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案件被曝光。施暴者手段之恶劣、残忍常常令人瞠目。校园欺凌对未成年受害者造成的心理阴影甚至会影响其一生。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2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有不少欺凌事件是发生在课间、校外,不在老师的视线内。受欺负的学生跑到老师那里告状,老师还经常认为是孩子间正常的嬉戏打闹,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北京市初二学生蒋琴(化名)认为,欺凌事件如果没得到及时严肃的处理,就容易发展得越来越恶劣。她向记者讲述,初一时,她班上有个女同学长得黑,被男生取了各种各样的外号。到了课间,几个男生经常围着这个女生坐一圈,一起取笑她。后来该女生就不爱讲话了。
“被欺凌的同学往往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河北省某中学初三学生张凯波认为,用口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对于老师、家长讲的大道理,实施欺凌的学生往往已经‘免疫’了。处理力度不够,会导致他们之后越来越放纵,变本加厉。”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防治校园欺凌 68.3%受访者希望学校或社区定期与家长沟通》) 材料二:
说到底,频发的校园霸凌事件显示了儿童社会化进栏中某一环节的缺失,对此,父母难辞其咎。他们一方面热衷于发嗲、装嫩,拒绝让孩子成长、断奶,另一方面又笃信圆滑市侩、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他们从小就对孩子诱之以利,而不是晓之以理,道破利害而不是申明原则。他们追求华而不实的表象,早早地把孩子训练出流利的成人腔,却丝毫不懂得尊重他人。这种看似离谱的错乱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家庭教育失败导致的校园霸凌事件,很多最终只能以“力争达到多方认可的结果”为结局。
一个大学生,其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差不多已完成。大学的思想工作做得再好,也替代不了中小学在未成年人品德培育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是从源头的疏浚与治理,也涉及更多教育主体的协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的学生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校园霸凌:被娇纵的“宝宝”》) 材料三:
勇敢地直视对方的眼睛,并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知道了会批评你的”。(Tell them to stop.) 逃离现场,不要让他们得逞。(Walk away.) 跑不了的时候,保护自己,不提倡正面反击。(Protect yourself.) 告诉老师或者你信任的长者,寻求帮助不是软弱的变现。(Tell an adult you trust.) 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不要跟欺负你的人去一些私隐的地方。(Find a safe place.) 和信任的伙伴在一起,结伴同行。(Stick together.) 寻找新的朋友。(Find opportunities to make new friends.)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校园霸凌中校方责任刍议》)
7.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众多校园欺凌案频频曝光,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危害,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B. 欺凌事件发生在课间、校外,未能引起老师的重视,是校园欺凌现象越演越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C. 起侮辱性绰号属欺凌的一种表现形式,危害不容小觑。受害者在遭受语言欺凌时,可能产生自卑心理。
D. 口头批评教育的方法完全不适用于校园欺凌事件,有效法律手段的缺失,使霸凌者变本加厉。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分析了校园霸凌案发生的原因,但材料一主要从学校的角度加以分析;材料二则主要从家庭的角度进行探究。
B. 材料二认为,校园霸凌是成人社会权势地位问题的“投射”。“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这种处世态度,会使孩子将暴力奉为真理。
C. 因为中小学学生的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所以一个人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基本在未成年时完成。
D. 外国学校老师教育学生应对校园霸凌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结伴而行;二是不跟霸凌者去偏僻的地方;三是勇敢机智应对霸凌者;四是事后要寻求帮助。 9. 如何才能预防校园暴力?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
参:
7. D 8. C
