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 护 理 管 理 杂 志Feb,2018
第18卷2期JournalofNursingAdministrationVol.18No.2
·护理教育·
岗位人才培养模式在提高中医护理大专生学习适应能力中的
应用研究
何海艳,段艮芳∗,吴学华,谢玉先,王金玉
【摘要】目的 探讨岗位人才培养模式对中医护理大专生学习适应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大专护生90名为对照组,90名为
试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试验组采用中医护理岗位人才培养模式,包括组建培训师资、构建培养大纲及实施培养方案。教学结束后,对两组中医护理大专生的考核成绩、学习适应能力及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中医护理大专生理论及操作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学习适应能力总均分及5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院校合作的岗位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提升中医护理大专生的学习适应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并使其对教学的满意度提高,有助于提高中医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中医护理;岗位人才培养;护理大专生;适应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5x.2018.02.011
nursingstudents/HEHai-yan,DUANGen-fang∗,WUXue-hua,XIEYu-xian,WANGJin-yu//JournalofNursingAdministra⁃tion,-2018,18(2):118.
NursingFaculty,SichuanColleg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Chengdu621000,China
Applicationoftrainingon-jobmodeinimprovinglearningadaptability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mongjunior-college
amongjunior-collegenursingstudents.Methods Atotalof180collegenursingstudentswererandomlydividedintocontrolgroup(n=90)
【Abstract】Objective Toexploretheeffectoftrainingon-jobmodeinimprovinglearningadaptability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andexperimentalgroup(n=90).Thecontrolgroupusedthetraditionalteachingmode,theexperimentalgroupreceivedtrainingon-jobmodeinTraditionalChinsesMedicine,includingestablishingtrainingteacher,settinguptrainingcontentandimplementingtrainingprogram.Theex⁃aminationscores,learningadaptabilityandsatisfactionintwogroupswerecomparedaftertraining.Results Thetheoryandskillsscoresin5dimensionsscoresoflearningadaptabilityinexperimentalgroupwerehigherthanthoseofthecontrolgroup.Thesatisfactionofexperimentalcontributetoimprovingthequalityofstudents.
experimentalgroup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oseofthecontrolgroup.Aftertheimplementationoftrainingmode,theaveragescoresandgroupwashigherthanthe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1orP<0.05).Conclusion Thetrainingon-jobmodeishelpfultoimprovelearningadaptabil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nursingstudents,enhancethesatisfactionforteaching,and
【Keyword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nursing;trainingon-jobmode;junior-collegenursingstudents;learningadaptability
中医护理工作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术方法和服务流程,成为中医药综合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家多项中明确提出,将大力发展中医护理,社会将需要大量的中医护理人才[1]。中医护理专业是我国护理专业的一大亮点,而中医护理大专教育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该专业起步较晚,中医护理大专生的培养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西医化、教学模式过于陈旧等现象[2]。目前,中医护理课程组基本是中医基础课和西医护理专业课程的简单拼凑,没有很好地对课程之间的联系进行整合,学生毕业后不具备实施中医特色护理的能力。因此,合理的课程设置、科学的培养模式是培养优秀中医护理专业人才的
基金项目: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课题(15JGYB03)工作单位:621000,成都市,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
作者简介:何海艳(1981-),女,四川绵阳人,主管护师,硕士,主要从事护理教育、临床护理工作。
∗通信作者:段艮芳,E-mail:546795514@qq.com
基础[3]。研究发现,中医护理大专新生因学习环境及教学模式的改变,短时间难以适应,面临课程繁重、学习难度大等问题容易产生退怯心理,甚至产生转专业或毕业转行的消极心理[4]。学习适应性指主体根据环境和学习的需要,努力调整自我,适应环境,从而达到与学习环境处于平衡的心理与行为过程[5-6]。学习适应性是衡量学生对学习角色适应情况的重要指标[7]。中医护理岗位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大专中医护生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是一种科学性、实用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自2013年将此培养模式应用于大专护生的培养,旨在探索一套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其1 一般资料
