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公路与运输 &Transoortation in inner M 2018年第3期 文章编号:1005—0574一(2018)03—0044—06 DOI:10.19332/j.cnki.1005—0574.2018.03.011 交通运输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策略研究 吴改选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规划处,四川 成都 610017) 摘要:为解决交通运输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匹配度不高、适应性不强及对城镇化发展支撑度不足等问题,提出交通运 输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策略,分析交通运输与城镇化发展之间关系,梳理了“推动型”、“同步型”、“拉动型”三种发展策略 之间的关系,构建协调发展策略匹配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K—Means聚类分析算法进行发展策略优选,并在四川省 进行实例验证,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交通运输与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思路与方向。 关键词:交通运输;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策略;因子分析法;K—Means聚类分析算法 中图分类号:U116.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low compatibility between ransportt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weak adaptability,and lack of support for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we propos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transport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portation an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sorts out the rela— tionships among he tthre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pushing,…‘synchronizing,”and“pulling,’’and builds a coordinated develop- ment strategy matching index system.Factor analysis method and K-Means cluster analysis algorithm ale used o opttimize the devel— opment strategy.Case veriifcation is carried out in Sichuan Province to provide ideas and direc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por- mtion nd urbaan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new urbanization. Key words:concrete-filled steel tube,composite structure,bridge pier column,seismic design 1 引言 镇化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杨超、奚宽武[61通过总结 交通运输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动态关 发达国家城镇化地区交通的发展经验为我国城镇化进 系,交通运输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城镇化 程中交通的发展模式和方向提出了参考建议。汤锐 刘伟平n,引以福建省为例研究了新型城镇化与综合 是影响运输需求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与新 华、型城镇化之间主要存在交通运输与城镇化发展匹配度 交通服务之间的适应性和协调分区发展。胡凡、陆建 不高、发展适应性不强、基础设施网络不完善、供给不 猷 1通过分析国家不同中心城市城镇化发展的特征,提 均衡以及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支撑不足、运输服务质量 出了国家中心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差异化策略。莫 -川通过引入“互适性”的概念分析新型城镇 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如何促进交通运输与新型城镇化 杨辉、张培林-化与综合交通发展互适性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排队 协调发展,一直是新时期城镇规划关注的焦点问题。 国内外对交通运输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论”和“推拉”效应研究了两者之间互适性的作用机理。 已有相关研究,来逢波n研究了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变 综上所述,大多学者对交通运输与新型城镇化的 化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变迁的影响,并提出了优化策 研究多聚焦于单方面的影响关系及适应性研究,对协 略。徐宪平、程世东等 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提 调发展策略的研究较少,且缺少定量化描述及发展策 出了综合交通发展的思路与重点方向。