9. ①老师要高度重视校园欺凌事件,要教育学生正确应对校园欺凌。②学校要加强对校园欺凌的监
督和管束。③要岀台制裁校园欺凌的有效法律法规。④相关部门和学校之间职责分工要明确。⑤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⑥、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广泛参与,通力合作,做好校园欺凌的防治工作。⑦借鉴别国较好的应对校园欺凌的办法。 【7题详解】
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筛选出答案。D项, “口头批评教育的方法完全不适用于校园欺凌事件”错误,表述过于绝对。原文说“用口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并不是“完全不适用”。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然后将选项与文本内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C项因果倒置,根据原文可知,应是因为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基本在未成年时完成,所以中小学学生的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和概括原文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筛选主要的信息,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校园暴力涉及社会、学校、老师、家长、学生及和相关部门。涉及的各方要做好自己分内之事。而且相关方要互相沟通协作。文中相关信息有“老师还经常认为是孩子间正常的嬉戏打闹,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父母难辞其咎。”“家庭教育失败导致的校园霸凌事件”。“中小学的学生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材料三中有借鉴外国应对校园欺凌的办法等。照此筛选文中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得出答案。
【点睛】实用类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马王堆帛画的主题
我国有史记载的毛笔绘画当开始于秦汉,但经过历代战乱,地面上的秦汉绘画已所存不多。考古学家们从1949年到1974年,在楚地相继发掘出十多幅帛画。其中马王堆1号、3号墓内覆盖在棺椁上的“T”型帛画形状独特,寓意深邃,艺术价值最高,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之一,引起了许多专家对帛画之谜的解释。全国所有涉及中国最早绘画内容的教科书
及近年出版的权威书籍,都断定帛画的主题思想就是“引魂”。对此,本人持不同见解。
汉镇墓文中有“上天苍苍,地下茫茫;死人归阴,生人归阳;生人有里,死人有乡”之语,可见天为阳,地为阴,鬼为阴类,阴间不可能位于属阳的“上天”,只能在属阴的茫茫地下——幽冥。中国古代“引魂”说是东汉以后的事,那时受佛教、教、教、犹太教的影响,认为人死后可堂享乐,也可下地狱受苦;佛教认为修行积德者在死后可以前往西天极乐世界,解脱轮回之苦。修建于西汉初的马王堆汉墓尚未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不可能改下阴间为“”。另外,从已发现的楚国文献资料看,楚国没有灵魂的习俗。《楚辞·招魂》中写道:“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①
。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说明楚人甚至忌惮于灵魂上天。
现在国内主要有关书籍中几乎都认为长沙陈家大山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和长沙子弹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都是灵魂图,认为“两者画面结构虽有差异,但皆表现墓主在神化动物导引下飞翔升腾”,从而成为西汉帛画“引魂”的历史依据。但仔细观察两幅帛画,子弹库出土帛画男性墓主乘的不是飞龙而是一般龙舟;陈家大山出土帛画的女性墓主乘的是如一弯新月的独木舟。龙舟在楚地战国时已普遍流行,如屈原投江死后,人们为怀念他,用龙舟为他招魂并投抛粽子使水族勿食其肉,此风俗沿袭至今。过去都认为画中龙舟下云纹状图案为“云彩”,其实为龙舟下的水波纹。龙舟前部下面还有一条游鱼。两幅战国帛画的墓主人都乘坐舟船的原因是:当时的人无法理解生老病死自然法则,虔诚地设计了种种宗教活动,尽量确立一种能自圆其说的宗教信仰。不仅在中国,世界许多古老民族都认为阳间与阴间有一水相隔,即人们常说的“阴阳界”。对于死者如何到阴间的途径,各民族有着多种说法,但有极大的共性,认为死后鬼魂要顺利进入阴间,就必须经过一条水域,如不能横渡这片水域,死者阴魂就要在阳间游荡,成为孤魂野鬼。所以,古希腊丧葬时要在死者口中放一枚小钱作为渡资;从唐代到清代,皇帝死后口中含一颗宝珠,可让死者鬼魂进入冥间得以照明。古葬礼中往往有死者灵魂上阴间之路的仪式,两幅战国帛所画当是该仪式的一部分,以祈求墓主横渡阴阳河一路顺风。
众多书籍都认为“”是死者的最高境界,于是把马王堆帛画中那复杂诡异的画面内容都牵强到“引魂”这一笼统而无证据的说法中去。帛画包括神话世界中的天上、人间(阳间、阴间)、地下三部分,实际就是汉代先民想象中的宇宙空间。画工着意突出墓主在
人间层上的中心位置,天上、地下诸神(物)对他(她)的青睐和关照,反映出墓主强烈的支配欲。实际上,这一“宇宙空间”是为了给阴间的墓主提供一个如生前那样舒适的生活空间。
注:①些:音suò。句末语气词,只出现在《楚辞》中,大约是古代楚地的方言。
