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数字技术的发展对电影理论的挑战_兼及艺术与科技关系的美学思考

论数字技术的发展对电影理论的挑战_兼及艺术与科技关系的美学思考

来源:宝玛科技网
论数字技术的发展对电影理论的挑战——兼及艺术与科技关系的美学思考The Aesthetic Thought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陈旭光 刘志/Text/Chen Xuguang Liu Zhi提要:本文从“艺术四要素”即世界、作品、生产者和受众的维度来审视具有自身特殊性的现代新型艺术——电影,着重于探析数字艺术的发展对包括电影在内的艺术产生的冲击,这其中既有新的电影实践对传统理论的推动、冲击和挑战,也有值得反思的新问题。从艺术与科技关系角度着眼,面对新的艺术实践的挑战,电影理论既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秉持开放的姿态,也应秉持批判的精神,在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之间寻找张力中的平衡。关键词:“艺术四要素” 电影理论 数字技术 艺术与科技 人文价值 科学价值一电影诞生一百多年来,一直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其发展历经默片、黑白、有声、彩色,到现在的高科技数字电影阶段,每一次巨大的变革无不有赖科技的推动。数字技术的出现使电影影像产生了质的变化,为电影带来了性的改变,开启了电影艺术与文化的新纪元。上世纪70年代末,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开启了电影制作数字时代的新纪元。此后,不论是在制作领域还是在放映阶段抑或是电影美学观念上,数字化进程的突飞猛进都为传统的电影工业带来了性的变革,同时也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步影响和改变着电影生产、接受、传播等方式和电影观念。在制作领域,像《哈利·波特》系列、《阿凡达》、《盗梦空间》等所呈现的那样,数字高科技以其高度逼真的技术手段以及虚拟现实的表现手法,使得人工置景以及历史场景复原变得轻而易举,以假乱真,完美地实现了从“空想”到“影像现实”这一电影造梦的强大功能。电影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我们对艺术与科技这一艺术理论经典命题的再反思。技术,是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凭借的方法、手段、能力或设备。艺术也需要相应的技术,这就是所谓的技艺或技能,就传统艺术而言,主要是偏重于手工技术,也就是传统艺术对科技的依赖并不是非常强烈(至少相较于摄影、影视等现代型艺术)。而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大量介入则(1)是晚近的事,尤其是电影,被称为“机器的产物”。数字技术大量介入影视甚至完全取代胶片,作为摄影机拍摄对象的现实越来越不重要。影像世界与现实的关系越来越远,甚至毫无关系了。这对人的审美心理、接受心理发生了重大的影响,例如演员不重要了(如《阿凡达》中演员的表演),导演的作用降低了(很多时候制片人比导演更重要),人的因素的重要性降低了,“物”、场景(仿真的或完全虚拟的)的作用则大为提升了,“作者电影”生存日益艰难,艺术风格越来越成为不可复制的神话。关于艺术与科技的关系,很多学者都有很多精辟的观点,有对技术主义的激烈批判和人文主义的坚守(如法兰克福学派等西方马克思主义),也有对技术的膜拜、褒扬。事实上,面对新技术对艺术的挑战,不应对二者的复杂关系进行简单的非此即彼的价值评判,技术对艺术的影响一直存在而且越来越无法摆脱,重要的是分析问题,客观地审视技术的发展对艺术带来的推动和变化,也直面那种性的僭越和挑战。重要的是面对这些变化,传统的经典的艺术和美学理论应做出自己的调整和适应。如果还是按照以传统艺术作品为对象基础上形成的理论来套依赖现代科技的新艺术、新艺术语言和形态,简单地指责技术对艺术造成的损害,既不利于理性地厘清当代艺术实践中存在的价值和问题,也不利于理论对自身的批评性反思和摆正对于艺术创作实践的介入姿态。基于此,借助于对电影这一艺术类型在当前出现的新变化的分析,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艺术形式在何种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艺术和美学理论。为此,首先需要对传统艺术或美学理论所处理的基本问题予以澄清,在这一前提下再来梳理以电影为代表的高科技艺术的出现对这些基本问题的挑战。众所周知,关于艺术的本质历史上最古老的两种观念是模仿说和表现说,但传统上无论是侧重模仿性的艺术还是侧重表现性的艺术,它们的一个共同特征在于,创作这些艺术的手段和创作所体现出来的形式,也即“技”与“艺”是融为一体的。