樊一江[51从新 略选择研究。文本综合分析交通运输与新型城镇化之 型城镇化发展的内涵和要求入手,从宏观枢纽城市和 间关系,梳理了其协调发展的不同策略,并构建协调发 通过实例进行验证,为城市发 微观枢纽站场两个层次分析了综合交通枢纽对新型城 展策略选择指标和方法,基金项目: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科研课题(2017/b,02) 作者简介:吴改选(1981一),男,河南漯河人,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交通规划。 总第165期 吴改选:交通运输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策略研究 45 展方向及发展策略提供了参考依据。 2 协调发展策略分析 础设施及服务设施提质升级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交 通运输可以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助燃剂”,通过基 交通运输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 础设施网络的构建和完善,不断提高道路通达性,提升 拉动产业和人口向城市聚集,从 方面: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可以作为交通运输发 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展的“推动剂”,随着城镇化建设,城市经济发展加快, 产业增多,资源和人口聚集,人民向往更高水平的生活 质量,提出更高品质的运输需求,从而需加大对交通基 输 入 层 1: 而引导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 交通运输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层次关系可表示为图 隐 含 层 输 出 层 图1 交通运输与新型城镇化层次关系图 两者发展程度相差不大,但均有较大提升空间,应 针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区域交通运 行,输发展策略也应有所不同,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 同时加大对两者的投资力度,使其协调稳步进行。该 发展策略适用于新型城镇化和交通运输都处于中度发 ③拉动型: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以交通拉动和引导 该发展策略下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于交通运输的 平差异大,各运输方式发展不均衡。该发展策略下应 特点和问题,应采取差异化战略,实施不同发展策略。 展策略分为:推动型、同步型、拉动型。 过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全面建设推动交通运输提质升 综合分析交通运输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关系,将协调发 展水平,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的区域。 ①推动型:以新型城镇化的均衡协调发展为主,通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 级。此发展策略类似于“内需型”,靠百姓的消费来推 发展,区域内城镇化发展建设相对缓慢,城市间发展水 动新型城镇化和交通运输发展。 该发展策略下交通运输的发展略滞后于新型城镇 提升交通运输供给能力,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 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此发展策略 化的发展,区域新型城镇化水平发展较好,交通基础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施相对完善,但运输服务品质还有待提升。此策略下 适用于旅游资源丰富,对区域外人口吸引力大,第三产 不提倡大规模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应更注重改善民生 业占比较大,但经济发展又相对较为缓慢的区域。 工程,优化综合运输体系,提高运输服务质量。 展,使两者协调同步进行。 3 发展策略选择方法 构建交通运输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策略的匹配 ②同步型:同时推进交通运输和新型城镇化的发 3.1 选择思路 该发展策略下新型城镇化与交通运输发展同步进 指标体系,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取最 46 输之间相互适应。 附 & 黧 鲁 M。 g0li 2018年第3期 合理的发展策略,保证区域经济、新型城镇化、交通运 的取值,以及各发展策略对各指标的要求,综合分析选 取与各城市类别发展相协调匹配的发展策略。 影响交通运输与新型城镇化差异化发展策略选择 2 选择指标 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各指标提取公因子,得到 3.各公因子得分函数,计算不同城市各公因子得分,再选 取K—Means聚类分析法,以不同城市各公因子得分为 的因素主要有宏观、制度、社会因素和微观经济、 划分依据,以得分相近为关系紧密原则,将各城市聚为 城镇化水平、交通运输、资源分布等。选择指标分为定 不同类别,并确定各类别聚类中心,最后以聚类中心中 量和定性两类,交通运输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策略 各公因子取值,结合定性对比指标在不同城市类别中 匹配指标体系即为定量分析指标,见表l。 表1 交通运输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策略匹配指标体系 各类别城市协调发展策略的选取与区域面积、人 式中,Xi(i=1,2,…,p)为可实测的p个指标构成的P 口密度、第三产业比重、旅游资源分布也紧密相关,故 维随机向量;£(j=l,2,…k)为不可观测的向量,被认为 选取区域面积、人口密度、第三产业比重、旅游资源分 是公共因子或潜在因子,即综合变量; (i_1,2,…P;j= 布作为策略选取的定性对比指标。 