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第17课战争优质课教案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第17课战争优质课教案

来源:宝玛科技网
第17课 战争(教案)

一、教材分析

《战争》是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7课内容,是新民主主义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抗战胜利后,党与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战争的三个阶段和战争胜利的意义。它既是蒋介石集团退踞的开始,也是中国党在全国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的历史。本节内容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史还是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二、教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胜利与意义 (2)掌握新民主主义胜利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阅读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建国方针材料,生培养读表与阅读解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总结中国党为新民主主义所做出的努力,生培养总结归纳历史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生感知战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2)结合三大战役地图,讲授三大战役的经过,体会其中所包含的军事战略思想 三、教重点难点。

重点: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党为新民主主义胜利所做出的努力

难点:战略、战略决战的条件;三大战役战略战术 四、情分析

高一生对战争这一内容有一些了解。对历史人物、战争的细节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设计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 五、教方法

本节课在新课程念指导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情境,采用材料解析、讲授法、启发式教方法,引导生感知历史并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能对所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六、课前准备

1.生的习准备:预习课本《战争》,初步了解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

2.教师的教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案,课内探究案,课后延伸拓展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生的疑惑,使教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由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反动派的矛盾。此时的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采取假和平的策略,为发动内战做准备。面对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中国党采取了怎样的对策呢?中国

的民主道路将走向哪里呢?今天我们就习这部分内容。用多媒体展示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战争的背景 一、全面内战爆发的背景 1、内战爆发前各方面的态度

运用课本内容,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生掌握内战爆发的背景。 材料一: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的损害 ……

——1945年8月,《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封读者信

材料二:美国在中国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而短期目标首先是“阻止党完全控制中国”。 ———《美国外交文集》

材料三: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如彼不能……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 1945年9 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长官密电

材料四:战后,(中国)需要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成立……联合……领导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自由、统一、民主的新中国。

——《论联合》19454

A、全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内战

B:美国:实行“扶蒋”,维护其在华利益。 生: ::假和平,真内战。拖延时间,为内战作准备

D:党:成立一个联合,建立真正的自由、民

主、统一的新中国

E:民主党派: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教师:既然已经洞悉蒋介石的阴谋为何还要赴重庆谈判? 生:为揭露蒋介石的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早日实现民主。 教师:为争取民主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有利于人民的成果?

和平建国, 坚决避免内战,

A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 召开政协会议,

保证人民权利等

未达成协议:人民和

区政权合法地位

B 政协会议 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

教师:既然国共双方达成协议,为何又爆发战争呢? 生:因为内战准备工作已经完成。撕毁国共双方达成协议。

设计意图:通过对抗日战争后各方面态度的探究,使生体会到重庆谈判的原因,进而认识党的和平诚意及为民族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的英雄气概。引导生分析掌握协定内容和谈判结果,认识

重庆谈判使中国党的影响扩大,赢得了人民信任,使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探究二:战略、决战的条件 二、内战爆发

【探究目标】战略防御、战略、战略决战、战略决胜

1、

战略防御阶段——粉碎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阅读课文P78第三段,思考战争初期的战况如何? 答案:粉碎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2、揭开战略序幕——千里挺进大别山 阅读课本79页材料回答问题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和部分任务分别是什么?外线指什么?

答案: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地方,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外线指国统区,内线又指区。

3、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1)探究战略决战时机成熟的表现

(图1)战争初期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简表(1946年6

月) 拥有 武器装备 430万人 接收100万日军的装备, 取得美国大量武器 党 130万人 基本上是步 拥有人口 拥有地区 3亿多 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 1亿多 小城镇、乡村、偏远地区 (图2)敌我力量对比表 1948年7月

总兵力 机动兵力 人民280 万 优于敌大为改善 军 军 略占优势 危机四低落 伏 巩固 高昂 装备 后方 士气 军365万 不足 队 这张表格和战争初期的表格相比,发生了什么变? 这种变,使人民作出了怎样的决策?

答案: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人民做出了战略决战的决策。 (2)过程

三大战役 时 间 作战 指挥者 胜利结果 歼敌47 1948东北野战辽沈战役 罗荣东北9 军 桓 全境 华东野战 歼敌555多194811 淮海战役 军 刘伯承 万,基本 中原野战陈 毅 了长江以北林 彪 万人 军 的华东中原地区 华北野 聂战军 荣臻 194811 平津战役 东北野战林 军 彪 歼敌 52万 基本 华北全境 (3)意义: 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为长江以南奠定了基础。 运用所知识,分组讨论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 答案: 1、党的正确决策 2、各区人民的大力支持 3、广大人民的英勇作战

4、战略决胜——渡江战役 (1)背景:北平和谈

1949年4月1日,北平。以张治中为首席谈判代表的南京国民和平谈判代表团飞抵北平。到下榻的北平六国饭店时,一幅大标语映入眼帘:“欢迎真和平,反对假和平”。

思考:南京国民代表团是为真和平而吗?的态度怎样?最终结果如何?

