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十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试卷(初一、初二组)

第十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试卷(初一、初二组)

来源:宝玛科技网


第十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试卷

(初一、初二组)

(比赛时间为90分钟,满分为100分)

一、选择题(30分,每题1分)

1、下面成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驰电掣(掣:chè ) B、馋涎欲滴(涎 :yán) ..C、鳞次栉比(栉:jié ) D、病入膏肓(肓:wáng) ..2、下面成语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秋毫无犯(毫:新长的细毛) B、屡试不爽(爽:差错) ..

C、名副其实(副:相称,符合) D、家徒四壁(徒:空) ..3、下面成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厉精图治 B、翻天复地 C、粗枝大叶 D、黄梁一梦 4、下面诗句没有运用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杜荀《春宫怨》) B、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D、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5、下面句子中对“之”的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语与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性) .B、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之,结构助词,的) .C、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之,语气助词,补充音节) .D、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动词,去,往) .

6、“何梅谷以儒学闻于时”句中“以”的用法和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7、“(蒲松齡)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句中“而”的用法和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1

A、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座 D、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 ..8、下面四句中对文言实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欧阳询)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句中“布”为名词作动词,即“铺开” B、“(顾炎武)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句中“曲折”为形容词作名词,即“曲曲折折的情况”

C、“袁术奇之,后常称说”句中“奇”为意动用法,意为“奇怪”

D、“今汝欺我,寒儿,汝去无留”句中“寒”为使动用法,意为“使儿寒” 9、下列对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是移祸于人也(句中“于”为介词,给) .B、苛政猛于虎也(句中“于”作介词,比) .C、盗大惊,自投于地(句中“于作介词,向) .D、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句中“于作介词,到) .10、下面各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句中“其”都为代词,但指代的对象不同 .B、“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句中前后两个“事”分别解释为“做事”和“对待” ..C、“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 句中有两组反义词,:“为”与“置”,“行”与“休” ....D、“牛斗力在角,尾夹入两股间”句中“股”解释为“臀部” .11、下列对王安石称谓错误的一项是( )

A、王临川 B、王介甫 C、王摩洁 D、王荆公 12、下列选项中名句“暗香浮动月黄昏”的作者是( )

A、苏轼 B、王沂孙 C、林逋 D、欧阳修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和“陈万年大怒,欲杖之”句中的“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临去,频频颔之 D、(祖逖)后与刘琨共被同寝 ..14、对句中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妇奉之归,治之旬日,创愈。”句中“奉”为通假字,即为“捧” .B、“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句中“遗”意为“赠送” .C、“盗劈僧首,立仆。遂越货而亡。”句中“亡”意为“死亡” .D、“凡得入舍而学者,有亲也。”句中“得”意为“能够” .

2

15、下列句子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知不如乐之者。”这一句子强调了“乐学”的重要性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一句比喻只有在艰难的环境中才能体现人的品质 C、“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句子强调了人的因素在做事中的重要作用 D、“橘逾淮为枳”这一故事说明了当年楚国比齐国的水土更容易出现偷窃的现象 16、下列选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幼年四处借书,阅读抄录,《昼夜忘寝食》的故事论叙了他成才原因 B、张溥《七焚七录、诗文敏捷》的故事启示我们,读书必须下苦功夫,要注重诵读 C、三国是邴原“泣学”而“入舍就学”,反映了要想读书的人总能得到读书机会 D、蒲松齡为写《聊斋志异》设茶烟于道旁,搜奇说异,二十年乃成,可见写作之艰辛 17、对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抺总相宜。”苏轼通过比喻,生动地赞美了西湖景色之优美

B、“未老莫返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诗中的“还乡”,就是回到江南美丽的家乡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了美丽的的初秋夜景

D、“水是眼横波,山是眉峰聚。”在王观的笔下,山山水水都成了美人的化身 18、对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写出了诗人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失意、苦闷的心情 B、“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漂泊在外的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C、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对仗工整,写出了空山幽清明净的自然美景 D、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写出了诗人兴奋、激动、情趣盎然的心情 19、下面诗句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D、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杜荀鹤《再经胡城县》) 20、“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出自《次北固山下》,作者是( )

A、李白 B、杜甫 C、王湾 D、王维 21、下面诗句中不是描写秋天景色的一项是( )

3

A、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B、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C、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D、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白居易《村夜》) 22、下面诗句中,和其他三项意境迥然不同的一项是( )

A、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绝句》) B、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C、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风有感》) D、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王禹偁《村行》) 23、下面诗句中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B、三顾频烦天下事,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D、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24、下列诗句和作者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凌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B、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崔颢) C、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孟浩然) D、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

