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考物理动量守恒定律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物理动量守恒定律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来源:宝玛科技网
高考物理动量守恒定律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高考物理精讲专题动量守恒定律

1.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长为L的木板B,上表面粗糙,在其左端有一光滑的四分之一圆弧槽C,与长木板接触但不相连,圆弧槽的下端与木板上表面相平,B、C静止在水平面上.现有滑块A以初速度v0从右端滑上B,一段时间后,以到达C的最高点.A、B、C的质量均为m.求: (1)A刚滑离木板B时,木板B的速度; (2)A与B的上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3)圆弧槽C的半径R;

(4)从开始滑上B到最后滑离C的过程中A损失的机械能.

v0滑离B,并恰好能2

2225v0v0v015mv0【答案】(1) vB=;(2)(3)R(4)E

16gLg432【解析】 【详解】

(1)对A在木板B上的滑动过程,取A、B、C为一个系统,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

mv0=m

解得vB=

v0+2mvB 2v0 42mgL=mv0-m(0)2-2m(0)2

(2)对A在木板B上的滑动过程,A、B、C系统减少的动能全部转化为系统产生的热量

1212v212v425v0解得

16gL(3)对A滑上C直到最高点的作用过程,A、C系统水平方向上动量守恒,则有:

mv0+mvB=2mv 2A、C系统机械能守恒:

1v1v1mgR=m(0)2m(0)22mv2

222422v0 解得Rg(4)对A滑上C直到离开C的作用过程,A、C系统水平方向上动量守恒

mv0mv0mvAmvC 24A、C系统初、末状态机械能守恒,

1v021v021212m()m()mvAmvC 222422解得vA=

v0. 42121215mv0 E=mv0-mvA=2232所以从开始滑上B到最后滑离C的过程中A损失的机械能为:

【点睛】

该题是一个板块的问题,关键是要理清A、B、C运动的物理过程,灵活选择物理规律,能

够熟练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列出等式求解.

2.如图所示,质量为M=2kg的小车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其AB部分为半径R=0.3m的光滑

1圆孤,BC部分水平粗糙,BC长为L=0.6m。一可看做质点的小物块从A点由静止4释放,滑到C点刚好相对小车停止。已知小物块质量m=1kg,取g =10m/s2。求:

(1)小物块与小车BC部分间的动摩擦因数;

(2)小物块从A滑到C的过程中,小车获得的最大速度。 【答案】(1)0.5(2)1m/s 【解析】 【详解】

解:(1) 小物块滑到C点的过程中,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则有:(Mm)v0 所以滑到C点时小物块与小车速度都为0 由能量守恒得: mgRmgL 解得:R0.5 L(2)小物块滑到B位置时速度最大,设为v1,此时小车获得的速度也最大,设为v2 由动量守恒得 :mv1Mv2 由能量守恒得 :mgR联立解得: v21m/ s

11mv12Mv22 22

3.如图所示,一辆质量M=3 kg的小车A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小车上有一质量m=l kg的光滑小球B,将一轻质弹簧压缩并锁定,此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为Ep=6J,小球与小车右壁距离为L=0.4m,解除锁定,小球脱离弹簧后与小车右壁的油灰阻挡层碰撞并被粘住,求:

①小球脱离弹簧时的速度大小;

②在整个过程中,小车移动的距离。 【答案】(1)3m/s (2)0.1m 【解析】

试题分析:(1)除锁定后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系统动能,根据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列出等式得 mv1-Mv2=0

EP1212mv1Mv2 22x1xM2,x1+x2=L tt代入数据解得:v1=3m/s v2=1m/s (2)根据动量守恒和各自位移关系得m代入数据联立解得:x2L=0.1m 4考点: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4.如图,一质量为M的物块静止在桌面边缘,桌面离水平地面的高度为h.一质量为m的子弹以水平速度v0射入物块后,以水平速度v0/2 射出.重力加速度为g.求: (1)此过程中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2)此后物块落地点离桌面边缘的水平距离.

1mE3【答案】(1)8M【解析】 【分析】 【详解】

mv02mv0 (2)sMh 2g试题分析:(1)设子弹穿过物块后物块的速度为V,由动量守恒得 mv0=m解得

系统的机械能损失为 ΔE=

由②③式得 ΔE=

+MV ①

(2)设物块下落到地面所需时间为t,落地点距桌面边缘的水平距离为s,则

s=Vt ⑥ 由②⑤⑥得 S=

考点: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

点评:本题采用程序法按时间顺序进行分析处理,是动量守恒定律与平抛运动简单的综合,比较容易.

