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计划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科 目: 数 学 班 级: 二 (3) 教 师: 王 平 江 学 校: 国 强 中 心 小 学
海 门 市 教 育 局 教 研 室 编 制
二年级第一学期数学学科教学计划
2012——2013学年度 原有情况分析(双基掌握程度、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习惯等) 本班共有学生42名,大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理解能力较强,联系生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课堂上,他们能够认真听讲,踊跃回答问题,能按时完成作业。但是也有部分学生,思维速度较慢,作业错误较多,极个别学生的计算甚至还需要扳手指才能完成。 数与代数领域:学生已经认识百以内的数,并初步掌握了百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初步掌握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少数学生还不能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灵活解题。 空间与图形领域: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基本的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等基本的立体图形,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判断出这些形状,这为接下来进一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特征做了有力的知识准备;学生还认识了前后左右等方位词,其中前后的方位感优于左右的方位感。 统计与概率领域:学生已经先后学习过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能用符号记录的方法用不同标准分类整理相关的数据,并认识了简单统计表。感受到了标准对于分类的意义和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 本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及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12个单元。“数与代数”领域一共安排了6个单元,包括“认识乘法”“乘法口诀(一)”“认识除法”“口诀求商(一)”“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以及“时、分、秒”。“空间与图形”领域一共安排了4个单元,包括“认识图形”“厘米和米”“位置与方向”和“观察物体”。“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了1个单元,即“统计与可能性”。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一共安排了5次活动,包括“快乐的队日活动”“有趣的七巧板”“量一量”“算‘24点’”和“田园风光”。另外,教材还安排了一个“期末复习”单元。 教材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既注意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逻辑顺序,更关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发展的特点,努力实现这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另外,还注意把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交叉安排,既促进了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又能使学生避免由于长时间学习单一内容可能引起的厌倦心理,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 认识乘、除法的含义和学会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也是小学数学中最为基础的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能否较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不仅影响学生对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基本计算能力的形成,而且也直接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认识并使用常用的单位厘米、米;东、南、西、北等方向的认识;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物体;时、分、秒的认识。这些是本册教材的难点。
本学期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智能、情意) 1、知识技能方面 (1)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探索并理解乘法口诀,能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乘、除法的含义,应用学过的表内乘、除法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会用如“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会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 (3)使学生经历从简单实际生活情境中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过程,学会用方块图表示统计的结果,会看图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和判断,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数学思考方面 (1)使学生在认识乘法、除法的含义以及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 (2)使学生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确定位置、辨认方向、观察物体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初步体会物体与相应的视图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积累开展统计活动的方法和经验,丰富对简单统计活动的体验,发展统计观念。(4)使学生在用乘法口诀计算相应的除法,用表内乘、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估计物体或线段的长度,以及根据统计结果提出或回答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尝试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合演绎推理能力。 3、解决问题方面 (1)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知识合方法从生活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2)升学生在用学过的乘、除法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借助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需要解决的问
题选择合适的已知条件;在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计量单位合测量方法;在简单的统计活动中,初步体会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收集、整理合描述数据。 (3)使学生在拼图形、测量长度、描述物体的位置和方向、观察物体以及简单的调查等活动中,进一步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4)使学生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并在交流中更清楚地认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情感与态度 (1)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参与编制乘法口诀、观察和发现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方向、用方块图表示统计结果以及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等活动,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获得一些成功体验,初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使学生在用学过的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测量或估计物体的长度、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开展简单的调查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活动过程的探索性和数学思考的合理性。 (3)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主动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初步养成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措施 1、结合《大纲》和知识体系网络图,准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重知识前后衔接。 2、自觉运用“学程导航”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注重小组合作机制的运行,调动各个层次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重视预习作业的设计,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注重学困生的课前辅导,提升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信心;坚持“口算题卡”的使用,夯实数学学习的基础。 5、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优点,通过表扬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发言、作业等数学学习习惯,鼓励学生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6、发挥学具的直观形象作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手、口、眼、脑各种器官协调并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分单元教学进度及具体教学要求 目周次 次 一 1~2 单元或章教时 节内容 认识乘法 3+2 乘法口诀(一) 本单元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难点: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1~6的乘法口诀。 12+2 难点: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记来源,能正确运用学过的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观察重点:正确识别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三 5 认识图形 2+1 难点:让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在折、剪、拼活动中,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进一步深化多边形的含义。 重点:体会平均分的特点,学会平均分的方法,理解除法的含义,能根据不同的要求写出不同的四 6~7 认识除法 6+2 除法算式。 难点:体会不同的分法,得到的结果是同样的。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来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能运用2~6的乘法口诀口算,以及解决五 8~9 口诀求商(一) 4+2 实际生活问题。 难点:熟练运用“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掌握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直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以及用六 9~10 厘米和米 4+2 米尺进行测量活动。 难点:学会画线段。建立1厘米、1米长度的正确表象。学会合理灵活地选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七
二 2~4 11 位置与方3+1 重点:能区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了解平面图上
向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 难点:根据给定的一个方位确定其它三个方位。在现实情境中确定位置。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 重点:理解每一句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所有的乘法口诀;掌握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乘、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过程,能灵活熟练地应用加、减、乘、除的口算算出“24点”。 难点:掌握乘、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能用竖式计算乘法。(积的个位)运用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算除“24”点。 重点: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初步建立1时、1分的观念。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会认、读、乘法口诀八 12~15 和口诀求17+3 商(二) 九 16 时、分、秒 3+1 写钟面上所表示的几时几分。 难点:自主探索时、分之间的进率关系,建立1时、1分的观念。能看钟表准确地说出经过的时间;认识接近整时的时刻。 重点:在经历观察的实践活动中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难点:辨认简单物体不同角度的对应图形,特别是辨认侧面所对应的图形。 重点: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认识方块统计图。 难点: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正确计算两步混合运算的式题。 难点:提高计算速度与正确率。 十 16~17 观察物体 1+1 十一 十二
17~18 统计与可能性 4+1 19~20 期末复习 5+5
计 划 审 核 情 况 审核人: 年 月 日 计 划 实 施 记 载 周次 目次
计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实际教学内容 记载人 计 划 修 订 内 容 课时调整 教学重点、难点、要求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