所以传统艺术史的讲述很少涉及“技”的层面。以绘画为例,美术史的讲述很少涉及绘画的技术手段。这一方面由于这时的艺术其技术的物质要素比较简单,而且其手段的变革对于艺术本身不会产生重大影响。然而现代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使得技术和艺术的分离也日益明显。艺术的创作也越来越重视技术手段的革新。摄影、电影等完全依赖科技发展的新的影像艺术的出现,使得技术手段的性更强,(1)[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21页。THEORATICAL APPROCHES 电影理论067以至于在电影行业里,专门分出了电影摄影、非线编、后期制作等内容。如今,数字虚拟技术的崛起和大量介入给电影的创造、制作、接受心理、观影经验、传播发行方式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给美学和艺术理论带来更大的冲击,引发了许多新话题。我们正迎来了一个“后电影”和“后理论”的时代。为便于分析,我们借用M·H·艾伯拉姆斯曾提出艺术四要素即“作为艺术产品本身”的作品(Work);作为与作品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客观自然或世界(World);“作为生产者”的艺术家(Artist);欣赏(2)者或读者(Reader)的“艺术四要素”原理。电影也有“四要素”或四种关系,此即如下图所示: —世界(现实或真实、客观的或虚拟的影像世界) ↑↓ —创作生产者(策划、制片、编剧、导演、演员、 剧组人员、摄影机) ↑↓—艺术品(语言、形式、结构、影像、叙事、形态、类型) ↑↓—接受者(观众、批评家、媒介、影院、营销)我们以电影为个案,着眼于艺术与科技的关系,以“四要素”为切入点,思考数字技术大量介入电影对电影理论乃至整个艺术理论带来的新挑战。的作用也就相应地降低,中心化的主体逐渐失去其重(4)要性。”以现代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电影,全方位体现出制作因素的强化,艺术家创作灵感、个性因素被最大限度压抑的特点。团队协作的特点,技术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加剧了人的主体地位的降低。导演、演员、编剧等在其中的创造主体角色被弱化了。同时艺术想象的方式与内涵发生了变化。高科技基础上的想象是技术型的,偏重于视觉奇观化,架空了人文性内涵和心理情感的含量。停留在刺激观赏者感官的技术型想象,往往缺少传统艺术家体验的真实性、深刻性和理想维度。这可以当代大量娱乐工业批量生产出来的电影作品其艺术品质和思想内涵的稀薄为证。相应地,现在对导演的要求也不仅仅有人文素质,必须懂技术,要能领导技术员工。比如在电影中运用数字技术的先驱、美国导演卢卡斯就是这样的一个导演。他说,“我在发展数字技术方面的主要兴趣在于加快电影制作过程,从而使我能够以更有效的方式实现我的想法。我一直致力于改进我在电影制作方面的能力,因为主要的电影制作过程仍然停留在19世纪。数字技术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能源,它可以使电影制作人员更富于创造力——无论在特技效果还是在后(5)期制作方面——并且使电影制片工作来得更轻松”。也正如赵宁宇所主张的今日电影导演的“产业化生存”:在产业化或数字技术时代,作为导演,要具有相当综合全面的素质,也要懂市场、投资、商业和技(6)术。在艺术生产者这一环节,数字技术具有双刃性。其利是制作手段的极大丰富和快捷化,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个人价值的降低、风格的消失,艺术性人文性屈从于技术性、工业性、娱乐性、消费性。这些无疑是传统以小作坊艺术创作为基础的艺术理论所无法应对的,同时这也是当代艺术理论为何会向广阔的社会文化领域拓展的原因,只有从广阔的社会文化领域才能理解作为集体创作的电影本身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制作投资、产品发行、大众审美接受等。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分析,影像作为艺术作品的载体,其制作所依赖的数字技术本身并不具有传统艺术理论意义上的形式价值,它的价值体现在数字技术运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形象、画面、音响等。由此不难发现,对于电影而言,媒介、载体的技术决定性的一面上升了。进一步就电影本身来分析,数字电影与(2)[美] M·H·艾伯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俪稚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年版,第6页。