴颙期望战争结束,统一祖国,人民能够安居乐园。戴颙63岁终老在听鹂山房后,刘欲将他的三部曲带到南京,请皇家乐师演奏,后来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传世佳作。
(其他建筑)大家请紧跟我的脚步,现在在我们面前的
6
就是鹿跑泉,它与虎跑泉齐名,所以也有人将这两个泉称为姐妹泉。鹿跑泉的泉池用长方石砌造,长5米,宽2米,深3米,底部另砌长方形井,泉眼在井中。泉池的左上方刻有篆书“鹿跑泉”三个字。泉池边上有座亭子,成三角形下大上小,造型别致,叫鹿泉亭,也称“如斯亭”,是万历年间郡守林华起的名字,这个名字取自《论语》书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意。当年此处林壑优美,野鹿出没,闻呦呦鹿鸣,听泠泠泉响,别有一番情致。大家往前看,位于招隐景区最高点的便是飞云阁,该阁为重檐三层八角攒尖顶形制,高20.57米,登阁望远,城市山林风貌一览无余。
行至这里,我们的南山之旅便结束了,非常感谢大家的配合,也希望大家以后有时间,能再次来到南山游览。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