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话剧IP电影改编的叙事学研究综述

中国话剧IP电影改编的叙事学研究综述

来源:宝玛科技网
影视观察

69

《戏剧之家》2018年第27期  总第291期

中国话剧IP电影改编的叙事学研究综述

彭婧如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875)

【摘 要】目前关于中国话剧IP电影改编的研究较多关注话剧IP的现状与发展、开发空间;话剧与电影的叙事时空变化、造型转换、冲突制造方式的对比等方面,进而讨论话剧改编为电影的方法策略、注意事项。研究方法多为个案分析,涉及改编中叙事问题的较多从电影特征、技术手法方面分析,且因为当前话剧IP电影的案例有限,以喜剧居多。为数不多的几篇从中国话剧改编史开始梳理的文献,以史料和案例的铺陈叙述方式展开,进行简要的话剧与电影特征的对比,从叙事学角度进行分析的较少。

【关键词】话剧电影;IP;叙事

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7-0069-02

当前关于中国话剧IP电影改编的叙事学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二、中国话剧改编为电影的历史溯源

这类文献主要从时代背景对创作内容的影响变革出发,对中国话剧的电影改编史进行分阶段研究。有周斌的《从舞台到银幕——论新中国话剧的电影改编》(2004),[5]龚金平的《“电影本性”的沉浮——新中国至今话剧的电影改编研究》(2008),[6]李小平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中国电影之缘——从20世纪10、20年代话剧、小说的电影改编说起》(2009),[7]王媛的《论大后方电影与话剧的深度交切》2010)。[8]周斌的《从舞台到银幕——论新中国话剧的电影改编》一文中,将话剧的电影改编史分成五十年代前期、中期,五十年代后半期到六十年代上半期,文化大时期,80年代,90年代以后,这5个阶段。五十年代前期、中期被翻拍成电影的有《布谷鸟又叫了》、《新到来之前》等,这一时期由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布,以及话剧界对“第四种剧本”的探讨等、文化氛围的缘故,整体环境有利于创作。五十年代后半期,电影话剧的创作因为受到“反右派”运动、“大跃进”和批判“修正主义文艺思想”运动的影响,作品出现了角色脸谱化、艺术粗糙等消极特征。时期更是受到重创,甚至成为空白。八十年代,话剧的电影改编因为有新话剧作品的出现而变得更为丰富。有《曙光》、《报童》、《于无声处》、《血,总是热的》等。九十年代之后,电影与商业的相关性增强,娱乐性特征逐渐显露,电视、电影网络的出现,话剧受到了冲击,创作稍显低迷,但仍有一部分被改编为电影,放上大银幕。[9]龚金平的《“电影本性”的沉浮——新中国至今话剧的电影改编研究》一文是以新中国至今话剧的电影改编为例,从“戏剧式结构的转换”、“场景的设置”、“两种视听的艺术”三个方面考察电影与话剧的近亲性和差异性。在话剧改编电影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电影与戏剧各自的本性,进行相应的调整适应,对两种艺术异同的一、关于话剧IP转换的现状及发展

(一)对话剧IP转换动因的分析。白艳颖在《浅析话剧与IP转换现状及未来发展》中指出娱乐行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经典名著的重温对IP的产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娱乐行业中演员的发展对IP产生起到了促进作用。网络发展则催生了网络小说、网络漫画、网络游戏的产生和发展,其中的优秀作品都可以进行IP转换。经典名著本身所具有的深远影响,且作为书本的形式,为IP转换的发展提供可能。[1](二)话剧IP电影改编的成败案例。陈雅琪在《浅析话剧IP转型电影的可行性——以<驴得水>为例》中提到近年的话剧IP改编电影不乏好口碑的作品,并列举《夏洛特烦恼》、《驴得水》、《你好,疯子!》等[2]话剧IP改编的电影的评价和票房。常旖旎在《透过“开心麻花”<驴得水>解析话剧IP时代》中认为话剧IP改编为电影虽然开始受到关注,并且可能伴随资本投入,但话剧本身的质量需要有保证,话剧《他和她的两个老婆》为基础改编的电影《恋爱排班表》票房和口碑皆不理想,《华丽上班族》也有类似遭遇。在改编过程中,要注意舞台和电影表达理念、表达形式的差异,还需注意电影元素、结构、市场等多方面的问题。[3](三)话剧IP改编成电影的可行性。陈雅琪在《浅析话剧IP转型电影的可行性——以<驴得水>为例》中讨论了话剧与电影的亲缘性。一方面,二者都是以剧本为基础,需要道具、灯光等配合的综合性艺术,且在受众消费心理方面也具有相似性和共通性。另一方面,小剧场话剧体验和观影体验都是集体观赏行为,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另外,文章还特别提到目前改编的成功案例多为喜剧,这与主要观众群体是年轻人有关,表现[4]形式、语言、构思的幽默、精巧也在一定程度上更讨喜。作者简介:彭婧如(1993-),女,湖北随州人,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珠海分院广播电视专业研究生在读。

