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单轨刚性接触网不均匀磨耗分析及对策

单轨刚性接触网不均匀磨耗分析及对策

来源:宝玛科技网
都市快轨交通・第24卷第3期2011年6月 学术探讨● doi:10.3969/j.issn.1672—6073.201 1.03.028 单轨刚性接触网 不均匀磨耗分析及对策 谢风华 (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天津300250) 摘要从接触网的角度,对单轨接触网在运行过程 制就成为改善磨耗、提高受流质量的关键。 中受电弓滑板及接触线出现不均匀磨耗的原因进行分 l 接触网布置方式与受电弓滑板磨耗形状 目前,一些城市的轨道交通供电采用架空刚性接触网 和单轨刚性接触网。由于受电弓滑板的磨耗形状与接触 网的布置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接触网的布置方式在 设计伊始就决定了受电弓滑板的磨耗形状,也可以作 为受电弓滑板是否会产生不均匀磨耗的一一个基本判 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包括刚性接触网布置方法对磨耗 的影响及改进、接触网安装精度对受电弓的影响 在 车辆受电弓性能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对接触网的改进. 减少不均匀磨耗的出现,改善弓网关系,延长受电弓滑 板和接触线的使用寿命 关键词单轨刚性接触网 不均匀磨耗1J225.6文章标志码A 受电弓 断,这是减少不均匀磨耗、提高受流质量的基础。 以单轨为例,传统布置方式是以拉 值0为基准 线做±60 mm的偏移布置,锚段关节以拉出值0为基准 线对称布置在±25 mm的位置,如图2所爪。 中图分类号文章编号1672—6073(20l1)03—0108—03 重庆跨座式单轨交通2004年开通试运行后,受电弓 滑板出现了不均匀磨耗现象(见图1)。接触线在部分区 段出现偏磨和磨耗大等情况,尤其是在锚段关节、道岔 关节和分段绝缘器处尤为明显。单轨受电弓滑板的有 效接触范围只有120 mm,出现不均匀磨耗会降低使用 寿命。根据现场试验检测的离线情况看,10~100 ms 25 n1m 0 +25mm 的中离线时有发生,也检测到了超过100 ms的大离线。 这意味着还有硬点没有消除,对受电弓造成冲击,严重 地影响受流质量,并使电磨耗变得更加严重。 图2单轨接触网的传统布置方式 根据对接触网布置设计值的统计,在±25 111111范 围内接触网的概率分布占60%,其余两侧的概率分布 占40%,如图3的直方图阴影部分所示。由此可以模 拟出受电弓滑板的大致磨耗形状,它与实际滑板磨耗 图1受电弓滑板磨耗形状 形状很相似。同时也可以看出,锚段关节的布置方式 对滑板磨耗形状有很大的影响。 造成不均匀磨耗的因素有很多,如刚性接触网跨 距选择、受电弓性能、接触线和受电弓滑板材质选择 等。但是,在基本设计原则已经确定、受电弓型式一定 的情况下,刚性接触网的布置方式和对施工精度的控 收稿日期:2011—05—12 修回日期:2011’05。24 作者简介:谢风华,男,大学本科,高级工程师,从事轨道交通接触网 设计与研究,xiefenghua@tjedi corn crl 6O 50 4O 30 2O 10 0 10 20 30 40 5O 60偏移/am r图3受电弓滑板的模拟磨耗曲线 108 URBANRAPID RAILTRANSIT 单轨剐性接触网不均匀磨耗分析及对策 2接触网布置方式的改进 由上述布置方式可以看出,接触网大量分布在中 3.1 单轨道岔折角处的通过速度 单轨道岔在曲线状态下,道岔处的接触网关节会 产生折角,车辆通过折角处时受电弓受到冲击力,必须 将该冲击力在受电弓的耐受力范围之内。冲击力 的大小是由车辆通过速度决定的,因此为保证不发生 离线和冲击,避免造成过大的机械磨耗,车辆速度需限 间部位,两侧分布偏少,而中间分布偏多主要是锚段关 节的布置方式造成的。通过改变锚段关节的布置方 式,达到接触网在±60 mm范围内均匀分布的目的。 具体方法是:锚段关节以4组锚段为一个循环,以一定 的规律将每一个锚段关节分布在不同的拉出值范围 内,使锚段关节均匀分布在受电弓滑板的有效工作范 定在允许范围内,具体计算方法为 F=P+8/(2g/W)(A/2'rrv) 围内,达到受电弓滑板均匀磨耗的目的,见图4。 60111131 60mln 图4接触网改进布置方式 通过上述改进后,接触网在受电弓滑板范围内的 分布(见图5的阴影部分)趋于均匀,以此为基础所模 拟的受电弓滑板曲线也趋于圆滑。在实际运营过程 中,受电弓滑板的形状基本呈现出完整的曲线(见 图6),与初期所呈现的凹凸不平形成鲜明对比。由 此可见,接触网的布置方法与受电弓滑板磨耗形状之 间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说明这种改进方法是有效的。 6O 50 40 30 20 10 0 l0 20 3O 40 50 6O偏移/arm 图5改进后受电弓滑板的模拟磨耗曲线 图6改进后受电弓滑板的实际形状 3接触网安装精度对受电弓的影响 目前,刚性接触网的安装精度仍然没有明确的标 准和判定方法。实际上,接触网的安装精度对受电弓 和接触线的影响很大。以单轨接触网为例,道岔处的 折角高差、锚段关节的过渡高差以及相邻绝缘子支持 点间的高差,都有可能造成对受电弓的冲击,进而造成 离线,从而对接触线和受电弓滑板产生电磨耗,进一步 增大不均匀磨耗的趋势。 式中:F为受电弓冲击力,kg;P为受电弓接触压力,kg; 6为折角处高差,m;g为加速度,m/s ;W为受电弓归算 质量,kg; 为速度,rn/s;A为波长,ITI。 以重庆单轨为例,受电弓接触压力取7 kg,折角取 0.04 m,受电弓归算质量取26 kg,波长取2 m,则受电弓 冲击力与速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如图7所示。 速度,/(kmm) 图7受电弓冲击力与速度曲线 当车辆通过速度为25 km/h时,F:7.0+0.04/ (2×9.8/26)(2.0/2 X 3.14×6.94) =32.2(kg)。!(口 果受电弓滑板的允许耐受力为35 ,则车辆通过速度 应在25 km/h以内,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应更进一 步降低。 