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卷第9期总第89期 2..010年05月・上半月刊 生素使用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头孢菌素类(62.6%)、大环内酯类 (20.2%)、青霉素类(17.5%),使用频率最高的品种是头孢克 肟干混悬剂,1176张处方中出现了183次,使用率达到15.6%, 该药在3~7岁组处方中出现最多。其他各个品种的详细情况 见表2。 表1 三组不同深度呼吸道感染的药物使用情况 表2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各种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丫 哼 厦 一 3讨论 为一 多种病原体可以引发4,JU呼吸道感染,有资料显示【3】普通 现帆 代 感冒病原体以病毒为主,占原发上呼吸道感染的90%左右,而 细菌感染较少见。本组资料显示,1 176张小儿呼吸道感染处方 .I诬l} 中,一般感冒组572张处方中使用抗生素的有360张,占到 程 62.2%,具有一定的比例。一般感冒组中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 教 5%。联合用药一般是在混合感染病原不明或 育的有76例,占6.№ 者产生耐药的慢性感染情况下使用,盲目的联合用药增加毒副 反应和耐药菌株产生的机会【4】。虽然和文献1 】比较,本组研究 的比例较小,但是抗生素治疗原发性上呼吸道感染非但效果不 好,反而会引起机体菌群失调,利于病菌的繁殖,甚至导致病 情的加重,本组病例中治疗一般感冒使用抗生素,甚至联合应 用抗生素显然是不合理,应该尽可能避免。气管炎、支气管炎 度讲,抗生素使用基本合理。 各类抗生素使用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 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因抗菌谱广、过敏反应少 是 小儿I 床抗感染的主要药物;大环内酯类抗菌药过敏反应少。 胃肠道副作用少、给药方便,应用也比较广泛【6J。青霉素类抗生 素的抗菌谱广,毒性低、临床疗效好,价格低廉,也应该是抗 4,JU呼吸道感染的首选。但本组调查显示,青霉素应用比率较 低(17.5%),是本组调查发现的叉一不合理用药现象。 单个抗 生素使用率前5位分别为头孢克肟干混悬剂、头孢替唑钠针、 头孢克洛泡腾片、头孢噻肟钠针、阿奇霉素颗粒0头孢菌素类 使用的比率基本合理,主要集中在l~3岁和3~7岁两组,由于 头孢菌素类肾毒性逐代减小,故新生儿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文献报道 】,近年来肺炎病原谱逐渐在发 生变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应用比率也较高,其中是阿奇霉 素颗粒的使用率最高为11.1%。由于16岁以下患者使用阿奇霉 素的安全性还不十分清楚,婴幼儿患者中应该控制使用。本组 病例随着年龄的增加使用该药的比率也逐渐增加。 总之,我院抗生素的使用应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布的《抗菌 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以病原学诊断、药敏结果为依据, 以PD/PK理论为指导合理优先选用一线药物或有效的窄谱抗 生素,减少预防用药,提高目标用药率,可窄谱者不广谱,可 单用者不联用,选用药源充足、价格便宜的有效药物保证治疗 的延续。合理选药的同时合理给药,能口服给药者不静脉用药, 但对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时应予静脉用药,以 确保疗效。我院4,Jb呼吸道感染抗生素使用整体上合理,但是 仍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应该加以改进和提高,使规范、合理 使用抗生素的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5:1 167. [2】李晴雨,叶华进.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应用抗菌药物的现状分析【J】.医 药导报,2007,26(3):252. [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 会.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合理使用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1999,12 (2):48 [4]李岩,白玉风_,J、儿不合理用药剖析[J】.辽宁药物与l晦床,2002,5(3):151. 153. [5】王儒强.238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埘.