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必刷试卷(新课标卷)
全解全析
24 A
25 C
26 C
27 B
28 B
29 D
30 B
31 A
32 A
01
33 B
34 D
35 A
2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从商到周,异姓公卿减少同姓公卿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出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的配合,西周的政治管理加强,具有家国同构的特点,据的升降,没有体现出等级森严的特色,两项错误。2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两晋南朝入仕的中,一半以上是吏部直接认命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魏晋时期选官权正向集中,显示出“察举”选官在其中占比例较小,不能说明其升迁缓慢,2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
,同样可以成为圣人”表明朱熹和王阳明都强调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活
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伦理道德,故
A项“愚
C选项符合题意;太学考试“开始”出现是在西汉时期,1/4,没有提供其注重才能的相关信息,
D选项不符合题意。
A选项错误;材料只
A选项符合题意;公卿比例中同姓和异姓数
CD
B选项错误;君主制度和官僚政治在西周时期尚未形成,
B选项错误;州郡县吏积功升迁占的
动对于个人的重要性,说明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故排除;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日常礼仪活动对于个人的重要性,27.【答案】B
,朱熹和王阳明属于宋明理学思想家,排除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B;材料主要说明个人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前中期,朝廷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明后期,连低级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冲击等级秩序,故排除料没有涉及君主统治逐渐加强,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是传统伦理,排除
B项正确。材
A。朝廷对玉制器皿等规定不
D。综
C。材料没有涉及低级易染奢靡风气,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
B。
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2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以前,国内最完整,最先进的近代化纲领是1859
年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其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项正确;向世界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海国
,均不符合“当时国
图志》,开启近代工业化历程的洋务运动,调动农民反封建积极性的《天朝田亩制度》内最为完整和先进的近代化纲领”的说法,29.【答案】D
ACD三项错误。
【解析】“自然经济完全解体”和“经济结构完成转型”的说法过于绝对,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项;表格内容主要反映了中国近代进口棉花及棉纺品税率的比较,无法说明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故排除C项;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中国近代进口棉花及棉纺品税率呈下降趋势,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商品倾销,说明中国卷入世界市场,故选30.【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和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最后都被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军所代替,
说明五四运动后新兴知识分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A项;国民大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排除
D项。
A、B
故B项正确;C项;题干未涉
中国依然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排除及民主秩序问题,排除31.【答案】A
D项。
【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五年计(规)划的决策主体、决策方式出现了由个人到集体再到民众参与的变化,这说明中国经济决策的民主化逐渐增强,因此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
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经济决策主
不是以法律形式保护计划经济;
体和方式的民主化趋势,与地方和民众的参政热情无关;的民主化趋势,并未涉及法制建设的完善。故正确答案为32.【答案】A
