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一 具体的抽象,对赵 昕 立的统“细读”《已故上校的女儿们》 (河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河南开封摘 要:《已故上校的女儿们》是凯瑟琳・曼斯菲尔 德著名的《园会集》中的一篇短小精悍的佳作,作者现代 派风格的高超写作技巧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虽然 曾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女权主义 批评和心理学批评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但鲜有从新批 评的角度对其进行“细读法”解读。本文试用“象征”“张 力”理论对其进行“细读”.从而更深层次地揭示作者的高 475001) 是20世纪初蜚声英美文坛的一位新西兰女作家。她的短 篇小说独具一格,既能继承英国文学的优良传统,又能大 胆地突破短篇小说的艺术旧框架。《已故上校的女儿们》 (1920)是《园会集》中一篇短小精悍的佳作。故事记录了 两个在暴君统治式的上校父亲的监护下生活的老处女因 沉浸在父亲去世的悲痛中而失去生存理性的悲剧。 “细读法”是英美新批评派贯穿始终、纵横捭阖20世 超写作技巧和理解文章的内涵。 关键词:《已故上校的女儿们》“细读法”“象征” “张力” 纪上半叶三十年之久的一种比较具体的批评方法。细读 (close reading).实为“细评”,是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 结构等要素进行尽可能详尽细致的分析阐释。“书读百 遍,其义自见”。此种批评方法是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尤 其是关键词语的直接意义和所有内涵意义相当敏感,对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Mansfield,1888---1923) 嘉莉眼中.华美的衣服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满足其 虚荣心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在赫斯渥巧献殷勤 的追求下,在强大的物质利益的诱惑下,嘉莉妹妹终于禁 不住诱惑抛弃了她的情人,与赫斯渥私奔了。此时的嘉丽 但是,她并不快乐,她感到了空虚、寂寞。她也知道,年轻 和美貌是自己唯一的资本,当青春不在、美貌逝去时,自 己的成功也会成为空梦一场。嘉莉的成功是虚无的,在夜 晚来临时.陪伴她的将是寒冷与孤寂。 3.结语 妹妹已不再天真、不再善良,她一心沉迷于追求纸醉金迷 的物质生活当中.实现自己的“美国梦”。表面看来,嘉莉 离开杜洛埃与赫斯渥私奔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美国梦”, 实际上是她的爱情之梦破灭了,也揭示了靠努力工作,勤 劳致富的“美国梦”的破灭。 (3)最终的破灭。到纽约后,嘉莉结识了邻居万斯太 随着历史的变迁.“美国梦”的含义一直在发生变化。 虽然不同的人眼里,“美国梦”的具体涵义有所不同,但“美 国梦”的精神却一直扎根于美国人民的心中。“美国梦”不 仅仅包括金钱、地位,也应该包括亲情、爱情等一系列精神 层面的东西。在20世纪初的美国,差距扩大,下层人们 拼命追求金钱、地位,上层社会的人们纸醉金迷、贪图享 乐。通过努力奋斗而致富的“美国梦”早已失去了原来的意 义,它再也不能给美国人带来为之奋斗的力量了,人们追 逐享乐却最终得不到快乐。从而也揭露了在资本主义的美 国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梦想.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梦想 太——又一个对她影响巨大的人物。她从万斯太太身上 感受到富人生活的奢华,也由衷地羡慕万斯太太的舒适。 此时的嘉丽虚荣心极度膨胀起来,她羡慕万斯太太漂亮 的衣服、豪华的住宅、舒适的生活,同时也开始埋怨越来 越寒酸的赫斯渥。工作受挫、生活拮据的赫斯渥已经失去 了往日的光彩.整日颓废在家里无事可做。此时的嘉丽已 不再奢望赫斯渥能让她幸福,相反,极大的虚荣心使她害 可以去追求,可如果追求的欲望过度,“美国梦”就会变成 恶梦。从嘉莉奋斗历程来看,她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获得了 怕让好友万斯太太见到困窘的赫斯渥。为了改善自己的 成功,但她为此付出了失去亲情、背叛爱情的惨重代价,更 为可悲的是,最终仍实现不了她理想中真正的幸福。在小 说的结尾,我们看见嘉莉仍然坐在摇椅里摇荡着、低吟着: “坐在你窗边的摇椅里梦想.你将永远独个儿渴望下去。坐 在你窗边的摇椅里.