3.3 选择方法 3.3.1 因子分析法 1,2,…,k)为因子载荷,是第i个变量在第j个公共因子 上的载荷。 因子分析计算步骤:①将原始数据标准化;②求标 准化数据的相关矩阵及相关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能将多个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 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设原有P 量;③计算方差贡献率及累积方差贡献率;④确定公因 个变量X ,X:,X ”,x ,且每个变量标准化后均值为0, 标准差为1。将每个原有变量用k(k<p)个因子fl,f2, f3,…, 的线性组合来表示,即有: 子;⑤旋转因子;⑥用原指标线性组合求各公因子得 分。 3.3.2 K—Means聚类分析法 XI=all +al2t"2+al3t"3+L+alkfk十£1 X2-a21‘+a22f2+a23f3+L+a2kfk+£2 x3:a3l‘+a32f2+a33f3+L十a3kf +£3 L xp ap1+ap2K-Means聚类算法是一种基于样本间相似性度量 的间接聚类方法,它是无监督聚类中的一种。算法根 据特定的距离函数通过迭代将数据点移人各聚类域 中,实现步骤为nu: ①给定大小为n的样本空间数据集,令迭代次数 f2+ap3f3+L+apkfk+£p (1) 为R,根据指定聚类数k随机选取k个样本作为初始聚 总第165期 吴改选:交通运输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策略研究 47 类中心Cj(r),其中:j=1,2,3,…,k;r=l,2,3,…,R; 若合理则迭代终止;若不合理则返回②、③步继续 ②计算样本空间中每个数据对象与初始聚类中心 迭代。 的相似度距离D(X;,Cj(r));其中,i=l,2,3,…,n,形成簇 4 实例分析 W ,若满足式(2): 以四川省为例,根据各市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 ,ID(Xm,Cj(r)) x ,Cj(r))I‘<£ (2) 规划、统计年鉴等得到协调发展策略选择定量及定性 指标的基础数据,进而进行交通运输与新型城镇化协 则,X ∈ ,X;记为w;其中8为任意给定的正数; ③计算k个新的聚类中心,公式如下: 调发展策略分析。 c )=吉善xt ㈥ 4.1 策略选择分析 4.1.1 因子分析 聚类准则函数值计算公式如下: 根据收集的四川省相关基础数据,将其进行标准 E(什1)=∑ 。∑ :1w j(什1)f (4) 化处理,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得到各因子的特 ④判断聚类是否合理,判别公式如下: 征值和累积方差贡献率如表2所示。 E(什1).E(r)I<E (5) 表2 各因子特征值及累积方差贡献率 根据确定公因子个数原则,选取特征值大于1或累 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初始成分矩阵实行正交旋转使 积方差贡献率大于0.80时的特征个数为公因子个数, 其含义表达更清晰,见表3: 由表2可知:选取前3个公因子较为合适。 表3 成分矩阵和旋转后成分矩阵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0.479 0.719 0.287 0.809 0.335 O.248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0.922 -0.1l3 -0.727 -0.321 -—-0.051 0.485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 0.925 0.126 --0.190 0.871 O.222 0.318 城镇化率/% 0.835 -0-394 0.301 0.434 0.794 0.353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元·年 -0.516 0.778 0.178 0.825 0.440 0.174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元·年 -0.5O3 0.759 0.186 0.838 0.445 0.191 48 w & M。 golia 2 年第 期 由表3旋转后成分矩阵可知:X1,X2,X3,X5,X6在 第1个公因子有较高载荷,则该公因子可被地区生产总 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城镇居民 人均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5个因子解释,主要反映 经济发展水平,故将F1命名为经济水平因子。 X4,X7,X8,X9在第2个公因子有较高载荷,主要 表4 各公因子得分 与城市整体发展相关,故将F2命名为城市发展因子。 X10,X11,X12,X13,X14在第3个公因子有较高载 荷,主要反映各运输方式的基础设施及发展情况,故将 F3命名为运输能力因子。 由表3可得14个原始变量和3个公因子之间关系: xI 0.809F1+0.335F2+0.248F3 x2=-0.727F ̄-0.32 1F2-0.485F3 X3=0.871F ̄+0.222F2+0.318F3 M XI4=-0·098F ̄ 0·108F2+0·160F3 (6) 通过回归算法可得公因子得分矩阵,再得到公因 子得分函数: 经济水平因子: F,=0.257Xt一0.128X2+0.159X,一0.1 16)(4+0.268X + 0.277X6+0.104X7+0.121X8+0.113X9+0.110Xl0+0.062X1l一 4.1.2 K—Means聚类分析 选取K—Means聚类算法,以F1、F2、F3因子得分为 0.099Xl2—0.025X-3—0.008Xt (7) 城市发展因子: F2=一0.100X 一0.061X2+0.068X3—0.251X4—0.113X5— 划分依据,以得分相近为关系紧密原则,计算各城市样 本间的亲疏度,确定各类型的聚类中心,将四川省21个 城市进行聚类划分,划分结果及聚类中心如表5所示。 表5 划分结果和聚类中心 0.108X6+0.371X7+0.258X ̄+0.407X9+0.0o8X10+0.3O4Xl1+ 0.076X。 +0.007X13+一0.032X。 (8) 运输能力因子: F,=O.240Xl一0.043X2—0.128X3+0.21 IX,+0.145X5+ 0.149X6+0.220X7—0.160X8—0.007X9—0.283X o+0.454X11+ 0.127XI2+0.396X13+O.11IX。 (9) 根据3个公因子得分函数,计算得到四川省21个 地级市3个公因子得分,见表4。 总第165期 吴改选:交通运输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策略研究 49 4.2 策略选择结果 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提高综合承载 根据聚类中心F1、F2、F3因子取值,结合定性对比 能力为支撑,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 区域面积、人口密度、第三产业比重、旅游资源分布在 同时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城市群间综合运输 各类型城市中取值,综合分析选取与各类型城市相协 通道建设,大力推进城市群内部交通网络建设,提高路 调匹配的发展策略。 最佳匹配策略应为“推动型”。 网密度,优化完善综合交通枢纽。 攀枝花及3个自治州城市在“拉动型”城市发展策 当分类城市F1、F2、F3三个因子取值都较大时,其 4.3.3 拉动型城市发展 当分类城市F1、F2、F3三个因子取值处于中间水 略下,应加大交通发展投入力度,以交通运输发展引导 平,人口密度、第三产业比重、旅游资源分布都处于中 城镇空间分布和土地开发。应把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作 间水平时,其最佳匹配策略为“同步型”。 当分类城市F1、F2、F3三个因子取值处于较低水 平,但区域面积相对较大、人口密度较小,且三产比重 占比较大,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时,其最佳匹配策略应为 “拉动型”。 四川省各类型城市协调发展策略选择相关指标取 值见表6。 表6 各类型城市发展策略选择相关指标取值 由表6及协调发展策略选择依据可知:类型1中的 城市与发展策略中的“推动型”最为匹配,类型2中的城 市与发展策略中的“同步型”最适应,类型3中的城市与 发展策略中的“拉动型”最为匹配。 4.3 发展对策 4.3.1 推动型城市发展 成都、绵阳等6个城市在“推动型”发展策略下,为 更好地支撑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要全面贯彻实 施交通运输各专项规划和,加强机制创新,构 建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城际、城市、城乡交通网络。 同时更加注重运输服务品质的提升和交通运输信息化 建设,发展智能交通和集约交通,采用现代化的设备和 技术提高运输服务质量及智能化水平。 4.3.2 同步型城市发展 雅安、内江等11个城市在“同步型”发展策略下,为 提高交通运输发展水平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应大 力基础设施建设。紧紧围绕城镇化转型发展,以人口 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区域交通通达性和运输运力,同 时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以公共交通为导向来开发城 市土地利用模式,促进新型城镇化集约化发展,引导交 通绿色出行。 s 结语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探寻交通运输与新型城镇 化协调发展策略是当今发展趋势。文章在综合分析城 镇化与交通运输关系基础上,梳理了其协调发展策略 和构建协调发展策略选择的指标和方法,通过四川省 进行实例验证,为四川省各地级市差异化城市发展战 略提供了参考依据。据此,该地区不同城市可根据其 城市特点选择适宜的协调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来逢波.综合运输体系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变迁的影响与优化研究 们.工业技术经济,2012,31(05):76—82. 【2]徐宪平.围绕推进城镇化发展加快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叨.综合运输, 2013。(01):4—8. [3】程世东.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交通运输发展思路与重点[J】.综合运输, 2014。(01):9—13. [4]赵巍.新城镇化中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J】.空运商务,2014,(O3): 12一l6. 【5】樊一江.发挥综合交通枢纽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引导作用田.综合运输, 2013,(09):4—9. [6】杨超,奚宽武.城镇化与交通协调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册.交通世 界(运输.车辆),2014,(08):36—42. 【7】汤锐华,刘伟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综合交通服务系统的适应性研究 册.东南学术,2016,(01):95—102. 【8】汤锐华,刘伟平.福建省综合交通服务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分区研究明.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1):166—171. 【9】胡凡,陆建猷.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推进【J】.河南社会科 学,2017,25(O4):24—30. 【1o]莫杨辉,张培林.试论新型城镇化与综合交通发展的互适性[J】.物流 技术,2017,36(10):47—51. 【11】李冠林,马占鸿,黄冲,等.基于K—mean8硬聚类算法的葡萄病害彩色 图像分割方法Ⅱ】.农业工程学报,2OlO,26(s2):32—37. 收稿日期:2018~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