学习适应能力。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5月我校90名中医护理大专生为对照组,年龄18~20(19.62±0.68)岁。性别:男性2名,占2.22%;女性88名,占97.78%。选
2018年2月 护 理 管 理 杂 志Feb,2018
第18卷2期JournalofNursingAdministrationVol.18No.2
·119·
取2015年9月至2017年5月我校90名中医护理大专生为试验组,年龄18~20(19.94±0.72)岁。性别:男性3名,占3.33%;女性87名,占96.67%。两组中医护理大专生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纳入标准:①通过高考录取的三年制中医护理专业大专生;②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本研究。2 方法
排除实施过程中退学、休学者。
理技术》是本岗位的核心课程,由4个教学模块组成,包括中药方剂30学时、中医针灸推拿40学时、常用中医护理技术24学时、中医养生与食疗12学时组成;校内教学与岗位见习比例为1︰1,校内学习与岗位见习交替进行。其次,对照中医护理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选取教学内容,例如:第1模块主要教学内容为重点药物及方剂的性能、功用、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第2模块主要教学内容为中医针灸基本技术及常用推拿手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证与禁忌证及注意事项;第3模块主要教学内容为拔罐法、耳穴压豆法、熏洗法、熨烫法、中药2.1 概念界定
岗位是组织要求个体完成的一项或多项责任以及为此赋予个体权力的总和。护理岗位设置分为护理管理岗位、临床护理岗位和其他护理岗位。临床护理岗位主要包括门急诊护理、危重症护理、中医护理、2口腔护理.2 对照组
、老年护理、手术室护理等[8]。
沿用传统的“三段式”大专医学教育模式,即第1学年基础医学课程,第2学年中临床专业课程,2第.3 3学年临床实习试验组
8个月。
2.3.1 成立管理指导委员会 选取本市三级中医医院为合作医院,双方共同建立“岗位人才培养教学与管理指导委员会”,负责合作的指导、管理与协调等。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置、见习实2习等方面.3.2 组建培训师资。
双方各选拔5人担任岗位班导师,实现双导师育人;校内导师从学校专职教师中选聘,要求导师必须具有硕士学位和中级以上职称,从事教学工作5年以上,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熟悉本专业课程设置和各教学环节的关系,具备专业学习指导能力;校外导师从附属医院业务骨干中选聘,要求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护士或护士长,从事带教工作3年以上,职业道德好、专业知识丰富、业务素质高。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承担授课,校内导师承担学生在校内学习的理论及实训课教学,校外导师承担学生岗位见习、实习时的带教和临床典型案例的2分析讨论.3.3 构建培养大纲
,指导学生的临床护理实践[9]。2.3.3.1 目标 培养与我国临床护理岗位相适应的教学大纲,既能掌握现代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掌握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的2高素质中医护理专业人才.3.3.2 内容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在普通大专护理课程设置基础上,增加岗位专业课程《中医护理概论》和《中医护理技术》,并精选教学内容,重组教学模块。其中,《中医护理概论》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两个教学模块;《中医护保留灌肠、穴位敷贴法、中药外敷法、蜡疗法等临床常用的10项中医护理技能操作;第4模块主要教学内容2为中医常用养生方法及常见病的食疗方法.3.3.3 时间 时间为3年,在校两年期间。
,合作单位参与岗位课程部分的理论讲授和见习带教;寒暑假集中见习,由医院导师进行临床带教,见习时间2周;2第.33.4 年进入合作单位实习实施培养方案 以。
《中医护理技术》课程为例,主要采用翻转课堂、案例分析、小组合作、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微课、慕课等多种教2学手段完成.3.4.1 课前准备。
将中医护理大专生分为4~6人一组,通过信息化平台上传学习资料,包括常用中医护理技术的操作视频、微课等;课前1周布置小组任务,让其2根据学习资料完成预习.3.4.2 课中导学 ①,理论课小组讨论:课堂中各小组派代表、提炼重点。展示课前任务完成情况,学校导师对其表现进行点评、总结,并通过课堂精讲强调重点。理论课堂运用多科教学手段,如抢答、投票、小组讨论、随机抽号等课中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②实训课:学生分组根据视频进行练习,导师巡回指导,并找到学生操作中的常见问题,集中讲解、纠错并规范示教,再让其巩固练习;③医院见习:医院导师见习前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发布任务书,包括见习内容、时间、学时、学习目标及见习要求;见习中由医院导师分组带教,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能力及思想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能巩固理论知识,培养临床思维;见习后完成见习反思日记,内容包括临床典型案例患者护理计划的制订2及护理体会分享等.3.4.3 课后巩固 。
每一章教学内容结束后,教师通过信息化平台上传“课后检测”,检测题针对性强,紧扣重难点;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后检测”,在线检验学习效果,巩固重难点,并将检测成绩计入科目总成绩;教师将临床新动态、新技术以“课后延伸”的2方式发布.3.4.4 课堂评价,让学生拓展思路与知识 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课前检测。,·120·
2018年2月 护 理 管 理 杂 志Feb,2018
第18卷2期JournalofNursingAdministrationVol.18No.2
了解学生预习情况;课中,根据学生及小组的参与情况,对小组及个人进行即时评分;课后,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课后检测,帮助护生巩固重点及难点。由此,2.4 效果评价
多元化评价方式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项目试验组对照组值