(3)[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4)同(1),第198页。(5)转引自张新奎《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影视技术》2005年第5期。(6)赵宁宇在《导演的产业化生存》《影视文化》2009年第1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版)中对导演今天特殊语境下功能与素质的变化提出了不少颇为前沿的思考。二虽然传统艺术和美学理论也间或有论及接受者或艺术诞生的时代背景,但它还是以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为关注重心,所以不妨首先来分析艺术家和作品层面,也就是传统艺术理论中艺术创作论和文本分析的内容。由于电影的出现对于传统理论的冲击,传统艺术的创作主体就是艺术家本人,创作中制作或技术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手工艺术如建筑、雕塑、工艺美术等中。在这里,艺术家个体的心理、性格、趣味等特征会明显地烙印在作品之中。摄影机的出现,使电影等可复制性艺术在创作理念上已经无法用传统的理论来解释,摄影机介入电影的创作就已经给艺术创作带来很多新的东西,如巴赞所言:“外部世界的影像第一次按照严格的决定论自动生成,不需人加以干预,参与创造。……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惟(3)虽然独在摄影中,我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以现在的分析理论来看这一理解有些绝对,因为摄影机所拍摄的镜头,背后仍然不排除人的意识的介入(即使是纪实性很强的纪录片亦是如此),但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揭示了传统艺术创作的主体概念受到的冲击。从这一角度来理解,电影不再完全属于人的创作,而是摄影机的作品;摄影机是机器,摄影机是对人的眼睛和视角的一种模拟甚至代替。这里发生的是一个被杰姆逊称为“非人化”的过程:“个人天才068传统胶片生成的影像相比,它对欣赏者感官更具冲击力,对现实的再现性效果和虚拟性都更强,手段也更丰富,后期制作更加方便。数字技术为影像对物质现实的复制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便捷和优势,在视听冲击基础上的影像的真实感更为强烈,这就是所谓电影比现实还真实的原因。在数字化的时代,采用数字虚拟技术制作的电影会让人觉得比现实还要真实,而用纪实手段拍摄的反而觉得与现实有距离。另外,艺术文本存在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电影,存在的方式更为灵活多样,甚至可以借助网络多媒体这个平台,形成一个更为广泛的虚拟空间。在这样一个空间里,艺术拓展的广度和深度都是传统艺术所没法相比的。具体而言,数字影像文本具有本雅明所指出的可复制性:这种可复制性比胶片电影的拷贝复制还要便捷,用可以无限复制的复制物、类像取代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原作,因此个人的表达即风格传统艺术观念就不存在了。正如杰姆逊指出:“类像是那些没有原本的东西的摹本。可以(7)说类像描写的正是大规模工业生产。”类像的特点在于其不表现出任何劳动的痕迹,不像任何人工的产品,类像也与现实真实无关。从本雅明的思想视角来看,这种影像文本较之传统艺术文本在审美特性上的最大差别是“光晕”的消散:尽管对于光晕有不同的阐释,但本雅明的原意是指存在于传统的不可复制性艺术上的一种审美感性意味。数字技术的介入使得这种意味消散了。在本雅明那儿,“韵味”或“气息”即是对艺术品原作的独一无二性质的体味和把握。“韵味”具有一种珍贵、特殊、超距离和永恒的特质,甚至常常与仪式、崇拜等观念联系在一起,是古典美学意义上的范畴。而电影所带来的审美感受特征则是“震惊”,这也是现代主义作品共有的审美特性。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最为典型的是形形色色的广告视频、MTV、手机、互联网上流传的各种DV短片,这些影像一方面使审美的元素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之中,使日常生活审美化;另一方面也使广泛的日常生活领域的事件便捷地转换成影像内容,尽管其审美品质良莠不齐,但不能否认,较之传统上只有贵族或有钱人才有资格让自己的肖像被画家艺术化的时代而言,正如伯明翰学派所广泛论述的,我们这个时代的的确确在经历着一个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另外,观众的观影心理发生了变化:真实的更真实,虚拟的更虚拟。前者更追求逼真震撼的视听感官效果,在更高的层面上满足了观众的视听感官欲望,后者则满足和挑战受众的想象力。