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解读刘亮程的《虚土》

解读刘亮程的《虚土》

来源:宝玛科技网
解读刘亮程的《虚⼟》

2010年1⽉2⽇星期六

刘亮程说:许多作家只是⽤学来的⽂化知识在写东西,写的是对事物的认识,⽽不是感知,不会超出读者的经验。《虚⼟》抛弃了知识和⽂化,直接进⼊作家⾃⼰的感知世界,会给读者带来陌⽣和不适,但我想,只要进⼊《虚⼟》的语⾔氛围,⼀切不解会迎刃⽽解,因为《虚⼟》呈现的恍惚、远、孤单、虚⽆都是⽣命的本来⾯⽬,⽣活、⽣命本来就是这样的,只是我们适应了⼀种社会化的⽣活,群体、以及家庭⽣活的热闹把⼈的孤单短暂的消解了,⼈们忘记了独⾃⾯对⽣命的状态。《虚⼟》⾥有⼀个⼈⾯对全部⼈⽣世界的状态。⽽这种状态本⾝⼜决定了《虚⼟》的⽂本形式。《虚⼟》把⽣活层⾯上的事都放下了,没有⼈在为⽣活的事操劳,每个⼈只单独⾯对⾃⼰的⽣命和⼼灵。

杨传珍说:如果跳出思维定式,倒空⾃⼰,不是以预设的期待从《虚⼟》⾥找寻环环相扣的故事,我想读者会从阅读中获得强烈的⼼灵震撼,那⼀步⼀景、美不胜收的意象,⼀定能够溶化冰封的阅读习惯。因为,你随便翻开书中的⼀页,都能看到⽐⽐皆是的抢眼句⼦:“⼀个⼈的腿断了,村庄看上去也不稳了。每当韩拐⼦⼀瘸⼀拐⾛路时,我就感觉村⼦在摇晃”,写⽼年⼈咳嗽,说⽼⼈的咳嗽能把房梁上的灰⼟震落下来,已经不是⼀般意义的描写,但接下去却是“年轻时落在房顶上的⼟,会被年⽼时的咳嗽声震落。”读到这⾥,你的眼前就会出现⼀个活⼒⽆限的孩⼦,他把脚下的尘⼟扑腾起来,落到房梁上,然后进⼊暮年,躺在床上咳嗽。你的眼睛掠过这么⼏⼗个⽂字符号,⼀个⼈的⼀⽣就匆匆⽽过,这些沧桑感,给⼈多么密集的信息啊! 顾玮说:⼈到了⼀定年龄,都想诉说沧桑,对时世都能发出⼀番感慨。作家⽤意象触动读者⼼弦,让⼈过⽬不忘,却是真功夫。“长熟的庄稼不赶快收回来,站在地上累得很”,“那些叶⼦全是地的话。每⼀⽚都有意思呢。地不说废话”,“⽺在夏天的草滩上吃胖,⼊冬后像脱⾐服⼀样,⾃⼰剥掉⽪,躺在⾁案上。”(⼩说的第⼗⼀段)正是这些意象,使得⼩说有了神性,剥离了惯常思维中的道德、伦理因素,却给了⼈宽⼴的想象空间。 解读:洞开的直觉世界

  刘亮程历时五年创作的长篇《虚⼟》终于完成了。当所有⼈都急匆匆向前奔的时候,刘亮程在向后看,于是他看到了⾃⼰的童年、幼年和青年。刘亮程永远是⼀个向后看的⼈,那些介于虚实之间的情节竟都是感觉世界⾥的真实,被他弄得⽞之⼜⽞的时间,也是⼀种感性的时间,陷⼊⼀件具体⽽抽象的事情,它可能是⼀⽣,也可能是⼏分钟。时间像⼀个坑,⽽不是⼀条线地在他的村庄⽣活⾥。步⼊中年的他对⼀直耿耿于怀的时间进⾏了难解难分的深⼊冥想,以天才式的直觉洞悟重新⾛进了直觉世界。

  他不相信现成的⼀切知识,倒宁愿更依赖于⾃⼰的眼睛、⽿朵和⼼灵。⼈们追逐⼀⽚树叶来丈量⼀场风的长度、在刮⼤风的天空⼿举钩⼦往下钩东西;分不清现实和梦境的弟弟,⼗⼏年来过颠倒了的⽣活;⼈们背负了⼀个刘⼆或者冯七的⼩名过了⼀⽣,真实名字早在墓地静静等候;村庄的死亡像⼀个谜咒般成为讳⾔,巨⼤开放的冯七奶的死亡、在⽼奇台被重新看见穿着新⾐新鞋的爷爷的死亡;⽗亲的死亡是⾛失或者挖地洞找路;我的死亡是变成了⼀只⽼⿏或者⼀只鸟———在这个世界⾥,⼀切靠着⼀个⼈的感觉和体悟,眼睛所能看到的,⽿朵所能听到的,嗅觉所能闻到的,⼼灵所能感应到的,这些知识构成这部⼩说的知识。它们不是由经验和书本⽽来,不是现成的已知的知识世界,⽽是⼀个本能的直觉世界。

  在这个世界⾥,⽿朵、⼼灵、眼睛孤独地洞开,世界混沌初开般宁静、虚空,任何声响、动静以及天地间事物的微妙变化在这个直觉世界⾥被捕捉、感知和呈现。“被开门唤醒的,可能就我⼀个⼈。那个早晨,我从连成⼀⽚的开门声中,认出每扇门的声⾳。在我没睁开眼睛前,仿佛已经认识了这个村⼦。我从早晨的开门声中,清晰地辨认出每户⼈家的位置,……”这是⽿朵所能听见的;“她⽣出了我,她是多么的陌⽣,我出⽣那⼀刻,我⼀回头,看见隆隆关上的⼀扇门。从那⼀刻起,我就永远的不能认识我母亲了。我闭住眼睛。整整⼀年的奔波我都看见了。”这是⼼灵所能感受到的,刚出⽣的“我”却看见隆隆关上的那扇门。⽽闭着眼睛的“我”⼜看见了整整⼀年的奔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