彭婧如:中国话剧IP电影改编的叙事学研究综述

总结、判断、认识、运用全面准确与否事关改编作品质量的好坏。[10]这类文献对新中国成立前后以及前后的话剧改编电影都有较为详细的阐述,不过基本是从政治环境、社会背景对影视的影响这一角度出发,切入点略微单一。同时,对九十年代至今的改编电影涉及较少,对未来趋势的研究分析关注有限。三、国内话剧IP电影改编的个案分析

这一类文献以国内的一个或两个具有特殊代表性的话剧改编电影案例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如郭怀玉的《成功的改编:〈日出〉从话剧到电影》(2006),[11]陆云的《论曹禹前期话剧的影视改编》(2006),[12]夏晓红的《秋瑾文学形象的时代风貌——从夏衍的话剧到谢晋的电影》(2009),[13]许波的《<赵氏孤儿>:历史、话剧、电影》(2011),[14]陈硕伟的《<雷雨>的影视改编研究》(2011),[15]袁田的《<分手大师>从话剧到电影的叙事转换》(2016),[16]韩胤婕的《电影<驴得水>叙事空间的分析》[17]等。其中,经典话剧研究方面,研究涉及较多的是曹禺先生的作品,尤以《雷雨》的相关文献为最。而当前话剧IP方面则多提及“开心麻花”的系列。关于经典话剧电影改编的个案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剧本的语言向影视语言的转换。陈硕伟在《〈雷雨〉的影视改编研究》中讨论了有关《雷雨》的文学语言转换到影视语言的效果,他的研究认为电影《雷雨》在从话剧转换成电影作品时,并不具备足够的电影意识,没有充分体现出电影的魅力特征。[18]陆云的《论曹禺前期话剧的影视改编》则认为话剧的电影改编要注意不要被话剧的时空特征束缚,电影改编的叙事方式要遵从电影语言的特征,符合电影画面运动规律。编剧需要为话剧的电影化努力,导演则还需要在编剧工作的基础上,调度各部门工作人员,综合运用色彩、音乐、剪辑等等各种表意为话剧的电影化努力。[19](二)电影对原作的解读、改动合理与否。陈硕伟在《〈雷雨〉的影视改编研究》中认为电影版《雷雨》删减了不少情节,且情节的增删并非建立在对原作很好领悟的基础之上,这就导致消减了原有的时空距离,也弱化了人物塑造,使观众的理解会有一定偏差。[20]而郭怀玉在《成功的改编:<日出>从话剧到电影》对情节动作增删的态度则是要尊重生活的真实感和动作性,话剧的假定性和象征性在电影改编的过程中要作出让位,电影因高度的逼真性而具有吸引力,因此,话剧的电影化要符合电影再现生活场景的特征。情节的扩充和缩减以是否符合生活中的动作和进展为标准。另外,话剧原本的分幕容易产生不连续感,这与电影的紧凑和连续性特征相悖,应当作出替代改动。[21](三)电影改编的时代性问题。陈硕伟认为电影版《雷雨》在时代性上,体现出了较强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具有忧患意识和对人性深度的思考,这符合八十年代所崇尚的精英文化。[22]陆云在《论曹禺前期话剧的影视改编》中提到,话剧《原野》的改编者凌子就曾融入自己对《原野》的独特见解,在主题上着重社会学价值的挖掘,强70