5.根据文意,下列对第一段中的“见解”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修建于西汉初的马王堆汉墓尚未受到灵魂“”观念的影响。 B.楚国没有灵魂的习俗,楚人甚至忌惮于灵魂上天。
C.帛画中龙舟下的云纹状图案不是“云彩”,其实是龙舟下的水波纹。 D.马王堆帛画表现神话世界的宇宙空间,祈求墓主平安横渡阴阳河。 6.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引魂”这一主题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A.汉镇墓文和《楚辞·招魂》的诗句说明,按照当时的习俗,人死后“鬼魂”不会“”。
B.佛教认为修行积德者在死后可以前往西天极乐世界是东汉以后才有的事,马王堆墓主不可能有这种观念。
C.者应该骑着能飞行的神化动物,战国帛画中墓主乘坐的舟船和水波纹、游鱼的形象说明墓主并非飞行。
D.古希腊死者口中放小钱和中国皇帝死后口中含宝珠,都是为鬼魂进入冥间而并非上天所用。
7.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镇墓文中有“天为阳、地为阴”之语,鬼为阴类,不可能位于上天,只能位于阴间的“幽冥”。
B.为怀念屈原,人们用划龙舟和抛粽子的方式使水族勿食其肉,这一行为沿袭至今,成为风俗。
C.两幅战国帛画所画墓主人乘坐舟船,正是古代葬礼中送亡灵上路这一仪式的生动再现。
D.不单单是中国,世界上许多古老的民族都有类似“阴阳界”的文化信仰。
参:
5.D(“见解”一定是关于马王堆帛画的主题思想)
6.D(该材料是用来说明死者必须横渡“阴阳界”才能进入“阴间”,不属于否定“引魂”这一主题时所用的证据。)
7.D(A.“天为阳、地为阴”并非汉镇墓文之语,它是作者的概括。B.龙舟的目的在于招魂,该理解忽略了原句中的重要信息,改变了龙舟的用途。C.墓主人乘坐舟船是仪式的组成部分,并非是当时整个仪式情景的“再现”。)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基本特点
歌剧只重歌唱,舞剧只有舞蹈,唯有中国古典戏曲综合了歌、舞、文学、绘画等很多艺术种类,是最综合的艺术。但是这里要强调的是,各个艺术种类在戏剧艺术中并不是拼凑起来的,这些不同的艺术种类,都是根据“戏剧”的原则综合起来的。而所谓“戏剧”的原则,就是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和故事情节。因此,这些被综合的艺术种类,固然是遵守各自的规律,还要遵守“戏剧”的规律,于是各种艺术种类到了古典戏曲中,都起了一定的性质上的变化。同时,由于戏曲综合了各种艺术种类,所以戏曲作为戏剧也产生了性质上的特点。这样在戏剧的基本原则之下,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才形成了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特点。
作为表演艺术来说,戏曲艺术主要综合了音乐和舞蹈。音乐和舞蹈是比较单纯的艺术。舞蹈是用人的身体动作来表现思想、感情、情绪,音乐是用声音表现思想、感情、情绪。二者都要在自然的形式下表现一种意义(或“意蕴”)。作为艺术形式来说,它们都是“表意”的。这里所谓“表意”的“意”,同时包括了“理智”和“情感”两个方面,在艺术中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两种因素在艺术中的结合又不是机械的,在总的“表意”的特点下,我们又可以把艺术分为“再现的”和“表现的”,前者侧重表达一种理智的思想,后者侧重于表现一种情感。以此来说明绘画、戏剧与音乐、舞蹈的关系,也的确有它方便的地方。结合到我们现在所讨论的问题,中国戏曲融戏剧、音乐、舞蹈于一体,“表情”的因素竟占三分之二,这样,中国戏曲在艺术上的特点也就容易看清了。
话剧是没有歌舞的,这自是常识,但由这种明显的区别带来的艺术特征上的不同,就常常为人所忽视。这就是说,戏曲与话剧虽同属于“戏剧艺术”,而戏曲偏重于表现,话剧则偏重于再现,前者侧重写意,后者偏重于写实。
戏曲与话剧一样,同是“戏剧”,是以动作和对话来展现剧情,原则上来说,是把人生的实际的、具体的过程表演出来。据此,“戏剧”当然是现实生活的“模仿”,是人生的“镜子”,因而是一种“再现艺术”。这是基本的,中国戏曲既然是一种戏剧,自然也不例外。然而,中国戏曲艺术又是戏剧、音乐、舞蹈三者的融合。所以它既不同于话剧,也不同于西方的歌剧和舞剧。中国戏曲的特点是音乐性的对话与舞蹈性的动作。在戏曲中,音乐和舞蹈首先要为戏剧服务,音乐要为人物对话服务,舞蹈则离不开戏剧动作的要求。但是,既然音乐和舞蹈是戏曲的有机的组成部分,那么它们对“戏曲”也有种种制约作用。戏曲中的动作和对话就不单纯是对生活动作、对话的模仿,而都被“表现化”了。中国戏曲这种音乐性的对话和舞蹈性的动作使它作为一种戏剧形式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能够立于世界戏剧之林,虽经冲击而巍然屹立。 (选自叶秀山《古中国的歌》,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戏曲综合了歌、舞、文学、绘画等很多艺术种类,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其他艺术种类都不是综合性的艺术。
B.由于综合了多种艺术种类,作为一种戏剧的中国古典戏曲也就具备了不同于歌剧、舞剧、话剧等其他戏剧种类的特点。
C.音乐和舞蹈的艺术表现手段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表意”,这决定了中国戏曲中“表情”的因素高达三分之二。
D.“理智”和“情感”在艺术中紧密结合,而“再现的”艺术侧重表达理智的思想,“表现的”艺术侧重表现一种情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故事情节是戏剧的原则,各种艺术种类在戏曲中根据戏剧的原则综合在一起,各因素相互制约又互相影响。
