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来源:宝玛科技网
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王素娟;孙肖青

【摘 要】首先介绍了秸秆还田的基本方式,然后综合阐述了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当前秸秆还田中所存在的问题,为提高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3(041)009 【总页数】2页(P4034-4035)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肥力;耕作方式 【作 者】王素娟;孙肖青

【作者单位】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00;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S127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我国有13亿的人口,粮食生产问题是我国发展中所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2012年我国的粮食总产量为58 957万t。而每年秸秆的产量与粮食产量相当,目前全国每年大约产生7亿t秸秆,这些秸秆中大约有一半弃于荒野未予利用。有些地区废弃焚烧的秸秆数量已占秸秆总量的60%[1],秸秆的废弃或焚烧,一方面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

染问题[2],另一方面造成有机质及养分资源的大量浪费。另外,焚烧秸秆还会造成土壤水分的蒸发及土壤结构的破坏,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土壤生态系统恶化,作物产量下降,这已经成为社会性热点问题。因此,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3]。 1 秸秆还田方式

秸秆还田是把不宜直接作饲料的秸秆(玉米秸秆、小麦秸秆等)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中的一种方法。常用的秸秆还田方式主要有直接还田、堆沤还田、过腹还田和焚烧还田。

1.1 直接还田 秸秆直接还田又可分为秸秆覆盖还田和翻压还田。翻压还田是在作物收获后,将作物秸秆在下茬作物播种或移栽前翻入土中。覆盖还田是将作物秸秆或残茬直接铺盖于土壤表面。随着时间的延长,秸秆逐渐腐解于土壤中,腐解后能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秸秆在覆盖情况下能够形成低温时的“高温效应”和高温时的“低温效应”双重效应,调节土壤温度,有效缓解气温激变对作物生长的伤害[4]。

1.2 堆沤还田 根据含水量的多少,秸秆堆沤还田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沤肥还田。如果水分较高,物料在淹水(或污泥、污水)条件下发酵,即沤肥。沤肥是嫌气性常温发酵,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南方较为普遍。二是堆肥还田。把秸秆堆放在地表或坑池中,并保持适量的水分,经过一定时间的堆积发酵生成腐熟的有机肥料,即堆肥。秸秆堆沤过程中,有机物的分解会释放大量的热量,沤堆温度升高,一般可达60~70℃。秸秆堆沤发酵有利于降解消除对作物有毒害作用的有机酸类、多酚类以及对植物生长有抑制作用的物质,保障了有机腐熟肥的安全使用。秸秆堆沤还田是解决我国当前有机肥短缺的主要途径,也是中低产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一项重要措施。

1.3 过腹还田 过腹还田是将秸秆作为动物饲料,利用动物将秸秆消化并形成粪便

排出还于田中,其有机质含量较高,各种养分充足。利用秸秆过腹还田对发展畜牧业、促进农作物生长、形成秸秆-饲料-牲畜-肥料-粮食的良性循环和培肥土壤都起到良好作用[4]。

1.4 焚烧还田 焚烧还田是最为传统的秸秆处理方式,主要有作为燃料燃烧和田间直接焚烧两种形式。虽然处理方便且能起到一定的肥田效果,但由于这种方式会造成空气污染和能源浪费,因此不应提倡。 2 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2.1 对土壤水热特性的影响 秸秆还田使土壤含水量提高,有利于作物抗旱。土壤矿物颗粒的最高吸水量为50%~60%,腐殖质的吸水量为400%~600%。因此,施用作物秸秆可使土壤持水量提高,且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土壤保水性增强。土壤保水能力增加,比热增大,传导热的能力增强,改善了调温性,进而改善了土壤热量状况。

2.2 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秸秆还田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它能够提高土壤的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降低土壤的容重。土壤的容重和毛管孔隙度都是反应土壤结构特性的重要指标[5]。李新举等[6]研究发现,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减少土壤容重。吴婕等[7]发现,秸秆覆盖处理后,土壤容重降低1.86%~3.73%。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后土壤的孔隙度明显增加,土壤容重降低,使得土壤疏松,通气透水条件良好,从而增加土壤养分的供给。另外,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中的氮素储量。赵鹏等研究表明,在小麦和玉米轮作情况下,考虑到农田氮素平衡,应减少氮肥施用量,施纯氮不要超过360 kg/hm2为宜[8]。大量研究表明,长期秸秆还田会增加土壤有效磷和土壤全磷的含量[9]。有研究指出,长期连续秸秆还田可显著降低土壤对外源钾素的固定,环境溶液中钾素浓度由1 000升至4 000 mg/L时,土壤固钾量也随之增加。