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制作趋势,给影视制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电脑介入影视创作领域,给影视事业带来量的变化和质的飞跃。电脑动画,其绘制速度、视觉冲击力以及简便的编辑操作,是传统时代所望尘莫及的。录音设备进入数码化、电脑化、高保真的高科技领域,对声音进行各种技术处理,使得影片播放的声音音域宽广、真实动听、感染力强。这种感染力更是本雅明所指出的“震惊”的审美效果的强化,在他看来,“在观看电影画面时,人的联想活动立即就被画面的变化打断了,由此产生了电影的震惊效果,同所有的震惊效果一样,当观众格外全(8)神贯注时,才能感受到它”。这样的审美效应不同于传统的经典性艺术的静观、沉思的审美效应。影像的快速剪辑使人无暇再看的同时进行意识上的反应和思考,只能被动地接受,当然本雅明所处的时代,电影才刚刚诞生,还没有形成一种成熟稳定的艺术类型,也没有现在高科技的数码技术营造的更为震撼的影像效果。其“震惊”也就具有他所处时代特定的感受价值。就影像与现实物象的关系来说,影像具有一种真实性。克拉考尔断言“电影可以说是一种特别擅长恢复物质现实的原貌的手段。它的形象使我们第一次有可能沉醉于组成物质生活之流的各种物象和事件之(9)但从根本上说,电影银幕上所呈现出来的这中”。种真实,是艺术家借助技术手段,摄取现实的影像,从而在观众的视觉感受上“实现”的“现实的复原”。准确地说,这是一种真实感而非真实存在。数字化电影不仅可以强化现实,还可以虚拟过去或未来。像《侏罗纪公园》那样带你回到人类的史前史,像《阿凡达》那样让你置身于另一个星球,去领略在想象中那里发生的一切。数字化技术了传统意义上的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再现,虚拟成为数字化电影时代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在虚幻的世界里,观众的观影体验被无限三艺术接受层面的问题是传统艺术理论一直比较忽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以电影为代表的可复制性艺术的出现使艺术接受研究广受重视。较之传统艺术的接受范围而言,复制性艺术的出现的确导致受众更为广泛,也引发了一系列大众审美文化现象。以电影为代表的复制性艺术,尤其是现在可复制性更为便捷的数码影像,其所承载的社会价值具有双刃性,既可以是积极的,如提高人们的审美欣赏水平;也可以是消极的,如成为灌输某种特定意识形态观念的载体。从具体接受效果上来看,虽然数字技术生成的作为电影艺术载体的影像,其传播的深度、广度和便捷是传统上任何一种艺术类型都无法比拟的。但这种传播的便利也会带来一个新的负面效应,由于观影者便于接触到复制品,欣赏艺术的神圣感也不再存在,传统艺术审美静观的态度也变成距离的丧失,甚至更进一步,数字技术产生的遍地都是的影像渗透到我们(7)同(4),第199页。(8)[德]瓦尔特·本雅明《经验与贫乏》,王炳军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87页。(9)[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 邵牧君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06页。THEORATICAL APPROCHES 电影理论069放大,受众心理欲望被不断满足,观影体验和期待又不断升级,创作者的想象力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影像与世界的关系与其说是单纯的反映和被反映的被动关系,而毋宁说是一种似真似幻的平行关系。而当到了数字技术大量介入电影时,数字技术所形成的影像世界与现实生活疏离,完全于世界。也就是说,连虚假的真实感都没有了,观众清醒地知道自己在看虚拟的影像,这是由数字技术的虚拟性导致的。这种虚拟的影视文本使制作者完全沉迷于数字想象的形象世界中,接受者也无法获得与生活相关的意义。数字技术发展的另一个方向,是导致影像世界与生活界限的打破,因为它的传播极为便捷,影像的获取极为方便,在电视、网络等新的传播媒介的传播中更是如此。尼葛洛庞蒂宣称“比特,作为信息的DH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计算不(10)再和计算机有关,它将决定我们的生存”,数字化成为了现代人的一种日常生活状态,这使得影像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被打破。所以,我们所能面对、理解、接受乃至受其影响的世界,是被影像所塑造了的世界,至少是一个现实与非现实、超现实的影像符号或影像文本混杂并存的世界。由此推向极端,就会有鲍德里亚所指出的“海湾战争从未曾发生”的惊世骇俗之论,因为从他的理论推导,影像与现实的四种关系:影像是现实的反映;影像掩盖和篡改现实;影像掩盖真实的不在场;(11)影像与真实没有任何关系,是自己的“仿像”。