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扩张计划:
20 世纪70 年代中期,伊利诺银行最高管理层就制定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信贷扩张计划,开始实施一项发展战略,想在接下来的5年里成为全美工商业的最大贷款者。
在该计划下,信贷员有权发放大额贷款,而为了赢得顾客,贷款利率往往又低于其他竞争对手。这样,该银行的贷款总额迅速膨胀,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之后对伊利诺斯银行危机的调查报告显示,从1977年到1981年的5年间,伊利诺银行的工商贷款从50亿美元增加至140 亿美元,贷款额以每年19.8%的速度增长,而同期其他美国16家最大银行的贷款增长率仅为14.7%。与此同时,伊利诺银行的利润率也高于其他竞争银行的平均数。伊利诺斯银行的在这一被延长了的蜜月期中,此发展战略似乎带来了良好的效果。在20 世纪70年代后期,伊利诺斯银行以高于平均水平的股票投资收益成为商业银行中的佼佼者,并得到了股票分析师的好评。相应的,其股票价格呈上升走势,至1979 年的5 年间,股票价格增加了一倍,此后继续上升并于1981 年6 月(异常表现)达到顶峰。
负债来源——潜在危机: 但是与其他的大银行不同,伊利诺银行并没有稳定的核心存款来源。其贷款主要由出售短期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吸收欧洲美元和工商企业及金融机构的隔夜存款来支持,部分原因是由于联邦和当地银行的监管了其设立分支网点的能力。
伊利诺斯银行的客户主要是工商企业,而它的许多同行的业务则比较多元化,包括大量零售业务。 资产运用: 一.20 世纪70 年代后期,伊利诺斯银行在自己认定擅长的能源行业努力开拓业务。
伊利诺斯银行为了加速扩展能源资产而采取的一个方法是,与拥有4.36 亿美元资产并以油气行业贷款见长的俄克拉何马州的佩恩广场银行建立工作关系 。佩恩广场银行有史以来就向极具风险的美国能源行业的勘探部门发放巨额贷款,而伊利诺斯银行通过购买一些较小银行的贷款,最终涉入高达数十亿美元的资金。 二.伊利诺斯银行通过向拉丁美洲的欠发达国家(例如墨西哥)提供贷款,也扩大了其在另一急需信贷部门拥有的资产。 市场不景气——经济周期: 在整个20 世纪70 年代,这个战略都运作良好,但是伴随着20 世纪80 年代的到来,上述两个部门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历经数年的油价上涨和产业扩张后,油价在1981 年4 月开始下跌。其后几年油价继续下跌,能源工业的财富也随之持续下行。勘探和钻井公司不可避免地首当其冲的承担了这次逆转的恶果。 经济周期对银行影响:
伊利诺斯银行的股票价格开始急剧下降,从1981 年中到1982年中,其价值跌掉了50%以上。在整个1982 年上半年,大多数分析师依旧认为伊利诺斯银行的信贷组合的不断恶化仅会威胁到银行的盈利能力,而非其偿付能力。毕竟,伊利诺斯银行是一家历史悠久且经营比较稳定的银行,也具有良好的盈利记录,且其债务评级为AAA 级。
突发事件——雪上加霜:
但是1982 年夏发生的两件事情使得评级开始转向反对伊利诺斯银行,最重要的事情是佩恩广场银行因其向下行的能源工业发放的巨额贷款而于1982 年7 月破产。
该银行的倒闭揭示了伊利诺斯银行参与佩恩广场银行贷款的程度,并凸现了由于专门从事能源相关贷款而给银行带来的损害。伊利诺斯银行被迫在1982 年的第二季度报告其具有13 亿美元的不良资产。
紧随佩恩广场银行倒闭之后,1982 年墨西哥还款违约,并由此引发了80 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
恶性循环:
伊利诺斯银行的信贷组合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场高风险。随着市场参与者越来越担心伊利诺斯银行的长期偿付能力,该银行开始觉察到其融资战略中内在的流动性压力。伊利诺斯银行发现,因为批发货币市场上的国内买方对其不再青睐而使得它在大额存单上付出了相对较高的利率。因此,该银行越来越多的通过国外欧洲美元货币市场融资来寻求出路,但要支付相对较高的利率。然而,这就压低了银行的利润率并使其更易受到在国际市场上有可能发生的任何关于其资信的传言影响。
