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7卷第1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1.27 No.1 2007 F 1月 Joumat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t Sciences) Jan.2007 ——宗教与民间文学的互用 左尚鸿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宗教深刻影响着民间文学的生成与发展,它通过搜集、整理和再传播,不自觉地保存和保护了民间文 学。同时,民间文学越然取材于宗教,井通过传播。深剖影响宗教的发展演变 当前正在进行的“中国民f-.I文化遗产抢 救工程”中,宗教将是民间文学作品搜集与整理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如何理解在宗教影响下的民间史学保护,使 民间文学中的宗教因素成为先进文化建设中的积极因素。需要对其二者之间的互用关系进行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宗教;民间文学;互用;保护 中圈分类号:1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2007)01—0169—05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子工程“中国 供奉食物来祭祀神祗,这就产生了原始宗教,这种宗 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已于2002年启动。目前,我 教渗透并存在于原始文艺特别是民间口头文学之 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工程特别是民间文学的发掘 中 原始形态的民间文学,不仅包括建立在劳动节奏 与抢救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各地不仅发现了许多 基础之上并渗透于生活各方面的歌谣活动和休闲时 民间故事村、民歌村,搜集发行了大量民间故事集、 借以消遣的传说与故事等,还包括原始宗教活动中 民间歌谣集等,而且有的地区因此还带动旅游经济, 的叙述性神话。与宗教几乎同时生长起来的神话,同 成为偏远地区或民族地方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 样是人类童年对尚未认识的自然力的一种幻想的反 是,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各地搜集、整理 映。可见,以神话等为代表的民间文学与宗教都是时 的民间文学作品不仅过于庞杂,而且缺乏一个被社 代的生活、思想及信仰的反映,二者之间,关系密切。 会公认的甄别标准。因此一些作品“面世”之后,不仅 宗教与民间文学相互影响。宗教不仅通过改编 没流行于城镇书市,反而为部分农村的封建迷信所 和捏造等手段来影响民间文学的生成与发展,而且 利用。有的地方组织和为了制造民间文学兴旺 还在搜集和整理民间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保 发达的局面,甚至还将一些有明显消极作用的宗教 护和保存了民间文学遗产。同时,民间文学作为大众 作品纳入地方中小学校自编教材和群众社区文化范 文化载体,其在流传过程中也广泛传播着宗教内容, 本,这不仅不符合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的,而且 从而扩大了宗教的社会影响,促进了宗教的发展和 还对地方群众生活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种现象 完善。当前,全国进行的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特别是 的出现,究其根本,是因为一些地方在民间文化保护 抢救民间口头文学遗产的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说,也 的长远目标上模糊不清,是因为没有很好地把握宗 将反过来保护和保存宗教内容。但是,宗教尤其是民 教与民间文学之间的互用关系,没有深刻认识在宗 间宗教,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现象,需要深刻认 教影响下的民间文学保护的特征。 识和全面把握。 一、宗教和民间文学关系密切 二、宗教必然影响和利用民间文学 宗教与民间文学同是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 马克思曾指出:“宗教本身没有内容,它的一切 阶段的产物,二者从一开始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根源不在天上,而在人间。”[1 宗教产生于民间,需借 原始人类面对着当时还无法解释的种种自然现象, 群体传播,才能风行社会。因而要使一种宗教保持生 幻想着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着人们,于是产 命力,就必须重返民间。