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相关概念集合 1.天体与天体系统 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和层次不同的系统。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行星和卫星组成的行星系统如地月系等。 2.地方时、区时、时区、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的时刻。地球上有无数个地方时。 时区: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将全球分成24个时区,其中东西12区各半个时区。 区时:国际上规定每一时区都采用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间,这种时间称为区时。 北京时间:我国统一采用的标准时间,等同于东8区的区时,或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国际标准时间:中时区的区时,即格林尼治时间。 3.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是表达昼夜状况的指标,大于0为白昼,小于0时为黑夜,等于0时在晨昏线上。某一时刻太阳高度的分布特点是从直射点向四周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是太阳在上中天的高度或地方时为12点时的太阳高度。 分布规律是: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4.欧美四季、中国传统四季、气候四季与一般划分方法 欧美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点。中国传统四季:以四立为起点。 气候四季:以候平均气温10度和22度为划分界线。一般划分:北温带国家一般的划分方法,以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5.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 昼夜现象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条件:太阳光、地球不透明、地球不发光)。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上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 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赤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6.五带、热量带与温度带 五带是地球表面热量带的粗略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线,南、北温带又可以分出亚热带、亚寒带等热量带,但北半球的亚寒带并不一定在北极圈以南,也可能在北极圈以北;亚热带也可能到北回归线以南,这都是一种粗略的划分。 温度带是我国根据大于等于10度的积温分出的热量带,有寒温带、中温带、(古长城、天山为界)暖温带、(秦岭、淮河为界)亚热带、热带和一个青藏高原区。与农作物分布有密切关系。 7.气象、天气与气候 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大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8.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 气候类型是根据各地气温和降水状况,将全球气候划分的若干种类型。而气候特征则是某种气候类型在气温和降水方面长期稳定的基本特征。如的气候类型是温带性气候,气候特征则是冬冷夏热,降水较少。 9.气候的要素与气候形成因子 气候的要素指气温、降水、气压和风,其中主要是气温和降水;气候的形成因子指影响气候的要素,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和人类活动等。 10.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与大气环流 由于空气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三圈环流由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组成,它是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在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是大气环流的主要组成部分 季风环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一种环流,近地面空气冬季由陆地吹向海洋,夏季则由海洋吹向陆地。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 11.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温室效应 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由于人口集中,工业、交通、居民生活等放出大量的人为热而使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 雨岛效应是指城市由于热岛效应,在城市上空存在一股上升气流,加上城市上空尘埃较多,使城市附近及下风向降水稍多的现象。 温室效应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而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与热岛效应对比两者都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结果,但影响的地域空间不同,热岛效应只局限城市,而温室效应具有全球性的特征。 12.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高 副热带高气压带是七个气压带中的一个,副高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简称,对我国天气、气候及旱涝有较大影响。 13、无霜期、积温、生长期、降水变率 无霜期:指一年中终霜之后到初霜之前的一段时间。一般在我国由南向北,沿海向内陆逐渐缩短,它与生长期(作物生长的时期)的长短呈正相关。 积温:日平均气温高出某一特定的温度期间的温度的累积总和。 生长期:作物可能生长的时期或作物从播种到成熟的时期,前者称气候生长期,纬度高地区生长期短,后者称作物生长期,同一农作物在高纬高山地区生长期长。 降水变率:表明降水平均变化情况的量。以各年降水量的距平数与多年平均降水量之比的百分数。降水变率越大表示降水量不稳定,旱涝频率越高。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 14.锋面与气团 气团:大范围性质均一的空气。根据与流经地区气温的对比,可以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 锋面: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界处。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明朗,气团交界处天气多变。 15.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 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气候差异,其在降水总量、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最冷最热月出现的月份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16.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均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季风性湿润气候没有季风气候典型,也就是夏季气温可能没有季风气候高,降水也没有季风气候集中,冬季气温稍高,降水也稍多。