答案: 1、不是真和平,目的是缓兵之计,阻止人民全中国,企图划江而治

2、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

中国党提出了和平谈判的条件。

3、1945年4月20日,南京国民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1945年4月21日,、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

军的命令。

1945年4月23日,的统治被推翻。

(2)渡江战役

1945年4月20日,南京国民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1945年4月21日,、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设计意图:通过对战略防御、、决战、决胜四个阶段的层层设问,使生了解内战的经过,引导生积极思考,提高生的习积极性。

三、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胜利

1、指导生从国内、国际和思想三个方面解掌握新民主主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标志着中国近百年屈辱史结束,、统一的新中

国即将诞生。 (国内)意义

(2)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也是思想的胜

利。 (思想)

(3)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国际)

3、回顾本单元内容,对比民主时期各阶级斗争的结果,探讨新民主主义胜利的基本经验, A:中国党的正确领导(核心)

B、有马列主义思想的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组成一个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D: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

探究三:抗战胜利后,中国党为新民主主义胜利作了哪些努力?

生: 1、争取和平民主阶段:赴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参加政协会议,通过有益于人民的协议。

2、战略防御阶段,军事上粉碎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3、战略阶段,千里挺进大别山; 4、进行战略决战和渡江战役,基本全国。

设计意图:通过对新民主主义胜利意义的归纳,基本经验的探究,以及在抗战后所做的努力的总结,培养生归纳总结能力,提升生的历史素养。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惊醒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生构建知识络并对所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案、布置预习。

我们今天习的战争也结束了我们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一单元的内容,那么世界无产阶级运动是如何兴起展开的呢,这是我们下节课习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并完成本节课的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驾驶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一、内战爆发背景

1、 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策略 2、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3、 政治协商会议

二、 内战爆发过程

1、战略防御——粉碎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2、战略进攻——刘邓挺进大别山 3、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1)、背景:北平和谈 4、战略决胜 (2)、渡江战役 (3)、统治被推翻

三、 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胜利 1、 意义:国内 国际 思想 2、 胜利的基本经验 十、教反思

本课紧密依照新课标的要求,灵活处教材,详略得当,重点、难点突出,同时依托教材,派生出兴奋点,引起生兴趣,培养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上课前所提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知识的总结,思路清晰,首尾呼应。

第17课 战争

课前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战争初步了解战争的背景、过程、意义。 二、习过程 一、背景:

1、蒋介石的“假和平,真内战”策略; 2、1945年,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 3、1946年初,重庆政协会议。 二、过程

1、全面爆发:1946年6月,大举进攻中原区,全面内战爆发。

2、战略:1947年6月,刘伯承、率领导的晋冀鲁豫主力挺进 ,揭开战略的序幕。

2.战略决战:1948年9月开始,发动了 、 、 三大战役,歼灭或改编一百五十多万人,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3.胜利:1949年4月23日,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覆灭。新民主主义取得了基本胜利。 三、新民主主义胜利的伟大意义:

结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斗争的士气。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的胜利。

三、提出疑惑

同们,通过你的自主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他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案 一、习目标

了解内战爆发、战略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胜利的基本史实。

二、教重点难点。

重点: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党为新民主主义胜利所做出的努力

难点:战略、战略决战的条件;三大战役战略战术 三、习过程

探究一:战争的背景 一、全面内战爆发的背景 1、内战爆发前各方面的态度

运用课本内容,并适当补充材料,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生掌握内战爆发的背景。

材料一: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的损害 ……

——1945年8月,《新华日

报》上发表了一封读者信

材料二:美国在中国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而短期目标首先是“阻止党完全控制中国”。 ———《美国外交文集》

材料三: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如彼不能……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 1945年9 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长官密电

材料四:战后,(中国)需要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成立……联合……领导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自由、统一、民主的新中国。

——《论联合》19454 答案: A、全国人民: B:美国: ::

D:: E、民主党派

2、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为争取民主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有利于人民的成果?