25、蒋捷词:“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 )西风。”括号内应填的一项是( )

A、鸣 B、闻 C、 叫 D、随

26、“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它的体裁是( )

A、绝句 B、律诗 C、古风 D、词 27、对成语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折不挠”中的“挠”意为“弯曲” B、“兵不厌诈”中的“厌”意为“讨厌” ..C、“名闻遐迩”中的“迩”的意思是“近” D、“如丧考妣”中“考妣”即“父母” ...28、下面诗句中描写春天景色的一项是( )

A、烟笼寒水月笼沙 B、隔叶黄鹂空好音 C、惟有葵花向日倾 D、石榴开遍透帘明

4

29、王昌齡的《从军行》运用了描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法,其中议论的诗句是( )

A、琵琶起舞换新声 B、总是关山旧别情 C、撩乱边愁听不尽 D、高高秋月照长城

30、元代张可久的《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边,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其中用了三个典故,句中的将军指的是( )

A、项羽 B、刘备 C、诸葛亮 D、班超

二、填空题(30分,每题2分)

31、古代的“四书五经”中四书是指 、 、 、 。 3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句中加点词分别解释..为 、 。

33、“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说苑·螳螂捕蝉》)句中加点词分..别解释为 、 。

34、“父利其然,是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临川先生文集·伤仲永》)句中加点字分别解释..为 、 。

35、“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拾遗记·任末好学勤记》)..句中加点词分别解释为 、 。

36、“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涑水记闻·吕蒙正不计人过》)句中加点词分别解..释为 、 。

37、“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更以他局为之,以相比较,仍不误一子,众人讶之。其强记默识乃如此。”(《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文中的“此”是指 。 .38、“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绿肥红叟”是指 。 ....39、杜甫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凭吊的历史人物是 。 40、始知锁向金笼听, 。(欧阳修《画眉鸟》) 41、 ,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42、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风有感》中“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43、唐代有三位著名的姓“杜”的诗人,他们是杜甫、 和 。 44、就风格而言,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宋代婉约派主要代表有 、 (写出两人的姓名)等,豪放派的主要代表有 、 (写出两人的名字)等。

5

45、“梅雨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首诗的大致内容为 ,诗眼为“ ”字。

三、阅读理解题(30分)

(一)阅读下面唐诗,完成第46—48题。(10分)

归嵩山①作

[唐]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①这首诗写诗人辞官归隐途中所见即所的景色和心情。嵩山,在今河北南登封县北。 46、颔联“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1分),其表达效果是 (3分) 47、颈联“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描绘了 的景象。(3分) 48、这首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开始时 、继而 、而后 的情感变化的过程。(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49—52题。(10分)

王著教帝学书

太宗朝,有王著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 ①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②听政:处理政务。③内侍:此处指太监。 49、文中的“右军”是指大书法家 。(2分) 5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1)数遣内侍持书示著 数 .(2)太宗益刻意临学 临 .5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6

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52、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3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53—55题。(10分)

智犬破案

去杭州百里许,有一古刹,香火颇旺。一夕,有盗逾墙而入。犬吠,僧觉。盗劈僧首,..立仆。遂越货而亡。翌日,二小僧入室见之,讶甚。乃诣官府诉之,其犬亦从。途经一酒肆,见五六徒狂饮。犬伫足不前,僧怪之。俄而犬跃入肆,啮一徒不置。僧疑为盗,缚而.送官。吏审之,果然。盖犬有智也。

(摘自《东楼记》) [注释]①刹:寺庙。②越:抢劫。③肆:店铺。 5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3分)

(1)有盗逾墙而入 盗 逾 (2)啮一徒不置 置 ...54、翻译:(4分)

(1)乃诣官府诉之,其犬亦从。

(2)吏审之,果然。盖犬有智也。

55、“而”在古汉语中常作连词,本文有三处含“而”的句子:①有盗逾墙而入。②遂越货而亡。③缚而送官。请探究这三处共同点,说说“而”的一种重要用法。(3分)

四、阅读鉴赏题(10分)

56、阅读下面唐诗,说说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写150字左右的鉴赏性文字。(5分)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

7

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57、阅读下文,用150字左右分析这篇短文的写作特点。(5分)

吕蒙正①不计人过

吕蒙正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行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行犹不平,悔不穷问。蒙正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故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二》) [注释]①吕蒙正:宋太宗、宋真宗时三次担任宰相、副宰相。②朝士:朝廷的。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