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 大众文艺 浅析当代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思考 李桂娟 (湖南省特教中专音乐舞蹈教师 湖南长沙410119) 摘要: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是传承和发展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内 族自信心,和文化上的优越感极其重要。而这些内容应当在当 容。本文以舞蹈文化意识的教育为基本视角,分析探讨了继承和改革 前的舞蹈教学中给予重点的关注,学习一种舞蹈不但要掌握它 当代舞蹈教学的基本思路。其中加强文化意识对学生的渗透和教材中 的表现方法,同时还应当对舞蹈涉及的人文知识,起源,现状 设计舞蹈文化的教学为本文的两个根本出发点。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教育 我国民族民间舞文化底蕴深厚,无论是表现形态还是文化系 统内涵都极为丰富,当代舞蹈教育在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传承与 保护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舞蹈专业教学不但为这门艺术培 养了大批民族舞蹈艺术人才,而且也对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传承 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课程设置在专业教 学体系中已朝着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丰富的教学实践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支 撑作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堂的教学不但是一个系统的传授知 识的过程,同时这一过程对于学生的文化内涵的培育培养也是一 个不可或缺的场所和过程。学生在课堂上不但要学到具体的舞蹈 表现手法,同时还能对各民族文化内涵孕育这些舞蹈动作产生的 文化内涵进行必要的了解与感受,大大提升了舞者的艺术修养和 人文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表现,民间舞蹈的教育教学环境也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舞蹈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专业素质的教 育与人文精神的培育相结合的方向,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 养。 一、加强舞蹈文化意识的渗透与教育 当今时代,文化多样化多元性趋势越来越明显,各民族传统 文化在社会主义大环境中百花齐放。当我们深入民间,探寻民族 舞蹈的真正面貌的时候,当我们领略那些令人激动又各具特色的 民间舞蹈的时候,我们应当尊重他们的自身艺术的挚爱和忠诚。 虽然他们的舞蹈艺术中不乏现代审美元素,我们也可能忍不住要 借鉴他们的传统元素进行再创作,但是当我们将这些古老朴素的 民间艺术元素融入我们的新作的时候,应当尽量保留他们的本来 面貌。或者不至于误导世人,认为我们的新作就是那些古老而朴 素的民间艺术的本来面貌。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本来面貌就 是我们最大的精神财富,集成和发展这些优秀传统应当在不损害 他们的基础上进行。 对民间民族舞蹈的整理与保护民间舞蹈教育者的历史使 命,我们在整理与保护的同时应当尽可能地贴近当地人的审美 角度和文化标准,整理与加工或者在创作不能以前人所提供的 那些艺术标准作为唯一的参考。而是以保护这些文化艺术的本 来面貌的基础上对民间文化进行理解,加工,提纯。无论是在 教学中还是在加工整理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保护它,而 不是摧毁它。“艺术的标准”和“想象性”对于我国传统民族 民间舞蹈的传承与保护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原生态的文化 艺术中,异类身份的介入对民间舞蹈艺人们原本的生活可能会 造成一定的干扰和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因素不是不可避免 的,比如对他们的虚心学习和尊重的态度,以他们能够理解和 接受的方式充分肯定他们的民间舞蹈的价值,这不但能够促进 这些民间艺人更理性地珍视自身的舞蹈,而且还能帮助他们树 立文化实践者的身份,主动融入到群体内部的力量当中,为本 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对于树立他们的民 等都有所了解。对舞蹈的热爱除了认真的继承之外还应当不断的 探寻和还原民间舞蹈艺术的本来面貌。 二、在教材设计中以研究民族舞蹈文化为目的 民间舞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深厚的积淀和底 蕴,它代表着一个族群的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不仅如此,他还 是一个民族道德、伦理、价值观、生死观等民族心理的最集中反 应,舞蹈中的姿态、风格特征都能反应他们对生活和生命的理 解。而且这些精神因素在音乐、服饰、器乐等其他舞蹈元素中也 都能集中反应出来。因此在教学中,设计教材的时候要充分考虑 这些舞蹈元素对于舞者的重要性,理解他们的精神内涵。教材应 当具备传承性的特点。在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视角下重新审视民 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剖析舞蹈动作应当结合对舞蹈文化的研究, 首先应当认知舞蹈文化的本体,提炼关键的舞蹈语言,这些语言 能够在舞蹈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把握这些内在率的基础上 实现教学中的文化传承的目的。 “安徽花鼓灯”是淮河两岸一种较为流行的传统民族民间舞 蹈形式。这种舞蹈有对汉族传统艺术的继承,也有在此基础上进 行的再整理和创作。北方民间舞蹈的刚劲古朴,南方民间舞蹈灵 巧秀丽,在这种民间舞蹈艺术身上都有集中的反应并成为两种审 美风格完美结合的典型代表。目前学术界以普遍认同在传统的表 演中,一些女性的角色均是男人扮演。当男人在舞蹈中模仿女人 的时候,要完成女性特有的动作,例如“挂垫子”,女人走路的 时候在动作上表现出“拧”“倾”“斜”的动势,而男性若要完 成这些动作需要在脚下挂上垫子才能找到重心的平衡,也才能将 女性俊俏、秀美表现出来。因此这一舞蹈动作成为安徽花鼓戏中 最明显的特征之一。这其中蕴含着当地人们对女性美的理解,他 们认为这样的女性是美的,因此就连男性模仿女性的时候也要做 到这些特点和特征。因此这种舞蹈背后暗含的便是一种独具地方 特色的舞蹈文化。 教学实践证明,舞蹈教学中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外在动作的传 授之外,还要对其进行内在文化兼并的结合讲授,这样才能确保 学生对身体训练的能动性,使他们能够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自觉 的能动的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动作,而且这种教学还能大大加深了 学生对该民族民间文化的理解。 参考文献: …姚佩婵.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对话——2O1O年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 展论坛有感Ⅱ】.艺术教育.2o11(O1) 【2】马盛德.当前我国传统民间舞蹈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思考Ⅱ].艺术评 论.2olo ̄1、 [31孙婕.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创新发展Ⅱ】.乐府新声(沈阳音 乐学院学报).2010 ̄2). 作者简介: 李桂娟,女,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1983年11月,本科,音乐舞 蹈。 己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