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
本试题卷共7道大题,22道小题。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一个家族之链上某一个人物出类拔( )、深( )众望而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其懿行( )言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接力式的( )守祖训,流风余韵,绵延不绝,就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家风。
1.下列汉字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内,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萃 B. 粹 C. 粹 D. 萃
孚fóu 负fú 负fù 孚fú
佳 佳 嘉 嘉
恪gé 恪kè 恪gé 恪kè
2.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选项是( ) ..
A. 家风是一个影响力和美誉度都好的家族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B. 家风即便是一个家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
C. 家风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D. 家风是最为宝贵的一个家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
1.D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的能力。“萃”,指聚在一起的人或物;“粹”,指纯粹、精华。由成语“出类拔萃”之意(超出同类)可确定第一个括号内应选填“萃”。排除B、C两项。“深孚众望”,指很使群众信服;“深负重望”,指辜负大家
的期望。根据语境,第二个括号内应选填“孚”,读音为fú。“恪守”的“恪”应读kè,排除A项。故选D项。
2.C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和语言表达连贯得体的能力。A项“影响力和美誉度都好”搭配不当,应改为“影响力大,美誉度高”。B项成分赘余,应删去“的要素”。D项“最为宝贵的一个家族的精神财富”语序不当,应为“一个家族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美术馆和长流美术馆共同举办的“江山万里——张大千艺术展”今日与观众见面。走进中国美术馆五层展厅,迎面的青绿山水画《谷口人家》前站满了凝神观看的人。..这青绿泼彩渲染的画面,墨色浑厚华滋,层次分明;章法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勾皴笔法遒劲雄健,开阖有度,令人叹为观止。在展厅右侧,一幅《江山万里图》静静地面对着来来往往的人流。“ ”,开阔的画面及其意境,向人们展示着笔墨点染间的艺术功力,也仿佛在诉说着画家眷恋故土的情怀。
3.下列选项中的“人家”与语段中加点词“人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B. 小女子已许配了人家 C. 你走了,教人家怎么办呢 D. 诗书门第,勤俭人家
4.下列选项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B.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A 本题考查理解语境中词语的含义的能力。加点的“人家”和A项的“人家”都是它的本义,即指住户。B项“人家”,指女子未来的丈夫家。C项“人家”,指“我”(有亲热和俏皮的意味)。D项“人家”,指家庭。
4.B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所填句子应能体现《江山万里图》开阔的画面及其意境。A项“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是诗人梦见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间飞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是虚写,意境和画面内容均不合。C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传达的是信心和展望。D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重在写瀑布之高,运用的是夸张手法。
二、文言文阅读(22分。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雪屋记 (明)杜琼
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声名隐然闻于郡国。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缓缓而下,一白千里,遍覆于山林大地。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几于息乎?孰知生意反寓于其中也。故冬至之节,居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阳已生于五阴之下矣。由是腊中有雪,则来春有收,人亦无疾疹之患。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圣人为屋( )居,冀免( )二者( )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今又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宁独是邪?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以屋名雪,讵不韪欤?.至若启斯屋而观夫雪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
(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2013年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 .B. 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 .C. 今又济之以雪 .
