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苏少版⼋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少版⼋年级美术(上)教案
第⼀课《⾃然意趣——中国⼭⽔画》教学⽬标
认知⽬标:通过对名家名作的欣赏,了解⼭⽔画的历史演变、风格流派,初步了解⼭⽔画常见的表现技法。
情感⽬标:通过⼭⽔画作品赏析,领略中国⼭⽔画的意境之美,体会与感受中国⼭⽔画的独特审美价值,激发学⽣对中国传统⽂化的热爱。
技能⽬标:通过赏析,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将⾃然造化与个⼈⼼性相结合,在绘画中表现⾃然之美,借⼭⽔之景抒⾃⼰之情。理解意境是⼭⽔画的灵魂。学习多⾓度欣赏⼭⽔画作品,并能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运⽤语⾔、⽂字等⽅式表达⾃⼰的感受和认识。通过赏析,培养学⽣⾃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画不是摹仿、再现或是复制⾃然,它有着博⼤的⽂化涵。教学难点:理解画家在⼭⽔画中对意境的营造。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制作教学课件,以直观、⽣动的画⾯展⽰教学容。学⽣: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教学过程与⽅法⼀、导⼊与揭题
我们到⼭⾥去旅⾏,常常会发觉⼤⾃然的伟⼤。⼭中的巨⽯,⾼耸的树⽊,峡⾕⾥奔流的⼩溪,这些景物给我们⼀种莫名的感动,使我们很想画下来。⼭⽔画的根源便来⾃我们⼼对⼭⽔的喜爱。可是,要把⾼⼭⼤河画在⼀⼩⼩的纸上,是很困难的。中国的画家们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的呢?思考:
⼭⽔画以描绘⼭⽔⾃然风景为主体,它不仅仅是对⾃然景物的描绘,在⼭⽔画中我们还会探寻到什么?中国⼭⽔画⼜为什么不称为风景画?
1. ⼤⾃然风景图⽚欣赏。2. 揭⽰课题。⼆、欣赏与⽐较
有没有同学欣赏过中国⼭⽔画?我们⼀起来赏析⼭⽔画,探寻⼭⽔画的独特之美。
今天的知识点⽐较多,我们分⼩组进⾏归纳:A组隋唐(青绿⼭⽔)、B组北宋(⽔墨⼭⽔)、C组南宋(⽔墨⼭⽔)、D组元(⽂⼈画)。三、欣赏解析
晋是中国⼭⽔画的萌芽期,⼭川树⽯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于⼭,⽔不容泛”,体现了早期⼭⽔画的特点。隋:《游春图》是我国已知存世最早的⼀幅独⽴的⼭⽔画卷,以
春游为主题,画幅虽不⼤,场⾯却开阔。辽阔的⽔⾯为远近的⼭坡所环抱,画中湖⽔融融,青⼭叠翠,⽩云缭绕,桃花绽开,⼀派春和景明,树⽊、亭台、船只等将游春的环境点缀得富有⽣活⽓息,可以感受到春⼭带给我们的⼤⾃然表情。
画中⼈物虽⼩,却描绘的很具体。或乘骑于⼭径,或泛⾈于湖上,姿态各异。画中的⼭⽤⽯青、⽯绿染出⼀⽚明媚的春⾊,展⼦虔的这种画法发展到唐代的思训,便形成了“青绿⼭⽔”,被后世誉为“唐画之祖”,成为中国⼭⽔画中⼀种独具风格的画体,有的还勾以⾦⾊,称为“⾦碧⼭⽔”。作品中⼈物与⼭⽔有了恰当的⽐例,丈⼭、尺树、⼨马、⾖⼈形象的描绘了相互之间的⽐例关系。
唐:唐朝以后,中国⼭⽔画为了强调⼭的⾼⼤挺拔,特意将⼈画得很⼩。这样,⼤⾃然的雄奇伟⼤就显现出来了。⼭⽔画有许多是画在屏风上的,⼭⽔画挂在屋,可以使坐在屋⼦⾥的⼈,有坐在⼭⽔⾥⼀样的感觉。画⾯是直⽴式的,我们称为“⽴轴”。《江帆楼阁图》⽴轴,绢本,青绿设⾊,101.9×54.7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思训是皇亲,是唐代开元初年的左武卫⼤将军,他画的⽤⼤青绿着⾊,江天浩淼,风帆溯流,画出了勃勃的⼤唐⽓象。唐代的⼭⽔画多半⽤线条勾勒,勾出⼭的轮廓。