调争取个性的人道主义和反封建精神,并在摄制中实践着自己的思想和理念。[23]关于当前较受关注的话剧IP电影改编的个案分析主要观点如下:(一)话剧转换电影的镜头运用以及蒙太奇语言的使用。袁田在《<分手大师>从话剧到电影的叙事转换》中首先从戏剧与戏剧电影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话剧《分手大师》与电影的不同叙事结构单位,包括故事建构、戏剧情节、故事段落三个方面,同时分析电影《分手大师》中镜头的运用和蒙太奇语言的使用,包括电影版本中的时空扩展、时空转换、时空交错。[24]马铭骏的《<夏洛特烦恼>的电影叙事手法》一文对于镜头语言的观念是,镜头是串联电影的最基本元素,承载了很多重要的信息和内容,包括内心及情感世界。画面的变化以及镜头运动方式,让观众的感知与导演的表达达到一致和共通。[25]韩胤婕在《电影<驴得水>叙事空间的分析》中认为电影的基本单位是镜头,而话剧则是幕,电影需要镜头的运用而不是语言去推动剧情,这一点上与话剧主要依靠台词语言的冲突去推进剧情发展有所不同。[26](二)话剧与电影的声音叙事特点。袁田认为话剧主要是声音叙事,依靠戏剧语言制造冲突,表情达意,戏剧语言具有行动性、性格化的特征,而电影的音乐叙事更具魅力,音响叙事更具表现力、感染力。[27]马铭骏在《<夏洛特烦恼>的电影叙事手法》一文中也认为电影背景音乐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影片中的怀旧经典歌曲一定条件下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有些在影片中反复响起的旋律还会有更加丰富的意义指向,触及喜剧中的悲剧内核,作为电影诠释纽带而存在。[28](三)电影改编要重视创造性。袁田的研究在提出《分手大师》的转换效果及借鉴意义时写到,在电影改编的创造性方面,要注意丰富叙事情节、人物设定,改编后的电影要发挥导演的个性光芒,提醒导演要运用镜头运动来构建叙事风格,运用节奏来构建叙事风格。[29]蔡萍在《从舞台到银幕的叙事差异——谈话剧<驴得水><你好,疯子>的电影改编》中认为,为保持剧情原有的冲击力,要作出更适合影像表现的情节改变。一种方法是将话剧中的个人展现和观点表达,置换为相对集中凝练的故事线。还有一种方式是情节递进,随着一个动作不断地加深直至情绪爆发。这种方式需要考究斟酌的就是动作程度,在舞台上,肢体的冲击是最易对观众产生震撼的,而在电影中的效果就平常了。[30]此类文献,较为全面深入地探究了话剧改编电影的经典案例,并能给以后的改编提供一些建议和策略。不过该类型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国内个别经典话剧作品的改编,较少有对改编中叙事策略等共性问题的关注,且新近受关注的话剧IP电影改编案例较少,提出的观点往往趋于同质化。另外,在时间线上也基本没有将经典话剧IP与近来的话剧IP放在一起进行联系和比较,在历史性的改编策略方面是割裂的,因而略有缺憾。四、小结

影视观察

71

《戏剧之家》2018年第27期  总第291期

基于当前的文献分析,中国话剧IP的电影化叙事研究多分散在话剧的影视改编策略之中,少有将叙事策略单独划分出来进行分析。在历史梳理的文献中,多数从宏观层面进行改编策略的概括和对每段时期案例的铺陈剖析;在个案分析中,案例的选择较为局限,缺乏针对历史作品与当下作品的比较总结,因而得出的结论和建议较为局限。笔者基于以上分析,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着眼于中国话剧IP电影改编的叙事策略,通过经典话剧IP与当前较为受关注的话剧IP进行比较和联系,提炼出关于叙事冲突的设置、叙事视角的转换等方面的观点和策略,以期为未来的话剧影视化提供一定的参考方向和优化建议。参考文献:

[1]白艳颖.浅析话剧与IP转换现状及未来发展[J].戏剧之家,2017(2).[2][4]陈雅琪.浅析话剧IP转型电影的可行性——以《驴得水》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7(04).[3]常旖旎.透过“开心麻花”《驴得水》解析话剧IP时代[J].戏剧之家,2017(04).[5][9]周斌.从舞台到银幕——论新中国话剧的电影改编[J].当代电影,2011(1).[6][10]龚金平.电影本性的沉浮——新中国至今话剧的电影改编研究[J].戏剧,2008(2).(上接第68页)