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东亚,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在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的东岸 17.台风与飓风、气旋与反气旋、锋面气旋、热带气旋 台风与飓风均是热带气旋中最强的一级。因所处海域不同而名称各异。分布于西北太平洋上的称为台风,分布于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称为飓风。 气旋与反气旋分别是低气压与高气压空气的运动状况。锋面气旋是含有锋面的气旋,锋面发育在低压槽中。热带气旋是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形成的一种气旋,当其中心附近风力达到12级或以上时称为台风或飓风。 18.暴雨与风暴潮、海啸 暴雨:24小时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上的降雨称为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风暴潮:由于风暴或台风等引起的海水迅速上升的现象。 海啸:由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或海底地震造成的海面恶浪并伴随巨响的现象。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 19. 降水、降雨 降水包括雨、雪、淞、雾、露、霜、霰、雹等多种形式,而降雨仅仅是降水中的一个主要类型而已。 20.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 水系:水系又称“河网”、“河系”,指流域内大大小小的水体所构成的脉络相通的系统,它由干流、支流及流域内的湖泊、沼泽等组成。水系的划分,有的以流入的海洋划分,如太平洋水系、印度洋水系;有的以河流的干流命名,如长江水系、黄河水系;也有的以归宿的湖泊而定名,如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等。水系特征通常从干支流的分布,河道的曲直等方面去描述。水文:一般包含水位、流量、汛期、冰期、含沙量等方面的内容。水位是河流某处在某一时刻,相对基准面的水面高程。水位的变化,主要受水量大小的影响。流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横截(断)面的水量,一般用米3/秒表示。河流中出现一年中最小流量的时期,称为枯水期。汛期是指流域内季节性降水或冰雪融化,引起定时性的水位上涨时期。含沙量指单位水体中所含泥沙量,通常以千克/米3计算。结冰期指水体开始结冰至冰面破裂,冰块随水开始移动的这一段时期。 21. 永久性积雪、季节性积雪 永久性积雪、冰川是指分布在高纬度的两极地区或高山地区。一般只是在气温高的季节有稍许融化,可补给江河。而季节性积雪则是一般分布在纬度较高、冬季气温较低的温带和寒带地区,到次年春暖以后积雪可全部融化成水,使该地河流形成春汛,也可使土壤湿润,形成好的墒情,利于春播。 22. 水力资源、水资源、水利资源 广义的水力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狭义的水资源则是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陆地上的淡水,是从能否饮用的角度上说的;水利资源是泛指航运、灌溉、发电、给水、养殖等多方面效能的利用,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是指天然河流、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23.波浪、潮汐与洋流 均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波浪:由风、海底火山或地震等引起,海水质点作圆周运动。海啸是由海底火山、地震海底、风暴或海底滑坡引起的巨浪。 潮汐:海水在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 洋流: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一定方向用大规模的流动,叫洋流,依据其成因可以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24.寒潮与寒流 寒潮:气象灾害的一种。 寒流:洋流的一种,与暖流相对。 25.气旋型大洋环流与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气旋型大洋环流(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洋流系统):分布于中高纬海区,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南半球没有。 反气旋型大洋环流(以副高为中心的洋流系统):分布于中低纬海区,南北半球均有,世界各大洋有5个。 26.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厄尔尼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 拉尼娜: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低的现象。 两者都会引起世界各地的气候异常,如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太平洋东岸降水偏多,西岸降水偏少。 27.硫酸型酸雨、型酸雨 硫酸型酸雨主要由于含硫煤燃烧而引起(有色金属冶炼时也会放出大量二氧化硫),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型酸雨主要因汽车尾气排放而引起,发达国家的酸雨多是型酸雨。 28.海洋污染与海洋生态破坏 都是海洋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质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如石油开采和运输中易出现的石油污染,赤潮;海洋生态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海洋污染也能造成生态破坏。 29.地形和地势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如山地、平原、高原等。它不仅包括地势的高低起伏,而且包括范围的大小、坡度的陡缓等不同状况。 地势仅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例如我国地形特征包括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两个方面,而地势特征仅为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30.地形类型和地形特征 地形类型是指人们对地表形态划分的基本类型,一般分为五种,即: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地形特征则是指在地表形态高低、起伏、大小等方面基本特点。例如,华北平原的地形类型是平原,地形特征是地势平坦,一望无际。 31.山地和山区 山地是山所盘踞的地面,一般海拔500米以上,地表崎岖不平。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总称山区。我国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32. 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本身 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 形成高山或盆地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重力能),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把高山削低,盆地填平 使地表变得较为平坦 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有褶皱和断层。 