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价分析
在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IRLS)的阅读素养评价中,阅读能力已经不再被单纯地作为一种特定的学科能力,而是将阅读与生活相联系,教育者所关心的将是学生的阅读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中切实需要的阅读技能。本课程是以阅读策略指导为核心的课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具有导向功能,是学生学习连结策略的导航棒。因此,我们应更加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过程和阅读技能的形成。
一、对学生阅读理解过程的评价
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由于自身的生活经验、社会阅历、文化积淀的不同,往往对同一个阅读材料的理解上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结果。PIRLS的阅读素养评价中,更加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过程的评价。语文课程标准也有相关的要求:“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
这也就是说,阅读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的阅读教学要建立思维能力与评价方式之间的一种联系,尽量发挥教师评价、生生评价及自我评价的多元互动,去改进教学的过程以促进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案例(一)
《单元体验课》中,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单元专题含义的:每个人独自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与主题的关系,如果课文中直接写明了,请画出来。如果没有,请你画出相关的句子,想一想这篇
课文与主题有什么关系,也要画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相关句子。
显然,学生体会到单元专题并不难,如何在分析文本内部的关系,理解文本的意义的基础上,找到相关的证据把专题外显出来,因为学生缺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们运用这样的方法,就是想通过评价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认识形成的过程”。
案例(二)
例如在教学《小猪变形记》时,教师连结学生经验,直指学生内心世界,问:“看来小猪就是小猪,永远不会像齐天大圣一样会七十二变。这时候,你还是觉得小猪很了不起吗?为什么?”学生纷纷发表意见,大多数学生会受到老师的暗示,说小猪仍然很了不起,虽然一次一次的失败,一次一次的遭受打击,但仍然有热情,有信心,努力的改变着。但有一个学生却说没有什么了不起。如果教师这时急于纠正这个学生的观点,那就有可能打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还好教师没有这样做,而是表扬他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并引导这个学生说出理由,组织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因为“异样”的声音没有被否定,所以很多不敢发表意见的学生也纷纷议论起来。学生的思维不再单一,瞬间被激活,我们会听到“你说的也有道理”“我觉得……”这样的评价在讨论中生发。最后达成共识,孩子们这样评价故事中的小猪:这的确是一只敢想敢干的小猪,但失败后可以好好思考一下,总结原因后再做也许就会成功。当我们耐心地听学生讲话,会发现他们的很多想法都有道理,是他们独特的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这种多元化的理解,既会有正确的认识,也会有偏离主题的答案、超越“常规”想像,违背“逻辑”的“阔论”。对于学生众多的独特感受,我们不能按预定的过程让学生跟着走,也不是预设好答案的套子引学生去钻,而是“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评价,让学生各自表达交流自己的理解,进行平等、开放、无权威的交流,这样的阅读才是生动的,富有生命活力的。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形成一个定式,而是发散、多样的。
二、对学生阅读策略学习的评价
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连结的策略,掌握连结的方法是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我们要从目标出发,充分发挥评价的监督和导向功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连结,运用连结指导自己的阅读行为,达成目标。教师对学生学习阅读策略的评价不仅要表现在认知水平的评价,例如什么是连结,连结包括哪几个类型等基本的知识,更多的要评价学生对连结的思考,可以建立哪些连结,为什么这样连结。
观察课堂,我们发现二年级学生更加喜欢感性一点的课堂,而不擅长在行为中提炼学习方法,也不会自觉地加以运用。那么,我们如何对学生的策略掌握进行评价呢?那就是任务单和导图的恰切使用。
(一)在连结策略教学中,任务单贯穿始终。
一张有效的任务单,是文本特点的准确把握,也是引领学生运用连结方法,提升阅读能力的有效媒介。学生或独自完成或小组合作,目的就是让他们在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中学会连结。
例如《画风》一课任务单的设计:
1. 课文中的小朋友用什么办法画风的?简单画出来 引导学生在文本内部建立连结,归纳文本的主要内容。
2.你认为还有哪些事物有风的特质?可以画画风,也可以画类似的事物。
建立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连结,意在让学生对文本有属于自己的思考。在学生写出自己经验想法时,教师就可以捕捉到来自他们内心的想法,找到经验与文本相互的连结点,有助于我们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评价。
3.故事中的小朋友让你想起了 ,为什么?
引导学生想到生活中的朋友,或自己做过的一件事,一次游戏,一个故事等等,学生的连结立体起来。
4.当学生产生了更多感性体验后,及时引导补充连结思维导图:
学生完成任务单,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多种评价方式完成了学生对课文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完成了连结策略的体验和
学习。
(二)思维导图的不断完善
学生对连结的学习在系列课程中有一条鲜明的主线,就是“连结思维导图”的不断完善。从导读课出现,随着学生对连结的认知逐步拓宽、加深,逐步多元,导图不断分支,不断完善。这个过程正是教师对学生策略学习情况的监控和评价。
在《单元总结课》中让学生先独自完成本单元的思维导图,自主建立连结,进行自我学习的评价。然后小组内成员交流分享,这时学生就会进行互相的评价和学习,拓宽连结的维度。随后,在小组按提示单共同完成海报,教师又组织学生进行“市集式”海报欣赏,这是对学生连结学习的综合评价,学生在自由赏析的时候会甄别、学习,评价自然生成。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评价作用,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在磋商与对话中消除分歧,最终形成以一元为主导的多元评价格局。学生在评价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加深认识,甚至是对问题的理解上升一个层次,从而提高学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这种立体互动的评价关系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课堂教学,还能帮助学生建立彼此知识、思维的连结,形成一定的思辩能力和价值取向。综观整个课堂,学生对连结的认知在不断评价中完善,学生运用连结阅读的能力也在评价中不断提高。
课堂评价必须纠正“为了课堂热闹好看”的浮华,注重知识和结果的同时更加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掌握,阅读技能的不断提高。
好的评价就是好的教学。有效性评价的目的,就是要从一开始就把评价纳入学生的阅读过程,阅读与评价相互补充,相伴而行,促使学生能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它强调成功,鼓励前进,使学生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与爱好,获得最重要的成功感,取得最有价值的成功,以此来帮助学生培养阅读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