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决策主体和方式A选项。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与外国人交往的增加,罗马创立专门调整罗马市民与外国人之间关系的万民法,这表明万民法具有较强的“时代”适应性,材料里没有体现,B选项错误;万民法并不能保障人人平等的实现,自由民而非所有居民,33.【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世纪中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主要和工业完成需要自由贸易有关;
D选项错误。
A项符合题意;“司法实践的灵活多样”在
C选项错误;万民法适用于境内的所有
经济大危机期间,西方国家提高关税税率,主要是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因此二者的做法都有利于本国的经济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提高关税税率不利于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就是不均衡的,C选项排除。贸易保护主义最终不利于本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A选项排除。世界市场的发展本身
D选项排除。
3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因为美国的反对而一度停止的中法建交活动,终于在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西方集团内部在
60年代出现了分化,
19年取得突破,实现了中法建D选项符合题意;北约组织至今仍然B选项不符合题意;美国冷战的主要
存在,A选项错误;西欧向“政治”一体化迈进,在材料里无从体现,对象是苏联,中法建交不能表明其冷战的破产,35.【答案】A
【解析】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材料“进入
C选项错误。
2018 年以来,美国加快推行贸易保护政
策,……逆全球化思潮下,美国贸易保护极易引发其他经济体对美实施贸易报复行为,进而导致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得出经济全球化暂时陷入了低潮状态,故
A项正确;从长远看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健康发
C项错误;互利共赢观念是世界各国普遍遵循
展,故B 项错误;全球化有利于缩小国家间的贸易差距,故的原则,这一观念不会遭到国际社会的破坏,故
D项错误。
41.【答案】(1)特点:贸易范围逐步扩大;与欧美由间接贸易到直接贸易;贸易瓷由以中国特色为主发展为中西兼顾。
原因:中国制瓷技术长期领先世界;瓷器集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身;新航路的开辟;面向欧洲市场创新与生产。
(2)中国制瓷技术的传播;西方注重对资源的开发和技术创新;工业的进行;近代科技的发展;西方对瓷器的喜爱。
(3)增强了中西方之间的贸易联系;促进了中西方制瓷技术的进步;有利于世界文明的发展;有助于国际社会的理解和尊重。
【解析】(1)特点:依据材料一“大量中国陶瓷经由私人贸易运往东亚、东南亚一带,在此转销至南亚、中东地区”的信息额控制贸易范围逐步扩大;依据材料一“欧美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瓷器的全新市场”的信息可知与欧美由间接贸易到直接贸易;依据材料一“早期的贸易瓷以中国特色的青花纹饰为主,后来出现了不少定制瓷,根据西方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制作出他们喜爱的陶瓷”的信息额控制贸易瓷由以中国特色为主发展为中西兼顾。原因:依据材料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人相继开展对华贸易”的信息和所学从中国制瓷技术、瓷器集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身的特点、新航路的开辟以及瓷器的创新与生产回答。
(2)依据材料二“中国瓷业虽占有绝对领先地位,但欧洲制瓷业的发展也相当惊人”可知中国制瓷技术的传播;依据材料二“西方就找到了高岭土和瓷石资源,造高温窑”
“欧洲先后研制出两种前所未有的釉色”
的信息可知西方注重对资源的开发和技术创新;依据材料二“陶瓷开始成为中产阶级的收藏品”可知西方
对瓷器的喜爱。结合所学可知工业的进行以及近代科技的发展等其他答案。
(3)依据材料二“欧洲工业化进程中许多观念与做法,使制瓷业实现了批量化、精细化发展”
欧洲产生了如此巨大和深远的影响”的信息和所学从中西方之间的贸易联系、中西方制瓷技术的进步、世界文明的发展以及国际社会的理解和尊重等回答。
42.【答案】示例一:观点:梁启超认为,科学不是万能的。
解释:梁在一战刚刚结束这一特殊历史时刻游历欧洲,他看到了科学给西方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肯定科学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同时,看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弊端,如因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帝国主义矛盾的激化,从而引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进而认识到西方的民主和科学不是万能的。梁结合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中有人认为民主和科学能救治中国“一切黑暗”的激进的说法,让国人反思新文化运动中主张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传统文化即全盘西化的不合理性。总之对待科学需要理性的态度,合理运用。
