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班戏曲教案

小班戏曲教案

来源:宝玛科技网


小班戏曲教案

【篇一:小班组戏剧活动——小蝌蚪找妈妈】

戏剧活动《小蝌蚪找妈妈》

活动一:小蝌蚪找妈妈

活动目标:1、初步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其中的主要角色

2、能模仿故事中主要角色的肢体动作

活动准备:1、动物图片:小蝌蚪、乌龟、金鱼、鸭子、大白鹅、青蛙

2、水墨动画片录像

3、轻松舒缓的音乐

活动过程:

1、 引入:戏剧游戏“猜猜乐“

幼儿围坐成一个圆圈,传递一个神秘的袋子,袋子里装着各种小动物的卡片,幼儿从袋子里摸出一个动物的卡片就模仿这种动物的叫声和动作,其他幼儿猜一猜被模仿的动物是什么

2、 水墨动画片欣赏:初步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中不同的角色特征

(1) 初步欣赏动画作品。教师:这个故事里有谁?发生了什么事?小蝌蚪找到妈妈

了吗?、

(2) 教师向幼儿讲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3、 幼儿在北京音乐下模仿作品中自己喜欢的角色

(1) 自由模仿喜欢的角色,并尝试肢体表达,相互欣赏。教师:你最喜欢故事中哪

只小动物?它是什么样子的?

(2) 仔细观察小动物的外形特征,共同尝试模仿。当诱饵模仿某种动物,教师就出

示该图片,鼓励幼儿集体模仿或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展示,并相互学习

4、 分组扮演不同角色,用肢体展示“我们是…….”

(1) 小组练习:每组选一种小动物进行模仿,教师巡回指导。

(2) 集体展示,通过“镜像画面”策略,用肢体动作以小组的形式展示动物特征。

教师播放音乐让幼儿进行模仿。当音乐停止,幼儿定格呈现不同的小动物造型,教师给幼儿拍照。

5、 结束:放松游戏“能干的我”

教师选择一个舒服的位置,闭上眼。教师播放轻松舒适的音乐,引导幼儿回想自己刚刚模仿的动物,然后教师唤醒幼儿。在轻柔的音乐中,教师请个别幼儿分享自己表现最棒的地方。

活动延伸:将《小蝌蚪找妈妈》图书放在阅读区,供幼儿在区域时间翻阅

活动建议:如果有的幼儿不好意思全身心投入,教师要积极鼓励,在适当是时候可以入戏。

活动二:小蝌蚪在长大

活动目标:1、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蝌蚪的生长过程及游动的姿态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简单想象和描画小蝌蚪长成青蛙的成长过程

3、运用服装、道具简单即兴装扮,进行情节中的角色塑造

活动准备:1、每组一盆小蝌蚪

2、有关流水的背景音乐

3、不同生长阶段的小蝌蚪图片

活动过程:

1、 引入:戏剧游戏“谁在游泳”

幼儿围坐一圈,教师带着幼儿一起模仿小动物游泳。(如:小鸭嘎嘎,游来了,小鱼摇摇,

游来了;小蝌蚪晃着脑袋,游来了…….)

2、 引导幼儿观察小蝌蚪

(1) 看图片,通过轮廓图策略让幼儿描画小蝌蚪

教师:小蝌蚪刚生下来是什么样的?什么颜色的?小蝌蚪长大一些事什么样

的?

(2) 让幼儿分组观察盆里的小蝌蚪,进一步完善小蝌蚪轮廓图。

教师引导幼儿与同伴讨论:小蝌蚪游泳时,头、尾巴分别是怎样摆动的?

3、 说一说、做一做,与教师、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教师:小蝌蚪在水里,头、尾巴是如何摆动的?小蝌蚪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有谁来学一学游泳时的小蝌蚪?谁来模仿不同时期小蝌蚪的样子?