如果没有广泛流传和众多信 生了神的观念。为了祈求神的庇护,他们采用歌舞或 徒,宗教究其根本不过是个人狂想。因此,要使民众 收稿日期:2005—03—02 作者简介:左尚鸿(1972一)。男。湖北省武汉市人,中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民族文学与文化。 l6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 相信某种宗教,其教义必须通俗易懂,其传播形式必 须为大众所喜闻乐见。而民间文学正合这些特点,于 是宗教借助民间文学进行传播就自然而然了。 宗教影响和利用民间文学,很大程度上是为争 教精致的唯心观,同时佛教的方术因来自异域,不仅 新奇,而且很快融合了中国传统方术。据史载,当时 来华高僧大多擅长方术。如安世高就是“外国典籍, 莫不该贯,七曜五行之象,风角云物之占,推步盈缩, 悉穷其变。” 其他如康僧会“明练三茂,博览六典; 天文图纬,多所贯涉。” 昙柯迦罗“善学四围陀论, 取意识形态地位。在君权高度集中的汉代社会,儒家 知识分子为提高自身地位,竭力以孔子言论制约君 权。孔子地位的提高也标志着儒生地位的提高。同 样,方士和后来的道士等在野的技能之士也迫切需 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该综。”[。 东晋十六国时, 名僧佛图澄、鸠摩罗什等都以方术闻名于世。因此, 要一个先师圣者作代表,与君权和儒生集团相抗衡, 以便自己在汉朝官方意识形态中占一席之地。孔子 曾被孟子称为“百世之师”,有所谓“圣人神道设教而 天下服矣”比],后起的老子不仅被神化为“世为圣者 作师”,而且还在此基础上,将原本属于三皇五帝等 历代圣君的上古文化创造与发明都归于老子。此时, 有关道教创始人老子的传说就完全被神话化了。 宗教影响和利用民间文学,也因二者之间存在 冲突。其突出表现在对待宗教教义上。对于信徒,宗 教教义就是神圣的、不可逾越的法则。但民间文学则 是人民大众的即兴口头创作,有时不仅会与宗教教 义相冲突,甚至还会直接戏谑宗教。如武当道教宣扬 “清心寡欲”,对“性”则讨为忤逆。而武当山民间文学 中则有大量对性的赞美和歌唱,甚至还有专门以性 言性语为主的所谓“酸歌” ]。这必然为道教所不齿。 然而,更麻烦的是老百姓“口无遮拦”,编起故事来常 拿道观开涮。这使得道教利用民间文学成了迫不 得已。 宗教影响和利用民间文学,与佛道相争的特殊 历史形势有关。佛教迟至东汉明帝时已传人我国,其 初入时人们将它与神仙方术等同视之,楚王英便将 浮屠与黄老同祠。但是,佛教与道教的神仙方术有本 质不同,其势必在传播渐深时与道教产生摩擦。于 是,二者相互编造神话以贬低对方。《法苑珠林》卷十 八“感应缘”引《汉法本内传》中就载有如下事件:汉 明帝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五岳道士与佛教沙门 比法角试。道士自称道经逢火不焚,但试之则化,南 岳道士费叔才当场气死,而佛教的摄摩腾沙门“踊身 高飞,坐卧空中,广现神变。……大众感悦,叹未曾 有。”当场就有司空阳城侯刘峻等2000余名官人士 庶要求出家。“汉兴佛法自此始焉。”显然,这是佛教 徒伪造,因为永平十四年有组织的道教还没正式成 立,何来道士道经?汉明帝时的司空先后是冯鲂、伏 恭、牟融,而没有什么“司空阳城侯刘峻”【4]。在这种 情况下,道教徒自然不甘落后。特别是当佛教传播越 来越深入的时候,道教粗浅的世界观已无法抵御佛 】7O 佛教徒都有信心称佛教的方术技巧要高出道教一 筹。既然在哲学教义甚至方术上都不能战胜对手,那 剩下只有在神话等民间文学的制作和传播中战胜它 们了,而编造神话和传说故事等恰恰是方士们的拿 手好戏。 宗教影响和利用民间文学,也与封建王权的政 治操纵有关。中国历史上从未形成政教统一的朝代, 但宗教却总会被封建王权当作巩固其统治的政治工 具。武当道教就是随着有封建王权参与的道教神话 传说的编造活动而发展的。南北朝以后,佛教势力不 断壮大,寺院貌似王国。玄武门事件后,唐太宗 李世民一面隆重迎接玄奘取经回京,一而自称李耳 后裔。贞观十一年,他甚至敕令道先佛后。至明永乐 十一年,推崇道教达到高潮。永乐皇帝派隆平侯张 信、附马都尉沐昕、工部侍郎郭进率3o万军民历时 13载修建武当道场 其实,朱棣修建武当道场的心 情很复杂。一方面,建文四年,朱棣率“靖难之师”攻 破南京,朱允炊于后宫。因骸骨模糊,他疑心其 扮道士出逃武当山,建武当道场实为捉朱允炊。另 一方面,朱棣初政,人心不服,期以神权治天下。他在 《大岳太和山碑记》中说:“肆朕兵靖内乱,神辅 左右,风行霆击,其迹甚著。”他宣扬帝位是神仙真武 所赐,期以“君权神授”征服民心。因为朱棣出于政治 目的修建武当道场,使武当道教势力压倒周围一切, 敕封六品提点道宫前后达21人,凌驾于地方县令之 上。凡辖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皆受制于该皇权国教。 武当山口头文学作为群众工具和控制重点,当 然也不例外。可以这样说,道教利用民问文学,正是 永乐皇帝等帝王树立个威、愚弄天下的策略 选择。 宗教影响和利用民间文学,还是宗教世俗化的 必然结果。当前,世俗化已是世界宗教潮流。民间文 学反映民众特别是下层人民的思想情感,其被现代 宗教用作传播媒介并走向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趋势。所以,宗教积极影响和利¨]民间文学,是其发 展演进的必然选择。