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来源:宝玛科技网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读课文,积累字词,理清结构,赏析句子。 2.概括内容,分析人物,探究主旨。 学习重、难点:

1.体会感受作者文中表达的情感。

2.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只要对南极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设立在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在皮尔里成功到达北极点之后,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0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第二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这篇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象写成的。1911年底,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了一场富于戏剧性而又令人心酸的角逐。课文写的是这场角逐之后,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的悲壮覆没。颂扬了一种人类用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目标一

1.本文选自《人类群星闪耀时》,体裁是(传记文学),作者(茨威格)(1881——19942),(奥地利)著名作家。

2.给下面词语注音。

拽出(zhuài) 无垠(yín) 羸弱(léi) 遗孀(shuāng) 癫狂(diān) 凛(lǐn)冽 步履(lǚ) 毋宁(wú) 吞噬(shì) 销蚀(shí) 告罄(qìng) 皑皑(ái) 坚持不懈(xiè) 精疲力竭(jié) 毛骨悚(sǒng)然 怏怏(yàng)不乐 姗姗(shān)来迟 忧心忡忡(chōng) 夺眶(kuàng)而出 语无伦次(lún) 海市蜃(shèn)楼 履(lǔ)行 角(jué)逐 钦(qīn)佩 辜(gū)负 雪橇(qiào) 贮(zhù)藏 皑皑(ǎi) (2)解释下列词语 无垠:没有边际。

癫狂:(言行举止)不庄重、轻佻。 凛冽:刺骨地寒冷。 吞噬:吞食;并吞。 销蚀:消损腐蚀。 羸弱:瘦弱。 步履:指脚步。 告罄:指财物用完。

遗孀:指死了丈夫的妻子,即寡妇。

坚持不懈:坚持到底,毫不松懈,形容做事持之以恒,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千辛万苦: 形容极多的艰辛劳苦。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也说露宿风餐。 夜不成眠:夜里不能睡觉。形容焦虑,担心的情形。 精疲力竭: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闷闷不乐:心情不舒畅,心烦。形容心情烦闷不快活。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耀武扬威: 炫耀武力,显示自己的威风。 洋洋得意:形容骄傲自满的样子。 怏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姗姗来迟:形容来得很晚。

忧心忡忡: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 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 畏缩不前:害怕而不敢向前。

鲁莽大胆:胆子大,说话做事不经考虑。莽撞行事 念念有词:指人不停地自言自语。 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层次。

精打细算:(在使用人力物力上)仔细地计算。羸弱:瘦弱。

海市蜃楼:蜃:大蛤。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射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虚幻的楼台城郭。现多比喻虚无缥渺的事物。

3. 理清结构

再读课文,把课文16段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段意。或者按照表达方式分为两部分。

一、1-3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

二、4—12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由于严寒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三、13-15人们找到他们的遗体悼念并表达了赞美憧憬。 4.赏析句子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悲痛的斯科特眼中不是国旗在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而是对手阿蒙森在洋洋得意,写出了在斯科特的失落,痛苦万分,悲哀,难受,沮丧,懊悔和不甘。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的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得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一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他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与现实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增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5)一个人虽然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击败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第二课时

目标二

1.用简明的语言说说《伟大的悲剧》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由于严寒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2.当悲剧发生正常人的心理和心情会是怎样的?(痛苦、难过、悲伤、失望、无奈。) 那么斯科特和他的队员们面对悲剧时有没有这样的心理和心情呢?(有,他们也是正常人。)

浏览课文1-5段找出能体现这种心理、心情的句子,并从修辞、用词方面简要分析。 (1)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来。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斯科特一行迫不及待地冲击到终点的激动心情。

(2)可是突然之间,伙伴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

神态描写,形象地写出了鲍尔斯当时内心的恐慌、失望,又抱有一丝侥幸的心理。 (3)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孙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

引述英国作家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情节暗示伟大的悲剧正悄然拉开序幕。 (4)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

细节描写,这处场景展示了“严酷的事实”,是队员们心存侥幸到彻底绝望的直接原因。 (5)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 强调时间之短,包含惋惜之情,更增添了事件的悲剧色彩。

(6)“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引用日记的内容,表现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们痛苦、无奈、失望,乃至愤怒的心情。 (7)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 竞争失败的痛苦让他们彻夜难眠,痛苦不已。

(8)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

既写出了队员们身体已经疲惫不堪,更形象地表现出他们当时的失望、沮丧的心情。尽管这样,他们也没有半途而废,而是明智结局是失败的,也要走完全程,体现出他们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精神。

(9)况且他们体内已缺乏那种初来时的充沛精力,因为那时候丰富的营养所含有的化学能和南极之家的温暖营房都给他们带来了力量。

这句话道出了他们归途上的三大困难:意志消沉、食品缺乏、燃料缺乏。

(10)他们鞋底下的白雪由软变硬,结成厚厚的冰凌,踩上去就像踩在三角钉上一样,每走一步都要粘住鞋,刺骨的寒冷吞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探险者们举步维艰的困难、危险境遇。 3.如果面对悲剧斯科特和他的队员们只是表现出这种痛苦失望,这能称之为“伟大的悲剧”吗?(不能,他们除了表现出常人的痛苦、失望,更有不同于常人的伟大之处。)