你将梦想你永远不会感到的幸福。” 参考文献: [I]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 社.2003. 生活,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跻身上流社会,嘉丽妹妹毅然 决定凭自己的年轻美貌和不俗的歌喉闯入演艺圈。最终, 历经挫折的嘉莉凭借着自己出众的外表与表演天赋,在 不懈努力下成了一位著名的演员,身着时尚的服饰,出入 豪华餐厅、酒店,过上了令人羡慕的无忧的舒适生活。而 此时的赫斯渥却成了寄生虫,空想、沉沦、抱怨成了家常 便饭.他与嘉丽的差距越来越大,嘉丽毫无留恋地离开了 他。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赫斯渥在贫民窟里用煤气结束了 自己悲惨的余生。而嘉莉的事业扶摇直上,成为众人耀眼 的明星。此时的嘉莉既获得了名誉,又获得了金钱和地 『2]史敏.破灭的“美国梦”——浅谈美国文学中的悲 剧性“美国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 位。但她却时常感到空虚,找不到真正生活的意义,在寂 寞和凄凉中,她坐在摇椅里梦想着那终不可得的幸福。表 [3]西奥多・德莱塞著.裘柱常译.嘉莉妹妹[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面上看.嘉莉通过努力在上流社会获得了地位,过上了梦 想已久的豪华舒适的生活.真正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 [4]魏京京.对嘉莉妹妹欲望的心理解析.安徽文学, 2006,(12). 27 ■ 其言外之意、暗示和联想进行捕捉,与此同时,“细读法” 还从作品的结构、反讽、比喻、象征、张力等方面甄别显示 文本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象。本文就试以新批 评的“象征”、“张力”理论对《已故上校的女)LI'H》进行“细 读法”解读。 一、象征——具体的抽象 象征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指借助于某 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 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从关于暂存的 事物和事件的支离破碎的象征中去发现无限的隐喻的 ‘现在’。词语,展现 ‘朦胧的光辉’,‘朦胧的折射’。”…象 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却 能使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文学作品所 要表达的真正内在含义 在小说《已故上校的女JLtfJ》中,凯瑟琳将象征的手 法运用的非常娴熟,“万事万物皆能相互感应契合,只要 通过人的主观投射,山水草木可以体现人的情感,即外界 事物可以成为人类内心世界的感应物”。 借物传情,将 各种意象叠加在一起,看似简单的字句暗藏玄机,让读者 似懂非懂.恍恍惚惚,而又若有所悟,回味无穷。 小说中的两个女主人公分别是康斯坦西亚(Con— stantia)和约瑟芬(Josephine)。Constantia很容易使人联想 到另一个英文单词constant(形似),constant的中文意义对 应是“忠诚、忠实的”。小说对约瑟芬(Josephine)的呢称是 Jug,g ̄Jug的中文意义之一就是监狱、监牢。“父为子纲”, 她们的天职就是要对她们的上校父亲从一而终地忠实地 尽孝。“这就是全过程,其他时间是看护父亲,同时又别惹 着父亲” 她们一整天的任务似乎就只是服侍好父亲,别 无他事 “这一切好像都是发生在一条地道里似的。不真 实。只有从地道里面走出来,到月光下,到海边或者遇上 风暴,她才有真实感”。这个地道,或者说这个牢笼似的家 了她们的活力,使她们几乎足不出户,仅仅生活在她 们对服侍父亲日常生活的义务中。 她们因为太久地生活在父亲权力的笼罩下.自由对 于她们来说因为太缺乏使用慢慢变得萎缩而失去作用。 父亲去世以后手摇风琴的乐声又在外面响起.这些音符 以前是父亲一听到就会大声咆哮着命令她们去赶走的, 现在她们再也不用整天提心吊胆地担心行动迟缓带来的 责骂了,这是在老上校父亲去世之后自由对她们的又一 次深情的召唤,但是“康斯坦西亚高高举起她那双冰凉的 大手好像要抓住那音乐似的,然后手又放了下来”。她们 没有争取自由的勇气,又一次地选择了软弱。她们由于长 期在父权的压制下,已经逐渐把这种强制性的压制潜移 默化地内化成了自身的一种价值取向。就像小说中的骆 驼一样,“康斯坦两亚白皙的小脸沉下来,向着遥远的—— 遥远的地方凝望.远过沙漠,一队散开的骆驼成一条线缓 慢地向前行进”。两女儿就像骆驼一样,精神上受尽压迫 也不敢有半点反抗之意。她们只存在于女儿对父亲尽忠 尽孝的关系中.