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考试答题纸
(以论文、报告等形式考核专用)
二○ 一二 ~二○ 一三 学年度第 一 学期
课程编号
2101000107
课程名称 文史哲
主讲教师
评分
20121302
学 号 70 教师评语: 姓名 专业年级 信息工程 一年级
题目:
浅谈“四合院”
深 圳 大 学
题目: 浅谈“四合院”
姓名: 欧阳佳琳
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学号: 2012130270 指导教师: 杨爱姣 职称: 副教授
2012年12月19日
目录
绪 论„„„„„„„„„„„„„„„„„„„„„„„„„„„„„„2
一、历史探源„„„„„„„„„„„„„„„„„„„„„„„„„„„3
二、名称由来„„„„„„„„„„„„„„„„„„„„„„„„„„„4
三、建筑布局„„„„„„„„„„„„„„„„„„„„„„„„„„„5
四、各类“四合院”的比较„„„„„„„„„„„„„„„„„„„„„„6
五、“四合院”的时代特征和意义„„„„„„„„„„„„„„„„„„„7
结 语„„„„„„„„„„„„„„„„„„„„„„„„„„„„„„8
参 考 文 献„„„„„„„„„„„„„„„„„„„„„„„„„„„„8
致 谢„„„„„„„„„„„„„„„„„„„„„„„„„„„„„„8
浅谈“四合院”
【摘 要】本文通过对“四合院”的历史以及发展过程等方面来进行研究,从而对“四合院”有更深入的了解,并探究它的时代意义和文化影响。 【关键词】四合院 时代特征 发展 绪 论
以前我只知道四合院是北京主要的建筑形式,通过一番深入了解后,我
才发现四合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建筑反应时代特征,“四合院”也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只有真正的了解“四合院”后才能发现其背后深刻的时代意义。
一、历史探源 :
1、“四合院”的构成及词义辨析:
(1)详悉“四”字 基本读法:
[sì] [《广韵》息利切,去至,心。]
汉字:
古“亖”的今字。
字义:
(1)数词。三加一所得。 (2)表示序数第四。 (3)工尺谱记音符号之一,表示音
阶上的一级。 (4)通“驷”。参见“四从”。 (5)姓。春秋越有四水。见汉刘向《说苑·权谋》。
(2)详悉“合”字 1.合 [gě] 2.合 [hé]
合 [gě]
1.(容量单位) 合 [hé]
1.(闭; 合拢) 2.(结合在一起; 凑在一起; 共同) 3.(符合) 4.(折合; 共计) 5.[书] (应当; 应该) 6.(全; 整个) 7.(旧小说中指交战的回合) 8.(姓氏)
(3)详悉“院”字
院 [yuàn]
①围墙里房屋四周的空地:~子。~墙。庭~。
②某些机关、学校和公共场所名称:法~。医~。戏~。
(4)四合院的词义辨析: 四合院,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 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
2、“四合院”的历史发展探究:
四合院,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其历史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时,形式就已初具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北京四合院源于元代院落式民居。元建大都城时,街巷横平竖直,大街阔24步,小街阔12步,以 皇城 内宫殿、园囿为核心,排列着一条条小巷,这些小巷就是胡同。北京的胡同多是东西走向,这也是元代开始奠基的。目前,我们能够考证到的最早的北京四合院 只能追溯到安定门附近的后英房元代遗址,建筑界也将它视为
元代北京四合院的典型。元代为鼓励在都城内建造民房, 元世祖忽必烈 颁诏,让 金中都 旧址居民,特别是有钱的商人和有官职的贵族到大都城内建房。同时还规定建房者可以占地8亩。这一,使元朝 统治者 及贵族大批迁入城内,并出现规模建造院落式住宅的现象,使院落式民宅以它独特的营造方式得以完善。到了明清两代,终于形成北京特有的四合院,而且清代比明代更加讲究。现在 东单 到雍和宫大街两侧、南北 锣鼓巷 、西单到 新街口 大街两侧还保留有一些比较讲究的四合院房屋。
二、名称由来: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
“口”字形。之所以叫“四合院”因为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
人们往往将北京四合院作为中国四合院民居的典型代表形式。北京四合院的