探究二:战略、决战的条件 二、内战爆发

[探究目标] 战略防御、战略、战略决战、战略决胜

1、 战略防御阶段

阅读课文P78第三段,思考战争初期的战况如何? 答案:

2、揭开战略序幕——千里挺进大别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地方,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和部分任务分别是什么?外线指什么? 答案:

3、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1)探究战略决战时机成熟的表现

(图1)战争初期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简表(1946年6月)

拥有 武器装备 430万人 接收100万日军的装备, 取得美国大量武器 拥有人口 3亿多 1亿多 小城镇、乡村、偏远地区 党 130万人 基本上是步 拥有地区 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

(图2)敌我力量对比表 1948年7月

总兵力 机动兵力 人民 280 万 优于敌军 365万 不足 略占优势 危机四伏 低落 大为改善 巩固 高昂 装备 后方 士气 这张表格和战争初期的表格相比,发生了什么变? 这种变,使人民作出了怎样的决策? 答案:

(2)过程

三大战役 时 间 作战 指挥者 胜利结果 歼敌47 1948东北野战辽沈战役 9 军 林 彪 万人 罗荣桓 东北全境 歼敌555多 军 万,基本194811 刘伯承 淮海战役 中原野战了长江以北 陈 毅 军 的华东中原 地区 华东野战华北野战 聂军 荣臻 194811 平津战役 东北野战林 军 彪 歼敌52万 基本 华北全境 (3)意义: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为长江以南奠定了基础

运用所知识,分组讨论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

4、战略决胜——渡江战役 (1)背景:北平和谈

材料1:1949年4月1日,北平。以张治中为首席谈判代表的南京国民和平谈判代表团飞抵北平。到下榻的北平六国饭店时,一幅大标语映入眼帘:“欢迎真和平,反对假和平”。(见图片) 材料2:把党阻止在长江北岸……司徒雷登大使曾说:划江而治,搞一个国共两党“南北朝”……美国人的一厢情愿,构成了李宗仁全部言和活动的精神支柱。 ——《战争全记录》

思考:南京国民代表团是为真和平而吗?目的是什么?的态度怎样?最终结果如何?

答案:

(2)渡江战役

1945年4月20日,南京国民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1945年4月21日,、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三、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胜利

1、意义:(1)标志着中国近百年屈辱史结束,、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国内意义)

(2)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也是思想的胜利。 (思想意义)

(3)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国际意义)

2、对比民主时期各阶级斗争的结果,探讨新民主主义胜利的基本经验?

探究三、总结抗战胜利后为新民主主义胜利作了哪些努力?

四、当堂检测

1、抗战结束后,蒋介石三次电邀去重庆谈判的主要原因是( )

A、力量强大 B、 广大人民反对内战 、发动内战准备不足 D、 美国主张和平解决

2、抗战后的重庆谈判,国共双方在很多问题上达成一致,没有达成一致的是( )

A.和平建国 B.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人民的合法地位 D.保证人民权利

3、1947年7月23日,电令“ 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的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十县,建立根据地。”此电令发出时,人民正在( ) A、进行辽沈战役 B、进行淮海战役 、进行平津战役 D、开始战略

4、1949年4月,中国人民攻克南京,标志着( ) A、人民战争的胜利 B、政权被推翻 、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D、中国党成为执政党

5、结束了一百多年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屈辱历史的标志是( )

A、五四运动的爆发 B、红军长征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D、回归 当堂检测答案 1-5DB

课后练习与提高

1.曾在一篇文章中宣告:“中国人民的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主要标志是 (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渡江作战与南京 三大战役的胜利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陈毅在一首诗中写道:“江汉战术刘邓捷,中原重见李郑回。陈谢挥戈下宛洛,聂扬立马薄燕台。”诗中反映的是( )

A.粉碎敌人对陕北区的重点进攻 B.粉碎敌人对山东区的重点进攻

.开展战略 D.开始进行战略决战

3.2006年4月27日,连战一行到南京拜谒中山陵后,拜访了“总统府”当年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对于南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1912年,孙中山在这里就任中华临时大总统 B1949年,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覆灭 1853年,太平天国在此定都,与清对峙 D1912年,袁世凯在此就任中华临时大总统

4.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词反映了 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下列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金沙水拍云涯暖,大渡桥横铁索寒②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③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④钟山风雨起巷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①④③② D.④③②①

5.新华社迎接十七大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以下一些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日出东方 力挽狂澜 灯塔指引 星火燎原 进京赶考 B.力挽狂澜 进京赶考 日出东方 灯塔指引 星火燎原 .日出东方 星火燎原 力挽狂澜 灯塔指引 进京赶考 D.力挽狂澜 日出东方 进京赶考 星火燎原 灯塔指引 6.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于1958年。当年,由中国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研究浮雕图片所需的史料题材。经过精心选择,确定了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表现近百年中华儿女走向、走向的

历程。请根据下列四幅浮雕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1839年 图二:1919年

图三:1937—1945年 图四:1949年

(1)请分别指出上述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

(2)图一、图二的共同点是什么?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3)根据图三、图四提供的信息,说明中国斗争的对象发生

了什么变?产生这种变的原因是什么?

课后巩固与提高答案

1.D 2. 3.D 4.B 5.

6.(1)图一《虎门销烟》(或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图二《五四

远动》;图三《抗日游击战》(或抗日战争);图四《渡江战役》。(2)共同点: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侵略的斗争。 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

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