安徽医 药,2006,10(3):224. 患儿使用抗生素的频率明显高于一般感冒,439例中有400例 使用了抗生素,使用率达到91.1%,其中联合用药者102例, 达到8.7%。肺炎165例全部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从治疗的角 [6】戴自英.实用抗菌药物【M].上海:上海科学科技出版社,1987:53. (本文校对;石艳短收稿日期:201O-03—20) 儿童支原体肺炎胸部x线表现分析 任少华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医院(150010) 关键词:支原体肺炎;胸部x线:儿科学 doi:10.39690.issn.1672-2779.2010.09.177 文章编号:1672—2779(2010)一09-0188—02 近年来,儿童支原体肺炎感染率有所上升,且有流行趋势, 已成为一种儿科常见疾病,受到临床的广泛重视。儿童患病后, 症状多不典型,易引起误诊,因此医护人员应提高对儿童肺炎 支原体感染的认识,对患儿及时诊治 笔者对经临床和实验室 检查确诊的儿童支原体肺炎45例的胸部x线表现进行分析, 旨在总结经验,提高对儿童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水平,为临床提 供更好的帮助。 t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45例患儿,男2O例,女25例:年龄5~ l2岁,平均9岁。临床上均有发热(37.5~40.0℃)、咳嗽等 症状。白细胞计数升高8例,血沉增快31例。冷凝集试验 8例1:8,37例≥1:32,最高值1:1024。患儿平均住院 时间14d。 1.2 X线表现患儿x线胸片按病变区域间质改变和肺泡炎 性变所占比例分为四种类型。I型(24例,53.3%)病变区间质 改变占90%以上,主要表现为两肺中内带或肺门旁的网状模糊 影或仅表现为肺纹理增强;II型(2例,4.4%)病变区域间质改 变和肺泡炎性变各占50%,表现为网状和结节影,结节影边缘 模糊,呈梅花瓣样改变的两肺中内带对称性分布为主;Ⅲ型(11 例,24_4%)病变区域肺泡炎变占70%,表现为不均匀斑片状实 变模糊影,其内可见透亮区,以左下肺野多见;Ⅳ型(8例,17.8%) 病变区域肺泡炎变占90%以上,表现为均匀一致的磨砂玻璃状 阴影,以右肺上野和左上、中肺野多见。本组病例中有胸膜反 应者12例(26.7%),表现为右水平裂增厚和肋膈角变钝,仅1 例表现为中等量胸腔积液。肺门淋巴结肿大16例(35.6%), 表现为肺门角消失或肺门部见到浓密的圆形或菱形阴影。3例 在病变早期胸部x线表现为I型,1周后x线片复查为Ⅲ型;、 1例早期为II型,1周后发展为Ⅳ型。 第8卷第9期总第89期 2010年05月・上半月刊 2结果 本组病例支原体肺炎以I型(24例)多见,Ⅲ型(11例)、Ⅳ 积液和胸膜改变。 支原体肺炎的X线表现没有明确特征性,仅凭胸片的表现 型(8例)次之,II型(2例)较少。但支原体肺炎不同类型之间能 相互转化,本组病例中有3例由I型发展为Ⅲ型,1例由II型 发展为Ⅳ型。在病情没有很好控制下,病变由间质性炎症进一 步发展为肺泡炎。 3讨论 ・ 支原体肺炎胸部x线影像学改变多种多样,肺部间质炎症 是其基本病变,表现为支气管血管周围间质炎症所致的肺纹理 增粗增多,终末细支气管周围间质炎症导致细网条纹阴影,肺 门部问质炎症所致的增粗增浓条纹影,以肺门为中心向周围放 难以确诊。关于支原体肺炎的x线表现,应重视以下几点:① 肺纹理增浓呈羽毛状改变;②肺门周围间质炎,肺门影增浓, 以肺门为中心向周围呈放射状走行的粗条纹影,此点较具特征 性;③局限于肺门旁斑片状影,病灶密度偏高,不同于支气管 肺炎,较具特征性;④大片实变影,少见支气管充气征,病变 周围可见间质改变;⑤部分病例可见轻度局限性肺气肿但罕见 广泛性阻塞性肺气肿,不同于病毒性肺炎;⑥可见胸膜轻度增 厚,胸腔积液少见。 本病x线表现虽无特征性,但仔细分析其x线表现,结 为一丫 厦一_-l 一 射状扩展,肺门结构可模糊增浓。病变累及多叶,也可局限分 合临床表现和体征的特点,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性,实验室检 布,以内中带和肺门区为重,好发于中下叶。肺泡炎症的影像 查可明确诊断,有时须与下列各病鉴别。①肺结核:好发于上 表现为斑点、斑片状模糊阴影,近肺门较深,中下叶多见,右 肺野,x钱表现为斑片状影,可见小空洞,邻近胸膜可见改变, 叶较左叶多见,约半数为单叶或单肺段,大片状浸润少见。少 经抗结核治疗后1个月或更长时间病灶才可见明显吸收。 实验 部分儿童可见肺门淋巴结肿大。胸膜改变常见,表现为轻度的 现哪 室检查亦有助于诊断。②病毒性肺炎:好发于冬春季,多见于 胸膜增厚,胸腔积液少见。憩之,支原体肺炎的x线表现以间 代怔 1岁以下婴儿。临床以喘憋为主,可闻及喘鸣音或水泡音。x 质改变为主,晚期炎症继续发展累及肺实质时,则与肺实质浸 线表现为广泛间质炎症及肺实变病灶,伴严重的肺气肿,可有 润同时存在,x线表现较体征显著。.r逸啪 胸腔积液及心影改变,肺部表现与临床表现一致。