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方向的房屋各自,东西厢房与正房、倒座的建筑本身并不连接,而且正房、厢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为一层,没有楼房,连接这些房屋的只是转角处的游廊。这样,北京四合院从空中鸟瞰,就像是四座小盒子围合一个院落。
而南方许多地区的四合院,四面的房屋多为楼房,而且在庭院的四个拐角处,
房屋相连,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并不存在了。所以南方人将庭院称为“天井”,可见江南庭院之小,有如一“井”,难免使人顾名思义。
三、建筑布局:
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
每栋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照风水理论来进行。其布局体现“阴阳和谐、万法归一”的中国思想文化的精髓,院落布局极为谨慎。
正房的中心就是四合院中轴线穿过,以这条轴线为基准,一个院落一个家族,严格对
称的公正布局自然分出尊卑长幼的序列,具有伦理规范约束。中国“风水”学理论在民居中的应用,实际上是居住技术的文化表达。
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这种院落,一般采用出入一个院门。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进大门后的第一道院子,南面有一排朝北的房屋,叫做倒座,通常作为宾客居住、书塾、男仆人居住或杂间。自此向前,经过二道门(或为屏门,或为垂花门)进到正院。这二道门是四合院中装饰得最华丽的一道门,也是由外院进到正院的分界门。
在正院,小巧的垂花门和它前面配置的荷花缸、盆花等,构成了一幅有趣的庭院图景。正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正房、厢房和垂花门用廊连接起来,围绕成一个规整的院落,构成整个四合院的核心空间。
过了正房向后,就是后院,这又是一层院落,有一排坐北朝南的较为矮小的房屋,叫做后罩房,多为女佣人居住,或为库房、杂间。
四、各类四合院的比较: ㈠、北京四合院
只要人们一提到四合院,便自然会想到北京四合院。旧时的北京,除了紫禁城、皇家苑囿,寺观庙坛及王府衙署外,大量的建筑,便是那数不清的百姓住宅。 《日下旧闻考》中引元人诗云:“云开闾阖三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这“百万家”的住宅,便是如今所说的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北京的四合院历史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开始,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由元朝开始。明清以来,北京四合院虽历经沧桑,但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更适合居住要求,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四合院形式。
北京的四合院很讲究绿化,院内种树种花,确是花木扶疏,幽雅宜人。老北京爱种的花有丁香、海棠、榆叶梅、山桃花等等,树多是枣树、槐树。花草除栽种外,还可盆栽、水养。盆栽花木最常见的是石榴树、夹竹桃、金桂、银桂、杜鹃、栀子等等,种石榴取石榴“多子”之兆。至于阶前花圃中的草茉莉、凤仙花、牵牛花、扁豆花,更是四合院的家常美景了。 清代有句俗语形容四合院内的生活:“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小姐、胖丫头”,可以说是四合院生活比较典型的写照。
㈡、大理白族四合院
大理是云南白族人民的聚居地,古城内保留了大量古代建筑,古老的街道旁青瓦白墙,民居、商店、作坊相连,一派古朴风貌。其内的建筑布局极富民族特色。 典型的白族民居一般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每房院内均有一正房(只有家族中的长者才可以居住),两厢房,正房对面是一面墙壁。另外,白族民居还十分注重门楼的修饰,飞檐翘角,斗拱彩画,颇具特色。门窗、照壁多用剑川木雕以及大理石、彩绘和水墨
画装饰,工艺精致,清新典雅,在西南民居建筑中堪称一流。
白族民居往往注重门楼、照壁建筑和门窗雕刻以及 正墙的彩绘装饰。门楼是整个建筑的精华部分。门楼建 筑艺术水平的高低,可以确实其主人的经济地位,也是 一种光宗耀祖的标志。它通常使用泥雕、木雕、大理石 屏、石刻、彩绘、凸花砖和青砖等材料组成一座串角飞檐,花枋轻巧,斗拱重叠、玲珑剔透、雄厚稳重的综合性艺术建筑。白族门楼建筑不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在 建筑结构技巧上也独具风格。有的地方整个门楼不用一颗铁钉或其它铁件,而联结却十分牢固,几十年风雨如故,再装上两扇较有厚度的铁黑色木大门,甚是庄重威严。