造:建造 尚:推崇
济:加上
D. 以屋名雪,讵不韪欤 韪:正确 .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圣人为屋( )居,冀免( )二者( )患而已矣 A.而 因 之 C.以 乎 之
B.则 为 所 D.且 于 所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B. 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C. 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D. 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雪屋”外覆白茅,内涂白垩,不事奢华,与古人造屋简朴实用的特点相吻合。 B. 大雪遍覆山林大地,埋没万物,看似悄无声息,但其中孕育的生机能消除灾祸。 C. 徐孟祥志行高洁,推善及人,隐居深山而相从问学者众,不求名利而声名远播。 D. 文章由屋及雪,叙写雪之寓意,以雪喻人,凸显人之品格,脉络清晰行文晓畅。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4分)
(2)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3分)
(3)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3分)
5.A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造”,到,拜访。 6.C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作者是要表达“圣人”修建房子定居,是为避免“木处而颠,土处而病”这两种情况,故第一空填“以”,表目的;第二空填“乎”,相当于“于”;第三空填“之”,助词,的。
7.D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中,“而”为转折连词,前后无须断开,排除B、C两项。“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是一个完整的比喻句,中间无须断开,排除A项。故答案选D项。
8.B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由原文“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可知不是指雪“孕育的生机能消除灾祸”,而是指雪。
9.(1)(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 (2)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3)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句中,“既”,已经;“适”,恰巧;“雨雪”,名词作动词,下雨雪;“名”,命名。(2)句中,第一个“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为”,动词,作;“征”,征求。(3)句中,“木处”和“土处”,均为状语后置;“颠”,跌落;“病”,生病。
【参考译文】
吴地有个儒生叫徐孟祥,善读书写文章,志行高洁,家住在光福山中。跟随他求学的人很多,他的名声在郡国内悄悄传播开来。缙绅士大夫在西山游玩的,一定会到他的家去拜访。徐孟祥曾经建造了几间房子,上面盖上白色的茅草,不装饰华丽的外饰,只在屋子内部用白粉涂刷,就好像一个雪屋子一样。(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范阳的卢舍人用古隶书在门户上题字,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水神下达命令,在草木枯萎凋零的日子,就是冬季来临的时候。天地积聚阴冷的气息,空气潮湿而形成雨水,气温低寒而形成雪花,缓慢地飘下,千里之地全变成白色,将山林大地全部覆盖。万物被埋在底下而无从看到,那万物的生机不是要被窒息了吗?谁料想(万物的)生机反倒寓含其中。因此冬至这个节气,处于小雪这个节令之后,大雪这个节令之前,而一阳已经产生于五阴之下了。因此腊月有雪,那么来年春天便有好收成,人们也不会有疾病缠身的困扰。这种雪,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颜色洁白而值得推崇,大概还在于它蕴含生机,能有消弭灾祸的作用吧。上古时候的人,有的住在树上,有的住在洞穴之中。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圣人修建房子定居,(只是)希望能免除这两个方面的祸患罢了,最初并没有后世那样奢华的装饰。徐孟祥读书学习古人的做法,编织茅草修建房子,不追求华美奢侈,也许他就是像古人那样的人吧。现在又加上(房子建成之时)下了雪,难道是在表彰他的高洁的操守德行吗?难道仅仅是这样?徐孟祥隐居在深山,不被世俗所重用,处境困顿、身份卑微就如同冰雪在天气严寒的冬末出现一样。至于他把善行施予别人,有成就他人的心思,却不占有成果的情形,就有如同雪有滋生万物、消弭灾祸的功用一样。把屋子命名为雪,难道不是很正确吗?至于打开屋门,就能看到屋外雪景的情形,就表现在各位作者描绘雪屋的文章之中了,我就不再多说了。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2分)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10.(1)重章叠句
(2)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章法结构和表达技巧的理解、鉴赏的能力。(1)《诗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章字数相同,内容大致相似,只有极个别字的改动。这种手法在《诗经·采薇》和《诗经·关雎》等篇目中有所体现,是考生比较熟悉的。(2)考生应首先明确“诗经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为内容,后三个为艺术手法。“比”为类比、比喻,“兴”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的内容。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来表现女子出嫁之后的完整而的生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 ,为刎颈之交。(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农人告余以春及, 。或命巾车,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垆边人似月, 。未老莫还乡, 。(韦庄《菩萨蛮(其
