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泉州市的城镇化历程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泉州市的城镇化历程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来源:宝玛科技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侨办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05QZR10・ 泉州市的城镇化历程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Research of U rbanized Course and Developmental Trend in QuanZhou 魏 群 Wei Qun 陈 力 Chen Li 关瑞明 Guan Ruiming 中图分类号TU984 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 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的 过程,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 结果。一个地区的城镇化策略,应该立足该地区的 历史与现状,制定指导城镇化的理念和思路,确定 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特色。该文从泉州市的发展历 程出发,分析泉州城镇化的现状,探讨适合泉州有 序发展的可持续城镇化道路,并提出依托中心、城 乡结合,合理协调中小城市群和发展小城镇的多 元模式。 关键词 泉州市,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可持续 发展 Abstract The u rban{zati0n iS the process that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transforms to the non—ag ricuItu ral population,also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national or the local economical and cultu re development.A local urbanized strategy,should base on the IocaI histo ry and the p resent situation, establish the instruction about u rbanized idea and mentality,definite direction and characte ristic 0f u rban development.This text proceeds fr0m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QuanZhou,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urbanizati0n 0f QuanZhou,probes orderl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U rbanization road sulting t0 QUanZhou deveIo0ment.It P roposes the PIU raI development model relying on the centre, COmbining U rban and ru raI a reas, c00rdinating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group,small town rationally. Key Words QUanZhOU,U rbanization, Integ ratiOn 0f u rban and ru ra1 a re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第—作者 硕士研究生 第二作者 副教授 第三作者 教授 邮 编 362021 收稿日期 2006 08 31 100鲤争建筑第2 5卷 3/2007 文章编号1003—739X(2007)03—0100—04 城市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形态,是社会生产力 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 农业人口的过程,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的必然结果,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改 革开放”的实施,国家经济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摆脱了过去长期停滞徘徊的局面, 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工业基础实 力雄厚,矿产与海洋资源丰富,科技与文化水平较高, 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地域经济开发最得力、对外最开放 的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 快的地区之一,是经济最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地区,对 全国经济的贡献最大。2005年上半年,长江三角洲地 区以占全国1%的土地,5.9%的人口,产出24%的GDP; 珠江三角洲实现GDP 7 312.22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 量的11%,均是中国对内、对外的重要窗口。闽南金 角地区与省隔海相望,也是中国重要的对外开 放地带。随着远期省的回归统一,闽南金三角地 区无疑将成为亚太地区实力雄厚的地区之一,已跻身 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列。据2005年统计年鉴报 告,全国城镇化水平为41.8%,处于闽南金三角地区 的泉州市城镇化水平已达4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2 个百分点。然而,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历史教训告 诫我们,要警惕进入高速城市化后可能出现的种种危 机。因此,正确的城镇化理念,对泉州市的可持续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泉州市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 泉州地处我国福建省东南沿海,闽南金三角的腹 地,背山面海,在山诲相连中呈现出自然环境的优越 性。然而泉州地区的古代文明并不久远,古代的闽越 之地高山阻隔,森林茂密,人类早期的力量很难深人。 直至新时器时代,才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息。夏商时期, 泉州行政区划属扬州,但中原王朝对其没有实际的统 治意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泉州属闽 中郡。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时,在闽南地区置 东安县,属建安郡I 1。生息在泉州境内的主要还是原 住民闽越人,只有少量移民从中原辗转进人泉州,城 市化进程缓慢。 1.1晋唐开发时期:两次移民与两次建城 西晋末年,中原社会动荡,汉人开始大规模迁徙 闽地。《泉州府志》记载:“永嘉二年,中州板荡,衣 冠始人闽者八,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 也。”史称“八姓人闽”或“衣冠南渡”。其中部分人 图1唐景云二年后的泉州城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泉州古建筑》修绘) a五代、两宋的泉州城址 b元、明、清的泉卅『城址 图2历代泉州城址(资料来源:同图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209元,比上年增长11.9%;城 3_2城乡结合,以二元转换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史文脉等多方面的因素。这就需要我们坚持城镇经济 建设、社会发展、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 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 002元,同比增长7.0%。农 从世界城市化一般规律看,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 步发展的方针,以协调联动贯彻“以人为本”的可持 民人均纯收入6 123元,比上年增长7.8%;农民人均 平达到70%左右才能基本稳定。如果我国经济到本世 续发展战略。泉州中心城市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历 生活消费支出4 258元,同比增长10.7%。农民的总 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城市化水平至少要 史文化名城,我们在进行各项建设的时候,尤其需要 体经济水平与城镇居民之间的差距较大。农民收入 60%,按届时总人口15亿计算,应有9亿城市人口,其 注意闽南城镇的特殊历史文化风貌,注意历史名城传 及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与城镇居民相比有9~10年的 统文脉的继承,同时预留必要的发展用地,形成城市 差距,城乡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差距短期内还难以 市造成巨大的压力。