5.[物理─选修3-5] (1)天然放射性元素

23994Pu经过 次α衰变和 次β衰变,最后变成铅的同位

20682素 。(填入铅的三种同位素

208Pb、20782Pb、82Pb中的一种)

(2)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图中两摆摆长相同,悬挂于同一高度,A、B两摆球均很小,质量之比为1∶2.当两摆均处于自由静止状态时,其侧面刚好接触.向右上方拉动B球使其摆线伸直并与竖直方向成45°角,然后将其由静止释放.结果观察到两摆球粘在一起摆动,且最大摆角成30°.若本实验允许的最大误差为±4%,此实验是否成功地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

【答案】(1)8,4,【解析】 【详解】

20782Pb;(2)

P2P1≤4% P1(1)设发生了x次α衰变和y次β衰变, 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知,

2x-y+82=94, 239=207+4x;

由数学知识可知,x=8,y=4.

若是铅的同位素206,或208,不满足两数守恒, 因此最后变成铅的同位素是

20782Pb

(2)设摆球A、B的质量分别为mA、mB,摆长为l,B球的初始高度为h1,碰撞前B球的速度为vB.在不考虑摆线质量的情况下,根据题意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h1l(1cos45)①

12mBvBmBgh1② 2设碰撞前、后两摆球的总动量的大小分别为P1、P2.有

P1=mBvB ③

联立①②③式得

④ P1mB2gl(1cos45)同理可得

P2(mAmB)2gl(1cos30) ⑤

联立④⑤式得

P2mAmB1cos30 ⑥ PmB1cos451代入已知条件得

P21.03⑦ 1P由此可以推出

2P2P1≤4% ⑧ P1所以,此实验在规定的范围内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

6.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依次放置两个质量均为m的小物块A和C以及光滑曲面劈B,B的质量为M=3m,劈B的曲面下端与水平面相切,且劈B足够高,现让小物块C以水平速度v0向右运动,与A发生弹性碰撞,碰撞后小物块A又滑上劈B,求物块A在B上能

够达到的最大高度.

23v0【答案】h

8g【解析】

试题分析:选取A、C系统碰撞过程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应用动量守恒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定律求出A的速度;A、B系统在水平方向动量守恒,由动量守恒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定律可以解题.

小物块C与A发生弹性碰撞, 由动量守恒得:mv0=mvC+mvA

121212mv0mvCmvA 222联立以上解得:vC=0,vA=v0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设小物块A在劈B上达到的最大高度为h,此时小物块A和B的共同速度大小为

v,对小物块A与B组成的系统,

由机械能守恒得:

121mvAmghmMv2 22水平方向动量守恒mvAmMv

23v0联立以上解得: h

8g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物块的碰撞问题,首先要分析清楚物体运动过程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应用动量守恒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定律可以解题.要注意A、B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系统整体动量不守恒.

7.如图,水平面上相距为L=5m的P、Q两点分别固定一竖直挡板,一质量为M=2kg的小物块B静止在O点,OP段光滑,OQ段粗糙且长度为d=3m.一质量为m=1kg的小物块A以v0=6m/s的初速度从OP段的某点向右运动,并与B发生弹性碰撞.两物块与OQ段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2,两物块与挡板的碰撞时间极短且均不损失机械能.重力加速度g=10m/s2,求

(1)A与B在O点碰后瞬间各自的速度; (2)两物块各自停止运动时的时间间隔.

【答案】(1)【解析】

,方向向左;,方向向右.(2)1s

试题分析:(1)设A、B在O点碰后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以向右为正方向 由动量守恒:碰撞前后动能相等:解得:

方向向左,

方向向右)

(2)碰后,两物块在OQ段减速时加速度大小均为:B经过t1时间与Q处挡板碰,由运动学公式:与挡板碰后,B的速度大小反弹后经过位移

,B停止运动.

得:

,反弹后减速时间

舍去)

物块A与P处挡板碰后,以v4=2m/s的速度滑上O点,经过所以最终A、B的距离s=d-s1-s2=1m,两者不会碰第二次. 在AB碰后,A运动总时间整体法得B运动总时间

考点:弹性碰撞、匀变速直线运动

,则时间间隔

停止.

