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48 殷都学刊 《殷商甲骨文研究》自序 王蕴智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0) 摘要:《殷商甲骨文研究》是一部对出土所见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资料进行全方位整理和研究的专著。在本 书的序言中,作者将甲骨学放在中原文化、汉字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宏观审视,揭示了河南作为出土古文字大 省,汉字学发祥地的地域优势,阐述了中原地区的古汉字资源,并为利用、开发这一资源提出了基本构想。 关键词:甲骨文;中原古汉字资源;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 中图分类号:H】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38(20l1)04—0148—04 河南位于华夏腹地,素有中原之称。这里曾 经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 展的主要地区之一,我国历史早期夏商周文明发 这也使他成为中国的字圣,汉语文字学的开山祖 师,在中国学术史及文字学史上有着十分崇高的 地位 。早在西晋太康年间,汲郡(今属卫辉市) 人发掘魏惠王墓,出土了一大批古籍竹书。汲冢 展的高峰即汇合在这里,与其相伴随的还有源远 流长的汉字文化长河。作为历史文明标志之一的 文字,便最早在中原大地上孕育、成熟并被世代传 承。 竹书的出土,使河南成为我国竹书文字的最早出 土地,同时这也成为我国历史上官方组织整理出 土古文字资料的最早记载 。这些汉字学术史上 根据文献传说记载,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曾 经发明文字 。传说是历史的影子,至今在中原 大地上,还留下一处又一处的仓颉庙、仓颉祠、仓 颉造字台、仓颉墓冢等遗迹,表现出中原人民对远 古先哲造字之举的神往和崇拜 。河南上蔡人李 的种种经典佳话,都无不映照出古汉字与中原文 化的密切联系。 河南为我国古文字资料的主要出土地。近百 十年来,河南地下出土的古文字门类齐全,资料丰 富。仅数十年来殷墟出土的10万多片甲骨文和 斯身为秦相,他曾经作有秦刻石和《仓颉篇》字 书,辅助秦始皇统一文字。《说文解字》这部文字 学字书,是许慎晚年在家乡召陵(今属漯河市召 中原出土的2500余件带有铭文的商周青铜器,就 足以震惊世界。它不仅孕育了中国考古学和古文 字学的成熟,而且也令世人对中原文明刮目相看。 陵区)完成的。许慎为此付出了数十年的心血, [收稿日期]2011—1O一25 如今在许慎家乡漯河境内的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河南历年出土甲骨文、金文研究大系”(项目号 10JJDz0NGHEo16)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王蕴智(1955一),男,河南许昌市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巾心教授,古汉字研究所所长,河 南省文字学会会长,主要从事古文字与古代文明方向的教研工作。 ①古代典籍里有许多关于仓颉造字的记载,例如《世本》:“仓颉作书。”《淮南子・本经训》云:“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苟子 ・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颓独传者,壹也。”《韩非子・五蠹》:“仓颉作书也自环者渭之私,背私者谓之公。”李斯《仓颉篇》:“仓颉作 书,以敦后诣。”《说文解字・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遗之迹,知分理之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②河南省很多处都有关于仓颉的传说。如今濮阳市南乐县梁村乡吴村传是仓颉的故里,这个村子过去叫史皇村,现在村里人还大多姓 史。这里现存仓颉陵一座,占地7O多亩。除此之外,今河南开封、鲁山、虞城、洛宁、新郧等地也有仓颉庙、仓颉伺、仓颉造字台、仓颉墓冢 等遗迹,表明仓颉的传说在河南境内广为流行,颇有影响。 ③参见王蕴智:《中国的字圣——许慎》,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又参见王蕴智:《字圣许慎评传》,《字学论集》,郑州:河南美术 出版社,2004年,第361~406页。 ④汲郡魏惠王墓冢位于今卫辉市孙杏村镇娘娘庙村南。