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接触网常用公式

接触网常用公式

来源:宝玛科技网
1.平均温度tp和链形悬挂无弛度温度to的计算

tmax+tmin

①tp=

2

tmax+tmin

②to弹=-5

2

tmax+tmin

③to简=-10

2

式中tp—平均温度℃(即吊弦、定位处于无偏移状态的温度);

to弹、to简—分别表示弹性链形悬挂和简单链形悬挂的无弛度温度℃;

tmax—设计最高温度℃;

tmin—设计最低温度℃;

2.当量跨距计算公式

n

∑LI3

LD=i=1

n

∑LI

√i=1

式中LD—锚段当量跨距(m);

n

∑LI3=(L13+L23+……+Ln3)—锚段中各跨距立方之和;

i=1

n

∑LI=(L1+L2+……+Ln)—锚段中各跨距之和;

i=1

3.定位肩架高度B的计算公式

B≈H+e+I(h/d+1/10)h/2

式中B—肩架高度(mm);

H—定位点处接触线高度(mm);

e—支持器有效高度(mm);

I—定位器有效长度(包括绝缘子)(mm);

d—定位点处轨距(mm);

h—定位点外轨超高(mm);

4.接触线拉出值a地的计算公式

H

a地=a-h

d

式中a地—拉出值标准时,导线垂直投影与线路中心线的距离(mm)。a地为正时导线的垂直投影应在线路的超高侧,a地为负时导线的垂直投影应在线路的低轨侧。

H—定位点接触线的高度(mm);

a—导线设计拉出值(mm);

h—外轨超高(mm);

d—轨距(mm);

5.接触线定位拉出值变化量Δamax的计算公式

Δamax=Iz-√I2z-E2max

式中Δamax—定位点拉出值的最大变化量(mm);

Iz—定位装置(受温度影响)偏转的有效长度(mm);

Emax—极限温度时定位器的最大偏移值(mm);

由上式可知E=0时Δa=0

6.定位器无偏移时拉出值a15的确定:(取平均温度tp=15℃)

a15=a±1/2Δamax

式中a—导线设计拉出值(mm);

Δamax—定位点拉出值的最大变化量(mm);

a15—定位器无偏移时(即平均温度时)的拉出值(mm)。a15与a的变化关系,主要取决于定位器在极限温度时Δamax的变化量的大小,当Δamax变化量较大时,则a15相对a值的变化较大,当Δamax变化量较小时,则a15相对a值变化量较小。但Δamax的变化量又取决于定位器在极限温度时Emax值的大小,当定位器在极限温度时偏移值较大时,则Δamax变化也较大,则a15≠a,反之偏移值较小时,则Δamax变化也较小,则a15≈a。所以确定平均温度时定位点拉出值a15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在极限温度时,拉出值不超过允许误差。除直线反定位以外,当温度高于或低于平均温度时,拉出值都将是增大。因此,调整a15时应满足下列关系为好:

即:270≤a15<300。曲线区段由于Δamax较小,a15≈a。即在调整时按a值进行。

±—由定位的型式决定,直线反定位器取“+”号,其余定位型式取“-”号。

7.定位器坡度1/X的确定:

11Δhc1

—≤—+——≤—

10XLd5

式中1/X—表示定位器在任意温度时的坡度;

Ld—定位器的长度;

Δhc—定位点在极限温度和调整温度时高度变化Δh之差,即Δhc=Δh极-Δh调;

8.吊弦间距的计算公式

L-2×4

①X0简单=

K-1

L-2×8.5

②X0弹性=

K-1

式中X0简单—简单链形悬挂吊弦间距(m);

回复

1楼

2012-07-21 19:33

举报|

宝供人

X0弹性—弹性链形悬挂吊弦间距(m);

L—跨距长度(m);

K—跨中吊弦布置的根数;

9.吊弦、定位、管偏移值计算公式

E=La(tx-tp)

式中E—偏移值(m);

L—所计算的吊弦、定位器、管距中心锚结或硬锚的距离(m);

a—线胀系数1/℃(全补偿吊弦偏移值E计算时:a=aj-ac,aj表示接触线线胀系数,ac表示承力索线胀系数);

tx—检调时温度(℃);

tp—平均温度(℃);