白族居民门窗木雕,无处不闪现着剑川木匠高超的手艺。一般均用剔透和浮雕手法,层层刻出带有神话色彩和吉祥幸福的白鹤青松、鹭鸶荷花、老鹰菊花、孔雀玉兰,以及几何图案。
㈢、南方天井院
“天井”其实也是院落,只是较小。中国南方炎热多雨而潮湿,人稠山多地窄,故重视防晒通风,布局密集而多楼房。天井民居以横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正房即堂屋前向天井,完全开敞,狭高的天井起着拔风的作用。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外围耸起马头山墙,可防火势蔓延。墙头高出屋顶,作阶梯状,砖墙抹灰,覆以青瓦墙檐,白墙黛瓦,明朗而素雅,是南方建筑一大造型特色。天井民居以中国东南部皖南、赣北即徽州地区最为典型。
建筑形象突出的特征是:白墙、青瓦、马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正面多用水平型高墙封闭起来,两侧山墙做阶梯形的马头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方整的外形,形如“一颗印”为徽州民居的独特风格。民居前后或侧旁,设有庭园,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鱼池,植果木花卉,甚至叠山造泉,将人和自然融为一体。大门上几乎都建门罩或门楼,砖雕精致,成为徽州民居的一个重要特征。
五、“四合院”的时代特征和意义
我国四合院形制的住宅历史久远,分布范围也较为广泛,在居住建筑类型中北京的四合院可称为典型的形式。它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家族制、宗法观念的自然产物,同时随着地区的自然条件与风俗习惯而发展起来的。那时人们生活起居既要有尊卑上下,又要内外有别,主从分明,这种设计主导思想也是我国当时社会条件下的居住建筑普遍的原则。因此可以说北京四合院住宅的形制是我国自古以来居住建筑的延续。
建筑更多的是对一个地区或是民族精神哲理方面的折射,而不单单是一种生存方面的需要,四合院文化就是对当时的自然社会环境的体现,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体现。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方可提出,要从“活的传统”来理解北京四合院的保护工作。他说:“我们保护古城,保护北京四合院,不是将它们当成博物馆封闭起来。北京古旧城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经济价值,更体现于它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上。如果离开了人的活动的积累,那么四合院就仅仅是一堆死气沉沉的砖瓦结构,社会就会停滞,经济进步也会失去基础。”
结语
民居折射出民族的某些内在的文化心理、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反映出该民族的外在环境、文化传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社会形态等各方面的状况。所以四合院就可以看做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缩影。四合院强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并力求营造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这也是现代建筑思想所追求的目标。那么我们对四合院的探究则有着非凡的意义。先辈给我们留下的构建民居的宝贵经验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应尊重历史并对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
【参考文献】
(1) 梁思成 《清式营造则例》 中国营造学社 1934年版 (2) 马炳坚 《北京四合院建筑》 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3) 杨爱姣 《21世纪汉语三音词语的研究特点》 《中国学》 2011年第3期 (4) 杨爱姣 《文学语言规范化问题的思考》 《深圳大学学报》 2011年第5期
致谢
在写作论文期间,杨爱姣老师悉心指导,多次给予我宝贵的建议和资料。论文由开始的选词,研究方法,资料查找,思路整理等各个方面杨老师都细心给予指导;让我从没有方向到目标明确。感谢杨爱姣老师,在论文期间专注细心地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