汲冢竹书出土后,晋武帝命苟勖等著名学者们进行整理,其l{1有一种属古代编 年体史书,记载了从远古黄帝直到战国时期魏国的历史,这部再现于世的珍贵史书被称为《竹书纪年》,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第4划 土蕴智:《段商 骨文研究》自序 l49 遗址中,还有8000年前新石器时期刻画符号的重 要发现,由此已引起学术界对中华文字起源的新 思维。近年来郑州小双桥商代陶书文字的出土, 加之上世纪50年代发现的郑州商城二里岗期刻 辞甲骨,使我们对商代前期的汉字义有了新的认 识。偃师二里头、登封王城岗陶文,则透露出夏代 文字的若干重要信息。所有这些无不表明河南与 汉字文化渊源的独特联系。 中国古代文明是起源发展起来的,其影 响之深远,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是少见的。历史 上的夏商周三代文化皆交汇于中原,在文化内涵 上存在着相当多的共同点。史载夏、商、周本是自 黄帝时代以下平行存在的三个部族集团,根据上 古神话传说,夏的始祖禹源于黄帝子孙里颛顼这 一支,商的始祖契源于黄帝子孙里帝喾这一支。 按照《史记》的说法,夏、商、周三代的祖先禹、契、 后稷都在帝尧、帝舜的朝廷里服务,三代的立国制 度彼此相袭。《礼记・礼器》云:“三代之礼一也, 民共由之,或素或青,夏造殷因。”《论语・为政》 亦云:“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可知也。” 从社会组织特征来看,夏、商、周社会都处在 中华早期文明的大背景下,虽然有夏姒姓、商子 姓、周姬姓之别,但他们以宗族为核心的城邑式结 构模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同姓贵族统治, 基本上是一样的。根据数十年的考古发掘成果, 自裴李岗文化以下至中原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 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以及后来的殷墟文 化,从时间上具有延续性,在地理上集中于中原黄 河流域,文化遗址直接或间接地出现层位叠压关 系,发展脉络清晰可见。可以说,中原文化自古以 来基本上是作为一种华夏主流文化在发展延续, 逐渐形成了一个地域传统。上古民族历史文化的 发展如此,上古汉语语言发展的史实也可以按照 这个脉络来理解。因为语言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 产物,历史朝代虽有交替,语言、语源则延绵流长。 语言的发展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关 的,同根的民族文化总是要在相同的语言中反映 出来。 殷商以前的原始汉语,由于文献的不足,现在 还难以讲清是怎样一种面貌。难得的是经过考古 发掘,我们今天已经整理掌握了殷商时代的文字 系统。商代距今有三四千年,但语言的产生远在 有文字之前,据史载和考古发现,商代和夏代 先民活动的地区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南北地带。推 想汉语的发源地就在黄河流域,商代的语言是从 史前的母语中发展而来的,这种母语可以称之为 原始的汉语。 商代为周人所灭,其实此前的商周关系相当 密切。据文献}己载,周的先代和殷人是通婚的。 如《诗・大雅・大明》:“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 嫁于周,日嫔于京。”甲骨文中也多见商周人之来 往及其臣属关系。商周两族的这种来往,应当说 是使用一种共同语言来维系的,当时的这种语言 或可以称之为“华夏语”。 在语言学领域,现在有很多研究材料及其成 果表明,汉藏语系具有共同的源头,可以把其中的 各个语言分支看成是同源分化的结果。越往人类 的早期推溯,它们的共性越多。人类的发展是成 几何率演进的,语言亦如此,语音特征也不例外。 殷商语言不仅同属汉藏语系,而且是从汉藏语发 展起来的华夏汉民族语言的前身。就其方音差别 来说,当时存在的那个语音平面远比后世的方言 差别小得多。不管中国的历史如何变化,汉语始 终保持着自身的系统,并且按照自己的内部规律 向前发展。 从考古发掘的古文字资料来看,商周时代文 字的演进是一脉相承的。今所见商周文字符号系 统基本是统一的、连续发展的,没有明显的差异。 具备一定文字符号系统的民族,其语言自然是健 全成熟的,这当然应归结为有一个自成体系的语 言、词汇和语法系统,尤其是有一个内部比较统一 的语音系统。我们承认地域和方音的差异是存在 的,但有规律的演进仍占着主导趋势,这与古今中 外语言发展的大趋势是相一致的。 就文字使用情况来说,许多商代出现的文字 结体和书写特征,仍被周人保持下来,并且在此基 础上向前发展。