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 期(总第738期)夫敖货料 晒雪凹吩受劲n蚴 国际化视角下的社科研究管理人员对外应用能力优化研究 赵 澎 (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处,江苏南京 210024) 摘 要:当前社科研究国际化的程度和广度不断加强,k,.JL ̄sfix-国际化提升,人才培养和流动国际化、科研平台国际化、 成果推广和评价国家化等方面。而社科管理人员受人员来源、专业结构、素质差异、主观意识等内部因素和缺乏必要的职业发展 和技能培训等外部因素的.其对外应用能力已经制约社科研究国际化的发展。需要从主观层面重视投入,重视职业发展,设 立必要标准,建立遴选机制,定期进行培训,以及通过学校间协同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和带动等方式,促进其对外应用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国际化 社科研究 管理人员 对外能力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承担着文 国外查阅资料.进行调研等方式完成项目研究的数量也不 断增加 对人才的培养形式也从单一的国外留学转化为多 元化、专项化的趋势,提升了人才流动和培养的灵活度。 3.科研平台的国际化程度加强。学者程莹的研究显 化传承、理论引导、宣传、决策咨询等功能。“是推动历史 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 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 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_1]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集中 示.当前中国重点高校与海外联合建立的研发机构,实验 室数平均每校有6个,且“985”高校高于“211”及其他学校。 国内高校联合国外高校和院所联合建设科研平台,也成为 地.在整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社 科科研管理人员承担高校科研活动组织、管理、协调和服务 的功能.其创新能力和个人素质直接影响到高校科研质量 和水平。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呈现出国际化加强的趋 提升科研平台科研实力和国际化水平的快速方式,随着哲 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学科交叉、综合研究的兴起,许多社科 研究平台采取国际化建设的思路.特别是在当前的协同创 新中心和智库建设中.这种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推广.以南 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为例。除了包括外交 势.对社科研究管理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进行 梳理,查找问题。寻求提升途径。 一、社科研究国际化的表现途径 当前社科研究国际化的程度和广度都不断增强.已经 从原有的以项目为依托形成的人员国家化拓展为在人才培 部.国家海洋局、海军指挥学院等多家单位协同建设外,在 实际的运行和研究开展过程中。包括美国、加拿大、菲律 养、成果转化、合作研究、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全面国际化,同时 在此过程中实现资源共享和交流 特别是在“文化自信”的思 想指导和国家的引导下.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力度 大幅度加强,并表现为推广科研成果,进行理论创新,组织和 参加学术交流等方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宾、印尼、泰国、日本和海峡两岸涉海研究院校和机构的著 名专家也参与其中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2015年成立的省 级重点智库紫金传媒智库也采取全球招聘研究人员的方式 进行联合建设 4.成果推广和评价的国际化:首先。针对成果推广。国家 通过引导和专项建设成立了许多成果输出的渠道.输 1.研究分工国际化程度提升:资料显示,2015年,全国高校 国际合作研究派遣44170人次.接受37551人次.出席人员 163893人次。综合比2O14年增长3% l2J一方面。随着国家软实 出国内的优秀科研成果.传递学术思想,如国家社科基金设 立了“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以及孔子学院作为在世界各地 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教育的文化交流机 构.在推广中国文化和成果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当前 国内社科研究评价已经呈现国际化的趋势.一方面.SSCI、 力的提升.国内社科研究工作者参与国际科研分工的深度和 广度逐步增强.涉及的研究领域也不断拓展。另一方面.从项 目发布方来看.已呈现常见的国内学者承担境外课题转变为 由国内学者负责.联合国外学者完成国内课题的趋势 2.人才流动和培养的国际化:首先.在学校人才引进的 过程中。海外留学经历的影响程度加强.并从普通的海归背 景遴选为看重海外名校和著名学科背景。其次,通过科研项 目,提升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人 才,成为当前社科研究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原有的 各级访问学者资助项目进一步增加.许多高校根据自身条 件由学校资助科研人员访学。另一方面.依托项目,采取到 一A&HCI在学校评价科研成果中占有的权重不断增加:另一 方面,国外所常用的同行评价、委托评价、社会评价等方法 也逐步引人和补充到国内的学术评价体系中。 综上所述.当前哲社科研的国际化表现出程度高、范围 广、方式多的特征,但是相比之下,社科研究管理人员的对 外应用能力偏低.如有的社科研究管理人员难以熟练应用 外文检索系统、存在语言交流困难的短板;有的社科研究人 员不了解国外的学术生态环境.