8.如图所示,光滑半圆形轨道MNP竖直固定在水平面上,直径MP垂直于水平面,轨道半径R=0.5 m.质量为m1的小球A静止于轨道最低点M,质量为m2的小球B用长度为2R的细线悬挂于轨道最高点P.现将小球B向左拉起,使细线水平,以竖直向下的速度v0=4 m/s释放小球B,小球B与小球A碰后粘在一起恰能沿半圆形轨道运动到P点.两球可视为质点,g=10 m/s2,试求:

(1)B球与A球相碰前的速度大小; (2)A、B两球的质量之比m1∶m2. 【答案】(1) 6 m/s(2) 1∶5

【解析】 试题分析:

B球与A球碰前的速度为v1,碰后的速度为v2 B球摆下来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解得

m/s

碰后两球恰能运动到P点

得vp=gR=5 碰后两球机械能守恒

得v2=5m/s

两球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 m2v1=(m1+m2)v2 解得m1:m2=1:5

考点: 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

9.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m1=1kg的物体与另一质量为m2物体相碰,碰撞前后它们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

求:(1)碰撞前m1的速度v1和m2的速度v2; (2)另一物体的质量m2。

【答案】(1)v14ms,v20;(2)m23kg。 【解析】

试题分析:(1)由s—t图象知:碰前,m1的速度v1状态,速度v20

(2)由s—t图象知:碰后两物体由共同速度,即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 碰后的共同速度vs16-04ms,m2处于静止t4-0s24161ms t124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m1v1(m1m2)v

v1v3m13kg v考点:s—t图象,动量守恒定律

另一物体的质量m2m1

10.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长为L的木板B,其右侧边缘放有小滑块C,与木板

B完全相同的木板A以一定的速度向左运动,与木板B发生正碰,碰后两者粘在一起并继

续向左运动,最终滑块C刚好没有从木板A上掉下.已知木板A、B和滑块C的质量均为

m,C与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求:

(1)木板A与B碰前的速度v0; (2)整个过程中木板B对木板A的冲量I. 【答案】(1)2

(2)-

,负号表示B对A的冲量方向向右

【解析】(1)木板A、B碰后瞬时速度为v1,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以A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v0=2mv1.

A、B粘为一体后通过摩擦力与C发生作用,最后有共同的速度v2,此过程中动量守恒,以A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得2mv1=3mv2. C在A上滑动过程中,由能量守恒定律得 -μmgL=·3mv-·2mv. 联立以上三式解得v0=2

.

(2)根据动量定理可知,B对A的冲量与A对B的冲量等大反向,则I的大小等于B的动量变化量,即I=-mv2=-

,负号表示B对A的冲量方向向右。

11.如图所示,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有一木板,其左端放有一重物,右方有一竖直的墙.重物质量为木板质量的2倍,重物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使木板与重物以共同的速度v0向右运动,某时刻木板与墙发生碰撞,碰撞时间极短,碰撞后木板以原速率反弹.设木板足够长,重物始终在木板上.重力加速度为g.求木板从第一次与墙碰撞到再次碰撞所经历的时间.

【答案】t【解析】

4v0 3g解:木板第一次与墙碰撞后,向左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静止,

再反向向右匀加速直线运动直到与重物有共同速度,再往后是匀速直线运动,直到第二次撞墙.

木板第一次与墙碰撞后,重物与木板相互作用直到有共同速度v,动量守恒,有: 2mv0﹣mv0=(2m+m)v,解得:v=

木板在第一个过程中,用动量定理,有:mv﹣m(﹣v0)=μ2mgt1 用动能定理,有:

=﹣μ2mgs

木板在第二个过程中,匀速直线运动,有:s=vt2 木板从第一次与墙碰撞到再次碰撞所经历的时间t=t1+t2=答:木板从第一次与墙碰撞到再次碰撞所经历的时间为

+

=

【点评】本题是一道考查动量守恒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过程复杂的好题,正确分析出运动规律是关键.

12.如图所示,物块质量m=4kg,以速度v=2m/s水平滑上一静止的平板车上,平板车质量M=16kg,物块与平板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其他摩擦不计(g=10m/s2),求:

(1)物块相对平板车静止时,物块的速度; (2)物块在平板车上滑行的时间;

(3)物块在平板车上滑行的距离,要使物块在平板车上不滑下,平板车至少多长? 【答案】(1)0.4m/s(2)【解析】

解:物块滑下平板车后,在车对它的摩擦力作用下开始减速,车在物块对它的摩擦力作用下开始加速,当二者速度相等时,物块相对平板车静止,不再发生相对滑动。 (1)物块滑上平板车的过程中,二者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取v 的方向为正方向。mv=(M+m)v′,(2)由动量定理

,即物块相对平板车静止时,物块速度为0.4m/s。 ,

(3)

(3)物块在平板车上滑行时,二者都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且运动时间相同,因此,对物块

,对板车,物块在板车上滑行的距离,要

使物块在平板车上不滑下,平板车至少长0.8m。

本题考查的是对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定理问题的应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可求出物块相对平板车静止时的速度,再由动量定理得到时间;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可得结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