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企业云化实践的思考

企业云化实践的思考

来源:宝玛科技网
ELECTRONICS WORLD・探索与观察提升系统运损的能力与效率。两种技术融合方式都各具优势,并通

3 人工智能技术在机械电子工程的应用分析

3.1 计算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

人工智能技术强大的数据计算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是其实际应用中的巨大优势,利用这一优势,人工智能技术在机械电子工程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计算方面也为其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人工智能系统的人性化设计,使其在机械电子生产操作时更具有科学化意义,从生产效率方面讲,也能够有效缩减制造环节浪费的时间,为企业节省了一定的生产成本,并且在机械电子工程的生产效果上,也更加准确和科学。研究人员可根据机械生产的实际需求,在人工智能系统中输入特定的程序,就能够使其在生产过程中满足人们的需求;另外,这一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机械电子产品具备合适的表达空间,也就是说,融入人工智能技术所形成的生产线,会避免生产不符合人类结构的电子产品,使物质资源得以最大化利用。人工智能系统中还包括语言系统,在机器的运转过程中,一旦发生问题,会通过实际表达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错误情况(董皓坤,毛家辉,机械电子工程中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效运用分析,电子世界,2019年第11期207页)。3.2 系统与网络技术的融合

人工智能系统通过与现代网络技术的融合,能够实现功能性的互补,也就是说,在机械生产的过程中,将功能相似的模糊系统与神经网络系统融合,是重要的生产方式(王金锋,人工智能技术在机械电子工程领域的应用,南方农机,2019年第9期112页)。功能互补是通过在模糊系统之中嵌入神经系统所实现的,这一融合方式能够发挥出模糊系统的学习能力与总结能力,是人工智能化的标志。而功能相似系统则属于系统运算方面的性能,能够通过融合来

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实现机械电子工程计算的简化目标。3.3 网络系统储存机械电子工程数据

神经形式的网络系统是人工智能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神经网络系统来实现相关数据的储存,能够完成对机械电子工程高效数据携带的工作目标。从另一角度说,神经网络系统的应用,对于各项数据的准确度也能够有所保障,通过对人脑信息处理及储存形式的模拟,实现机械电子工程处理方式的优化,使其储存过程的失误率较低(卢宇,机械电子工程中的人工智能应用之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19年第12期8和10页)。神经网络系统的信息储存量较大,通过与模糊系统的结合后,能够对机械电子数据的准确度提供更强大的保障。结束语:就目前我国的机械电子工程发展来说,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统机械生产的弊端逐渐弱化,而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与其自动化的设计理念,已经从该技术的实际性能上取得突破。当下社会人们更加重视新兴技术的应用性能,因此,通过相关学术研究及科研项目,促进其深度融合,是提高我国机械电子产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应用。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国内的大型企业也在持续关注着技术的发展情况,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各企业对于新兴技术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关于人工智能技术与生产之间的融合,更是给予了高度认可。故人工智能技术在机械电子工程领域的发展前景将是相当广阔的,其发展趋势非常可观。作者简介:孙启祥(1978—),男,山东青州人,大学学历,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研究。

云计算的概念来源于自然界云的拟态,云作为一种服务,像水、电、燃气一样,可统一规划、按需使用。云计算的推广使用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性的变更,带来了巨大的应用和商业价值。传统企业也面临着借助云计算加快转型步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整合资源。本文对云计算技术及发展历程进行简要的介绍,探讨了企业上云的意义和价值,并对企业上云过程提供了一些设想。

范发展提供了指导依据和保障措施。中国各重点城市区域也积极推进云计算工程,如北京“祥云工程”、深圳“鲲云计划”、 广州“天云计划”等。根据工信部发布的《中国公有云发展调查报告(2018)》、《中国私有云发展调查报告(2018)》显示,2017年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达2.8亿元,相比2016年增长55.7%,2018-2021年将继续保持高增速,预计到202年市场规模达902.6亿元,2017年中国私有云市场规模达到426.8亿元,相比2016年增长23.8%,预计2018-2021年仍将保持稳定增长。1 引言

云计算从大家有所耳闻的概念到全方位的普及应用,短短数年发展迅猛。云计算与通讯、电子政务、教育等行业深度融合,为很多企业带来了型的变革。各前沿互联网科技企业纷纷推出云计算相关产品,新型的云计算公司层出不穷,传统企业也开始步入云计算时代。云计算催生出新的技术模式、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已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带来了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商业价值。

云计算也得到了国家和的大力支持。早在2015年,就出台了《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为云计算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工信部于2016、2017、2018年相继出台了《关于规范云服务市场经营行为的通知》、《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为云计算的规2 云计算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维基百科对于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定义为: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求提供给计算机各种终端和其他设备,使用服务商提供的计算机基建作计算和资源(维基百科)。维基百科认为云计算服务特征和自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信息技术中心 李志刚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蔺慧丽

企业云化实践的思考

• 86 •

ELECTRONICS WORLD・探索与观察然界的云、水循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云是一个贴切的比喻。根据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的定义,云计算服务应该具备以下几条特征:随需应变的自助服务; 随时随地用任何网络设备访问;多人共享资源池;快速重新部署灵活度;可被监控与量测的服务。一般来说,使用云计算服务,将会基于虚拟化技术快速部署资源或获得服务、减少用户终端的处理负担、并且能够降低用户对于IT专业知识的依赖。