在管理制度设计和方法上 159— 教育教学研究 单一化:有的管理人员则缺乏国际视野,对国外成果转化和 三、优化社科研究管理人员对外应用能力的路径 宣传机制陌生:这些现象都体现出当前社科管理人员整体 对外服务能力偏低,难以适应国际化进行的需要。亟待提 升.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如下。 为适应社科研究国家化发展的需要.需要对社科研究 管理人员的对外应用能力予以优化.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 方面开展: 二、社科研究管理人员对外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造成社科研究管理人员对我能力不足的原因很多.综 合梳理可以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 内部原因主要为社科管理人员的结构构成、基础素质 和主观意识三个方面: 1.设立必要标准,建立遴选机制:对管理人员对外服务 所需要的基本素质、服务能力予以量化,比如语言的读写能 力、口语的熟练程度,或管理人员是否具有留学背景等方面 设立必要的准入要求.制定一定的标准.达到要求的方可以 从事相关管理工作。以确保社科研究管理人员的整体质量 2.重视职业发展.建立培训机制:正如美国前国防 麦克纳马拉曾把美国二战以后的迅速发展归结为科学技术 的迅速发展及成功的推广应用和科学组织管理工作经验的 成熟两个因素 _61学校需要从主观上认识到科研管理人员在 首先.结构构成包括人员来源和专业构成两方面,一方 面.社科管理人员的入门门槛较低,一些学校引进人才的家 属安排、本专科生留校任用都可以成为社科管理人员,这样 的人员在年龄、基本素质和能力上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社 科研究管理人员的专业构成同质性较强,所受的专业训练 学校科研整体布局中的重要作用.重视科研管理人员的职 业发展.提供管理人员提升个人能力和业务技能的途径.如 提供与专业教师相等同的留学和访学机会.帮助社科管理 人员熟悉国际科研环境和国外学术语境.掌握科研国际化 的特点.开阔其视野.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国际交流能 力 在此基础上.学校需要结合自身需要,建立社科管理人 员定期业务培训和学习制度 也大体相同,因此服务的领域和科研视野相对较窄。其次, 社科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良莠不齐.特别是在语言的应用 能力上整体偏低.许多科研管理人员看不懂科研人员的外 文论文内容,不熟悉SCI、EI、SSCI检索使用。在对外合作项 目和成果的评价和鉴定上准确性、专业性缺乏。第三,社科 研究管理人员的对外服务主观意识不足。大多数社科研究 管理人员缺乏国际视野.不能够敏锐的把握国际学术动态 3.优化管理机制.倡导协同共享:一方面,通过完善管理 机制.建立必要的奖惩制度。激发社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 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学校之间有必要建立起社科管理资 源共享的平台及合作管理的机制,实现管理工作的协同。比 和趋势.难以为学校的科研人员提供及时的咨询和指导; 对于国际学术生态运行机制和科研环境差异了解不足,且 不熟悉国际学术语境.“在科研管理和服务制度上相对滞 后.特别是面对国际交流、联合攻关、人才柔性引进等问题 上依据或解决方案缺乏.影响海归人员的科研进度和 质量”r3]。此外,社科研究管理人员在管理服务中还存在 患得患失的现象.难以做到以人为本,对“科研进展除 如以区域、学校类型为划分基础,建立联合管理的机制。如 区域间高校对具有小语种语言能力的管理人才实现共享 等.发挥优质管理资源的引导和带动能力,逐步促进整个社 科研究管理群体的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了跟个人科研能力有一定关系.更多地还与客观环境的 变化有关”认识不够 .缺乏主观动力去创造良好的国际化 研究服务环境 『1]**.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光明日报.2016—5—19(6) 外部因素主要表现为社科研究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职 业发展和培训途径:首先.许多高校的海外交流计划仅对专 业教师开放.在制度上了社科研究管理人员熟悉国外 学术环境、提升个人视野和能力的机会。其次,高校对科研 管理的研究和应用缺乏重视.将科研管理定位在科研的从 『2]教育部科技司.2015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 『M1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4):62. 『31陈赞畅等.海归人员国内外科研环境差异分析及协 同管理策略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6):85—88. 『4]林春丽谭广炎.基于人本管理视角的高校科研管理 创新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0):159. 『5]王健.论中国智库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改革重点[J]. 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7):29—34. 『6]刘梅.论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十大素质[J].扬 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0):34-35. 属和服务地位.未能意识到科研管理的引导作用,缺乏相关 的投入。这与国外“注重主辅人员比例,重视研究助理和行 政人员的作用”在意识上差异明显。 三、社科研究管理人 员普遍缺乏定期的技能培训.也没有系统的职业发展渠道, 同时没有建立起区域间、高校间协同合作和交流的制度,限 制了社科研究管理人员的服务能力提升。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