33.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 风化和侵蚀都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但风化作用相对侵蚀作用来说是在静态下比较缓慢地进行的,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觉察,而侵蚀是在较明显的动力作用下进行的,易于察觉。 34.流水侵蚀作用与水的溶蚀作用 流水侵蚀是流动的水对坡面、河槽等产生的冲刷作用,溶蚀指溶解有二氧化碳的水对石灰岩等产生的溶解侵蚀作用。 35.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冲积扇:冲积扇系指具有经常性水流的山地溪、河,流出谷口到山麓地带后,由于比降减小,失去约束,流速降低,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冲积扇的形态是一个以沟口为顶点的扇形倾斜面,向外逐渐过渡到山前冲积平原。冲积扇的表面往往被若干分支散流切割成放射状的沟网。冲积扇的组成物质受流水沉积规律的制约,堆积物的颗粒从冲积扇顶端到边缘由粗变细。 冲积平原:冲积平原系指大面积的河漫滩、三角洲平原以及山前冲积扇和山间盆地冲积平原。它可由一条或几条河流形成。冲积平原多发生在地壳下沉的地区,这里地势平坦,有深厚的沉积层。密西西比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亚马孙平原和恒河平原等都是世界有名的大冲积平原。 河口三角洲:河口地区由沙洲,沙咀等发展而成的冲积平原。河流到海或湖盆的入口时,因流速降低、水流扩散原因,其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起来形成的。一般顶指着陆地,底边为其外缘。地势低平、河网密集是重要的农业区。 36.峡谷、峡湾 峡谷:V 形谷的一种,是狭而深的河谷,多发育于地壳抬升的山区,河流强烈下切而成。 峡湾:冰川槽谷被海水淹没形成的狭窄的海湾。特点是狭长、曲折、岸壁陡峭,世界最深的峡湾在南美的巴塔哥尼亚海岸,还有挪威的西海岸。 37.雅丹地貌与丹霞地貌 雅丹:是由平行相间排列的吹蚀沟槽与垄岗组成的崎岖破碎的地面。通常发育在干旱的湖积平原上由泥质岩层经定向风沿裂隙不断吹蚀形成。以罗布泊雅丹附近最为典型。故名。 丹霞:发育于红色砂、砾岩层之上,沿岩层垂直节理由水流侵蚀及风化剥落和崩塌后退,形成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丹崖赤壁地貌称丹霞地貌。世界上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我国分布最广。 38. 固结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 固体成岩作用是沉积物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化学的变化和改造,变成坚硬的岩石,是外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变质作用是由于地球内力作用所引起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从而使地壳中原已生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及变质岩)在成分、结构、构造等方面发生一系列改变的作用,它是内力作用的一种形式。 39.向斜与背斜 岩层受力向上拱起,形成背斜;岩层受力向下弯曲,形成向斜。 背斜与向斜最本质的差别在于岩层的新老关系,地面上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为背斜,反之为向斜。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40.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 板块边界的类型。生长边界位于板块张裂处,有海岭、断层等;消亡边界分布于板块挤压处,有海沟、造山带等。 41.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圈 地壳的范围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软流层位于地慢上部,在地下约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处。岩石圈则从软流层以上直到地表。三者的关系可表示为:岩石圈=地壳十上地慢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42.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 前者是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如民工流动、旅游和度假等。后者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作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变动。二者的区别表现在是否有较长时间变动居住地。 43.人口的自然增长与人口的机械增长 人口的自然增长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人口的机械增长是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的机械增长决定的。就全球范围来看,人口的机械增长对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并不产生影响,决定人口数量变动的因素仅仅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考察的地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变动的影响就越小。 44.环境人口容量、环境人口承载量与合理人口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就是指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而环境人口承载量与其意义相近,但多用于研究某种资源与其所供养的人口关系,如土地人口承载量就是在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土地为居民提供的食物能健康供养的最大人口数。在实际估计环境人口容量时往往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作为环境人口容量。合理人口容量既是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保持在多少才最适宜,不是指最大或最高人口,,而是指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有些接近地区最适宜人口的涵义。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合理人口容量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45.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与城市规划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等的差异。这些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每种功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在空间中的分布与组合形式。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三种。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即各项功能用地和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依据,以达到既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又保护城市环境的目的。 46.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