银行采取的挽救措施及成效:
伊利诺斯银行经过一番挣扎,苦撑过1983 年,通过一次性抛售了其赢利的信用卡业务,使得财务健康状况有所好转。尽管伊利诺斯银行的股票价格有所回升,但也被证明是非常短暂的。尽管该银行与货币监理署达成一项计划来提高自身的资产负债管理、贷款管理和融资水平,但是对于阻止其在佩恩广场银行崩溃之前就建立起的贷款组合状况的不断恶化,几乎所有的努力均不奏效。由于其错误的提高利率以及欠发达国家债务违约问题的增加,伊利诺斯银行于1984 年的第一季度末宣布了其另外一笔不良贷款,市值23 亿美元。 市场预期进一步加剧危机:
1984 年春,关于伊利诺斯银行财务状况的流言蜚语大规模扩散开来。一些国际银行开始向伊利诺斯银行收取较高的融资利率。信用价差的不断扩大,使得伊利诺斯银行在5 月8 日成为新闻报道的热点,从而引发了更多的谣言。
5 月9 日, 伴随着在东京和其他国际货币市场上的该行的融资工具均出现挤兑状况,关于伊利诺斯银行陷入和可能会被接管的传闻达到高潮。 在5 月9 日之后,伊利诺斯银行数十亿美元的短期资金撤离,与19 世纪典型的银行挤兑现象有些相像。不同的是,后者是愤怒的客户排队等候在银行外面,而前者则是由欧洲美元货币市场的机构投资者以电子方式进行的。其中,大多数机构投资者并不需要撤回资金,他们只需要拒绝自动滚存其在伊利诺斯银行的短期存款。
随着财经记者开始质疑伊利诺斯银行的偿付能力,美国主要监管机构——货币监理署公开声明说,它没有任何理由来质疑伊利诺斯银行的偿付能力。监管机构的保证于事无补。
5 月11 日,为了能够实现资金偿付,伊利诺斯银行不得不从联邦储备局贴现窗口举债36 亿美元。 在这些天,16 家银行针对困窘的伊利诺斯银行联合集聚了45 亿美元的一揽
子紧急贷款,但是挤兑该银行的现象仍在继续。同时,鉴于美国其他银行对伊利诺斯银行的依赖,人们开始担心,该银行破产可能导致国外投资者对美国银行信心的丧失,继而引发系统性风险。特别是,大约2300家银行在伊利诺斯银行都有对应的存款账户,如果发生危机,百来家(具体数目不详)银行将会面临偿付能力不足。 救助:
5 月17 日,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美联储以及货币监理署宣布将保证伊利诺斯银行继续生存,而没有真的考虑它是否真的太大而不能任其破产。他们在联合新闻公报中声明的一揽子救济措施包括: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整个银行业向该行注入20 亿美元资本金; ——美联储保证提供流动性; ——在找到永久性解决方案之前,由24 家主要银行组成的财团提供53 亿美元的无担保资金。但是此举很受争议。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宣布将偿付该银行所有的储户和债权人,并将可以监控其支出的100 万美元的保险限额的规定搁置一边。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为所有没有保险的储户和债权人提供担保的举措是前所未有的,这是因为伊利诺斯银行大部分资金来源是没有保险的存款,监管机构认为除非为这些存款提供担保,否则该银行的挤兑风潮仍将继续。 这些紧急拯救措施只是权宜之计,同时监管机构也在积极寻找另一机构来接管该银行。但是伊利诺斯银行的有问题贷款以及法律方面的纠纷使得没有什么机构愿意接管。 7 月,监管机构敲定了一个颇具争议的方案,将对伊利诺斯银行实施永久性救助。在该计划实施过程中,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购买该银行约45 亿美元账面价值的不良贷款,经调整后账面价值为35 亿美元,作为对该行在美联储的35 亿美元债务的交换。这一所谓的永久性救助计划于9 月26 日开始实施。但是由于那些大部分由能源和国际航运贷款组成的受损资产组合金额庞大且极端复杂,以至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不得不要求伊利诺斯银行自己通过专门机构去管理这些贷款(在联邦保险公司的严格监督下进行)。根据长期救助计划,联邦保险公司还购买伊利诺斯银行发行的10 亿美元的优先股作为注入该行的权益资本。这样,机构就立即拥有了该行80%的股份。
通过上述方式,伊利诺斯银行除名字外基本被国有化。