只作为“女儿”而存在,作为父亲的附属 物,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权利和生活目标,就像沙漠中的 骆驼只知道跟着主人的役使盲目而无意识地行走。甚至 是看到来家里小住的护士贪婪地吞食着她们的黄油甚至 是尊严时,不满也只是压制在体内.一言不敢发,只有将 思绪引向遥远的沙漠.浪漫的浮想联翩更衬托了她们意 志的颓弱,她们的内心就像沙漠一样干枯,没有光泽,没 有滋润。 二、张力——对立的统一 “退特在《诗的张力》一文中认为文学作品中有两个 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外延和内涵。外延指适合于某一概念 的一切对象,内涵指反映于概念中的对象本质属性的总 和。退特在此基础上有所延伸,他把外延理解为文词的 ‘词典意义’或指称意义,而把内涵理解为暗示意义或附 属于文词上的感情色彩”。l3_“张力”的英文tension ̄是“外 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sion)”去掉前缀构成。任何 作品都应该是内部各矛盾因素的对立统一体,应该包括 从最极端的外延意义到最极端的内涵意义。换用到作品 人物身上,就是表现人物间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依 存的关系。张力是各种对立统一因素的平衡状态。在《已 故上校的女儿们》中,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在文中相互排斥 相互抵触又相互依存的状态构成了一种张力,而这种张 力的形成除了使人物性格对比鲜明以外,更增强了小说 的悲剧效果。 小说中的父亲即老上校虽然在小说一开始就已经去 世,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两女儿对父亲物质上的依 附和精神上的从属,造成了她们连下葬父亲这种天 经地义的事情也害怕父亲责骂她们不经他同意就擅自埋 了他.害怕父亲看到丧葬费用清单时的阴沉脸色和暴跳 如雷。“多年的老规矩了,不管有多要紧的事,早上是不打 搅父亲的”。可以看出父亲生前的秉性:暴躁易怒,需要并 习惯扮演家中的者角色.但这也是当时男性文化社 会赋予他的本性。然而小说中又有这样的描写:“他坐在 熊熊的炉火前面……上面放了一块浅黄色挺漂亮的丝手 绢。”浅黄色的丝手绢暗示了其实他的内心也有温柔的一 面,也许手绢是两个女儿死去的母亲的遗物。既暴躁易怒 又有些许柔情的父亲也在这个充满冲突的家庭中构成了 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X,j- ̄的平衡是最有价值的审美 反应的基础.比单一的明晰的情感经验更具有审美价 值”。…老上校和两个女儿之间的微妙关系在这个充满冲 突的家庭中也构成了一种平衡。父亲工作以给家用,拥有 金钱大权的他在家中理所当然地高人~等.同时又乖戾 暴躁,成为名副其实的家长角色;而两个女儿没有生存技 能,没有经济收入,只有沦落在家服侍父亲,同时没有独 立没有自由。父亲有条件地供养女儿,女儿无条件地服侍 父亲,这在作者的驾驭下成功地达到了一种相对稳定的 平衡状态。而父亲的死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平衡,没 有了父亲的收入对两个女儿来说也就意味着没有了生活 来源,她们以后的生活也就成了未知数。 在冲动中求得平衡,在张力下求得和谐,而和谐与统 一必然伴随着对立和冲突,而且相得益彰。在作者笔下就 连家中的女仆也在这个特殊的家中和两个女儿构成了张 力下的矛盾统一。“年轻傲慢的凯特,迷人的小公主”,女 主人的软弱显然已经把这个女仆惯坏了,身为奴仆似乎 被施了魔法.内心却是骄傲的公主。当凯特征询女主人的 意见鱼是煎还是煮时两主人相互推逶,不敢轻易下决定, 最后年轻傲慢的女仆凯特不由分说自己决定了并昂首阔 步地走开。对于辞退凯特,“单单从这个问题上我硬是拿 不定主意”。两个主人在对她怀疑不满的同时又需要她的 照顾,否则她们只有“天天吃各种吃法的鸡蛋,还有买各 种各样的熟的东西吃了”。主仆之间的关系在作者高超的 笔下达成了一种既相互干扰、相互冲突又相互依赖的相 墨 打破镜像, 重塑 自 我 《藻海无边》镜像手法的运用解读 李英姿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摘要:英籍加勒比海女作家简・里斯在《藻海无边》 益衰落,英国殖民地纷纷宣告。原先被压抑在边缘地 中塑造了一个和她有着相同出身的女性——安托瓦内 带的殖民地的人们迫切要求寻找自己的价值和身份认 特。里斯在该小说中采用镜像手法来凸显安的双重身份 同.因此讨论民族和文化的身份认同便成为新一代尤其 给她带来的身份危机,安在经历一次次求助外在的镜像 是来自于前英属殖民地非洲和加勒比海的后殖民理论作 来获得身份认同的努力失败后,意识到只有打破外在的 家探讨的重要课题。后殖民主义女性批评家斯皮瓦克认 镜子.