我们所生活的为数字影像所支配的世界明显是第四种情况——完全虚拟,与现实没有任何关系。而受这种完全虚拟世界支配的大众,只能知道战争是在影像中发生的。这种思路虽然极端,但也不无警醒意义,它让沉浸于虚拟世界里的“单面人”(马尔库塞术语),可以重新将批判的目光转向自己身边真真切切发生着的现实生活,而非影像中的世界。但无论如何,现代影像导致我们不得不对人与世界、艺术与世界之间关系加以重新描述,原本清楚的艺术与世界之间的双向辩证关系——艺术家通过作品反映世界,艺术作品的世界通过审美的接受中介反过来影响现实世界——已然受到现代虚拟影像艺术的冲击。换言之,现代影像世界了传统艺术理论关于艺术与世界之间那种反映论、模仿论以及艺术真实性等观念。传统理论观念向新的艺术实践开放是一种必然,这体现出理论应对现象的敏锐性和现实性的境况,问题在于这种开放限度何在?如果理论一味地丧失涵盖力的开放,无疑会有迷失在现象的森林里的危险。换言之,要有一个判断开放限度的弹性尺度,这一标准需要在艺术和科技之间的价值关系中来寻找。辩证地看,艺术是人文价值的体现,科技则代表着工具价值。传统艺术由于对科技依赖性并不强,艺术家的主体性则特别强大。而电影作为与科技密切相关的现代艺术,它的崛起对经典的美学、艺术理论带来极大的冲击。技术与人、或者说技术与艺术、数字技术与影视艺术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技术是发挥工具价值作用的事物,不能扩展成为支配人、奴役人的东西,否则会使工具价值僭越到人的自由精神创造性体现的艺术世界。正如电影《楚门的世界》(The Truman Show)、《虚拟一号》(Simulate One,缩写为“Simone”,也译为《西蒙妮》)等以电影的方式所反思的,人不能为技术所操纵,人不能为作为自己的发明、作为自己的身体的延伸的媒介所操纵。而人之所以会成为自身制造出来的工具所奴役,源于现代人日益缺乏对于工具理性的批判意识,或者说,工具主导的娱乐艺术营造了一个使人的感受和思维成为单维性的环境,人沉浸在这种环境中,对其中的感受物习以为常,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日益弱化,本应对这种环境保持高度批判意识的艺术理论家和批评家的沉沦,更应该为工具价值在人文艺术领域大行其道负有责任。尤其是在高科技主宰的影像艺术领域,因为其影响广泛和深远,而又更容易盛产阿多诺所批判的文化工业支配的粗制滥造的作品,对社会的危害也更为严重。在这一领域中,批评家更应该承担其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的批判职责,激扬那些富含人文价值理念的优秀作品和激励人的主体自信。说到底,高科技只是为艺术提供了更为方便的创造工具,优秀的艺术作品仍然依赖于塑造人文价值的那些核心理念(如灵感、想象、创造性等)的推动。当然,我们也要开放地理解现实、生活、真实等艺术范畴。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必然会带来新的艺术功能、新的艺术心理、新的艺术观念。数字虚拟技术也许与现实生活本身不能发生直接关系,但作为人创造和想象出来的世界,正像神话传说中的妖魔鬼怪也是《E.T》()也是“人”一样,也会人的投影,“外星人”反过来影响人的现实生活。比如对人的想象力的诱发和弘扬,不仅会为人性世界开拓可能性空间,还会在另一维度上满足人的另一种精神需求。数字虚拟技术的崛起,似乎使得巴赞、克拉考尔的照相写实主义理论遭遇了某种反例,但适合此类理论的电影、纪录片、(10)[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永、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11)[法]让·鲍德里亚《拟像的进程》,吴琼编《视觉文化的奇观 视觉文化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5页。四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数字技术对电影生产和相应的艺术美学理论的冲击是极其强劲的。这引发许多问题,比如现代高科技影像艺术对技术的运用有无限度?技术是技术的人还是人的技术?虚拟现实是不是还是开放的现实?如何扩大审美领域?如何开放艺术体系?显然,这些问题都可以集中在传统艺术和美学理论应对现实的策略上。艺术的内涵、美的观念、审美的领域显然不能再固守传统的樊篱,在当代使这些070艺术电影也同样存在,这足以证明,在艺术领域没有包打天下的理论,只有最适合于概括、解释和批判经验现实的实用性理论。 总之,技术为影视提供了新的表现手段,丰富了表现内容,拓展了表现的空间,增强了表现力与观赏性。数字技术也是人体的一种延伸,它更新着艺术、美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技术的介入大大加强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同时高科技的审美产品加快了在审美感知意义上的节奏,与传统审美感知意义上的那种暂时超越生活,需要我们“慢下来”式的节奏是相矛盾的。