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教学绽放魅力的几点策略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长期以来,学生厌写,教师怕教,教师投入劳动最多,但效果“高耗低能”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该如何跳出某些习惯的框框和某些固守的偏见,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快乐地进行作文呢?
一、改革习作命题。展开乐写天地
好的文题会像鲜花吸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思维,使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相反,不好的文题会阻碍学生的思维,挫伤其积极性,使学生无话可写。对于后者,究其原因,一是传统的写作观念,让学生毫无创意,人云亦云。二是作文命题脱离学生实际,一些教师有意无意地“逼使”学生编造“事件”,做作情感,学生产生不了冲动,创作兴趣索然。要消除这种心理反应就要改变以往教师发指令,学生写作文的做法,要减少命题作文的统一性,增加选择性,每次命题可以多样化。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空间,使作文题目的触角伸向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精心设计、丰富命题的形式,让题目成为引导学生入门的“向导”。 二、丰富生活体验。积累写作素材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作文也不例外。学生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缺乏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教师让作文的主体——学生远离于文章的源泉——生活。因此,一方面教师应树立大语文观、大习作观,创造条件让学生向生活靠拢,融入生活,让学生走出教
室,走出校园,走向大自然,走向实践的大课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带着情感去观察、善于发现,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如眼看、耳听、鼻闻、手摸、心想等等,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抒发真情实感。事实证明: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视野开阔,感受深刻,孩子的心灵丰富起来,才有可能将生活和体验以及心灵的感悟结合起来。他们乐意参与,写起作文来,触类旁通,“不吐不快”,作文自然就会“美丽”起来。 三、扩展阅读积累。夯实习作基础
阅读和写作是两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因素。读是知识的积累,是内在的吸收;写是知识技能的运用,是外在的表达。读是写的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日积月累,方能生悟。”当前作文教学中,大量训练作文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多读,“读写结合”变成了“读写分离”,却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因此,必须注意以下两点:1,及时向学生推荐一些浅显易懂,适合他们口味的健康书籍,比如童话、儿歌、优秀作文、儿童文学、科普读物、短篇小说等,让学生坚持不懈,多读多看,吸取丰富营养,开阔视野,积累语言。2,“不动笔墨不读书”。教给学生读书笔记的方法,培养勤记笔记的读写习惯,并加强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积材又得法,积累多、见识广,作文就能旁征博引,谈古论今,写出生动、新颖、富有创造性的文章来。
四、鼓励多种表达。尊重童心童趣
以往小学作文教学,由于学生受教材,受“思想性”的束缚,作文刻板僵化,没有空间,缺乏个性。因此,我们必须打破陈旧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将作文教学与“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张扬个性”的现代教育理念紧密结合起来,将其定位于“培养学生相应年龄层次所具备的作文能力和素养”上。儿童的言说是天性的流露,让孩子在率直而透明、拙朴而天真的感触中随心所欲,任意挥洒,想什么就写什么,看见什么就写什么,听到什么就写什么。让学生写出适合自身的童心之言、童真之言、童趣之言、童性之言。当然,对于学生作文出现的问题。教师应逐步进行规范,有的放矢地予以矫正训练,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五、捕捉最佳时机,带入乐写境地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作文次数少,间隔时间长,内容单调。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们应打破空间与时间的界限,随时随练,捕捉写的机会。如在阅读教学的同时,结合课文的特征,适度进行仿写、补写、续写等,加强小练笔练习。这种内容精短、题材单一、选题角度小、思维空间大,学生易于驾驭,写起来得心应手,即使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也时常能够品尝成功的喜悦。在加强小练笔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生活日记、体验日记、读书笔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学生有感而发,有情就写。长此以往。学生作文兴趣必然提高,内容自然就会充实。
六、倡导多方激励,品尝成功快乐
教育的艺术是发现的艺术,是唤醒的艺术,是欣赏的艺术。对于同样一篇作文,用挑剔的目光放大它的不足之处与用赏识的目光去发现它的闪光点,留给学生的感受和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应以欣赏的眼光去评价,用热情的语言去赞美,尤其对于学困生,哪怕—孔之见也不要吝啬赞美之词,及时表扬。对于不足之处,应多予以启示,启发上进,多予以理解,关心体贴。让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
我们应不断地更新观念,实施有效策略,激活学生灵感,启迪学生灵性,提高学生兴趣。使他们的潜力得到释放,个性得以彰显,让学生享受作文。这样,必将使作文教学步入一个柳暗花明的新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