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班的“轮流日记”
我从事语文教学已经十几年了,在语文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一提起作文,总是皱眉头,学生写作水平普遍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也尝试布置学生写日记,可学生的兴趣不高,大多是在应付。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今年我组织学生写轮流日记,当我把这想法一提出来,班上的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举手表示赞同。
我让班上的同学按每组5人自由组合成十个小组,一个小组共用一本日记本。小组中的成员自己协商确定各自固定在一周中的哪一天写日记,日记本在小组成员中传递,一周为一个轮流周期。每一位组员在完成自己的日记的同时,都可以阅读其他组员的日记以及教师和同学的评语。我还要求小组自己取名,为日记本设计封面、宣言、组内规则等。学生对这项准备工作的重视与投入出乎我的意料,每个小组命名富有特色,封面设计精美有个性。“水晶队“的封面上展示着一串飞舞着的七彩音符。“彩虹组”的封面上绘制着美丽的彩虹··精心设计的封面显示小组中的成员已经将小组视为一个团结的整体,准备与别的小组一比高低。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我拿来自己学生时代的日记念给他们听,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日记的好处:不但记录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而且还积累了不少作文素材。我鼓励他们也拿起笔记录丰富多采的童年生活,为未来留下美好的回忆。这使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兴趣盎然。连平时一提笔写作就哭脸的梁炫旺也充满热情,写了长长的一段话,虽然语言表达不够清楚,许多地方写得不流利。可这份热情是多么可贵呀!
如何引导学生把日记写好类?指导选材很重要。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结合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指导学生选择有意义的内容来写。这样的事儿大至新闻焦点,小至身边的生活风波,我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选取细小之事反映大的主题,即以小见大。学会了
选材,学生就不再胡编乱抄应付日记了。打开孩子们的日记本,你会看到每个孩子不同的精彩世界,刘晶晶的《家庭风波》记叙了父母间的争吵,黄子贤的《课前五分钟》讲述了自己做事拖拉导致挨骂的经过,姜家渡的《不知名的小虫》记录了自己和好友在草丛里发现奇怪小虫的经过··因为孩子记录的是自己的真实生活,真实体会。每段文字都充满着感情,常常流露出富于童心的语言,这样的语言让人感到亲切。在写作的同时他们的情感变得细腻起来,学会了体味、悟情。
学生的思想毕竟是单纯的,不成熟的,在有些日记中会表现出一些困惑或欠妥的观点。因此,我就在日记中加注自己的看法引导他们再去思考,或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不再像教材中的习作那样把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技巧作为分析与评价的重点。周兆鹏同学记录了自己在课堂被老师误会的事情,我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生活中,发生误会在所难免。如果知道这是别人误会你了,那就不要去记恨他,我希望你能主动找老师把事情解释清楚,相信老师一定会向你道歉的。”周婵同学记录了自己骑车受伤的经过,我写下了这样的评语:“老师看了也很心痛。你一定是怕妈妈心痛与担心,所以没告诉妈妈吧。”总之,要以一个年少学生的心态与之交流,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让他们感到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心灵的引路人,给他们创造轻松的诉说空间。同感同思的结果是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没有了,更加信任老师了,以至于我的教学工作也更好开展了。
每到星期一,我都会带领学生选读优秀日记,交流写作心得,相互取长补短让学生品味它的选材、语言的妙处。于是每个同学写起日记也就更加用心。每隔一段时间我将班上的轮流日记放在一起展览,让大家享受共同劳动成功的结果。我还积极地向学校《小浪花》推荐一些优秀的习作,帮助发表。当同学们看到自己的日记最终变成了铅字,那份喜悦是难于言表的。
新学期开始了,我们班的轮流日记又将起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