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以及其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 20 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 是
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 是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重要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由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组成: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自然观在发展的历程中, 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
义等阶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暨主要内容:
1、系统自然观。
主要观点是 : 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和随机性
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它以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演化着 ;
特征主要体现在 : 提出了系统的存在和演化思想 ; 强调了自然界的复杂性与
简单性、生成性与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 是以复杂性系统科学等为
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
础是系统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2、人工自然观。
主要观点是 : 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相对的自然界,它本身具有目的性、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 ; 人工自然界来源于天然自然界,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
特征主要体现在 : 注重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张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 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性、科学性特征。
3、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 : 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 人类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 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
特征主要体现在 : 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 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 对自然界及其和人类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涵为我们当代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本的线索。 在全球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 向人类提供了一条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线索,为人类走出生存困境、摆脱危机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认真学习马克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 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有珍贵的启示, 比如:建立生态化的生产方式, 发展低碳经济;
健全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倡导文明生活方式 . 树立绿色消费观念。 保护环境,绿色什么的巴拉巴拉几句,
二、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科学技术研究需要创新,创新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不竭动力和灵魂。要创新,
就必须有创新思维和方法。 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的创新思维, 就是思维要素的辩
证组合与重新配置。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除了表现为运用规范性的辩证思维形式之外, 还体现为
收敛性与发散性、 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抽象性和形象性的对立统一等辩证思维特
征。在这些具有对立方向的特性之间保持张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典型特征, 也是创
新思维方法的典型特征。
特性为:思维的收敛性与发散性、 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直觉思维与顿
悟思维
创新思维方法主要内容:
移植、交叉与跨学科研究方法
移植和学科交叉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当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变得越来越复杂, 进行移植与交叉, 通过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 常常能够获得单一学科研究无法获得的创新成果。 多学科融合或通过跨学科研究问题也是当代科学和技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 体现了广泛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
( 一) 移植方法
所谓移植,即把在其他学科中已经运用的方法或研究方式移到要研究的新领
域或新学科中,加以运用或加以改造后的研究方法。移植方法的创造性很高。
移植方法包括 : 概念移植、对象移植和方法或技术移植等。
( 二) 学科交叉方法或跨学科方法
当代各门科学之间的交叉性越来越大, 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往往可以获得新
的认识,带来创新。学科交叉成为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
1. 所谓学科交叉方法, 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 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
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 思考本学科的问题和对象,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新认识。
2.
融贯的方法。
所谓跨学科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 跨学科也是一种多学科融合的方法,也可以称为
意义:
科学技术研究需要创新, 创新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不竭动力灵魂。 要创新,就
必须有创新思维和方法。 科学研究和技术发的创新思维, 就是思维要素的辩证组合与重新配置。、
创新思维是科学研究的核心 ,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工程技术和人类遇到的各类复杂的新问题 , 都要求科学工作者运用创新思维 ,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思维是发挥人的自主创新能力 , 以超越常规的眼界从特异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 , 提出全新方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是科学研究的核心 , 面对越
来越复杂的工程技术和人类遇到的各类复杂的新问题 , 如航天载人计划、生态问
题、社会和谐发展等问题 , 都要求科学工作者运用创新思维 , 并且要有意识地培养
创新思维能力。
再巴拉巴拉几句对科学技术很有促进作用什么的,
三、试论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科学技术不仅具有功利价值,而且具有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从其白身属性来看,它应该是真善关的统一。
1 马克思科学技术伦理观
马克思认为技术活动有其道德合理性, 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道
德的进步。他指出自由应该建立在非异化的技术基础之上, 未来技术的社会发展目标应该是“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 。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2 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和论理准则
科学技术工作者是从事智力劳动的职业群体, 具有特殊的社会责任, 是在一
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下开展工作的。 科学和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取向。科学促知识,知识促进步 ; 科学促和平 ; 科学促发展 ; 科学扎根于社会和科学服务于社会。
3 新兴科学科学技术对伦理的挑战
随着一些新兴科学技术, 如生命科学技术、材料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能源科学技术等的发展和应用, 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难题, 如克隆人的伦理问题、基因治疗和基因增强的伦理问题、 网络伦理问题、 核伦理问题等, 需要我们运用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伦理规范,以更好地实现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正确处理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科学技术的应用强烈地冲击着人们传统的道德观念, 促使道德观念的发展和变化。从一定意义上说,科学开辟着新的道德领域,创造出新的道德观念,确定新的道德原则。这些道德观念和道德原则反过来会促进和指导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在科学技术的应用中,要牢牢地把握住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内在关系,从而实现科学发展的道德目标。
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人与科技手段的关系, 两者的关系中, 人是目的,科学技术是手段, 科学技术是为人服务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 人有能力支配科技手段从自然中不断获得自由, 与此同时,他也需要尊重工具系统的规律和性能,服从工具操作要求。科学技术是中性的,所以科学技术是否运用得当,
是否合理,这是科学技术本身所无法解决的, 因为这不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个伦理道德和价值观问题。 所以,为保证科学技术的合理、 正当运用,应该用伦理道德来协调其发展, 使其发挥对科技的导向与规范作用, 让科技发展真正服务于人类。
四、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
什么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其意义
含义:
“”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
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两层含义:
一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 而不是传统的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
驱动;二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驱动发展,而不是为了发表高水平论文。
意义: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战略意义。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可以为我国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对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可以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 改善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长远意义。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产业技术创新,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既可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改变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又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
什么是创新型国家及其意义
指出 :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
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 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涵
创新型国家是指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 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 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 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
将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战略, 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 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 通过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积极发挥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 形成强大国际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为创新型国家。
(可要可不要)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 是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 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方针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意义:
(1) 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重大举
措;(2) 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3) 明确提出建
设创新国家的任务, 既反映了党对世界经济、 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
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 科技角度 :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 2. 国际竞争角度 :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
科技和民族素质 , 焦点集中在科技和教育 . 建设创新型国家 , 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 , 在国际竞争上立于不败之地 . 3. 国情角度 :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经济科技总体水平低 , 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 , 自主创新能力低 , 与发达国家差距大 , 己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走创新型国家之路, 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 全面判断我国战略需求, 把推进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谢谢老师,感谢老师的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