4、 演一演,尝试自己扮演小可哦度。

(1) 利用道具装扮自己(幼儿尝试分组装扮)教师:这里有一些不同时期小蝌蚪的

图片,请你们选择一个戴上,尝试用动作高数我们你是哪个时期的小蝌蚪

(2) 通过“旁白”策略,让幼儿分组表现不同时期的小蝌蚪】

5、 结束:放松游戏“小蝌蚪碰一碰”

幼儿全部扮演小蝌蚪,选择一个空的位置散点站好,播放流水音乐,一位幼儿扮演小蝌蚪,游向任意幼儿,用手点一点同伴的身体自己便躺下来睡觉。被点名的幼儿接着去点碰其他幼儿,直到所有幼儿都躺下来睡觉为止。

活动延伸:幼儿可在轻松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中尝试变现不同事情的小蝌蚪,增加趣味性。 活动建议:

1、 运用轮廓图策略便于幼儿想象小蝌蚪的形象和不同事情小蝌蚪的样子

2、 教师要适时参与模仿、示范、及时引导,对于不太自信的幼儿要及时鼓励。

三、我是小青蛙

活动目标:1、能够模仿与控制青蛙的叫声,用趴下跳、蹲着跳等动态模仿和静态模仿的方

式表现青蛙的角色特征。

2、能通过肢体与语言表达简单创编剧情

3、运用服装、道具简单即兴装扮,进行情节中的角色塑造

活动准备:1、舒缓的音乐

2、 儿观看过青蛙跳跃的样子

活动过程:

1、 引入:戏剧游戏“声浪波”

幼儿围成一圈站立,第一名幼儿用大大的声音说“啊”,旁边一名幼儿用小小的声音说“啊”。接下来旁边的幼儿用大大的声音说“啊”,接下来是小小的声音说“啊”。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声音波浪。第二轮,可以把“啊”换成其他词语,比如一名幼儿用大大的声音说“汪汪”,接下来的一名幼儿用小小的声音说“喵喵”,第二名幼儿用大大的声音说“汪汪”,第四名幼儿用小小的声音说“喵喵”形成声音波浪

2、 尝试学一学青蛙的叫声

(1)“教师入戏”与幼儿共同模仿青蛙的叫声。教师:我是青蛙妈妈,宝宝真可爱,我要唱首歌曲给你们听(教师用呱呱呱的声音唱歌),小青蛙会叫吗?

(2)通过“遥控器“策略,学会控制叫声。教师:我手里有一把神奇的遥控器。当我

说大声时,你们这些青蛙就大声唱,当我说小声时,你们就小声唱。

3、尝试用肢体动作模仿青蛙

(1)尝试用“轮廓图“策略,描画青蛙的样子。教师:刚刚我们学了青蛙叫,那你们知道青蛙长什么样吗?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2)用趴下跳、蹲着跳等动态模仿和静态模仿的方式表现青蛙的角色特征。教师:青蛙是什么样子的?它可以怎样跳?试一试不同的方式

(3)通过“角色扮演”进一步模仿青蛙,想象青蛙找到妈妈时的动作。教师:我是青蛙妈妈,小青蛙真可爱,我们终于在一起了,可以做些什么呢?我们边跳边唱来共同舞蹈吧!

4、放松游戏:小青蛙来游泳

幼儿模仿青蛙游泳的肢体(即蛙泳的姿势),趴在地上,伴随着舒服的音乐,想象着自己在池塘游来游去。

活动延伸:在美工区提供青蛙的轮廓图或白纸,供不同能力的幼儿绘画青蛙

活动建议:

1、 幼儿游泳时比较兴奋,教师可根据情况适当增减次数

2、 教师把握好活动节奏,控制好模仿时间,做到动静交替

3、 教师入戏时,要稍带些肢体动作,这样可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活动

四 从水里来的神秘小客人

活动目标:

1、 尝试想象、创造并用肢体动作表现某一种动物的动作特点。

2、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想象,描绘和想象角色的外貌特征及行为特征。

3、 在活动中情绪愉快,体验模仿的快乐。

活动准备:

轻快与低沉的音乐

活动过程:

1、 引入:戏剧游戏“想想乐”。

幼儿闭上眼睛。教师播放柔和的音乐,引导幼儿想象。

教师:我们变身成了一只小动物,正在玩耍,想象一下,你会遇见谁?你想到了什么动物?它是什么样子的?身体是什么颜色…..请表演你想到的小动物。

2、 接待“神秘小客人”。

(1) 播放低沉音乐,猜猜“神秘小客人”。

教师:小蝌蚪遇见了谁?