示例二:观点:倭仁认为维护促进民族依靠传统的儒家思想解释:晚清社会的中国仍是一个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在华夷观念支配下天朝上国的观念影响深远。面对外国坚船利炮和廉价商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传统的封建知识分子仍然固守程朱理学,不思进取,空谈义理,反对社会变革,排斥西方科技和先进的工业文明。而当时的西方国家经历了启蒙运动、资产阶级、第一次工业,工业文明和科技进步不断发展,已成为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近千年前的程朱理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总的来说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注:选择其它任意材料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言之有理酌情赋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选择任意一则材料,明确写出人物的观点,并结合材料中人物的身份、时代背景理解或解释该人物观点。可以根据“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拟定梁启超认为,科学不是万能的观点,也可以根据“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国,在人心不在技艺”
;“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拟定倭仁认
“对于整个
为维护促进民族依靠传统儒家思想的观点,结合人物的身份、时代背景理解或解释该观点。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45.【答案】(1)原因:政治日益,边患严重;超发盐引加剧了原有盐政制度的弊端;国家财政困难。
(2)作用:提高盐商积极性,促进盐业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推动徽商的发展壮大;确立以银换盐的新制度,进一步推动明朝白银货币化。
【解析】(1)原因:由材料“明中期,政治日益,颁发的盐引数大大超过了盐产量数额……灶户
(设灶煎盐的盐户)不堪重负,大量道逃,使盐课受损缺额……北方边患严重,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可知,变法的原因是明中期政治日益,超发盐引加剧了原有盐政制度的弊端,同时当时还面临边患严重、国家财政困难的问题。
(2)作用:由材料“叶淇变法提高了商人‘报中’的积极性,一时太仓银累至百余万”可知,变法提高了盐商积极性,促进了盐业发展,从而增加了的财政收入;由材料“导致地方盐商势力重新洗牌,徽州盐商依靠地利迅速发展壮大”可知,变法推动了徽商的发展壮大;由材料“标志着以粮换盐到以银换盐的转变”可知,变法确立了以银换盐的新制度,进一步推动明朝白银货币化。
46.【答案】(1)法国:苏俄与同盟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导致西线战事压力过大;苏俄废除了沙俄时对法国的巨额债务。苏俄:法国参与对苏俄的武装干涉;法国对东欧国家的支持使苏俄丧失了大片领土。
(2)影响:使苏联与英法构建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失败;加速了《苏德互不侵犯协定》的签订;助长了绥靖的泛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解析】(1)因素:从法俄两国分别解答。法国方面:根据材料“对苏维埃在一战期间单方面与德国签署和平协议,以及在沙俄时期欠下法国的巨额债务被一笔勾销而心存怨恨”可知,导致法国不愿和和解的原因有二,其一是一战期间苏俄与同盟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导致西线战事压力过大;其二是苏俄废除了沙俄时对法国的巨额债务。苏俄方面:根据材料“对法国在内战时期反对布尔什维克的态度,以及在
1920年支持波兰对苏俄的军事挑衅耿耿于怀”可知,苏俄对法国参与对苏俄的武装干涉
身怀怨恨,而且法国对东欧国家的支持使苏俄丧失了大片领土。
(2)影响:根据材料“为法俄两国在
20年代奉行互相抵触的对外埋下了伏笔”并结合所学可知,
法俄两国的敌视使苏联与英法构建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失败;根据材料“因为丧失了相当份额的欧洲领土,因此借战后欧洲瓦解之际,毫不犹豫地与德国展开合作”可知,法俄两国未能联盟加速了《苏德互不侵犯协定》的签订;根据所学可知,法俄两国未能联盟导致英法两国试图祸水东引,助长了绥靖的泛滥;从二战背景看,两国的做法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47.【答案】(1)原因:帮助清平定太平天国;协助洋务运动;支持了左宗棠平叛,受到左宗棠及清的赏识;卓越的商业才能;注重商业信誉。
(2)因素: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封建和官僚的压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解析】(1)根据材料“太平军攻杭州时,胡雪岩从上海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而为左宗棠赏识”可知体现的是帮助清平定太平天国;根据材料“后来又帮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可知体现的是协助洋务运动;根据材料“清廷赏赐胡雪岩一件黄马褂及二品红色顶戴”可知体现的是的赏识;根据材料“胡
雪岩凭借其卓越的商业才能”可知体现的是商业才能;根据材料“胡雪岩在亲笔跋文的“戒欺”一匾,被奉为店训”可知体现的是注重商业信誉。
(2)根据材料“其产业受各地官僚竞相提款、敲诈勒索而引发资金周转失灵”可知体现的是封建和官僚的压制;根据材料“受外商排挤,而被迫贱卖资产”可知体现的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胡雪岩商业失败的原因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商业发展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