P值
2
表3 两组中医护生对培养模式的满意度比较
人数(n)9090
满意人数(n)
8468
满意度(%)93.3375.5610.8270.001
2.4.1 理论、操作考核 实习结束时,统一对两组中医护生进行理论及技能考核,内容包括19项护理操作、相关理论知识及沟通能力测评[10]。理论考核:包19项护理操作的理论知识,总分100分,60分及格;括平时成绩40%,毕业成绩60%。毕业考试主要为
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1)。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关注学生的成绩,重视终末评价,而忽略了过程评价。本研究积极改革考核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目标在于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理论考试包括平时成绩与毕业考试成绩,而平时成绩主要为护生的反思日记。文献报道,书写反思日记可以帮助其提高运技能考核:采用抽签的方式,由学生随机抽取3项考核项目,每项技能考核总分各100分,80分及格,最后取3项的平均成绩。
2.4.2 学习适应性量表[11]的测评,包含学习动机、学习能力 进行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教学模式、学习态度和环境因素Likert计1~55分级评分法5个维度,反向题项目反向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共29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得分越高说明学习适”到“完全符合”分别应性越好。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72。2.4.3 满意度评价 采用自制问卷,实习结束时对中医护生进行培养模式满意度测评,内容包括开设课程的必要性、课程的实用性、考核方式的合理性、教师的教学水平、实践教学模式的满意度5项。该问卷的2Cronbach's.5 统计学方法
α系数为0.884。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以人数、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3 结果
3.1 中医护生理论、操作考核成绩提高(见表1)3.2 中医护生学习适应能力提高(见表2)3.3 中医护生满意度提高(见表3)4 讨论
4.1 岗位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中医护生理论、操作考核成绩
表1结果显示,试验组中医护生理论及操作考核
项目
表1 两组中医护生理论试验组(n=90)、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对照组(n=90)(t值
分,x
±Ps)值
理论成绩86.01±3.5878.26±5.716.0750.000操作成绩
93.24±3.16
87.81±3.43
7.912
0.000
表2 两组中医护生的学习适应能力得分比较(分,x
±s)项目
试验组(n=90)对照组(n=90)t值P值学习动机3.42±0.853.17±0.542.1640.029学习能力4.06±0.853.70±0.703.2190.001教学模式4.11±0.782.16±0.465.4710.000学习态度3.19±0.592.36±0.776.6050.000环境因素3.15±0.932.74±0.823.7140.001总均分
3.25±0.62
2.80±0.75
6.208
0.000
用相关护理理论知识和护理程序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2]技能操作、沟通能力等内容进行评价。技能考核包括对仪表态度。文献报道,建、
立适应临床需要的“实践技能型”护理人才,构建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体系至关重要[13]医护生的考核成绩。因此,岗位人才培养模式能切实提高中,培养综合能力。建议在以后的考核中,完善中医护理大专生的课中评价方式,形成科学的课前、课中、课后评价方式,全面动态评价教学4效果.2 。
岗位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中医护生学习适应能力
表2结果显示,试验组中医护生学习适应能力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相关研究表明,高职高专学生由于社会评价和认同度相对本科院校低,家长对高职教育的不良认知,影响其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进而影响学习适应[14]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使其深入认识本专业。因此,双导师定时进行学,并通过多种沟通方式及时了解思想动态及学习情况,以端正学习动机;双导师督促学生合理分配时间,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并定期检查目标完成情况,使学生明确每个阶段的学习重点[15]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将学习的经验互相分享;翻转课堂等,通过完成任务、展示自我可树立学习的信心[16-17]制的临床带教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程导师,学生快速掌握护理专业的技能与知识适应能力。通过这些举措。“院校合作,,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18]”循序渐进地培养护生的学习临床教学模式通过院校间交流合作,可使大专护生将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进一步内化为临床能力[19]4.3 岗位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中医护生满意度
。表3结果显示,试验组中医护生对培养模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本研究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医院的教学资源,秉承“早临床、多临床、早实践、多实践”的教学理念,教学中安排了大2018年2月 护 理 管 理 杂 志Feb,2018
第18卷2期JournalofNursingAdministrationVol.18No.2
·121·
量的医院见习,使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而喜欢护理专业;由医院导师全程负责见习带教,使学生对带教老师熟悉并充满信任,带教老师是学生接触临床护理的启蒙者,对护生以后的工作有着很大的影响[20],同时,带教老师的态度及教学方法会提高学生的教学满意度
[21]
[8] 卢玉仙.以护理岗位为切入点深化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9] 索虹蔚,万海琴,许红.工学结合的双导师制在助产专业[10] 邵培双,陈晓红,冯春,等.专项技能培训模式在护生临
802-803.14(8):564-565.