(2) 猜测会与小蝌蚪发生什么事。

教师:猜猜看,“神秘小客人”会与小蝌蚪发生什么事呢?

(3) 教师总结,向幼儿介绍故事中的角色。

3、 在背景音乐中,描绘和想象“神秘小客人”的外貌和行为特征。

(1) 教师引导幼儿仔细想象并运用“轮廓图”方式描画角色的外貌和行为特征。

教师:你想象的小客人是什么样子的?小客人的眼睛是怎样的?它的身体是什么颜色的?腿呢?小客人走路是怎样的?它的声音是高还是低?

(2)教师入戏模仿“神秘的小客人”的动作。

教师:我是……长着……的眼睛,我的身上有……的大尾巴,我走起路来……我的力气可大了!你们小蝌蚪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请告诉我。

4、 角色扮演“神秘小客人”与小蝌蚪,体验扮演的乐趣。

(1) 幼儿自由模仿“神秘小客人”的外貌和行为特征。

教师:你们一起学学“神秘小客人”的样子,谁来做一做?你们看这个小朋友时怎样做的。 “神秘小客人”走路怎样表现?脚要重重地踩地板发出响声,还是要轻轻地走路?

(2) 幼儿两两合作,分别扮演“神秘小客人”与小蝌蚪进行表演,教师加以指导。

(3) 通过“镜像画面”策略,幼儿在音乐背景下用肢体表达角色外貌和行为特征。教师

播放低沉的音乐与欢快的音乐,幼儿分角色站成两排,听到低沉音乐做“神秘小客人”角

色造型与行为表演,听到欢快音乐做小蝌蚪造型,当音乐停止时定格。教师给幼儿拍照片。

5、 结束:放松游戏“小客人的舞会。”

当舒缓的音乐响起,幼儿随之自由律动,动作要越来越缓慢,心里越来越平静。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时间幼儿两两交换角色扮演。

活动建议:

1、 幼儿可能不愿意扮演“神秘小客人”,这时教师可让幼儿尝试跟学,带领他们逐步参与

角色装扮并进入故事情节。

2、 在第三环节,根据幼儿的表现,教师要及时出入戏。

3、 对那些不太自信幼儿的模仿、表现,教师要及时鼓励、赞扬。

活动五 走不快的小乌龟

活动目标:

1、 运用肢体模仿、表现小乌龟的角色行为与特征,在教师的提示下进行两两角色的呼应。

2、 能在音乐中控制步伐的快慢,表现乌龟爬行的快与慢。

3、 在戏剧活动中体验角色扮演的快乐情绪。

活动准备:

1、 激烈和舒缓的音乐。

2、 幼儿能用肢体动作模仿小乌龟爬行。

活动过程:

1、 引入:戏剧游戏“乌龟和兔子”。

幼儿跟随教师口令做动作,当教师口令为“兔子来了”时,幼儿表现兔子走路竖起耳朵、一蹦一跳的形态;当教师口令为“乌龟来了”时,幼儿表现乌龟缓慢爬行的形态。教师由慢到快变换口令。

2、 鼓励幼儿用肢体动作模仿乌龟行走。

(1) 教师用“轮廓图”方式引导幼儿仔细想象、描写乌龟角色的外貌和行为特征。 教师:你想象的乌龟是什么样子的?它的身体是什么样的?什么颜色?它的爪子呢?乌龟走路会是怎样的?谁可以学一学?