B.由于音乐、舞蹈偏重于表达情感,主要综合了这二者的中国古典戏曲艺术更偏重于表现,这与偏重于再现的话剧明显不同。
C.戏剧是用动作和对话把人生的实际的、具体的过程表演出来,是一种再现的艺术。作为戏剧的一种,中国戏曲也具有这个特征。
D.戏曲中的动作和对话不单纯是对生活动作、对话的模仿,都是被“表现化”了的;所以,戏曲对音乐和舞蹈有制约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歌、舞、文学、绘画这些被综合的艺术种类在戏曲中必须遵守戏剧的规律,因而都发生了一定的性质上的变化。
B.话剧没有歌舞,中国戏曲融戏剧、音乐、舞蹈于一体,人们应该重视这种明显的区别带来的艺术本质上的不同。
C.话剧偏重于写实,侧重于表达思想,但话剧并不完全排斥表达情感;戏曲偏重于写意,侧重于表达情感,同样也可以表达思想。
D.对话具有音乐性,动作具有舞蹈性,这是中国戏曲区别于其他种类戏剧的主要特征,也使中国戏曲艺术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参:
1.A 2.D 3.B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其他艺术种类都不是综合性的艺术”说法
过于绝对,第一段说“唯有中国古典戏曲综合了歌、舞、文学、绘画等很多艺术种类,是最综合的艺术”,没有否定其他不是综合性的艺术。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因果关系不正确,原文表述是“既然音乐和舞
蹈是戏曲的有机的组成部分,那么它们对‘戏曲’也有种种制约作用。戏曲中的动作和对话就不单纯是对生活动作、对话的模仿,而都被‘表现化’了”。
3.本题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人们应该重视这种明显的区别带来的艺术本质
上的不同”与原文表述不同,原文为“这种明显的区别带来的艺术特征上的不同”。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零陵三亭记 (唐)柳宗元
邑之有观游,或者以为非政,是大不然。夫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
零陵县东有山麓,泉出石中,沮洳污涂,群畜食焉,墙藩以蔽之,为县者积数十人,莫知发视。河东薛存义,以吏能闻荆楚间,潭部举之,假湘令。会零陵政乱赋扰,民讼于牧,推能济弊,莅兹
邑。遁逃复还,愁痛笑歌,逋租匿役,期月辨理。宿蠹藏奸,披露首服。民既卒税,相与欢归道途,迎贺里闾。门不施胥吏之席,耳不闻鼛鼓之召。鸡豚糗醑①,得及宗族。州牧尚焉,旁邑仿焉。 然而未尝以剧自挠,山水鸟鱼之乐,淡然自若也。乃发墙藩,驱群畜,决疏沮洳,搜剔山麓,万石如林,积坳为池。爰有嘉木美卉,垂水丛峰,珑玲萧条,清风自生,翠烟自留,不植而遂。鱼乐广闲,鸟慕静深,别孕巢穴,沉浮啸萃,不蓄而富。伐木坠江,流于邑门;陶土以埴②,亦在署侧;人无劳力,工得以利。乃作三亭,陟降晦明,高者冠山巅,下者俯清池。更衣膳饔,列置备具,宾以燕好,旅以馆舍。高明游息之道,具于是邑,由薛为首。
在昔裨谌谋野而获,宓子弹琴而理③。乱虑滞志,无所容入。则夫观游者,果为政之具欤?薛之志,其果出于是欤?及其弊也,则以玩替政,以荒去理。使继是者咸有薛之志,则邑民之福,其可既乎!余爱其始而欲久其道,乃撰其事以书于石。薛拜手曰:“吾志也。”遂刻之。
【注释】①糗醑:糗qiǔ,干粮,炒熟的米或面等;醑xǔ,美酒。②埴:zhí,黏土。③裨谌、宓子:裨谌,郑国大夫,善于与诸侯交往,常乘车到郊野游赏,往往获得成效;宓子,鲁国人,为单父县令,喜欢抚琴娱乐,却将单父治理得很好。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后理达而事成
然后:这样以后
B.假湘令
假:借助 C.耳不闻鼛鼓之召 召:聚集 D.具于是邑
具:完备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薛存义“为政”功绩和“治理”环境的举措的一组是( )
A.遁逃复还,愁痛笑歌 鱼乐广闲,鸟慕静深 B.遁逃复还,愁痛笑歌 乃发墙藩,驱群畜 C.逋租匿役,期月辨理 人无劳力,工得以利 D.宿蠹藏奸,披露首服
沉浮啸萃,不蓄而富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一定有游乐场所,高雅的设施,使他清明宁静心境平和,常常能够舒适安逸,这样才能思路通顺办事有效率。
B.薛存义到零陵主持政事,混乱的局面得到安定。州中长官对此嘉奖,邻郡纷纷效仿。 C.薛存义从不因繁重的政务而自我困扰,安闲恬适地享受着山水的乐趣。修建三亭,友好地接待宾客,把客人安置在旅馆,高雅的消遣方式,应该从薛存义开始的。
D.本文为一篇山水游记,内容重在叙述三亭修建的原因,描绘其周围美景,目的在于表达对三亭的喜爱之情。
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邑之有观游,或者以为非政,是大不然。(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既卒税,相与欢归道途,迎贺里闾。(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爱其始而欲久其道,乃撰其事以书于石。(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4答案B 假:这里作动词,意思为“代理”。
5答案B A项中,“鱼乐广闲,鸟慕静深”是薛存义治理环境的结果。
B项中,“遁逃复还,愁痛笑歌”是薛存义为政之后功绩之一,“乃发墙藩,驱群畜”是他上任以后治理环境的举措,符合要求。
C项中,“人劳无功,工德以利”是治理环境的收获。
D项中,“沉浮啸萃,不蓄而富”一句也是治理环境的意外收获。 6答案D