殷周之际的青铜器铭文多使用波 磔体,出土所见青铜器的器形、纹饰等风格也都是 相承的。如器形厚重庄严,以饕餮纹、夔龙纹为主 要题材,以云雷纹作底纹。西周中后期则主要流 行窃曲纹、瓦纹、环带纹等,文字的书写风格则演 变为“玉箸体”。古汉字书写上的发展演变,此后 一直都有规律可循。 如果说许慎的一部《说文解字》,直接影响了 传统中国文字学研究近两千年。那么近现代以殷 墟甲骨文为代表的商代文字的发现,更开创了中 国古文字及汉字学研究、殷商文化及中原早期文 l50 殷都学刊 明研究的新天地。 时代大环境,又明显带有那个时代的浓郁特 过去研究商代乃至殷商以前的历史文化,因 征——重神、尊祖,无日不祭,祖灵崇拜在他们的 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见到如此丰富的地下出土 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当然也是他们自 材料,所以在认识上一直很苍白。商代的主要凭 己有效保护王权利益,维护人伦秩序的重要手段。 物很早就失传了,大约到了殷商的后裔孔子的时 今所见著录备案的殷墟甲骨文资料,它们共 候,虽然去商才仅有500年,商文化的史料就难征 同汇成了一套用文字来征信商代文化的浩繁卷 信了。好古的孑L子为了考证早期的礼制,他也只 宗。从甲骨文的书写性质来考察,大致可以划分 能到周人所尊奉的先祖后稷那里观察宗庙祭器。 为卜辞和非占b性文辞。从甲骨占b内容的性质 后来到了司马迁编《史记》的时候,他对商代近 上来考察,大致可划为王b辞和非王b辞两大部 600年的总结,只是写了一篇寥寥2860字的《殷 分。非王卜辞大都属与王室血缘相亲的家族首领 本纪》。 人物的占b记录,今见到的这一部分甲骨多出现 也正是由于史料的缺失,以至于直到2O世纪 于武丁中晚期。从占b主体和占b内容、刻辞风 30年代,学术界还存在东周以上无史的疑古思 格上看,殷墟非王卜辞大致可划分出四种主要类 想。即使是早期研究甲骨文的大家王国维先生, 型:一是子组b辞;二是非王无名组b辞;三是午 他对殷商文化的估计现在看来也是偏低的。今所 见殷墟甲骨文中所出现的单个字头已不下4000 组b辞;四是花东子b辞。 个,后世《尚书・多士》所记“唯殷先人,有册有 王b辞乃是不同时期以商王为中心所作出的 典”并不是一种虚说。商王武丁时期占b所用的 占b记录,这是整个殷墟甲骨文的大宗。根据甲 大龟腹甲(大者达45厘米X 35厘米,参见《殷虚 骨出土情况、b法文例、书写风格及b辞的内容等 文字乙编》大龟版),并不产于中原,而与现产在 特征,整个王b辞从自组类甲骨开始,又大致可以 马来半岛的龟类品种相同①。张秉权先生当年整 梳理出两条发展线索。一条主线是小屯村北系列 理殷墟出土H127坑甲骨时,曾发现有60多片上 出土的甲骨,该系列由自组的自宾间类发展到宾 附有纺织纹的痕迹,经鉴定是用来包裹甲骨的棉 组、出组、何组、黄组。另一条主线是小屯村中、村 织品遗物②。殷墟所见海贝、玉石以及一部分人、 南系列 出土的甲骨,它由自组的自历问类发展到 动物遗骸,多来自中原以外地区,如精美的玉器材 历组、无名组。黄组是整个殷墟甲骨的共同终结。 料有相当一部分是出自和云南,还有一部分 我们也应该看到,甲骨文仅仅只是一种表达 可能来自东南沿海地区或更远的地方③。殷墟出 占卜语言的文字资料,它所能告诉世人的还是很 土的铜器、玉器,仅从美学的角度考虑,也超过了 有限的东西。因为考古并不万能,作为考古成果 西周。总之,大量的考古新发现,需要我们对殷商 之一的甲骨文也绝不万能,它只能揭示出保存下 文明有一个新的认识。殷商文化并不是一种孤 来的那一些内容。甲骨文所没有的,不一定商代 立、封闭或狭隘的文化,也不是相对落后或隔世的 社会就没有,b辞中所反映出的王室的占b活动, 文化。而恰恰相反,作为中国奴隶制社会鼎盛时 亦并不代表王室所有活动的全部,况且商王的许 期的殷商文化,它不仅是中国历史发生发展链条 多祭祀活动,还并不完全依赖于甲骨占b。当然, 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华夏传统文化 商王室更多的甲骨占卜资料,很可能早就毁掉了, 可以追溯、确认到的一个古代文明坐标。 而另外一些还可能正埋在地下。即便如此,我们 由于传统制度所决定,中国的正史文化主要 现在所能见到的这些甲骨文仍然非常重要,它毕 反映的是王权贵族的文化。近百年来不断发现的 竟是反映商代后期王朝实际现状的第一手材料。 殷墟甲骨b辞,亦毫无例外地表现的是一种商代 通过这些文字的东西,它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物 统治者的文化。一方面,b辞中所显示出来的商 质的文明,而且更多的是体现在精神上,尤其是比 王,正是后世中国君主的前身形象。