根据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的定义,按照服务划分,云计算可以分为IaaS、PaaS和SaaS三种服务模式。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架构即服务)是基础层,通过虚拟化将计算、网络、存储等IT基础资源聚合形成资源池,由软件服务供应商以租赁的方式提供给用户。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提供开发运行环境,消费者使用主机来操作应用程序。SaaS(Soft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供应商将软件部署在服务器,用户按需使用,不需要安装、升级、运维。 此外,根据服务的对象和部署模式,云计算还分为面向公众的公有云(Publiccloud)、面向特定用户的私有云(Privatecloud)和两者相混合的混合云(Hybridcloud)。

1983年,Sun公司提出“网络即计算机”(“The Network is the computer”)的概念,并行计算,分布式处理和虚拟化技术逐渐成熟。1996年,Compaq公司在其公司的内部文件中,首次提及“云计算”。1999年3月,Salesforce成立,开始对SaaS业务模式进行探索。1999年9月,LoudCloud成立,提供服务器出租,托管企业互联网服务和软件,成为最早的IaaS 服务商。2006年3月,Amazon推出弹性计算云服务。2007年8月,Salesforce发布salesforce.com,“软件可廉租而非贵卖”的模式成为最早的PaaS雏形。2007年10月,Google与IBM开始在美国大学校园推广云计算的项目。2008年7月,雅虎、惠普和英特尔宣布一项涵盖美国、德国和新加坡的联合研究计划,推进云计算。2010年7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包括Rackspace、AMD、Intel、戴尔等厂商共同宣布“OpenStack”开放源码项目,微软在2010年10月表示支持OpenStack与Windows Server 2008 R2的集成; 2011年2月,思科系统正式加入OpenStack。云计算进入快速发展、百花齐放的阶段。

根据一份 Gartner 的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的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将超越 2千亿美元,并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速。 企业上云将成为加快数字化转型、促进业务增长、实现技术融合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3 企业上云的意义和价值

传统的企业软硬件资源分配,是根据各分公司、业务单位按自己的需求进行服务器、存储等设施的采购。其需求往往具备重合性和冗余性,且采买的设备经常闲置未得到充分使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企业云化,可实现对软硬件资源的统一规划,并利用虚拟化技术实现资源按需调配,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基础设施的高效管理和资源整合。

企业各应用系统具备一定的关联性,要想将企业业务相互贯通,数据资产得到最大规模的应用,必须实现将所有应用系统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系统之间的资源的互联互通是系统统一规划管理的基础(何强,谭虎,何龙等,企业迁云实战,机械工业出版社)。

企业云化为资源共享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企业所有文件、资料、

工具可放在云端,根据权限开放给员工使用,可在云端实现一体化工作平台,打破企业组织壁垒的界限,助力企业实现共享办公、协同工作。在云端建立企业的业务、管理中台,也可共享各类系统服务,实现架构复用,减少代码开发,提高研发效率,缩减运费成本,更好的支持业务服务创新。

4 企业上云的考量和步骤

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经过多年建设,各类系统情况比较复杂,服务厂商、开发环境、实施方式各不相同,各系统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因此,企业上云应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结合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规划、资源现状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设计。

通过对于企业信息化情况的综合分析,对已有系统进行梳理、分类,结合云平台的基础架构、软件支撑、运维方式等情况,确定哪些系统不能、不适合、没必要上云,哪些系统在满足何种先决条件的情况下适合上云,并对上云的代价、效率、需要的资源以及上云后的效益进行评估。例如,某些系统需要特有的中间件,这些中间件是否可以和云平台兼容;某系统的数据安全级别要求较高,是否适合部署至云平台。最终形成一套企业的云化应用方案(Michael J.Ka-vis,让云落地:云计算服务模式,电子工业出版社)。

企业上云一般遵循“由新到旧、由浅到深、由小到大、由周边到核心”的理念。新系统技术、架构相对陈年老旧系统更加优化,且与其他系统耦合度不高,在上云时易于实施,稳定性更强。考虑到对现有系统应用的影响程度,以及实施难度,优先选择规模较小,技术实现相对简单,易于迁移及运维的系统进行上云应用,验证云平台的有效性、安全性、易用性、兼容性等重要指标是否满足企业云化需求,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测试之后,再逐步扩大规模范围,引入更核心、更复杂的系统。相对于云平台能为企业带来的附加价值,稳定性则是更重要的考量要素。

企业系统上云主要包括规划、设计,上云的实施以及上云后的维护和保障三个阶段。每个上云的系统均需要根据其系统特性,为其量体裁衣,制定实施方案。规划、设计阶

段,首先进行系统信息的收集,并对应用和风险进行分析,制定上云策略和计划,形成方案设计和风险应对措施,作好技术准备和辅助措施。实施阶段,进行上云模拟演练及系统测试,在可行基础上做好数据备份,完成上云部署迁移。维护和保障阶段,需对上云系统进行持续监控及业务检查,对于发生的问题进行优化,对系统提供运维支持,并提供对应的技术应用培训。

上云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上云后的运维、调优,如何更好的激发,产生更大的效力,都需要投入时间、精力去探讨和实践。

• 8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