(引导幼儿注意观察乌龟爬行时腿部、背部、头等的样子)

(2) 模仿小乌龟并“定格”造型。

教师:小乌龟们和妈妈出来玩吧,爬到草地上,爬到花丛中,妈妈帮你们“照相”呦,“咔嚓”一声,你们就要定住不动。

(3) 初步欣赏音乐作品,教师讲述故事,利用“遥控器”策略,帮助幼儿展现快爬与慢

爬。

教师:哪段音乐是表现小兔子在跑?哪段音乐是表现乌龟在慢慢爬?你能跟着音乐一起做一

做吗?听好音乐,注意哪一段音乐应该快快地爬,哪一段音乐应该慢慢地爬。

3、 感受情境中的角色特征,创编简单的情节。

(1) 运用“外来角色”的戏剧策略,让幼儿感受戏剧的氛围。

教师:你们看,谁来了?你们问问它要做什么。

(2) 运用“做针毡”的戏剧策略,请2-3名幼儿轮流扮作小乌龟,其余幼儿询问小乌龟:

你会怎样帮助小蝌蚪?”这些幼儿也可以动物的身份来询问,即运用肢体表达出不同类动物的形象特征、动作以及语言。

4、 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并在教师指导下装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进行简单情节表演。

(1) 尝试分组表演情节,进行两两角色的呼应。

(2) 将幼儿分为两组,一组扮演小乌龟,一组扮演小蝌蚪,在教师“旁白”下,表达与

表现创编的情节内容。

5、 结束:放松游戏“小乌龟来做操”。

幼儿保持小乌龟的动作,根据教师口令伸伸胳膊、腿,保持几秒,放下,呼气放松。 活动延伸:

幼儿可在轻松活泼的音乐与低沉的音乐中交替进行游戏,感受不同音乐的性质。 活动建议:

1、 创编角色语言、动作并表演对于小班幼儿会有一定困难,可让幼儿多说。

2、 小班幼儿对音乐的节奏感不能很好掌握,且协调性有所欠缺,明确区分快爬与慢爬有一

定困难,所以需要教师及时引导。

3、 幼儿表演时会比较兴奋,教师要适时停止,把握好节奏。

活动六 小蝌蚪与鸭妈妈

活动目标:

1、 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随音乐合拍地做踵步。

2、 能用不同的动作表现鸭子的特征和动态。

3、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创编小蝌蚪独白和角色之间的对话。

活动准备:

欢快的音乐

活动过程:

1、 引入:戏剧游戏“我们都会游”。

教师做各种动物在水中游泳的不同姿势,幼儿是动物宝宝,模仿动物妈妈做相同的动作。

2、 利用“坐针毡”策略,创编小蝌蚪的独白。

(1) 教师:我是一只大蝌蚪,有哪位小朋友想采访我,给我提问?你们想问什么就问什

么。

(2) 教师引导幼儿创编蝌蚪的独白,并相互交流与模仿。

教师:我们一起来做小蝌蚪。当它遇到“鸭妈妈”时,心里想什么?请把心里想的说出来。

3、 学习踵步,模仿鸭子的特征和动态,创编小鸭子舞蹈。

(1) 利用“教师入戏”策略,引导幼儿学习踵步,模仿鸭子的特征和动态。

教师:我是鸭妈妈,我的脚摔伤了,不太会走路了,小鸭子可以告诉我怎样走路吗?

(2) 播放音乐,分角色扮演小鸭与鸭妈妈。

教师:谁来了?(鸭妈妈和小鸭子)它们是怎样走过来的?

(3) 共同讨论小鸭舞的动作,并相互学习。

【篇二:幼儿园小班戏剧教育课程的戏剧教学策略】

五、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的戏剧教学策略

(一)戏剧教学策略界定

教学策略是关于有效地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技术的操作原则与程序的知识。教学策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技术;二是这些方法、技术的操作;三是操作中的要求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操作程序。[1]的方法、技术的操作原则与程序的知识。 对于教师而言,一方面要了解有哪些戏剧教学策略,各自的含义是什么,即what;另一方面,要知道什么时候用在什么地方,即how。以教师入戏(teacher-in-role)为例,教师在使用该技巧时,要清楚自己为什么要使用它[2]: (l)为了示范造型。