文章内容重在议论抒情,表达作者对薛存义治理零陵县的看法,表达对他独特为政之道的赞美。 7、【文言文参考译文】
县城里有观赏游览之处,有人认为不利于政事,这种观点极不正确。如果一个人心气烦躁 就思虑混乱,视野狭隘就思维不敏捷。君子一定要有游乐休息的场所,高雅的设施,使他清明宁静心境平和,常常能够舒适安逸,优游有余,这样之后才能思路通顺办事有效率。
零陵县东有一处山脚,泉水从乱石中流出,低湿泥泞,各种牲畜在这里吃喝,用墙壁篱笆遮蔽它,治理本县的县令累计有数十人,都不知道打开察看。河东(今山西永济)薛存义凭借为政的才能闻名于荆、楚之地,潭部(湖南观察使)推举他,代理湘县令。恰逢零陵政事纷乱赋税繁多,百姓告状到永州刺史,要求推举贤能解除弊端,薛存义于是到这里主持政事。逃亡的人返回家园,悲愁伤痛的人们恢复了欢声笑语;逃避租税躲避徭役的,一个月就辨明理清了;很久以危害社会的蛀虫、隐藏的坏人,也现身出坦白服罪。百姓缴纳完赋税,一起高高兴兴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乡里(父老)迎接庆贺,百姓门前不用给催税的县吏设席,耳中听不到聚集民众巡事的鼓声,鸡肉猪肉干粮清酒,整个宗族共同享用。州中长官(对此)嘉奖,邻郡纷纷效仿。
尽管如此,薛存义从不因繁重的政务而使自我烦扰,享受着山水鸟鱼的乐趣,恬淡自如。于是拆除墙壁和篱笆,驱赶走各种牲畜,排除壅塞疏通沼泽,铲除清理山脚。堆积起如林的山石,积累山坳边的泉水使之成为池塘。于是就有良木美草,瀑布山峰,山间清明,云气散漫,清风自起,烟霭漂浮,不用人力刻意培植就能自然形成。游鱼喜欢广阔悠闲的池塘,飞鱼依恋恬静幽深的山林,它们在
这里繁衍筑巢,游鱼自由邀游,飞鸟鸣叫聚集于林中,不必刻意养殖而繁富。砍伐树木抛入江水中,就漂流到城门口。挖土烧砖瓦,也在县衙附近。不需要多少劳力,修建三亭的上程却有很好的效果。于是修建好了三亭(即读书亭、湘绣亭、俯清亭),无论上山下山晴天阴天,爬到高处的可直到山巅,下到山下的能观赏清澈的池沼。洗漱吃饭烹调,所有用具一应俱全,可以友好地接待宾客,可以把客人安置在旅馆,高雅的消遣方式,在这里非常完备,这是从薛存义开始的。
古代裨谌在山野里思考就能获得好的结果,宓不齐在衙堂上弹琴而把地方治理得很好,如果思维混乱、思想呆滞,就会什么都不能容纳进入,那么观赏游息的阁楼亭台.果真是政事所应具备的条件吗?薛存义的心胸志趣,果真是于此吗?说到它的弊端,就是因为玩乐而荒废了政事,因为荒废了政事而放弃了治理。假使继薛存义为零陵县令的人都有他的志向,那么百姓的福气,怎么会有穷尽呢!我喜欢从他开始的这种好风气,也希望这种为政的做法能长期保留,于是写下他的事迹并刻到石头上。薛存义跪拜说:“(这是)我的志向啊。”于是刻下这些。 略
5.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报任安书》)
B.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鲁周公世家》) C.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高祖本纪》) D.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击匈奴。(《李将军列传》)
参:
D (A.失—佚; B.反—返; C.责—债)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繇,字正礼,东莱牟平人也。齐孝王少子封牟平侯,子孙家焉。繇兄岱,字公山,历位侍中,兖州刺史。繇年十九,从父韪为贼所劫质。繇篡取以归,由是显名。举孝廉,为郎中,除下邑长。时郡守以贵戚托之,遂弃官去。州辟部济南,济南相中常侍子,贪秽不循,繇奏免之。平原陶丘洪荐繇,欲令举茂才。刺吏曰:“前年举公山。奈何复举正礼乎?”洪曰:“若明使君用公山于前,擢正礼于后,所谓御二龙于长涂,骋骐骥于千里,不亦可乎?”会辟司空掾,除侍御史,不就。避乱淮浦,诏书以为扬州刺史。时衰术在淮南,繇畏惮,不敢之州。欲南渡江,吴景,孙贲迎置曲阿。术图为僭逆,攻没诸郡县。繇遣樊能、张英屯江边以拒之。以景、贲术所授用,乃迫逐使去。于是术乃自置扬州刺史,与景、贲并力攻英、能等,岁余不下。汉命加繇为牧,振武将军,众数万人。孙策东渡,破英、能等。繇奔丹徒,遂泝江南保豫章,驻彭泽。笮融先至杀太守朱皓入居郡中繇进讨融为融所破更复招合属县攻破融融败走入山。为民所杀。繇寻病卒,时年四十二。时人评曰:刘繇藻厉名行,好尚臧否。至于扰攘之时,据万里之士,非其长也。繇长子基,字敬舆。年十四,居繇丧尽礼,故吏馈
饷,皆无所受。姿容美好,孙权爱敬之。权为骠骑将军,辟东曹掾,拜辅义校尉、建忠中郎将。权为吴王,迁基大农。权大暑时,尝于船中宴饮,于船楼上值雷雨,权以盖自覆,又命覆基,余人不得也。其见待如此。后权为子霸纳基女,赐第一区。四时宠赐, 基二弟,铄、尚,皆骑都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笮融先至/杀太守朱皓/入居郡中/繇进讨融/为融所破/更复招合/属县攻破融/融败走入山/ B. 笮融先至/杀太守/朱皓入居郡中/繇进讨融/为融所破/更复招合属县/攻破融/融败走入山/ C. 笮融先至/杀太守朱皓/入居郡中/繇进讨融/为融所破/更复招合属县/攻破融/融败走入山/ D. 笮融先至/杀太守/朱皓入居郡中/繇进讨融/为融所破/更复招合/属县攻破融/融败走入山/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欲令举茂才”中的“茂才”又作茂材,是汉代的另一种察举常科,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
B. “除侍御史”中的“除”是授予官职、任命官职之意,这和李密《陈情表》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中的“除”意思完全一样。