宋:宽是北宋卓越的⼭⽔画家,他的⼭⽔画雄强浑厚,苍苍茫茫。画⾯具有重量感,线如铁条,把⼭的质感表现得极为突出,树⽊⽤墨变化,皆给⼈苍郁朴茂的感觉。
《溪⼭⾏旅图》北宋,宽,绢本墨笔,206.3×103.3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采⽤对⽐、⼤⼩、起伏、开合等艺术⼿法使⼈产⽣雄伟崇⾼之感。
⾸先映⼊眼帘的,是占据画⾯约三分之⼆,耸⽴在的主峰,右侧有深⾕瀑布,另⼀边是矮⼩的侧峰。近景冒出两块巨⼤的岩⽯,背后坡岸道路上⼀⾏⾏旅,点出画的主题。中景两座⼭丘,隔溪相对,⼭上密布阔叶与针叶⽊,叶梢露出宏伟的寺庙建筑。中景与主⼭间,被云⽓阻绝,烘托出主⼭⾼不可攀的⽓势。这座⼤⼭⽤细点的皴法来表现岩⽯的坚硬粗糙。⼭顶上密集着⼩树。⼤⼭右边有⼀道⽩⾊的瀑布,像⼀条细线,从⾼处垂直落下来。瀑布下⽅是⼀⽚茫茫的⽔⽓,隔开了后⾯的⼤⼭和前⾯的⼭丘。前⾯的⼭丘是离我们⽐较近的地⽅。⼭丘右上⽅有⼀些楼房的屋顶,被树⽊包围着。⼭丘下⽅是⼀条路。我们可以看到右边有⼀队驴⼦,正驮着货物,由⼈驱赶着前⾏。商旅所占画⾯极⼩,造成强烈的对⽐效果烘托出⼭的⾼⼤,如此雄伟壮丽的⾼⼭,如此渺⼩⾟苦的⾏旅,画中⼈前⾏不觉,观画⼈则不由喟然长叹。虽然是⼀幅⼤画,可是在描绘细致的⼈物、建筑等细节⽅⾯⼀点⼉不马虎。
北⽅多⼤⼭,崇⼭峻岭,⼀层⼜⼀层的,观赏者必须抬头仰望,因此,在画家的画中,就出现了⾮常陡直的构图。北宋的⼭⽔画经过写⽣的观察训练,对每⼀种岩⽯的质地、皴法都做了研究,对⽔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季节的变化,都仔细加以观察分析,所以有⾮凡成就。南宋时代,北⽅的领⼟被⾦⼈占据,都城迁到江南的。中国南⽅多河
流,地势⽐较低。因此,南宋的⼭⽔画就产⽣了和北宋很不⼀样的风格。因为南宋建都临安,画家接近的多是⽔乡泽国,“⽔”的主题逐渐替代了北宋的“⼭”的主题。北宋的都喜欢画⾼⼤的⼭峰。南宋的喜欢画河流,画⽔,画很秀⽓的⼭。《踏歌图》绢本,⽔墨,谈设⾊,192.5×111厘⽶,故宫博物院藏。以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宋⼭⽔画突破了北宋以来的全景式构图,对景⾊进⾏⼤胆剪裁,追求单纯与精炼。《踏歌图》是南宋画院⼭⽔画的经典之作,近景、中景、远景⼗分清晰,边⾓之景,⼤量留⽩是南宋画院⼭⽔的⼀种创新,留⽩将绘画艺术带⼊⼀个耐⼈寻味的性灵空间。就如⽩居易所⾔:此处⽆声胜有声。
《富春⼭居图》1650年被烧断,2011年(庚寅),三个庚寅年。⼀幅分隔了三百多年,每⼀个⽂⼈都念念不忘的绘画作品,终于在2011年6⽉1⽇在台北故宫合璧展出。
黄公望在富春江⼀带住了很久,对这⼀带的⼭峰、河流、房舍、树⽊都很熟悉,所以很容易画出了景物特⾊。然后他⼜把这很长的画带在⾝边,随时加以修改。这种⼒求完美的态度,使这⼀卷看来平凡的画,变成了中国美术史上最伟⼤的作品之⼀。长卷形式的绘画,是中国⼈的独创,它⾮常适合画河流两岸的风景。我们欣赏时会觉得那些⼭峰有时靠近,有时推远,有时就在眼前,有时⼜远在天边。⼭⽔画的布局和构图很困难,画家其实借鉴了电影蒙太奇的⼿法。《富春⼭居图》这画,画了三四年,且不排除花费更多时间的可能性。黄公望⼀⽣⼤部分时间都在云游。他从79岁到82岁,在富春江⼀带,
有时候⾏于中流,有时候靠船于岸。所以他跟两岸的风景时远时近,时快时慢,时时将⾃然⼭⽔融于胸中,草⽊葱茏,溪桥渔浦,⼀个七百厘⽶的长卷,绝对不是⼀个定点的风景,⽽是他⼀⽣的回忆。因为落款(庚寅年)后还继续在画,离他86岁去世还有四年的时间可以画这画。所以它是⼀个七百厘⽶的长卷。是其⼀⽣⾛来漫漫长途的回顾,“也⽆风⾬也⽆晴”,那个“回⾸向来萧瑟处”的⼼情,在这⾥流露出来的黄公望以写书法的笔法去写画,将绘画变成了观念,具有象征意义的⽂⼈画形式。元以后凡有⼭⽔画的地⽅,皆有⼦久的影响。倪瓒的画,画⾯特别⼲净,常常只是⼀段⼭坡,⼀两株细细瘦瘦的树,⼀抹淡淡的远⼭。他习惯⽤很⼲的⽑笔,在纸上擦出淡淡的墨痕。给⼈⼀种寒冷寂静的感觉。元代的⽂⼈在⼭⾥住久了,不⾷⼈间烟⽕,听见的只是风声、⽔声。