浏览课文6-14段说说他们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文中的句子分析)

(1)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

议论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及他的伙伴们英雄气概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2)最能证明这一点的莫过于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他还在继续进行着自己的科学观察。他的雪橇上,除了一切必需的载重外,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可以看出威尔逊博士不为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以及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勇于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3)这里的自然界是冷酷无情的,千万年来积聚的力量能使它像精灵似的召唤来寒冷、冰冻、飞雪、风暴使用这一切足以毁灭人的法术来对付这五个鲁莽大胆的勇敢者。

(4)“鲁莽”贬词褒用,表达李总作者强烈的怜惜之情。大自然认为他们“鲁莽”,而再人类的眼中,他们却是真正的英雄。

(5)对他怎么办?把他抛弃在这没有生命的冰原上?不。 设问,突出队员们在生死考验面前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品质。

(6)但他们必须继续拖着身子往前走,他们中间的奥茨已经在用冻掉了脚趾的脚板行走。

表现出他们仍然很坚强,同苦难进行着顽强的搏斗。

(7)他向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要了十片吗啡,以便在必要时加快结束自己。 他同样热爱生命,他只是为了不连累同伴而准备加快结束自己。

(8)但他们坚决拒绝了这个主意,尽管他们都清楚,这样做无疑会减轻大家的负担。 表明愿意生死与共,不到最后最后的关头不能放弃,显示了友爱团结的协作精神。 (9)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 同伴们被奥茨泰然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震撼。

(10)3月29日,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他们爬进各自的睡袋,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他们无畏地面对死亡的到来,没有哀叹,没有怨悔,有的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和人的尊严与傲骨。

(11)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无私的爱和真诚的情义。坚强有毅力。

(12)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细节描写,突出斯科特冷静、坚毅的性格。

(13)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

突出队员之间的友爱、关怀、爱心。 4.什么样的事件才可以成为“伟大的悲剧”? (1)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一个人虽然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击败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2)由此可见“伟大的悲剧”伟大在于哪里? 探险过程中所体现的人格和精神的魅力。

(3)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一行人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4)那么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验证了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如果将此事置于一个爱耍赖、不守信用的人面前,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在删节部分,对斯科特的这一性格特点有充分的交代:从照片上看,他的脸同成千上万的英国人一样,冷峻、刚毅。脸部没有表情,仿佛肌肉被内在的力量凝住了似的。青灰色的眼睛,闭得紧紧的嘴巴。面容上没有任何浪漫主义的线条和一丝轻松愉快的色彩,只看到他的意志和考虑世界实际的思想。

他出征到过印度,征服过许多星罗棋布的岛屿,他随同殖民者到过非洲,参加过无数次世界性的战役。但不论到哪里,他都是一副同样冷冰冰的、矜持的面孔,带着同样刚强的毅力和集体意识。

课文中,写他们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时,就有了超人的力量。事实上,没有对探险的执著、超人的力量和勇气,是不可能从事这项事业的。而当他们在归途中与死亡抗争,一个个倒毙时,没有一个孬种,都是响当当的汉子,活得明白,死得悲壮。

(5)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6)伟大的悲剧“悲”在哪,伟大在哪? 悲壮 伟大

失败之悲——精诚团结 作证之悲——诚实守信 孤独之悲——坦然乐观 死亡之悲——赤子之心 世人之悲——超越极限

这给你怎样的启示?结合自己的人生理想、奋斗目标谈谈。(先写再组内交流) 拓展延伸

研究南极探险史的科学家指出,阿蒙森的胜利和斯科特的失败,并非在于两者的计划周密与否,而在于前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制订计划,后者则凭推理设想来制订计划。阿蒙森断定,人的体力和西伯利亚矮种马都无法抗御南极的严寒,惟有北极的爱斯基摩狗才能在极圈拉着雪橇前进,于是他用了20条膘肥体壮的狗胜利完成了去南极点的往返路程。而斯科特则主要用西伯利亚矮种马和少量的爱斯基摩狗,结果,狗跑掉了,矮种马冻死,使这支队伍过早地接受了严峻的挑战──在以后的时间里,他们只能靠人拉雪橇前进。这样前进的速度就大打折扣,遭受灭顶之灾也就成为必然了。但作者茨威格却对这些科学问题忽略不计,而是饱含感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奋。

课文总结

1.理清故事情节。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一方面,作者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

先是被认为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在一天夜里死去。接着是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伴而独自走向暴风雪──像一个英雄似的走向了死神。最后,三个“疲惫、羸弱”之人爬进各自的睡袋,等待着死亡的到来,“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把握了以上“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对课文的内容也就基本了解了。

2.关注令人难忘的细节。比如,历尽艰险到达极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再如,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又如,不幸的奥茨先是要求给他十片吗啡,以图尽快结束自己,其他队员坚决拒绝了他的要求;第二天,他独自走向了帐篷外的茫茫风雪。而最后斯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僵,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这样的情节,相信会感动所有的人!

3.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是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这一场悲剧的,对英雄的赞叹溢于言表,有时作者直接站出来议论:

在阴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些直截了当的议论,是作者行文时实在无法压制自己感情的表现,使人想起报告文学的表达手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