10.半补偿链形悬挂中心锚结线夹处导线高度Hzx的确定

Hzx=H0+Δh±f+30

式中Hzx—在任意温度时,中心锚结线夹处导线高度(mm);

H0—导线设计高度

Δh—第一吊弦点(即定位点)高度变化量

f—中心锚结辅助绳固定处接触线弛度

“±”—取决于调整时的温度,当调整温度大于无弛度温度时取“-”号,反之取“+”;

11.补偿器a、b值的计算公式

①a=amin+nLa(tx-tmin)

②b=bmin+nLa(tmax-tx)

式中a—补偿绳回头末端至定滑轮或制动部件的距离(m);

b—补偿器坠砣底面距基础(或地)面最高点的距离(m);

n—传动比,传动比为1:2时,n=2;传动比为1:3时,n=3;

amin—a的最小允许值,应为0.2m;

bmin—b的最小允许值,应为0.2m;

L—补偿器距中心锚结(或硬锚)的距离(m):

tmax—设计最高温度(℃);

tmin—设计最低温度(℃);

tx—检调时温度(℃);

a—线胀系数1/℃;

12.下锚拉线长度计算公式

L钢绞线=ßH+2×500-UT-NG

式中L钢绞线—拉线(钢绞线)下料长度(mm);

ß—计算系数,它的值由拉线与地面的夹角a确定:当∠a=450时,ß=1.414;当∠a=600时,ß=1.155;

H—支柱出土点至承锚、线锚角钢的距离(mm);

UT—表示UT楔形线夹(或调整螺栓)的长度(mm);

NG—拉线拉杆长度(mm);

13.曲线水平力PRC和PRJ的计算公式

①承力索:PRC=TCL/R

②接触线:PRJ=TJL/R

式中PRC—承力索在曲线上产生的水平力(N);

PRJ—接触线在曲线上产生的水平力(N);

TC—承力索张力(N);

TJ—接触线张力(N);

R—曲线半径(m);

L—跨距长度(m),若支柱两侧的跨距L不等时,则L=(L1+L2)/2即取支柱两侧跨距的平均值;

14.直线定位之字力P之的计算公式

P之=4Tja/L

式中P之—直线定位之字力(N);

Tj—接触线张力(N);

a—定位点拉出值(m);

L—跨距长度(m),若支柱两侧的跨距L不等时,则L=(L1+L2)/2即取支柱两侧跨距的平均值;

15.承力索弛度的测量计算公式

F=(A+C)/2-B

式中F—承力索弛度(mm);

A和C—两悬挂点承力索至轨面的高度(mm);

B—跨中承力索最低点至轨面的高度(mm);

16.空气绝缘间隙的计算公式

d=0.1+Ue/150

式中d—空气绝缘间隙(m);

Ue—接触网额定电压(kv);

17.吊弦长度计算公式

C=h-gx(L-x)/2Tc或C=h-4XFo(L-x)/L2

式中C—所求吊弦长度(m);

L—跨距长度(m);

h—悬挂点结构高度(m);

x—所求吊弦距支柱定位点的距离(m);

g—每米接触悬挂的重量(kg);

Tc—承力索的张力(kg);

Fo—接触线无弛度时承力索的弛度(m);

18.横向承力索分段长度的计算

bn=√c2h+a2n

式中bn—承力索分段长度(m);

ch—相邻两直吊弦的高度差(m);

an—横向承力索上相邻两悬挂间的水平距离(m);如a1、a2、a3…an。

19.横向承力索修正长度的计算

ΔB=16F/3L-ΔC

式中ΔB—横向承力索长度变化值(mm);

L—横向承力索在两支柱悬挂点间的水平距离(mm);

F—横向承力索的弛度(mm);

ΔC—最短吊弦长度变化值(mm);

20.外轨超**的计算公式

h=7.6V2max/R

式中h—外轨超高(mm);

Vmax—列车最大运行速度(km/h);

R—曲线半径(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