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7卷 左尚鸿:宗数与民间文学的互用 三、宗教影响民间文学的社会优势与现实途径 在封建社会,宗教历来是占据思想高地的上层 建筑,并一直试图影响社会各方面。宗教利用民间文 学具有显著社会优势。 其一,政治上有封建王权的支持,有相当的政治 资源。其二,经济上有寺院或道观作依靠,能获大量 捐赠,并占有大片土地。其三,文化上优势显著。有 充足时间来研习经书文化的僧人和道士,对于将宗 教融入民间文学的工作显然并不困难。所有这些优 势,可从武当道教中看得更清楚。 武当道教的发展优势堪称史无前例,集中体现 在明成祖钦定3O万军民进行规模宏大的武当道场 建设。武当道场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即思想 体系建设不仅并行不悖,而且后者涉及面更广用时 更长。如真武神话的发展就是如此。在唐、宋、元、明 700多年中,武当道人广集民间传说,完成了庞大的 “真武修仙”体系。真武本为玄武,在中国神话的诸神 系统中是一位地位显赫的大神。宋真宗赵玄郎因崇 玄武而讳忌,于天禧二年改“玄武”为“真武”,将其奉 为武当主神。据说,真武是“净乐国”善胜皇后梦吞日 月所生,弃王位于武当,修行42年得道成仙。值得注 意的是,It、月合字为“明”。太子修成的真武,便暗示 为明朝天子。所以明代在修建武当山道场时,挖空心 思,每一座庙宇,每一个洞府,都严格按照这个传说 体系而施工。这种融传说、建筑为一体的大型道场布 局,全国罕见。道教“制造”神话和传说故事等正是以 道场作为利用民间文学的最佳平台,通过取悦封建 帝王和蛊惑民众,从而实现其社会控制的目的。 具体来说,武当山道场在利用民间文学方面,具 备三大环节上的优势:一是在搜集方面,武当道场有 皇权支持,拥有大量经卷与善书等可供借鉴,从而广 泛吸纳佛教等经书故事。同时,全国道场广布,云游 道人交往频繁,利于交流各地VI头文学资料;武当道 场还是群众文化的集中活动场所,每年朝山香客数 以万计。这些香客大部分是来自社会最底层,武当道 士便以逸待劳,从中搜集民间文学,条件实属得天独 厚。二是整理方面,武当道士自幼出家,接受道教理 念点化,长年累月受经卷、教义、善书的熏陶,一般都 有通俗文学基础,具备整理民间文学的良好素质。三 是编辑方面,明代以前,武当道教上层人物都由朝廷 指派。这些人多为隐退官吏,能著书立说,除参编“道 藏”外,还编《神仙传》、《神仙鉴》、《隐仙传》等书籍。 这些书籍,所载几乎全是正史以外的神话传说和名 人轶事,内容之丰富堪称中国民间文学的一大“集 成”。例如有反神论思想的道教支派古巫端公“安神 道经”,就为武当山民间文学所独有。 道教出于自己的宣传目的,对民间文学的态度 是搜集一整理一发展一+传播,并以此循环。道教搜集 民间文学,经加工再创造,丰富了道教内涵,继而又 重返民间,这正是宗教利用民间文学的现实途径。 四、民间文学必然取材于宗教 民间文学存在着对宗教的自觉消溶倾向。法国 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每个社会都把神圣与世俗区 分得十分清楚。但是文化发展论认为,处于不同层次 的文化有相互向对方发展的趋势。群众集体创作的 民间文学,显然属于世俗文化,而宗教在封建社会属 于“神圣”文化,表面上看二者截然不同,但实际上根 据文化发展论可知,二者之间的相互渗透是不可避 免的,甚至是始终存在的。特别是在缺乏感召力的情 况下,民间文学借助于神圣的宗教来对其受众施加 影响,以使受众必信无疑,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马克思说:“贫困叫人去祈祷,而更重要得多的 是教人去思考和行动。”[1 宗教可以使人们获得暂时 的精神安慰,更能使人们获得思考机会。从某种程度 说,宗教正是这种思考的结果。凶此,某种宗教在兴 起时,总能反映人民的某些愿望和要求。在中国长期 的封建社会中,宗教也并非任何时候都只是统治工 具,如北魏时代,它就代表当时的进步力量。至于宗 教为民众的某些运动提供思想的外衣,差不多 在每个朝代都可找到例子。 在文化旅游成为时尚的今天,与宗教有关的神 话和风物传说等,更是被批量“生产”出来。宗教受近 现代科技冲击,一段时间急剧衰落,但随着信息时代 的到来,宗 又在一定时空出现“复活”。日本学者小 田晋认为,社会剧变时期宗教热情高涨是历史规 律[7j。当然,现代宗教热出现的原因很复杂:一是现 代工业文明的弊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不满,人们缅 怀过去,找寻原始纯朴和宗教情调。二是现代社会行 为个体化,人们因缺少集体活动而孤独感加深,精神 压力增大,希望从宗教找回失落的人际温情。三是现 代社会思潮来去匆匆,易产生信仰“中空”地带,宗教 于是出现抬头迹象。四是持续不断的民族宗教冲突 使得宗教近几年的宣传得到加强。五是现代宗教也 在自我调整,以求适应新形势。所有这些因素,促成 的一个最大社会结果就是关于宗教的旅游热潮持续 不断。旅游热又促成经济利益的形成,致使许多宗教 胜地和神秘去处在认识到有利可图的同时,大肆“制 造”所谓民间文学。所以,若将各地组编的所谓民间 1 7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 文学放在一起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多半“似曾相 识”,以至于一些旅游胜地开始意识到要对自己的民 系列性后果。 