目前,泉州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 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和风格,促进城镇建设稳定健康 缩小。城乡差距的扩大造成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力的城市只有1个地级市、8个县(市),承受能力有 流入城市,这部分劳动力既廉价,又无劳动保险等社 限。泉州地区城乡收入、消费水平、基础设施等存在 会保障,他们的人城给城镇带来严重的就业压力,同 很大的差距,城市和农村严重失衡。因此,泉州城市 结 语 时也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化模式应采取城乡结合的模式。所谓“城乡结合”,即 泉州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优越的地理条件、对 2003年泉州市统计调查,全市城镇高收人家庭 泉州农村人口城市化过程,既不能仅仅是职业非农化 中将有至少5亿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将给大中城 发展 (占调查样本的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 659.2 元,同比增长15.0%,低收人家庭(也占调查样本的 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 391.8元,同比只增长 5.2%。低收人家庭收入增速明显慢于高收人家庭,也 比总平均水平的增速慢4个百分点,导致高低收人家 庭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低收人家庭的可支配 收入仅为总平均水平的39%。虽然城镇居民整体收入 水平呈较快增长,但低收人家庭收入增长缓慢,城镇 居民家庭间收入差距呈扩大态势。 3泉州市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泉州市城镇化发展迅速,特别是沿海县 (市、区),城镇建设进步显著,城镇常驻人口有较大 的增长。近几年来,泉州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 最突出的是“半小时城市群”构想,即以中心城市为 核心,沿海次中心城市和县城为骨干、连接重点城镇 的规划格局,增强了中心城市的吸引力,推进了城乡 结合部的城市化进程。但是,泉州的快速发展也带来 了城市人口、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和市政管理等各方 面的压力。因此,研究泉州城镇化的地域性和适应性 成为泉州市未来发展的关键。 3.1依托中心,以梯度递进增强小城镇发展 活力 从效率、效益分析,大城市的经济效益、土地产 出率和容量都是最高;从城市功能的发挥上看,大城 市和小城市的功能是不可同El而言的,它们的区别 不只限于量的差别,而在于规模不同而产生质的差 别”1。中心城市对于周围地区的投资区域选择、市场 分配、技术转让、信息交流、人才流动等多种社会经 济因素有很大影响。因此,应以建设泉州中心城市为 核心,以晋江、石狮、南安、惠安次中心城市为骨干, 向周围地区辐射,逐步形成沿海城市群。 由于各地的地理交通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各不相同,在小城镇建设上应坚持从实际出发、梯度 递进,加强引导和管理,避免盲目攀比和高低水平分 散建设。目前泉州134个乡镇分为中心镇和一般镇, 明确不同的建设目标和重点,按计划有序地推进小 城镇建设,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促进农村剩 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增强小城镇发展活力,带动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总之,发挥中心城市最 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强整个区域城市群的规划、 建设、管理,梯度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是泉州发展 的首要步骤(图5)。 的乡村就地转移,也不能全部依赖城市来吸收的异地 转移,而应从城乡两方面共同努力,把“离土不离乡” 与“离土又离乡”结合起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城 乡整体水平。 乡村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地域空间,又 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乡村经济多样化的综合发 展将推动乡村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基本结构的改 进,促进农村人口生活环境的优化与生存条件的改 善,因而,乡村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发展乃至全球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城乡一体化为人流、物流、信 息流自由合理地流动;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渗 透、相互融合、高度依赖,缩小城乡差别,高效利用 各种时空资源提供了可能。目前,泉州城乡市场体系 这一“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已成为建立统一市场的 一大障碍,导致乡村生产要素停滞,使农村产业结构 调整很难,造成乡村人口向城市盲目流动,使城市问 题进一步激化,不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因此,要 以城乡市场的“二元转换”为手段,统筹规划城市与 乡村市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3.3优势互补,以协调联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心城市具有辐射和带动的作用,可以拉动整个 城市群的规划、建设、管理梯度有序的发展。小城市 及城镇可以缓解中心城市的人口、经济等各方面的压 力,有利于调动城市闲置资金的投资热情,与中心城 市有极好的互补作用。因此,在相邻的地域内,将几 个不同性质、类型和规模的中小城市,依托一定行政 隶属关系和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一个较大 规模和实力的城市作为中心城市,借助现代化的交通 工具和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促使各个中、小城市的 区域经济联动,产业配置互补,功能优势相济和经济 社会的内外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又 等同于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具有较强凝聚力和辐射力的 “城市群”『8]。有利于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分工协作,减 轻人口在大城市中的压力;有利于防止“城市病”的 产生和蔓延;有利于城乡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的协调, 促使城乡市场的联动发展;有利于带动城市间的村镇 发展,促进区域内的城乡一体化进程。目前,泉州以 中心城市为核心、沿海晋江、石狮、南安、惠安次中 心城市和县城为骨架、连接重点小城镇的现代化“城 市群”已逐步形成。 推进城镇化进程、发展多元模式,必然带来社会、 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的深刻变化。城镇建设不 能以生态环境遭到侵蚀和破坏为代价,要求充分考虑 环境的综合承载力,考虑土地资源的承载力,考虑历 外开放贸易优势,使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泉州已 经进入高速城镇化阶段,必定会给城市、乡村带来一 系列的影响。形成一个主次明确、分工合理、相互协 调的城镇等级结构体系,是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点 带面,全面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应 该依托中心、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加速乡村城市化 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努力 提高科技水平,不断改善城市环境,弥补不足,发挥 优势,合理协调中小城市群、小城镇的发展模式,坚 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促进泉州城镇化的进一步发 展,促进泉州城市竞争力的全面提高。 ■ 参考文献 1,3陈泗东,庄炳章泉州.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1990:13-14.17-18. 2 关瑞明.陈力.泉州历史及其地名释义.华中建 筑.2003(1):79-80 4 陈力,关瑞明,陈惠芳.福建省城市发展进程及 其乡村城市化未来展望//2004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年会论文集. 5 仇保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变革.上 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25. 6 刘桂庭.余关生.大泉州概念规划构想规划师, 2004(4):33-35. 7 陈英俊加快推进闽东南地区城市化的思路泉 州建设.2001(7):8-10. 8 林金发.实施大战略、建设小城镇.泉州建设,2001 (9):1-6. ∞建筑第2,5卷3/2007 1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