2.3 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连续多年秸秆还田可以不断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研究表明,连续3年秸秆还田可以使土壤有机质增加0.2%~0.4%。秸秆还田后,秸秆附近微生物大量繁殖,形成土壤微生物活动层,加速对秸秆中有机态养分的释放。洪春来等[10]的试验证明,秸秆全量还田两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原来的4.23%上升到4.38%~4.53%,而对照不还田下降了0.14%。蒋维新等[11]通过10年的试验研究发现,通过施用氮肥和秸秆还田处理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0.10%和0.19%,而施入秸秆的土壤中松结态腐殖质含量比对照高0.059%。

2.4 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秸秆还田为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碳源和氮源,促进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使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发生很大变化,提高了土壤的生物活性[5]。有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后土壤微生物的总量急剧上升,主要以细菌和放线菌为主。焚烧秸秆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非常显著,焚烧后土壤中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都大大降低。 3 秸秆还田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秸秆还田进程的不断加快、推广规模的不断扩大,秸秆还田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由于农作物秸秆还田方式的不合理,也对农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些影响。首先是秸秆还田后的灌溉问题。秸秆还田后,由于秸秆本身吸水和微生物分解吸水,会降低土壤含水量。在现有的研究背景下,还不能根据实际的秸秆还田量制定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灌溉方式,容易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再次是秸秆还田后的施肥问题。秸秆还田后,土壤前期氮肥需求量高于常规田,但后期随着秸秆在土壤中分解、转化,当季就可分解并释放部分氮素。因此,后期氮肥的投入应不断减少,生产上施氮量应控制在所栽培品种正常施肥量的下限。比如针对稻麦轮作区,小麦秸秆还田后,应防止氮肥施用过多造成水稻徒长、贪青晚熟、易倒伏等现象。高强度秸秆还田后,原有的栽培技术与生产不配套,会造成肥料的浪费,并且肥料的过度施用有可能造成农田环境恶化。

4 展望

随着低碳农业的大力推行,秸秆还田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秸秆还田要向着增效和降低成本的方向发展。此外,应加大对秸秆还田的扶持力度,切实保障地方能够将国家的落实到具体措施上,使秸秆还田技术能够有效地服务于现代农业的发展。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重点研究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秸秆还田下肥料运筹技术。以减少化肥投入、人工投入、提高产量、提高肥料利用率为目标,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营养元素肥料及其组合对作物产量、土壤肥力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二是研究秸秆还田模式下水分运筹技术。以节约水资源、提高水分利用率、提高产量为目标,探索秸秆还田模式下不同灌溉制度对作物产量、土壤性状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三是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的耕作方式配套技术。探索耕作模式对土壤环境、作物产量、动力投入等的影响,建立高效的耕作技术。 参考文献

[1]陈洪章.秸秆资源生态高值化理论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267-291.

[2]倪进.焚烧秸秆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对策[J].污染防治技术,2007,20(3):73 -75.

[3]张庆玲.水稻秸秆还田现状与分析[J].农机化研究,2008(8):223. [4]杨滨娟.秸秆还田及研究进展[J].农学学报,2012,2(5):1 -4.

[5]张晶.秸秆还田土壤中与纤维素降解相关的微生物的分子生态学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6]李新举,张志国.秸秆覆盖对土壤水分蒸发及土壤盐分的影响[J].土壤通报,1999,30(6):257 -258.

[7]吴婕,朱钟麟,郑家国,等.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J].西南农业学报,2006,19(2):192 -195.

[8]赵鹏,陈阜,马新明,等.麦玉两熟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农田氮素平衡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28(8):162 -166.

[9]孙星,刘勤,王德建,等.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土壤[J].土壤,2007,39(5):782 -786.

[10]洪春来.秸秆全量直接还田对土壤肥力及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03,29(6):627 -633.

[11]蒋维新,周广业.作物秸秆对黑垆土的培肥效果[J].甘肃农业科技,1994(4):25-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