⑨大叶性肺 根据本组病例的x线表现,参照其他学者的分型方法,结 程 炎:患者有高热,咳铁锈色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明显增高, 合病理发展变化,拟将支原体肺炎的x线表现分为3种类型:敦 育 x线表现为肺段或叶的实变,密度均匀,可见支气管充气征。 ①间质肺炎型,以肺间质改变为主,表现为肺纹理增浓、模糊 № ④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情发展迅速,以高热为首 呈羽毛状,肺部见网状、束状及粟粒状影,以内中带及中下肺 发症状,伴干咳,严重者有呼吸困难,多有流行病学的依据, 野较重;肺门部见向外呈放射状走行的粗条纹影,肺门结构增 肺部病变发生早,x线表现为单侧多发斑片状或大片实变影, 浓欠清。其中以肺门周围间质炎症较具特征性。可合并轻度肺 可累及双侧多叶,病变变化快,可迅速增大。 气肿,但罕见严重阻塞性肺气肿和肺不张。②小叶浸润型,表 参考文献 现为斑点、斑片状影,其内或周围见网织条索影,病灶密度不 【1】裘华兴√L童支原体肺炎的临床X线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 均匀 近肺门病灶密度偏高,两肺内中带及肺门周围多见。本 (11):951-953. 型既有肺实质的浸润改变,又可见肺间质的改变,为肺间质和 [2】昔玉璞.4'31,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实用4,Jt,杂志,1995,10(6): 肺泡共同受累的结果。③均一实变型,为较大范围的肺泡实变, 339.340 病灶呈明显的肺段或肺叶分布特征。表现为较高密度的节段或 大叶性实变影,其内未见明显支气管充气征。本型易合并胸腔 (本文校对:张文娟收稿日期:2010 03—24) 小儿肛门失禁临床处理方法 金宏 黑龙江省孙吴县孙吴镇卫生院(164200) 关键词:肛门失禁;括约肌修补术;肛门疾病;儿科学;中西医结合疗法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0.09.178 文章编号:1672—2779(2010)一09-0189-02 肛门失禁是多种疾病的并发症,如:高中位肛门闭锁术后、 块引起功能性失禁,充溢性失禁,则应进富渣食物,如蔬菜、水 重痔术后、结肠癌术后、内括约肌切除术后、脊髓损伤、脑卒 果等,必要时增加一些药物,以改变大便性状。②各种与排便 中等,同时它也有诸多的并发症,如:臀红、会阴部、骶尾部、 和括约功能相关的加强肌力训练、反射训练、生物反馈训练。 肛周皮肤炎症及褥疮、肛周溃疡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2.2现代生物工程应用①人工括约肌。②神经刺激器植入 1肛门失禁的病因 法,刺激阴部神经或骶前神经,使肛提肌和括约肌收缩。 ①神经障碍和损伤(神经源性)如中风、休克、惊吓之后, 2.3简单化灌肠法每天排空结肠积存的大便,利用结肠的贮 都可出现暂时性大便失禁;若胸、腰、骶椎断压迫损伤脊髓或 存功能,减少排便次数,防止失禁。对神经源性大便失禁和各 脊神经,可造成截瘫,而引起肛门失禁;此外,直肠靠近肛门 种充溢性肛门失禁尤为适应。①逆行灌肠:2 ml/kg生理盐水 处黏膜切除后、直肠壁内感觉神经缺损、智力发育不全等均可 (可以用凉开水500 ml加4~5 g食盐代替)每天固定时间给 造成肛门失禁。②肌肉功能障碍和受损(肌源性):肛门的松 予灌肠,通常在睡眠前。②顺行灌肠(Malone氏法):阑尾造 缩和排便功能是受神经支配内外括约肌和肛提肌来维持的。这 瘘灌肠法。 些肌肉松弛,张力降低,或被切断、切除,或形成大面积瘢痕, 2.4括约肌保存修复与重建 都会引起肛门失禁。若直肠脱垂、痔疮、息肉脱出引起的肌肉 2.4.1 内括约肌的保存及重建近年来医师们愈来愈注意到 松弛、张力降低也会引起肛门失禁。老年人或患有某些疾病也 内括约肌的作用,许多肛门成形和重建手术设计都着重提及保 可引起肌肉萎缩性肛门失禁。肛门直肠脓肿、肛瘘、直肠癌等 护内括约肌,如前置肛门、肛门闭锁、直肠舟状窝瘘患儿在施 手术切断或切除括约肌也可引起肛门失禁。烧伤、烫伤、化学 行手术时,注意把前置肛门周围残存的内括约肌一并游离后 药品腐蚀也可引起大面积瘢痕的肛门失禁。久泻和肛管直肠癌 移,使新肛周仍存有内括约肌组织。内括约肌重建手术使末端 也可引起肛门失禁。③由于手术损伤和分娩时外阴撕裂引起的 直肠的肠管平滑肌增厚,以达类似内括约肌结构,可补充和代 括约肌局部缺陷。④先天性疾病:高位锁肛、发育不全婴儿, 替部分内括约肌功能,我们在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是在腹会阴拖 因先天性肛门括约肌不全而引起肛门失禁。 下手术时,结肠远端3 ̄5cm剥除粘膜,有血运的肠管平滑肌 2处理方法 、 内上翻转180。~360。,以细丝线固定,推回隧道,固定在新肛 2.1功能性调整①饮食调整,如病人因大便性质过稀致失禁, 门处皮肤,亦可按Hoffmenn等设计的方法,把去粘膜的肠管 应进少渣食物,如牛奶、面包等,如果病人因慢性便秘,粪便硬 平滑肌剪开,围绕新肛管后方重叠缝合,以形成肠管末端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