二)》)
11.(1)卒相与欢
(2)将有事与西畴 或棹孤舟 (3)皓腕凝霜雪 还乡须断肠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常识教育牵涉以下重大命题: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承人类社会的基本核心价值观,塑造基本社会共识;传承人类优秀思想文化学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和促进社会进步。
换言之,常识教育的命意和专业化教育不一样,后者主要措意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职业个体,乃至于螺丝钉式的现代“部件人”(工具主义个体),或为学术而学术,为科技而科技,专意在促进专业学术发展和科技进步(有时甚至可能忽略对科学技术的价值判断和伦理反思)。常识教育则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具有思考能力和道德判断的自由个体,以及随之而来的普遍的人文精神氛围和社会公共生活,抵御知识的异化、人的异化、制度的异化与社会的异化,促进社会的共同福祉。
另外,专业化教育往往着眼于知识的精深,常识教育则着眼于知识的基本、根本与全面,一为专家之学,一为通人之学。但这里的通人之学又不同于中国古代所谓的“通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通人也”的通儒硕学,或所谓的“大通人”(仍是相对于而言),这显然只能要求极少一部分人。此处所谓的通人并非意味着博闻广识,无所不通,事实上以人类有限的时间精力和智力水平而言,不可能做到“天上地下,无所不知”的地步,而在于对涉及人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基本常识的了解,尤其是涉及个体心灵生活和现代公共生活的最基本相关知识的掌握。换言之,常识教育或通识教育永远是与人类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相对而言的,是对最核心、最重要的基本常识的教育与掌握。
就此而言,常识教育或通人教育就是人的教育,旨在立人,培养基本的人,或所谓的“小通人”。专家亦必须具备“小通人”的相关常识,即先成为基本自由个体,然后才是专家和成就专家之学。“大通人”则不敢苛求所有个体,而且“大通人”亦可或亦须有一二专家之学,而有专家之成就业绩。专家之学不必苛求所有个体,“小通人”之学却须人人具备,这便只能通过教育,亦即普及的常识教育来实现。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教育素质和水平,便决定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人及其生活的整体品质和水平。常识教育水平高,则人民安居乐业,自由幸福指数高,社会稳定,国家繁荣昌盛。
12.本文以 为比照,主要从 和知识两个方面对常识教育加以辨析阐释。(4分)
13.下列关于“常识教育”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常识教育是培养自由个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共同进步的通人教育。 B. 常识教育关涉到文化传承创新、个体心灵生活和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等问题。 C. 常识教育要求掌握人类最核心和最重要的知识,是抵御知识的异化的教育。 D. 常识教育是伴随人类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普及性教育。 1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专业教育虽注重知识精深、学术发展和科技进步,但有忽略对科技的价值判断和伦理反思的可能性。
B. 通识教育把“小通人”作为培养目标,其水平与人的素质、自由幸福指数和社会文明程度息息相关。
C. 专家之学以通人之学为基础,是成为大通人的重要途径,不过只适合特定的人群,不具备普遍意义。
D. 通人之学既不同于“大通人”之学,又不同于“小通人”之学,也不同于中国古代所谓的通儒硕学。
12.专业化教育 命意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共有四段,第一段提出常识教育的命题方向,第二段将常识教育的命意和专业化教育进行对比,第三段从知识方面将常识教育和专业化教育进行对比,最后一段得出常识教育的内涵。由此可知本题的答案。
13.C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项“要求掌握人类最核心和最重要的知识”偷换概念,原文是说“常识教育……是对最核心、最重要的基本常识的教育与掌握”。
14.D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项“又不同于‘小通人’之学”错,文中有“通人教育……或所谓的‘小通人’”。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粮 食 学 群
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
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至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
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部和臀部的肥膘上颤动、晃荡。猪跟着颠簸一路哼哼唧唧,起伏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那不是一般的肥膘,那是春荒时的粮食,一家人的命根。路的一端传来奶奶的呼唤:
“猪娃子耶,回来哟!” 像是招魂,又像在呼喊着粮食。