宗教反映一定历史阶段民众的心声,其本质永 间文学作品版权进行保护。 五、民间文学对宗教的利用方式 从利用形式方面说,民间文学对宗教的利用,主 要有显性、隐性和二者兼有三种方式。民间文学对宗 教的显性利用,是指民间文学直接将宗教名称、程序 远是纯洁的。但是,宗教一旦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 用,就会演变成为愚弄人民的工具。此时,宗教如果 利用民间文学,就会通过形式的掩盖,大行其道于社 会生活。实际上,宗教利用民间文学,还常常表现出 有意识的强迫与。例如武当道场内部就有严格 等纳入其作品。这在远古时代十分普遍,但随着社会 的此类道规,一般道士不得胡言乱语,只准讲述道 发展,民间文学更多的是从社会现实中取材,而直接 取材变得越来越少,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民间 文学对宗教的隐性利用,则是指民间文学将宗教内 容转化为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思维方式,然后再潜移 默化地传给受众。这种方式多表现在观点表达方面。 例如因果报应,是道教的重要信条。《六度生戒》第六 条就说:“常行慈心,愍济一切,救生度死,其功甚重, 令人见世居危得安,居疾得康,居贫得富,举向从 心.-La]而这种思维模式对民间文学影响重大,我们 常能在民间文学作品中看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之类的重要过渡句,就是典型的对宗教思维的隐性 引用。再如道教生命观认为,人与自然可以互化,神 可变成人,人经也可变成神;动、植物也能 成人成仙。这种“轮回与转化”观在武当山民间文学 中尤为普遍,这里常能听到坏人死后变成推磨驴子、 好人死后变成巍峨大山等内容的传说故事。当然,单 纯对宗教的显性或隐性利用相对较少,在民间文学 实践中,更多的是二者兼有的方式。 从题材内容方面来说,民间文学对宗教的利用, 首先,表现在神话内容方面。原始人关于神的故事即 神话,其讲述的多与特定宗教活动有关。我国许多民 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宗教神话系统,近几十年来的考 古发掘与各民族口头文学的调查,更是为我们展现 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古老神话世界和远古宗教活动 场面。其次,是民间传说对宗教题材内容的利用。宗 教作为重要的社会存在,影响着社会思想观念和人 们的言语表达。表现在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的题材 内容方面,则是将宗教作为重要的取材来源,来构筑 自己的情节内容。当然,民间文学对宗教的利用还表 现在民歌、寓言、民间戏曲和民间说唱等体裁中。不 过,需要指出的是,民间文学利用宗教,并不像宗教 利用民间文学那样严谨,而总是随机而多样的。 六、宗教与民间文学互用的后果 宗教利用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利用宗教,宗教与 民间文学相互利用,从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文化局面。这种局面导致了两种文化现象融合后的 1 72 经、道书上的故事。同时,由于道场多年受神权思想 影响,使武当山民间讲唱家在创作上受到很大, 他们在道场范围内传讲故事,不敢添枝加叶。 但是,宗教利用民间文学进行传播,客观上也保 护了民间口头文学遗产。特定历史条件下,不管宗教 出于何种目的去收集这些口头文学作品,并把它们 定型和保存下来,总归是好的。透过这些作品,我们 能发现一些已失传的古老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况。当 然,被宗教搜集加工的民问文学免不了歪曲篡改,但 民间创作中所反映的重实是不能篡改的,为使 群众愿意接受,教徒还须在艺术手法上下一番功夫, 这必然给民间创作带来影响。如唐代的佛经“变 文”,其某些表现手法就直接影响到后来民间广泛流 传的“说话”。同时,民间文学利用宗教,一方面不自 觉地成为宗教传播的工具,另一方面也扩展了刨作 视野和题材。宗教刺激着人们的想象力,为艺术插上 了飞翔的翅膀。民间文学一旦主动利用宗教,就必然 获得极大发展。 民间文学与宗教的互用,导致了文化概念上的 混淆。这在神话中表现突出。神在宗教与民间文学 中往往表现为同一形象,但是宗教和民问文学的神 是有本质区别的。宗教中的神是教义的化身,其塑造 目的是为实现宗教在民间的神圣化,以维护其意识 形态地位。而民间文学中的神,则驱邪除害,激人奋 进,是民众心中的偶像和精神寄托。可见,民间文学 与宗教无论怎样互渗和融合,其出发点是根本不 同的。 七、在宗教影响下的中国民间文学保护 文化学认为,一种文化如果存在,必有其特定 的、不能取代的作用。宗教是人的终极关怀,与人的 生存本质相关,自有其存在的社会价值。综观国际环 境,有一种现象让人不能忽视,那就是随着科技进步 和社会发展,宗教经历衰退后不但没有消亡,反而在 战后至今其信徒人数呈上升趋势。从某种程度上说, 这正是宗教适应世界文化交流和社会进步的结果。 