10.3969/j.issn.1672-1756.2013.07.014.
式的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7):43-44.DOI:
妇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4,
的运用,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22]
的教学策略,能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的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微课、慕课将晦涩难懂的中医专科知识生动呈现,更容;以任务驱动
床实习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11):
[11] 冯廷勇,苏缇,胡兴旺,等.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6,38(5):762-769.
易被学生接受、喜爱和掌握,避免倦怠[23]。
。因此,学5 生对教学的满意度高小结
岗位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要求,以就业为导向,立足行业需求,通过院校合作方式,突显临床护理岗位特色,以培养临床所需的护理岗位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模式。该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加强人文素质培养、重视实践教学,教学模块循序渐进,使学生对学习的适应性更强、学习目标更明确、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因此,学习效果好。但工学结合的岗位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较高的办学成本,双导师的管理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带教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该模式的推广需要、医院、学校的大量投入与大力支持,且还需加强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培养。参考文献:
[1] 金利国培养的,思沈雁考[,许志仁J].上海,等中.中西医结合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医药大学学报,2009,23(3):
[2] 张勇勤78-81.
研究,2013,27(7):2012.论新形势下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策略-2013.DOI:10.3969/j.issn.1009[J].护理
-[3] 6493.2013.19.047.
杨礼芳的满意,刘杰度和.大专层次中医护理方向学生对课程设置
建议调查[J].高教学刊,2017(18):
[4] 177冯廷勇-182.展与教育对策,刘雁飞[,J].易阳西南大学学报,等.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进(社会科学版),2010,
[5] 仲亚琴36(2):135,高月霞-139.DOI:10.3969/,陆青云.大学新生社会支持j.issn.1673-9841.2010.02.026.与学习成绩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学习适应性志,2016,[6] 李婷娜24(8):1196,顾昭明-1200.DOI:10.13342/.大学生学习适应现状与个体控制感的关j.cnki.cjhp.2016.08.022.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3):350-352.[7] 冯廷勇理学探新,李红,2002,22(1):44.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初步研究-48.
[J].心
[12] 陶新莉法与效果,王丽君[J].护理管理杂志,李杨.指导大专护生书写反思日记的方,2012,12(3):190-191.[13] 耿笑微构建研究,吴雪[J].,护理管理杂志尚少梅,等.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模块的,2013,13(3):198-200.[14] 高虹康状况,周学萍、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章艳珍,等.大专护生学习适应与心理健
[J].全科护理,2017,
15(31):3854-3856.DOI:10.[15] 2017.31.005.
3969/j.issn.1674-4748.苏伟查及其,姜宝法对策[,满其忠J].护理,等研.究高职高专护生学习适应性调
,2014,28(3A):812-813.[16] DOI:10.3969Strayer/j.issn.1009-6493.2014.07.018.LearnencesEnvironcooperation,JF.HowlearningRes,2012,15(2):171innovationinanandinvertedtaskclassroom-193.orientaioninflu⁃
[J].
[17] BergmannSocietystudentTechnolineveryJ,SamsEdu,2012:21classA.everyFlipyourday[M].Washingtonclassroom:ReachDC:Int
every
[18] 薛淑好-37.
式的实践与探索,高金玲,秦颖[J]..本科护生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全程双导师制,2017,9(6):
”培养模[19] 26许家素-28.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7.06.012.
模式在本科护生实习效果中的应用研究,段宝凤,杨芬,等.系统化“院校合作[J].”临床教学
护理管理杂志,2017,17(6):424-426.
[20] 赵维仕齐鲁护理杂志,李锐曦,2013,19(13):110.护生对临床带教老师满意度的调查-111.DOI:10.3969/[J].
j.[21] issn.1006孙爱玲满意度调查分析,-彭淑华7256.2013.13.064.
,张小莉[J].护理学杂志,等.护生工作压力与临床实习
,2015,30(8):73-75.[22] DOI:10.3870景婧/hlxzz.2015.08.073.展[J]..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进
护理学杂志,2016,31(7):98-101.DOI:10.3870/
[23] 周红蔚j.issn.1001教学质量中的作用,冯静-4152.2016.07.098.
,龚文静[J].,等护理杂志.慕课教学模式在提高临床护理
,2015,32(11):
67(-收稿日期71.DOI:10.3969/:2017-12j.issn.1008-05;修回日期-9993.2015.11.022.:2018(本文编辑-01-10):吴佩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