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新的媒介、新的技术环境下,也必然要求有新的艺术表现、艺术接受的方式,以及应对这些状况的新的美学视野。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在《关于美》中指出,“艺术给人类带来了希望。艺术并没有遭到现存技术社会的破坏,反而依靠技术的发展,对技术发展带来的非人化,发生着抵抗作用……在今天,技术已使社会改变了,艺术却在这个中,站在技术的对面、与技术竞争,反抗那(12)种的压抑,热情地保卫着人的真正价值”。说到底,艺术无法摆脱技术,技术的发展必将作用于艺术,也必将催生新的艺术,但艺术与技术将长期处于一种矛盾的张力之中。这正如同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一样,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只有处于张力中的事物才会具有活力,才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空间。由于在高科技的影像艺术身上集中体现着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所以它才会如此富有活力,有着在二者的矛盾张力中不断向未来发展的广阔空间。而作为一个置身于这一语境中的现代人,或许我们更应该以开放和兼容并包的心态面对新艺术,反思我们的艺术理论和美学理论,同时又需秉持人文的立场,为高科技主导的影像艺术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开放的、富有活力而又不失批判性的思想平台。(陈旭光,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刘志,教授,山东艺术学院,100871)(12)今道友信《关于爱和美的哲学思考》,王永丽、周浙平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72页。电影何为?——数字时代电影本体论意蕴探究On Film Ontology in the Digital Era 安燕/Text/An Yan提要:数字技术旨在从人类意识的中寻找电影叙事的新途径,把世界转化为一个充满虚拟可能性的领域。不应该把虚拟现实想象为使现实消失的一种形式,而应当视为另一种现实的展开。数字技术制造的电影虚拟现实总是作为它的可能性来存在的,具有明显的“去远而使之近”的意蕴,通过对可能性世界的建构从“那里”回返到“这里”。探讨“幻觉论”在超真实的数字王国面临的阐释困境,代之以“思想理论”来解释观众对电影虚拟世界的情感反应与态度。指出数字技术的花招之所以并未影响叙事的明晰性,得益于对经典好莱坞“提问—回答”范式的根本性沿用。关键词:电影本体论意蕴 数字技术 虚拟现实 可能性 思想理论电影是什么?电影何为?是新世纪以来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被不断追问的重大问题,是新世纪电影美学开辟的一个独特领域。电影是什么?指向电影本体论,探讨电影或电影作品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是物理的、感官的还是心理的,以何种方式“在世界之中存在”,以及人与世界、人与艺术、技术与艺术的新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电影何为?探讨电影能够和可能做什么?具有明显的本体论意蕴。数据处理和影像再造的技术开拓,使得拍摄电影的方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也使得经典电影理论的命题和美学基础遭遇到了历史性的挑战。合成影像技术不但使创作者拥有再造画面形象,自由处理时空关系,运用速度和明暗效果的能力,也掌握着对人物形貌与细微表情的控制,对于色彩、影调的精确把握,从而使电影书写走向真正的自由。电影美学在这种技术面前,不能不重新思考自身的本体论位置。一、可能性之谜:在世界之中存在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将本体论解释为“与生命的存在相关”,亦即指:生命呈现于我们的方式。他使用“此在”一词来代替人类,以指涉富于特征的人类存在模式。为了理解艺术与技术的本体论“运作”之间的密切联系,有必要考虑这一事实:艺术作品揭示世界的方式是无法与不同艺术学科所使用的技术分离开来的。尽管无法预言虚拟技术的未来发展,但是我们却能够通过研究目前虚拟技术揭示世界THEORATICAL APPROCHES 电影理论07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