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大米、面粉和肉食。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包袋装的食品。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嗞的一下,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向市场。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机器了粮食,也在吃粮的人和吃本身。吃饭成了工作,成了闲暇,成了友谊,成了角力场,成了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变得容易。农药又恰好可以代表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人对于食物不再怀有敬意,有的只是贪婪的占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饥饿已经远去,食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我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
小的时候,看到我的老祖父拾掇撒落的饭粒放进嘴里,一粒,两粒,缓缓地咀嚼,仿佛在从事一项极其庄严、极其神圣的事业。是啊,这是我们一生都要从事的事业。我们一生中的哪一天停了下来,生命也会随之停顿。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晚餐的情景:整个屋子只为这样一件事情而存在,油灯因为它而照耀,地球为了它从白天转到了夜晚!那时候,我们吃得最多的是红薯;那时候,我们讨厌红薯。但恰恰是这些红薯,还有少量稻米把我们喂养成人。红薯、麦子和稻米,正是它们决定了我后来的人生。后来我们看事物想问题,都带上它们的痕迹。
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到云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由此我知道,世间万事,人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稻米来称量。我知道,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
(选自《散文》,2013年第10期。有删节)
15.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4分)
16.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5分)
17.赏析文中“养猪送猪”的细节。(6分)
18.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15.①以人们日常见面最常用的问候语开篇,亲切自然。②通过对这种问候语不同态度的对比,引出粮食话题,突出其重要性。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章的艺术手法的能力。从日常生活中一句普通的问候语入手,亲切自然;后来人们觉得老土多半不愿意问与种粮之人依旧这样问形成对比,从种粮者的角度分析,指出粮食的重要性。
16.①机器切断了人与粮食之间的联系,对粮食的处理简单粗暴、毫无情感,了粮食、吃粮的人与吃本身。②化肥、激素和农药的出现,改写了季节、雨水,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食物因多而贱,人们对食物不再怀有敬意。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区间在第九、十两段,这两段首句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二是化肥与激素的运用改写了季节、雨水、生命的密码等,使人们得到食物变得简单快捷,人们对食物的态度也发生变化。
17.①“养猪送猪”的细节,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为猪搔痒梳毛、垫麻袋的动作描写,“于心不忍”的心理描写,呼唤“猪娃子”的语言描写,以及猪肥膘颤动晃荡的形象描写等,细腻逼真,生动形象。②细节具体而形象地呈现出人们参与粮食生产的完整过程及与粮食的密切联系,表现了爷爷奶奶对猪的深厚感情,与后文大机器时代人们对粮食的态度形成对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章的细节描写的能力。文章第四至八段描写了“养猪送猪”的细节,考生可抓住一些关键句来概括,如第四段“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可知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再如第四、五段爷爷奶奶喂猪时的动作、神情,表现他们对猪的疼爱、重视与不舍。养猪、送猪时的细节,完整地呈现粮食生产的全过程,以此体现人们对粮食的重视,与后文人们对粮食态度的改变作对比,开启下文。
18.①文章充满温情地叙写了农业时代粮食与人的血肉联系,并以之与大机器时代粮食
生产、消费方式进行对比,表明了粮食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和全部,表达了应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②可以从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等角度来联系现实谈自己的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章主旨的能力。本文以“粮食”为题,并在文中用大量笔墨记叙人类与粮食的关系与渊源,结尾用“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来表明粮食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密切关系,作者以此来呼唤人们珍惜粮食,重视农业文明。联系现实谈看法时可结合当前人们提倡的“光盘行动”来分析。
六、选做题(12分。每小题6分)
注意:选做题共3道小题,请任选其中道作答。 ....2..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一天,妈妈忽见阿必一脸狼狈相,鼻子上抹着一道黑。问她怎么了,她装作若无其事,只说:“我囫囵着跌下来的。”“囫囵着跌下来”,用语是幼稚的创造,意思却很明显,就是整个人从楼上滚下来了。问她跌了多远,滚下多少级楼梯,她也说不清。她那时才两岁多,还不大会说,也许当时惊魂未定,自己也不知道滚了多远。
她是个乖孩子,只两件事不乖:一是不肯洗脸,二是不肯睡觉。 ....