C. “骋骐骥于千里”中的“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常用于比喻天生志向远大的人才,如荀子《劝学》中的“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D. “会辟司空掾”中的“掾”通“椽”,是指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此处用来比喻位高权重的,和“如椽巨笔”的“椽”意近。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少年刘繇智勇双全,胆识过人。他的父亲被强盗抓去,他到强盗那里把父亲抢回来。
B. 刘繇料事周到,防患未然。南渡长江时,吴景、孙贲对他假意恭维,曲意逢迎。刘繇考虑他们本是袁术手下,为绝后患,驱逐他们离开。
C. 刘繇有时勇敢,有时却怯懦。他敢于深入匪窝抢人,揭露权贵贪婪污秽;却因害怕袁术,不敢到扬州去上任。
D. 刘繇家业兴旺,后嗣发达。他的长子刘基,长得一表人才,又有骨气,有个性,深受孙权器重喜爱,如下雨天孙权曾自己用伞给刘基挡雨。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孝廉,为郎中,除下邑长。时郡守以贵戚托之,遂弃官去。 (2)至于扰攘之时,据万里之士,非其长也。
参:
10. C 11. D 12. C
13. (1)(刘繇)被举荐为孝廉,担任郎中,又被授予下邑县县令一职。当时郡守把朝廷重臣的亲戚托附给他,于是他抛弃官职离开。
(2)至于在时局动荡的时候,让他率领大批有识之士,这不是他擅长的。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太守朱皓”是“杀”的宾语,且“朱皓”前断开,变成“朱皓入居郡中”,与上下文脱节。排除B项、D项。
“属县”是“复招”宾语,断开则变为主语,排除A项、D项。
句意:笮融先到豫章,杀了豫章太守朱晧,进驻豫章郡。刘繇进军攻伐笮融,被笮融打败,他再次召集所属各县人马,将笮融打败。笮融败逃到山中。 故选C。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此处用来比喻位高权重的,和‘如椽巨笔’的‘椽’意近”错误。“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官的通称,如掾史、掾吏、掾属、掾佐等。故选D。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A项,“他的父亲”张冠李戴,结合“繇年十九,从父韪为贼所劫质”分析可知,原文“从父”应为“叔父”,“他的父亲”不当;
B项,“对他假意恭维,曲意逢迎”曲解文意,原文“吴景,孙贲迎置曲阿”,“曲阿”是地方名,不是“曲意逢迎”;
D项,“如下雨天孙权曾自己用伞给刘基挡雨”错误,对象不当,结合“权以盖自覆,又命覆基”分析,是命令他人为刘基挡雨,而不是自己用伞为他挡雨。 故选C。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
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举”,被举荐;“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为”,动词,担任;“郎中”,古代官名(古今异义词);“除”,被授予;“以”,介词,把;“贵戚”,朝廷重臣的亲戚,权贵的亲戚,亲戚;“之”,代词,他;“遂”,连词,于是;“去”,离开;“举孝廉”“除下邑长”(被动句)。(2)“扰攘”,动荡不安,;“之”,助词,的;“据”,带领、率领、掌管;“其”,代词,他;“长”,擅长;“非其长也”(判断句)。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刘繇字正礼,是东莱郡牟平人。刘繇十九岁时,他的叔父刘韪被强盗劫去做人质,刘繇用智谋将他抢夺回来,由此声名显著。被举荐为孝廉,任郎中,又授任下邑县县令。当时郡守把朝廷重臣的亲戚托附给他,于是他弃官而去。州府征召安排他管理济南,济南相是中常侍的儿子,贪婪污秽不守法纪,刘繇上奏免除了此人官职。平原人陶丘洪举荐刘繇,想让州里推荐他为茂才。州刺史说:“前年才荐举(他哥哥)公山,怎么又要推举正礼呢?”陶丘洪说:“如果明使君您在前面举用刘公山,在后面举用刘正礼,正所谓驾御两匹如龙的骏马在千里长途上驰骋,不也很好吗!”正逢朝廷征召刘繇为司空掾,又任命为侍御史,他没有去就职。他在淮浦躲避战乱,朝廷下诏书任命他为扬州刺史。当时袁术在淮南,刘繇对其很畏惧,不敢前往扬州上任。他打算南渡长江,吴景、孙贲将他迎接安置到曲阿。袁术图谋叛乱,僭位称帝,攻克周围诸多郡县。刘繇派遣樊能、张英驻军江边防御袁术,考虑到吴景、孙贲都是袁术所任用的人,他逼迫驱逐他们离开。于是袁术自己另设扬州刺史,与吴景、孙贲合力攻打张英、樊能等,一年多也未能攻克。朝廷命令加授刘繇为扬州牧、振武将军,部众有数万人。孙策东渡长江,攻克张英、樊能等。刘繇逃往丹徒,于是逆江而上至江南地区去守卫豫章,驻扎在彭泽。笮融先到豫章,杀了豫章太守朱晧,进驻豫章郡。刘繇进军攻伐笮融,被笮融打败,他再次召集所属各县人马,将笮融打败。笮融败逃到山中,被本地百姓杀死。刘繇不久病死,年纪四十二岁。当时的人们评论说:“刘繇砥砺名节,喜好评论。至于在时局动荡的时候,让他率领大批有识之士,这不是他擅长的。”刘繇的长子刘基,字敬舆,当时十四岁,为刘繇服丧,一切合乎礼节,刘繇旧日的部属所赠送的物品,他一概不收。刘基姿质气度、仪容相貌都很好,孙权对他非常喜爱敬重。孙权为骠骑将军时,征召刘基为东曹掾,任命他为辅义校尉、建忠中郎将。孙权为吴王,升任刘基为大农令。孙权在盛夏时,在船上举行酒宴,遇到雷雨,孙权举伞遮护自己,又命令手下人遮护刘
基,其他得不到如此优待。刘基被器重就像这样。后来孙权为儿子孙霸娶了刘基的女儿,赐给宅第一处,一年四季都有赏赐。刘基的两个弟弟,刘铄和刘尚,都任骑都尉。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下面是“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统计表”,请用文字表述出表中反映的两种主要情况:(5分)