后续事件 一揽子救助计划意味着该行的债权人不会有所损失,也使得人们普遍相信“大银行的破产将会引发系统性风险,监管者不会轻易让其破产”的原则重获一线生机。 但是“太大而不能破产”的原则本身就极具误导性。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购买该行的股份以后,银行股东损失了其大部分的投资价值。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执行购买该行剩余股份的期权后,银行股东其余部分的投资价值也随之丧失。(当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承担的问题贷款带来的损失达到了预设的水平时,该期权即可执行) 尽管如此,对伊利诺斯银行实施的救助计划也表明:如果监管机构太过担心大银行的破产会给银行体系带来严重后果,他们将会动用纳税人的钱来偿付没有保险的储户和债权人。在伊利诺斯银行事件发生后不久,监管机构向国会证明,美国11 家最大的银行确实因为太大而不能破产。的这种隐含担保将会使众多的美国的小规模银行极为不悦,这些小规模银行认为,“太大而不能破产”的原则实际上是对大银行提供的补贴。继之后的20 世纪80 年代储蓄机构和贷款机构惨败之后,美国银行监管机构实施的一系列改革都涉及了“太大而不能破产”原则存在的某些问题,特别是,明确了这一点:没有保险的储户承担了更多的银行破产的损失。但是,当再次面临由于大银行破产所导致的潜在系统性风险时,监管机构该如何应对的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而且这一答案显得比以往更加重要,因为自1984 年以来,主要的美国银行都通过并购急剧的扩大了规模。伊利诺斯银行的救助案例可以使监管机构从中获得许多经验教训,但是银行风险管理人员获得的经验教训应该更多。发放贷款的决定如何引起灾难,继而因为较弱的集中风险管理水平使得灾难越滚越大,并最终由于爆炸性的市场传闻和融资流动性风险使得灾难达到高峰,在这些方面,伊利诺斯银行仍然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破产原因分析:
一.负债来源不稳定或存在风险性: 20 世纪70 年代后期,许多大型的商业银行采取了相同的战略。但是因其异常的融资战略,伊利诺斯银行的信用敞口进一步加大。通常,银行通过吸引大量的零售存款来为其贷款业务融资。然而,伊利诺斯银行只有有限的零售客户,这意味着伊利诺斯开始越来越依赖批发货币市场的融资。事实上,至1981 年,伊利诺斯银行的大多数资金都来自于联邦基金[联邦基金Fed Funds Lianbang jijin指美国的商业银行存放在联邦储备银行(即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及超过准备金要求的资金。这些资金可以借给其他成员银行,以满足他们对短期准备金的需求,拆借的利率称为联邦基金利率。],以及通过在批发货币市场出售短期大额存单来融资,只有20%的资金来自于传统零售存款。该银行的融资战略意味着伊利诺斯银行的融资受到批发融资市场对其过分集中于能源工业和欠发达地区的敞口风险的解读。 二.资金运用不慎
该银行的资金来源很不稳定,同时在资金使用时却很不慎重。由于大量地向一些有问题企业发放贷款,伊利诺银行的问题贷款份额越来越大。1982年,该银行没有按时付息的贷款额(超过期90天还未付息的贷款)占总资产的4.6%,比其他大银行的该比率高一倍以上。到1983年,该银行的流动性状况进一步恶化,易变负债超过流动资产的数量约占总资产的53%。在1984年的头3个月里,伊利诺银行问题贷款的总额已达23亿美元,而净利息收入比上年同期减少了8000万美元,第一季度的银行财务报表出现了亏损。 在资金来源不稳定的情况下,把资金投向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地区的风险比较大、违约概论高。 直接原因:
遇上市场不景气是导火线,而且加上两件突发事件(佩恩广场银行倒闭,和墨西哥还款违约引起的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
归根到底,是银行的经营管理不善,资产状态不良导致流动性风险的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