每当佣人端上热腾腾的洗脸水,她便觉不妙,先还慢悠悠地轻声说:“逃——逃——逃——”等妈妈拧了一把热毛巾,她两脚急促地逃跑,一迭连声喊“逃逃逃逃逃!”总被妈妈一把捉住,她哭着洗了脸。
(节选自杨绛《记杨必》)
请为上文续写一段阿必“不肯睡觉”的文字。
19.示例:我在家时专管阿必睡午觉。她表示要好,尽力做乖孩子。她乖乖地躺在摇篮里,乖乖地闭上眼,一动都不动,让我唱着催眠歌谣她睡。我把学校里学的催眠歌都唱遍了,以为
她已入睡,停止了摇和唱。她睁开眼,笑嘻嘻地“点戏”说:“再唱《喜旦娄》(Sweet and low,丁尼生诗中流行的《摇篮曲》)。”原来她一直在品评,选中了她最喜爱的歌。我火了,沉下脸说:“快点困!”阿必觉得我太凶了,乖乖地又闭上了眼。我只好耐心再唱。她往往假装睡着,过好一会儿才睁眼。
【解析】本题考查续写文段内容的能力。本题的考点与《文章写作与修改》一书联系紧密,考查的是写作的生动与形象。解题时应发挥想象与联想,注意主人公杨必的年龄特征,突出她的淘气、天真、可爱等性格特点,重视细节描写,内容紧紧围绕她如何不肯睡觉即可。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
(《礼记·曲礼上》)
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①敬起孝,说则复谏。
(《礼记·内则》)
【注】①起:更加。
简述以上两则材料内容的联系,并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20.要点提示:两则材料的内容都是子女侍奉父母的行为规范,都体现了古代的伦理道德及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第一则材料告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子女应该把对父母的尊重落实于外出道别、回家告知等细节之中,努力使父母宽怀、愉悦。在当代社会,做子女的应该更多关注、理解、尊重父母包括精神情感在内的多方面需求,并以不断完善自我来宽慰父母。
或:第二则材料告诉人们,面对父母的过失,子女不应阿顺曲从,而应该和颜悦色地坚持规劝,帮助父母改正。当今社会,人们很有必要从古人的行为规范中汲取智慧,努力构建既明是非、讲原则,又知礼节、重亲情的和谐亲子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研读的能力。从内容上看,两段文字强调的都是“孝道”,第一则材料强调作为子女,出门、回家首先要告知父母,不能让父母担心。第二则材料强调父母犯错时,作为子女应会察言观色,选择恰当时机,委婉规劝,既不违背孝道,又能改善与父母的关系。然后结合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理解即可。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人的天性中不是生香卉,便是长野草。所以要适时地给前者浇水,将后者铲除。
(弗兰西斯·培根《谈人的天性》)
你说:“不值得作什么努力:无论你怎样努力,都无法达到完善。”但是要知道,你的使命不在于达到完善,而只在于越来越近地走向完善。
(列夫·托尔斯泰《生活之路》)
两则材料都谈了个人修身实践,请比较分析它们侧重点的不同,并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认识。
21.要点提示:前者谈的是人的天性中不是产生好的东西,便是滋生坏的东西,对其中好的要培养,坏的要铲除;通过设喻,侧重修身实践方法的揭示。后者谈的是人们应积极看待个人的修身过程,只要不懈努力,必将趋于完善;通过批驳,侧重修身实践应具的态度。
第一则材料启示人们,应常怀惕厉之心,反躬自省,辨善别恶,进而付诸行动,去恶扬善,提升自我。
或:第二则材料启示人们,应树立正确人生目标,防止消极怠惰、自暴自弃,只要积极行动,并持之以恒,就可不断接近理想目标。
【解析】本题考查对哲理性材料主题解读的能力。第一则材料中,“香卉”“野草”代表着人性中的善恶,“浇水”“铲除”代表着对待善恶的态度,四个词语都为比喻义,运用的是比喻论证手法。前一则侧重于修身的标准与方法及价值观,需要对纷繁复杂的天性进行取
舍,去芜存菁。第二则,承认每个人不可能成为“完人”,但认为可以通过修养无限接近“完人”,强调的是后天的重要性。题目只要求就其中一则谈自己的理解,考生不可两则都谈。
七、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被誉为“最美乡镇干部”的某乡,在一个其他人不肯去、去了也待不到两年的地方,一干就是八年,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率领村民发奋图强,将穷乡僻壤建设成了美丽乡村。面对洒满心血与汗水的山山水水,他深有感触地说:“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22.【写作指导】
高考作文题是传播社会正能量的途径之一,这则材料传达出来的主题是:为群众用心用情办事,心有多宽,舞台便有多大。作为乡镇干部,只有静下心来,用心办事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干部只有做到情为民所系,才能造福百姓。同时也告诉我们:有追求的人生是充实的、美丽的,山之巅自别有风景,为理想而打拼、付出,这样的人生是值得的。由此看来,这则材料的写作范围非常广,如坚守理想、坚定信念、顽强意志、无私奉献、扎根土地(基层)、执政为民等都可以成为写作的角度。文章要想出彩,关键在于“接地气”,要能联系现实生活,如在当今时代涌现的最美教师、司机、医生,感动中国的人物等都可以成为写作的重要素材,可以热情礼赞他们的志行节操,歌颂真善美,鞭笞假丑恶。关注现实生活,实话实说,实事实写,是文章出彩的重要方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