年级 初一500人 初二500人 初三500人 人数 % 学校 农村中学 55.4 34.6 29.7 城镇中学 50.2 31.5 26.4 (1)
(2)
参:
(1)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随年级的增高而减少。 (2)农村中学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高于城镇中学。
8. 仿照第一节诗的表达,选择恰当的意象,补写第二节诗,语言生动,诗意连贯。 灯亮着—— 在晦重的夜色里, 它像一点漂流的渔火。 你可以设想我的小屋, 像被狂风推送的一叶小舟。 但我并没有沉沦, 因为灯还亮着。 灯亮着——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因为灯还亮着
参:
(1). 当窗帘上映出了影子/ (2). 说明我已是龙钟的老头/ (3). 没有奔放的手势
/ (4). 背比从前还要驼/ (5). 但衰老的不是我的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仿照第一节诗的表达,选择恰当的意象,补写第二节诗,语言生动,诗意连贯”,考生要仿照第一节诗的表达,这就要注意第一节诗每一句的句式以及句与句之间的关联,还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意象”这一要求,考生要分析第一节诗中所选择的意象,这些意象之间的关联。首先分析第一节诗的句式结构以及意象的特点,“在晦重的夜色里,它像一点漂流的渔火。你可以设想我的小屋,像被狂风推送的一叶小舟。但我并没有沉沦,因为灯还亮着”,第一节诗中先说“灯亮着”,接着由这“亮着的灯”想到晦重夜色中的漂流的渔火,再把自己的小屋比作“被狂风推送的一叶小舟”,从“渔火”到“小舟”,意象之间有着相关性,最后写“我”在这样的情境之下的表现,即“没有沉沦”,可以说这亮着的“灯”是“我”历尽沧桑的伴随语境,它伴随着“我”,在“狂风推送”中“并没有沉沦”。第二节的开头依然是“灯亮着”,说明下面应该也是说这亮着的灯陪伴下“我”的表现,或者说这亮着的灯对“我”的生活或者变化的见证,如它始终伴随“我”,见证“我”从年轻到年迈,由年迈想到驼背,但这只是形体的变化,不变的是我们的心,“衰老的不是我的心”。考生可以由“灯亮着”想到相关的情境,再联想这一情境下的坎坷、沧桑,最后以一转折词“但”引出自己的坚持、奋斗、不屈等特点。本题难度较大,既需要考生把握仿句的要求,还要明确第一节诗表达的意思以及第一节诗中各个意象之间的关联。
【点睛】仿写句子首先要看题目,明确显性要求。有的题目对句式、修辞格、仿句内容等有明确限定,只有将题中的这些要求吃透,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规范句子。其次,审例句,明确隐性要求。有的题目没有明确告知仿写要求,这就要我们仔细分析,这一步是答题的关键。不同的例句隐性要求不同,我们一般可从“形神”两方面去考虑。审句式,定结构。仿句句式要与例句相同,句式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主动句、被动句,长句、短句,整句、散句,单句、复句,常式句、变式句等。结构上,哪些词不能变,哪些词可以变,哪些词必须变,一定要清楚。阅读例句,不仅要分析句子的大结构,还要分析句内的小结构。审语境,定内容。审读时应该“瞻前顾后”,确定文段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分析各句的逻辑关系,然后确定(各句)仿写内容。用联想,定写作对象。仿句题
形式为仿,关键在想,重难点就是要学会运用相关联想,有时也运用类比联想、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比如说,例句中写“花”,我们可联想到“草”“树”;例句中写琴,我们可联想到
“棋”“书”“画”;例句中写“天空”,我们可联想到“高山”“草原”“大地”;例句中写“月亮”,我们可联想到“太阳”“星星”等……有时,还要结合高中课本所学。审修辞,定手法。仔细研读例句有没有使用修辞;如果有,仿句应使用与例句同样的修辞方法,如比喻、排比、比拟、反复、设问、引用、顶真等。审语意,合逻辑。所写仿句在语意上、用词搭配上均应做到与例句相互照应,连贯自然,合乎逻辑。审语意,合逻辑。所写仿句在语意上、用词搭配上均应做到与例句相互照应,连贯自然,合乎逻辑。
9. 右图是丰子恺的漫画《取苹果》。请描述这幅漫画的内容,并说说这幅漫画给你的启示。(4分)
参:
略
10.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是否要让公众知道发生在临武县城的“瓜农死亡”事件的,取决于官方的态度,取决于有关部门真正用“良心”说话。
B. 在落实新课标教学目标中,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围绕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
C. 朗读不仅是一种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手段,更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式。央视《朗读者》以其精美的文字、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好评如潮。
D. 综艺节目《中华百家姓》用姓氏作纽带,以亲情和地缘的家族文化为载体,激活了全体华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共同情感。
参:
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是否……取决于有关部门真正用‘良心’说话”两面对一面,前面“是否”是两种情况,而后面“用良心说话”是一种情况。B项,“围绕以……为中心”结构杂糅,选项把“围绕……中心”和为“以……为中心”两句杂糅到一起。C项,“不仅是一种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手段,更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式”语序不当,“不仅……更”表示递进关系,改为“朗读不仅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式,更
是一种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手段”。故选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比如B项把“围绕……中心”和为“以……为中心”两句杂糅为一处。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六、写作(60分,共1题) 11.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孩子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就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要求:自主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 译文:
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十二岁时便能写写诗作文,以祖上曾有官爵的原因,荫补为登仁郎。参加进士考试(宋代把现任官或有爵禄者参加进士考试成为“锁厅”),被荐举为第一。秦桧的孙子秦塤恰巧排在陆游的后面,于是秦桧大怒,并对主持进士考试的考官办了罪。第二年,进行礼部的考试,又是把陆游排在前列,秦桧明显地贬黜了陆游,陆游从此一直遭到秦桧的妒嫉。秦桧死后,陆游才到福建宁德任主簿。后来又因推荐担任了敕令所的删定官。
当时,扬存中长期掌管戍守京城的,陆游上疏向皇帝竭力陈述这样做有很多不当。皇上赞赏陆游的意见,于是罢免了杨存中。朝廷内有一些达官贵人争相购买珍宝玉器献给皇帝。陆游向皇帝上奏:“陛下以‘损’字作斋名,自经典文献和文房四宝之外,都摒弃而不
用;有些小人,不能休察圣上之意,动不动就私买珍宝玉器献给皇帝,亏损圣上之德,请求严令禁绝。”
陆游在回答皇帝的诏问时还说:“凡不是皇族和外戚,虽然确有功勋,也不能随便封赏王爵。不久前有因为做过皇帝的师傅就任命为殿前都指挥使的,还有以太尉的身份而主管内阁之事的,这就扰乱了朝廷,请求加以纠正。”于是迁升陆游为大理寺司直,并兼宗正簿。
宋孝宗即位后,迁升陆游为枢密院编修官,并兼“编类圣政所“的检讨官。史浩和黄祖舜举荐陆游擅长词章,熟悉典故,于是皇帝召见他,说:“陆游很有学问,而且讲话切实直率。”赐陆游进士出身,陆游进宫应对时说:“陛下刚即位,正是发布政令以告知天下的时候,但是官吏将帅的一切玩忽职守的习弊,应当选出那些最恶劣的,当着大家坚决铲除。” 南宋与金国的和议将成之时,陆游又呈文枢密院及中书省,说:“江左自三国时吴国以来,从没有抛开建康(今南京)到其他地方建都的。皇室现在住在临安(今杭州)只是出于权宜之计,这里形势不固,馈饷供应不方便,又逼近海道,实在有发生意外的忧虑。一旦签订了和议的协议,盟誓已立,稍有动作,就会被认为违背协议。现在应该和金人商定好,建康、临安两个地方都是皇室所在之地,金国来的使臣朝拜皇帝,或者到建康,或者到临安,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机会营建首都,他们也就不会怀疑我们了。”
当时龙大渊和曾觌二人在朝中执掌大权,陆游对宰辅重臣张焘说:“曾觌、龙大渊招揽大权,私植党羽,惑乱皇上的圣德,您在今天不指出,以后将把他们去除不了了。”张焘立即报告给皇上,皇上问这话是谁说的,张焘说是陆游说的。皇上大怒,把陆游贬为建康府通判。不久又调任隆兴府。人们纷纷议论陆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极力劝说张浚出兵抗击金兵,于是陆游被罢官,回到原籍。不久,又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
王炎任川陕宣抚使时,任用陆游进其幕府为干办公事。陆游向王炎陈述进取之策,认为经营治理中原地区必以长安为起点,取长安必以陇右为开端。应当储蓄粮食,训练兵勇,有机会就进攻,没机会则防守。吴璘的儿子吴挺掌握着兵权,其为人非常骄恣,用很多的钱交结倾财结士卒,多次过错杀人,王炎对他无可奈何。陆游请求用玠的儿子拱代替吴挺。王炎说:“拱胆小而少谋,遇敌必败。”陆游说曰:“假如吴挺遇到敌人,怎么能保证他不失败?假如他立了功,就更无法驾驭了。”到后来吴挺的儿子吴曦潜逃叛国,陆游的话终于应验了。
范成大为四川统帅,陆游为参议官,他们以文字交,相互之间不拘礼法,有人就讥讽他颓废放诞,因此陆游就自号“放翁”。后累迁江西常平提举。江西发生了水灾,陆游上奏:“应该拨出义仓的粮食来赈济灾民,通令各郡向灾民发放粮食。”’召回朝廷,给事中赵汝愚批驳他的做法,于是贬他为“祠禄”。(祠,祠禄的简称,官名。宋制,大臣罢职,令管理道教宫观,以示优礼,无职事,但借名食俸)后又让他做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通过宫阙,向皇上辞行,皇上诏谕他说:“严陵这地方可是好山好水啊,你在公事之暇,可以赋诗歌咏,自得自适啊。”再召入见,皇上说“你笔下的功夫很是了得,能写得一手好诗好字,不是他人所能达到的。”让他做了军器少监。
陆游才气超逸,尤善于诗。晚年再出时,为韩胄撰《南园阅古泉记》,为清议一流的人们所讥讽。朱熹曾说过:”陆游的才华太高了,但他的行迹又平常,恐怕会为有权势的人所
牵累的,他的晚景怕不会十分满意的。”朱熹的话可以说是有先见之明啊! 嘉定二年(1209),陆游去世,享年八十五岁。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