3.2 锚段关节处过渡高差的允许值 对刚性接触网来说,锚段关节的布置不仅对正常 的机械磨耗产生影响,关节处的过渡高差也是产生离 线进而引发电磨耗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正线高 速区段,要对关节过渡处的高差设定更为严格的标准, 对施工安装精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以不发生离线为前提,关节过渡处的高差允许值 可按以下方法计算为 6=(2gP/ )(A/2 ̄rv) 锚段关节处过渡高差与速度的关系曲线如图8所示。 以重庆单轨为例,当速度为80 km/h时,高差6= (2×9.8 X7.0/26)(1.0/2 X 3.14 X 22.22) =0.27 X 10 I3(Il1)。由此可以看出,锚段关节处过渡高差不应超 URBAN RAPID ARIL TRANSIT 1∞ 都市快轨交通・第24卷第3期2011年6月 Z2・)U : ,O0 1.50 1.O0 0.50 0.O0 30 4O l 50 l 60 7O l 80 I 90 系列 1.93 1.08l 0.69l 0.48 0.3510.27l 0.21 速度 kn ) 图8高差与速度的关系曲线 过0.27 mm。在工程实践中,应该尽量减小锚段关节处 的过渡高差,提高受流质量,减少不均匀磨耗的发生。 3.3相邻支持点高差的允许值 单轨刚性接触网是由绝缘子支持的,支持点的间 距一般为2.5 m,相邻支持点的高差是产生离线的原因 之一,特别是在高速运行区段,相邻支持点的高差会很 容易引起离线,使受电弓滑板和接触线的电磨耗增大。 所以,根据区段行车速度的要求,设定相邻支持点的 高差精度允许值,图9为模拟存在的高差分布情况。 图9高差分布 相邻支持点允许高差的计算方法为 6=(2gP/ )(A/2 ̄v) 相邻支持点的高差允许值与行车速度的关系曲线 如图1O所示。 J… ].050 g )040 一\ =5时6值 毒 )I .恒 ) \ .020 030 一).010 \\\\~ ).000 30 f 40 5O f 60 f 70 f 80 f 90 系列 0.O48l0.027 O.o171o.01210 009{0.00710.O0 速度/(kin/h) 图10高差与速度的关系曲线 以重庆单轨为例,在相邻支持点存在高差、速度 80 km/h时,要想不发生离线,相邻支持点的高差允许 值为6:(2 X 9.8 X7.0/26)(5.0/2 X 3.14 X 22.22) = 0.006(m)。 通过以上计算可以看出,在设计最高速度为80 km/h 时,相邻支持点的高差应该控制在6 mm以内;在工程实 施中,安装精度应控制在3 mm以内。以跨距为3 m为 11O ORK, ̄RAPID RAR.TRANSIT 例,相邻支持点坡度应控制在1‰以内。 4结语 接触网的布置方式需要在设计阶段就进行精确模 拟,找出合适的接触网在受电弓有效工作范围内的概 率分布曲线及拉出值的斜率变化值,从源头上消除隐 患。刚性接触网在施工安装阶段要严格控制施1二误 差,在安装完成到经受一个气候变化周期内,还会出现 不满足精度要求的情况,而且这种变化不会在短期内 消失,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断观察调整,磨耗情况才 会好转,弓网关系才能进入一个稳定期。 上述措施在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得到验证,成功 有效,对目前国内使用架空刚性接触网出现的不均匀 磨耗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J GB 50458---2008跨座式单轨交通设计地范 .北京: 1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74—9(). 12](;B 50157 2003地铁设计规范l S .北京:中国jf戈1]出崩 社,2003:99—116. [3j谢风华.单轨跨座式接触网绝缘于之持间 的确定 .1 i. 电气化铁道,2()01(3):l5—17. f 4j谢风华.跨座式单轨接触网结构设计㈡!.现代城市扎jii 交通,2005(4):J2—14 I5j车宁哲,谢风华.跨鹰式单轨交通新型复舍轨应用探讨 Jj.电气化铁道,2008(6):48—5I. 6j谢风华.跨座式单轨接触网国产化研觅及其工“买战 lf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新技术午套论文 北京, 2009:53—57. f 7 J王纽霞.跨座式五开关节型单轨道岔研圳I IJ.现代娥 市 轨j童交通,2005(4):8一lj| (编辑:郭洁) Uneven Wear of Monorail Rigid Catenary:Analysis and Solutions Xie Fenghua r China Railway Electrification Survey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Tianjin 300250) Abstract:Uneven wear of the pantograph slider and contact line in the monorail catenary operation is analyzed in line with the catenary principle.Sohtbns to the uneven wear are put forward,which include improving the arrangement of rigid catenary and installation precision.By improving the catenary ni certain pantograph performance,uneven wear can be reduced,the rehtions between the pantograph and catenary can be modified,and the service life ofthe pantograph s ̄der nad contact line can be prolonged. Key words:monorail;rigid catenary;uneven wear;anaylsis; soht ̄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