(2)为了刺激幼儿参与角色扮演的动机。

(3)为了便于在活动中直接刺激幼儿发生语言互动。

(4)为了便于在活动中直接向幼儿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如征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5)为了便于在活动中引导幼儿。 (二)幼儿园戏剧教学常用策略详解

戏剧教育十分讲究戏剧教学策略,策略种类繁多。[1]本课程选择了一些适合幼儿戏剧教学活动的策略,并加以整理(见表0-4)。教师也可根据自己的实施情况,自行设计与实施一些有效的戏剧教学策略。

表0-4幼儿园戏剧教学常用策略一览表

【篇三:幼儿园戏曲教材的选择与运用】

幼儿园戏曲教材的选择与运用

在幼儿时期对他们进行中国戏曲艺术的熏陶,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中国是戏剧大国,地域辽阔,语言丰富,不同的方言孕育出不同的剧种,共计300余种。引入哪些剧种、选择哪些经典剧目、欣赏哪些名段,作为幼儿园戏曲教材,对此,我们尝试着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

首先,确立京剧为主要剧种,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丰厚文化底蕴。另外引入其它一些有代表性的剧种,如黄梅戏、越剧、豫剧等。并结合戏曲的“唱、念、做、打”以及各班教师的特长,分别在小、中、大班开展不同形式的戏曲活动。

戏曲中“唱”是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何选择适合幼儿学唱的曲目,我们本着易懂、易

学、易唱、易表演的原则,选择一些短小词少、节奏明快的声腔板式,如《小放牛》中小姑娘与牧童的对唱,黄梅戏《打猪草》中男、女生对唱等,突出个性化培养。从喜欢听戏、看戏和唱戏的兴趣培养入手,重在体验戏曲活动的快乐。如欣赏京剧《红娘》“棋盘舞”唱段,首先请小朋友两个一组,一人做挡箭牌、另一人藏其身后,要求想出各种办法,不能让旁人看到。孩子们非常认真的进行商讨,并利用老师提供的物品进行演示。有用衣服遮、报纸挡的,有用斗笠遮、伞挡……被藏的小朋友也尽可能缩成一团紧跟其后步调一致的躲过大家的视线。老师再请小朋友欣赏戏里演员是怎么做的,孩子们非常专注的观看录像,知道了“红娘”将“张生”藏在棋盘后,并欣赏了戏曲中“矮子步”技巧表演。随后在模仿中,女孩扮“红娘”,男孩扮“张生”,兴趣非常浓厚。特别在模仿走“矮子步”时,摔坐在地上了,爬起来拍拍屁股再学,表现的非常顽强。幼儿不仅在玩玩、赏赏、学学、做做的过程中,了解了剧目、唱段内容,还在配合表演中,增强了合作意识;在反复学走“矮子步”时,树立了不怕困难的信心;在想各种办法时,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戏曲中念白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韵白”,一种是 “散白”。由于幼儿年龄小,不论是“韵白”还是“散白”对他们来讲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选择京剧《小放牛》《卖水》《报灯名》等数板式念白为教材,以其朗朗上口的韵律节奏和短小有趣的内容,让幼儿在体验京剧韵味、模仿表演动作的同时,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并针对小、中、大班幼儿认知及动作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进行了分层教学。如针对小班幼儿小肌肉发展训练创编的手指舞蹈《小放牛》,让幼儿边念数板儿歌边做动作:翘起大、小拇指表现“牛”、双手食指、拇指合在一起做成黄莺尖尖的“嘴”、特别是念到“把牛儿赶上山”时,幼儿手做“牛儿”顺着自己的身体慢慢爬到额头,再爬到头顶,形象生动的再现了牛儿爬上山的景象,每当表演到此时,孩子们都非常的兴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手指舞蹈的创编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小手肌肉和手的灵活性,也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正是因为借助形象动作的表演,帮助了幼儿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使其很快掌握了数板儿歌。中班幼儿在学习这段数板儿歌时,以模仿学习为主,借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