才能重新构建自己的身份 为:这种身份认同的危机事实上更尖锐地体现在第三世 关键词:《藻海无边》镜像手法身份 界妇女群体上。_2_出生在加勒比海的里斯对此深有体会, 她笔下所刻画的女主人公大多生活在殖民主义所造成的 英籍女作家简・里斯JeanRhys,1849--1979)出身在 身份危机的恐惧中,这些恐惧常让她们从梦魇中惊醒,渴 英国的殖民地西印度群岛的多米尼加.父亲是英国威尔 望从母爱那寻求庇护,而她们为获得心理安慰摆脱恐惧, 士人.母亲是移居西印度群岛多年的欧洲移民的后代,即 经常求助于镜子或他人的凝视来确认自己的身份。文学 克里奥尔人(Creole)。这种既不是英国人又不是殖民地人 评论家海伦・蒂芬(HelenTimn)曾对里斯作品中镜像的 的双重身份所带来的无归属感给简・里斯造成深远的心灵 功能作出如下评论:“里斯所塑造的女主人公同时面对两 创伤。这种由自我身份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痛苦在她的很 个截然不同的影像,虽然她不属于任何一个影像,但这两 多小说中都有所体现,如《左岸》(1927)和《离开麦肯基先 个影像都在向她挥手的同时又在嘲弄她,因此她只能是 生之后》(1930),而简・里斯在1966 ̄1z出版的最后一篇 这两个影像扭曲的映射;由于不能发现自己的价值,她不 小说《藻海无边》(Wide Sargasso Sea) ̄tJ堪称是她达到顶点 得不沉迷于镜子和外人的观点.而这恰恰刻画出她的困 的代表作。小说一问世,就在英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引起 境。”[3]由此可见,里斯通过镜像手法更深刻地刻画出克 批评界特别是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批评家的高度重视, 里奥尔人由于身份问题而遭受的歧视和磨难,从而控诉 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里斯本人也因此书获得当 了殖民给广大黑人及白人殖民者后裔带来的痛苦、 年英国皇家文学会奖和W.H.史密斯文学奖。 仇恨和人格扭曲。 《藻海无边》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和好评,一是里斯 通过仔细分析,读者不难发现在《藻海无边》中,作家 赋予文学名著《简・爱》中罗切斯特的疯妻子伯莎以一个 利用主人公可直接感知的镜中之像.或者通过他者的凝 全新的身份——安托瓦内特(Antoinette)(以下简称安), 视建立起来的自我形象互相补充,给小说女主人公以不 以安的视角来透视这场婚姻的悲剧。二是在该小说中里 断的刺激.让她的自我身份在这种种刺激下不断建立又 斯通过安折射出身为克里奥尔人的里斯本人的身份危机 不断失去。以至最后由于无法建立起一个稳固的自我身 感,就如同该小说女主人在小说中提出的作为克里 份而陷入疯狂。精神分析学家拉康认为:“一个人的自我 奥尔人的身份认同问题:“在你们中间,我常常弄不清白 认同感。其统一的自我意识是通过镜像建立起来的。” 己是什么人,自己的国家在哪儿,归属在哪儿,我究竟为 换言之,“镜子”在拉康的“镜像理论”中是一种象征,一种 什么要生下来……”[1]( 达到自我认证的媒介。镜子中的影像就是一个人渴望认 证的自我。只有当一个人与那个影像同一起来时,他才能 随着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大英帝国的日 确立自己的同一身份。 对平衡的状态。这相对而又相互联系富有弹性的张力美 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大白于天下,从 赋予了这篇小说“不尽之意”,让我们回味无穷。 气氛和情绪上感染读者。 《已故上校的女JLl'f ̄)语言疏淡素雅,文笔饱含真情, 发展了一种洋溢着诗意的散文风格。凯瑟琳自己也曾在 参考文献: 日记中这样写道:“每一次完稿,我都要大声朗读,一遍又 [1][2][3][4]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 一遍.恰似演奏一首乐曲,务求表达得当,直到完全一致 科学出版社.1988. …….想写一首长长的挽歌……也许不是诗,可能也不是 『5]陈家宁编.曼斯菲尔德书信日记选.天津:百花文 散文.几乎可以肯定,那是一种特殊的散文。” 就这样作 艺出版社.1991. 者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从平淡无奇的日常工作 [6]文中所有其他未标识引用均出自:唐宝心,王嘉 中捕捉.发人深思,同时又精雕细琢地描写了一些具有特 龄.李自修译.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集.天津:天津人民出 殊艺术意味的“典型瞬间”,逐步使零碎孤立的印象交织 版社,1982.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