另一方面,商 较典型地透视出商代后期统治者所推行的制度以 王和王室贵族集团所继承并继续为之营造的那个 及体现出殷商时期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 ①伍献文:《武丁大龟之腹甲》,载《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集刊》,1943年。 ②张秉权:《小屯殷虚出土龟甲上所粘附的纺织品》,载《研究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历史考古组上册》,1981年,第145页。 ③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114页。 第4期 王蕴智:《殷商【}l骨文研究》白序 151 殷墟甲骨文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 ④。 之一,它已与自己的发现地殷墟一道,在2006年 中国文字博物馆的一期建设项目于2006年 7月13日的第3O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正式被列 底启动,2009年11月正式开馆。按我们的设想, 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的第33处世界文 这应是一项把文字学知识、文字遗产保护、陈列展 化遗产。在如今,甲骨学的研究方兴未艾。当代 示和科学研究融为一体的国家级文化工程。近年 的甲骨学不仅是中国古文字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我们也曾组织有关专业人力,对包括中原汉字文 而且它已经交叉渗透在考古学、语言学、历史学、 化资源在内的几千年来的中华文字遗产进行了全 文献学、书法学、民族学及思想史、文化史、科技史 面的整理②。我们希望新创建的中国文字博物馆 等相关学科之间,成为探讨华夏古代文明和传统 是现代化知识信息型的,是一部让世人领略中华 文化渊源的前沿窗口,是一门举世瞩目的国际性 文明的景观式文字大典。它是河南的,也是中华 显学。在新的21世纪里,甲骨学的研究还必将在 的,又是世界的。它应该以详实的资料、严谨的布 中国乃至世界学术史上再谱新的篇章。 局、科学的方法辅以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高品位 河南是古文字资料的出土大省,也是中国文 地荟萃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揭示古今汉字的 字学的发祥地,历史文化底蕴非常厚重。为了进 文化内涵;真切生动地讲解古汉字的演化和构形 一步面对未来、面向世界,振兴民族精神,培育中 特征,展现汉字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同时注重 原人民热爱汉字、热爱家乡的情结,2002年,本人 反映河南出土古文字资源与中国文字研究的地域 曾向当时的河南省领导李克强上书,建 优势,精彩营造以古汉字符号为独特视角的东方 议在省内创建一座标志性的大型文化设施——河 华夏文明与以古汉字计算机信息开发成果为标志 南文字馆。建议书希望在的支持下,能够对 的现代社会文明的谐和氛围,使人们真切地感悟 中原历年出土古文字资料乃至几千年来的汉字文 到先民的聪明和智慧,审视到汉字的历史和未 化遗产给予重视,希望给我们的汉字安一个家。 来③。 当时的李曾及时将这一建议批转给了安阳市 [责任编辑:K】 ①参见王蕴智:《关于创建河南文字馆的规划构想》,《字学论集》,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479~492页。 ②参见王蕴智主编《中原文化大典・古文字卷》上、下册,此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河南出土古文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批准号 02BYY035)完成项目,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版;又参见王蕴智主持编纂的《中国文字博物馆知识内容文本》甲编上、 中、下册,2008年8月完成;王宁先生主持编纂的《中国文字博物馆知识内容文本》乙编上、下册,2008年7月完成。 ③参见王蕴智:《创建一座富有中华文明特色的文字博物馆》,载《郑州大学学报》“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建设问题专家笔谈”,2005 年第5期,第13~l4页;又载《中国当代文博论著精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22~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