《清凉环翠图》清代,龚贤(1618~16),纸本⽔墨,30.2 厘⽶×144.2厘⽶,现藏故宫博物院。此图描绘的是清凉⼭⼀带的风光。以⼲笔作墨⾻,再以层层皴染包润之,画⾯湿润厚重。独创“积墨”画法,墨⾊浓重苍润,适于表现江南湿意浓重的⼭⽔景⾊。画家在描绘⾃然⼭⽔的同时,也为我们记录下了沧海桑⽥的变迁。通过此时此景图⽚的观察对⽐,感受画家记录的⼭⽔变迁。这幅画描绘了层峦叠嶂,丘壑纵横,林⽊深郁的⼭间书屋。画⾯⽓氛肃穆,步步⾼峻的⼭岭以“积墨法”画出,墨⾊浓重苍润,使画⾯⽓象峥嵘。“积墨法”为龚贤在总结前⼈画法的基础上独创的画法,龚贤精研此法是追求⼀种苍润的境界,他以⼲笔作墨⾻,再以层层皴染包润之,令⼭林树⽊
呈现出鲜润沉厚的墨韵,使画⾯湿润厚重之感,这种画法适于表现江南湿意浓重的⼭⽔景⾊,同时也使龚贤的绘画具有了⼀种深郁静穆的格调。
《淮扬洁秋图》清代,⽯涛(11~约1719),纸本,.3厘⽶×57.1厘⽶。描绘了古变幻莫测的风貌。全景布局⼗分别致,江流弯弯,⼀波三折,坡岸呈“之”字状萦回蜿蜒,近景中垂柳枝叶纷披,⽔⾯芦苇柔韧挺秀。画⾯给⼈雅致明洁、渺远清旷之
感。
⽯涛绘画对传统的最⼤突破在于章法,在他的作品中,布局变化多端,新疑奇妙,能给⼈⼀种强烈、新鲜的视觉冲击感。且⽯涛作画⽆固定章法,纯是“随⼼所欲⽽不逾矩”。
在皴法⽅⾯,⽯涛也是不拘⼀格的,此外,他还喜⽤各种夹叶、圆圈、三⾓形等来疏通画⾯,使画⾯蓬勃灵动,⽣机盎然,以增加变化。
这幅画运⽤了⽯涛特有的“拖泥带⽔皴”,连皴带擦,浓淡、⼲湿并⽤,描绘出湿润沃疏的质感。画中的房屋⽤粗笔,芦苇⽤细笔,形成⽣动的对⽐。此图满幅洒落的浓墨苔点,吸收采⽤了董源⼀派的皴法点⼟⽯,配合着尖笔剔出草丛,使整个画⾯萧森郁茂,苍莽幽邃,体现了⼀种豪情奔放的壮美。
《万⼭红遍》现代,可染(1907~19),纸本,84厘⽶×131厘⽶。“红遍万⼭染成林,飞流直下显⽩练。幽燕⽣紫⽓,⽽今华夏⼩康⾥。”画家⼀反平时常⽤的淡墨画法,使⽤了⼤量名贵的上等朱砂,集中突出“红⾊”。整幅画⾯⾊彩强烈醒⽬,⼜以浓厚的墨⾊为底,形成冷暖调⼦的对⽐,构成红、⽩、⿊三⾊的交响。《万⼭红遍》
是可染以诗词《沁园春?》中的名句“看万⼭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进⾏的创作。赏析此作品重在理解画家通过画作所表现的对祖国⼭河⽆限的深情。
《江⼭如此多娇》现代,傅抱⽯(1904~1965)、关⼭⽉(1912~2000)合作,纸本。傅抱⽯、关⼭⽉根据《沁园春?雪》所创作,东升,江⼭壮丽,表现了新中国的勃勃⽣机。为了表现中华的辽阔,画家运⽤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法,充分发挥中国传统绘画不受时间、空间的表现⼿法,采⽤全景图式,把⼭舞银蛇的北国风光,与郁郁葱葱的江南景⾊有机地统⼀在同⼀画⾯之中,使⼈们更深⼀层地体会到祖国江⼭的秀美。四、讨论与交流
1. 你在作品中看到了哪些景物?2. 你能通过作品“读出”怎样的意境?五、归纳与总结
中国⼭⽔画印象,青绿⼭⽔、⽔墨⼭⽔、⽂⼈画、寄情⼭⽔。中国⼭⽔画不仅仅是对⾃然景⾊的描摹,我们还读到了画家的精神诉求、⼼表⽩、⼈⽣追求,⼭⽔画是中国⼈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以⼭为德、以⽔为性的在修为意识,是画家⼼世界的流露,是画家⼈⽣态度的表达,是画家⼈⽣追求的体现。
⼭⽔画情景交融的意境,是⼈与⾃然合⼀的写照,使得⼭⽔有着⼈的表情,真可谓万⽔千⼭总是情。六、作业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