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的民间传说
除⼣晚上的家宴俗称年夜饭,也叫团圆饭。这时家庭成员要尽可能地齐全,许多远在外地的家庭成员也总要在年夜饭之前赶回家中,因此这顿年夜饭⼜称“团年”。 吃年夜饭要关门的传说
在我国江南⼀带,每到吃年夜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关起⼤门,不能⼤声说话,不能敲击碗筷。吃完年夜饭的碗筷收拾⼲净后,再打开⼤门。这叫做闭门⽣财,开门⼤吉。 相传,这种做法是为了哄骗铁拐李。
据说到了每年的最后⼀天,⽟皇⼤帝都要了解民间的⽣活状况,于是就派铁拐李下凡查看民情。铁拐李为⼋仙之⼀,是个跛脚叫化仙,因此便在⼈间吃年夜饭的时候,提着要饭的篮⼦跛着脚沿街到各处各家乞讨。
讨完饭后,铁拐李把讨来的东西带给⽟帝⽼爷⼦看,谁家穷。谁家富,⼀看就知道了。据此,⽟帝⽼爷⼦就让富⼈⼀年遭⼏次灾,不要太富;穷的则让他发⼏次财,不要太穷了。
这事⼉慢慢传到了⼈世间,⼀个精明的商⼈知道了这个情况后,很快就想到了应对办法。到吃年夜饭的时候,这户⼈家把⼤门关的严严紧紧,家⼈谁也不许⼤声说话。等铁拐李来讨饭时,打开门,桌上什么也没有。
铁拐李⼀看,认为这户⼈家穷得连年夜饭都吃不起,于是就⼤发慈悲,悄悄在这户⼈家的门⼝放上⼏个⾦元宝就⾛了。就这样,这家⼈越来越有钱了。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别家也看到了他家发财的原因,便都纷纷跟着学起来。后来,铁拐李见家家户户都关着门吃年夜饭,便知⾃⼰下凡探察之事已被⼈们觉察,就不再到⼈间来讨饭察了。 但是,关起⼤门吃年夜饭的习惯,却据此流传了下来并延续⾄今。 除⼣吃“年夜饭”的由来
传古时候,有⼀种凶恶的怪兽叫“年”,⼀到了冬天便要跑出⼭来闯进村⼦,见⼈伤⼈,见畜伤畜。因此⼀到冬天,⼈⼈惊恐,村村不安。⼤伙⼉只得搬到远远的地⽅去逃避“年”的伤害。时间长了,⼈们发现“年”虽凶猛,却也害怕三样东西:⼀是鲜红的颜⾊,⼆是明亮的⽕光,三是巨⼤的声响。
有⼀年冬天,凶恶的“年”⼜要来了,村⾥的⼈相互约定,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挂上⽤红⾊涂抹的⼤⽊板,门⼝烧着旺旺的⽕堆,夜⾥⼤家都不睡觉,在家⾥敲敲打打,到处发出巨⼤的声响。夜深了,“年”窜到村⼝,只见处处红⾊,处处光亮,兼之巨响遍传,⼗分害怕,赶快掉头躲进⼭⾥,从此不再出来危害村民和牲⼝了。第⼆天清早,全村的⼈聚在⼀起,为驱逐凶兽获得的胜利互相祝贺道喜。这是⼀个多么不易得来的⽇⼦!
虽然“年”是不再来了,但⼈们总是忘不了往年防御“年”进村侵袭的⽇⼦,家家户户照样挂上红⾊⽊板,点着⽕堆,通宵敲敲打打,第⼆天便也相互道喜,欢庆平安。这样代代相传,“过年”的习俗就形成了,为了庆祝过年,过年吃年夜饭的习俗也就流传下来了。 年夜饭的习俗
按照民间的传统习惯,我国各地的年夜饭习俗各不相同:北⽅⼈吃饺⼦,南⽅⼈吃⽶团⼦、⽔磨年糕等
馄饨:新年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传说盘古⽒开天噼地,使“⽓之轻清上浮者为天,⽓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再则取“馄饨”与“浑囤”的谐⾳,意思是粮⾷满囤。
饺⼦:古来只有馄饨⽽⽆饺⼦,后来将馄饨做成新⽉形就成饺⼦了。在唐代,吃饺⼦的习惯已经传到我国的边远地区。除⼣夜,⼗⼆点钟声⼀敲响,就开始吃饺⼦,因此时正是⼦时,取其新旧交替,⼦时来临之意
年夜饭,讲究的是:⼀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座位和⼀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是饭⾷丰盛,重视“⼝彩”,把年糕叫“步步⾼”、饺⼦叫”万万顺”,酒⽔叫“长流⽔”,鸡蛋叫“⼤元宝”,⾦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北⽅⽆鱼的地区,多是刻条⽊头鱼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辈居下,不分男⼥⽼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