因此,2l世纪里无论宗教发展趋势如何演变,只要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7卷 左尚鸿:宗教与民间文学的互用 人类需要,只要人类不能战胜自身局限性,宗教就会 间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提高群众,特另4是广大 因其众多信徒而存在。民间文学被认为是群众生活 农民的思想文化和艺术水平。保护工程不是为保护 的“歌唱”,只要人类的生活在继续,就不会停止对自 而保护,不是为了将其搜集起来,显示中国民族民间 己生活的“歌唱”。民间文学与宗教融合互渗,二者共 文化的阵容庞大,或者柬之高阁。保护工程必须有这 存于多样化的文化体系中。因此,在民间文化的抢救 样的明确目标,即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也应 和保护过程中,宗教问题必然是一个不容回避的 该是一个“建设工程”、“精品工程”。为此,笔者以为, 问题。 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实践中,要善于理解宗教与民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及其子工程中国民 间文学之间互用的深刻关系,善于将古老的民族文 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是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 化成就和思想精神发掘出来。通过对二者互用关系 事,前者于2004年正式启动,后者则在2002年就启 的把握,权衡题材搜集及其传播效果的利弊,从而明 动了。目前,我国民间文化的抢救工程,特别是民间 确保护之根本目的,即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程是 文学的发掘与抢救工程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 新世纪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工程的一部分,须致力于 也出现了如本文开头所说的一些问题。保护民族民 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恿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1:104 1965. [5]出三藏记集:卷十三[M]. [2]孟子・尽心下[M]. [6]高僧传:卷一[M]. [3]臧一冰,中国民歌中的性话语表达[J].二十一世纪,2004. Er]小田晋.“现代宗教热”之谜[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10 [4]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第一卷[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道藏。第6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988;948. (责任编辑王平) Religion and Folk Literature Influencing Each Other ZUO Shang—hong ’ (Schoo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Religion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folk—literature,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folk—literature and unconsciously preserving it through collection and adaptation.Simultaneously folk—literature draws material in religion,influencing the evolvement of religion by its spreading inversely.In course of carrying out Project for Salvaging the Heritages of Folk~Culture,relig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In 0rder to understand protection of folk—literature influenced by religion,making the religious factors among the folk— litera ̄ure positive,it’S necessary to comprehend the mutual effect between two roundlv. Key words:religion;folk—literature;influence each other;protect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