改编为动画长片。(三)综合运用跨媒体叙事与IP改编,积极开拓版权产品除了跨媒体叙事之外,型月公司也积极对Fate系列产品进行IP授权、跨平台改编以占领多平台市场,达到吸引不同类型受众、拓宽IP变现渠道的目的。IP授权开发方面,经过Fate系列授权的动作游戏、卡牌游戏等(表1),仅仅是允许小游戏使用系列的人物形象,就获得大批拥趸。跨平台改编方面,Fate系列的本作游戏FSN在2006年、2016年两次被改编成长篇漫画,同时,为游戏最重要的三条主线④分别推出了动画长片《命运之夜(Fate线,2006)》《命运长夜无限剑制(UBW线,2014-2015)》,动画电影《命运之夜剧场版(UBW线,2010)》《命运之夜天之杯第一章(HF线,2017)》,并计划在2018年、2019年推出“天之杯”的第二、第三部剧场版。前传小说FZ不但三次改编成漫画,由它所改编的同名动画更在播出期间嵌入了八国字幕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同步在线放映,成为2011年动漫界的现象级作品。属于外传时间线或平行时间线的游戏《Fate/Extra》、轻小说《Fate/Apocrypha》等作品均被改编为长篇漫画和动画长片,系列中所有IP都得到了充分开发。[7]李小平.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中国电影之缘——从20世纪10、20年代话剧、小说的电影改编说起[J].东南传播,2009(12).[8]王媛.论大后方电影与话剧的深度化交切[D].重庆:西南大学,2010.[11][21]郭怀玉.成功的改编:《日出》从话剧到电影[J].文艺争鸣,2011(11).[12][19][23]陆云.论曹禺前期话剧的影视改编[D].青岛:青岛大学,2006.[13]夏晓虹.秋瑾文学形象的时代风貌——从夏衍的话剧到谢晋的电影[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4).[14]许波.《赵氏孤儿》:历史、话剧、电影[J].艺苑,2011(01).[15][18][20][22]陈硕炜.《雷雨》的影视改编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14.[16][24][27][29]袁田.《分手大师》从话剧到电影的叙事转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17][26]韩胤婕.电影《驴得水》叙事空间的分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02).[25][28]马铭骏.《夏洛特烦恼》的电影叙事手法[J].西部广播电视,2016(02).[30]蔡萍.成功的改编:从舞台到银幕的叙事差异——谈话剧《驴得水》《你好,疯子》的电影改编[J].四川戏剧,2017(08).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挖掘,实现了一元多用、拓宽IP变现渠道、占领利基市场,形成粉丝文化圈以进一步扩大IP价值的目的。并且在阶段性胜利的基础上立刻进行新一轮的拓展——以一个IP占有动漫游多平台市场,不断良性循环,最终造就了一个横跨动漫游产业链的商业帝国。注释:

①Cosplayer指装扮成动漫游戏中角色的角色扮演者。②数据来自Pixiv搜索https://www.pixiv.net/search.php?word=FATE&order=date_d [2018-5-29]③数据来自百度贴吧https://tieba.baidu.com/f?kw=fate&fr=ala0&tpl=5 [2018-5-29]④FSN游戏中根据玩家的不同选择所触发的不同情节,共有49个结局。其中有三条情节主线(通向五个重要结局),玩家将它们编码为“Fate线”、“UBW线”和“HF线”。参考文献:

[1]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M].杜永明译.商务印书馆,2012.[2]Henry Jenkins.Transmedia Storytelling:Moving Characters from Books to Films to Video Games Can Make Them Stronger and More Compelling[EB/OL].MIT Technology Review,2003.http://www.technologyreview.com/news/401760/transmedia-storytelling/[3]周荣庭,方可人.超媒介叙事下图书出版物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5(07):106-110.五、总结

型月公司开发Fate系列的产品,其指向经济回报的目的十分明确。Fate世界中每一个叙事的进行,其最主要的动机都在于开发相应的版权产品。而Fate系列产品综合使用跨媒体叙事和跨平台改编的产品开发策略,使IP的价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