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9 、劳山道士

29 、劳山道士

来源:宝玛科技网
29 、劳山道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其著作;掌握文中一些重点词语的意义;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老师的设疑和学生的相互讨论来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通过学生复述故事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一个人只有不畏艰辛,才能取得成就。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2、难点:领悟其中的道理,弄清故事引人入胜的原因。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读过《聊斋志异》或看过电视剧《聊斋》吗?(学生举手回答)有谁愿意给大家讲述其中的一个故事?(指名学生回答) “鬼狐成性格,笑骂成文章”。《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像一幕幕诗剧,一幅幅水彩画,经常让研究中国文学的汉学家感到惊奇。它不仅是咱们中国文学的骄傲,还是世界文学当中非常有影响的作品,与《红楼梦》共同造就中国古代小说的双峰。《劳山道士》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感受它神奇梦幻的文学魅力。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 走近蒲松龄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它的作者蒲松龄(1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出身于小地主小商人家庭,在科举场中很不得意,满腹实学,屡不中举,到了71岁,才考得了贡生,得一“候选儒学训导”的虚衔。他牢骚满腹,便在聊斋写他的志异。

蒲松龄一生热衷于科举,孜孜以求出将入相,光宗耀祖,但现实却是屡试不第,备尝酸辛,一直被摈斥于仕官门外,“潦倒于荒山僻隘之乡”。但他的知名度却大得惊人,数百年来,不用说读书人中皆知他的伟名,就是目不识丁的野老村妇以及引车卖浆者流,哪个不知聊斋故事?1678年,39岁的蒲松龄再赴济南去应乡试,又一次落榜后,他怀着郁郁的心情用一年时间把自己写的400多篇小说整理完毕,定名为《聊斋志异》。 终年76岁。

《聊斋志异》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也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 2、指导学生积累生词 A、重点字的读音

行(hang) 笈(ji ) 观(guan) 稽(qi) 重(chong) 樵(qiao) 赉(lai) 给(ji) 盎(ang) 挹(yi) 箸(zhu) 霓裳(ni chang) 饯(jian)杳(yao) 谙(an) 汝(ru) 诩(xu) 逡巡(qun xun) 踣(bo) B、重点词语的理解

⑴叩而语(叩:恭敬的问) ⑵阴有归志(阴:私下里,暗地里) ⑶乃尔寂饮(乃:却)(尔:如此) ⑷其声清越(清越:清澈高扬) ⑸烈如萧管(烈:响亮) ⑹其饯我于月宫可乎(其:表希望)

⑺今阅两三月(阅:经历,经过) ⑻示谙此苦(谙:熟悉) ⑼我固谓不能作苦(固:本来) ⑽归家洁特(特:遵守戒律) ⑾俄顷,月明辉(顷:很快) ⑿乃于案上取壶酒(于:从) ⒀且嘱尽醉(且:并且) ⒁壶酒何能遍给(何:怎么) ⒂已而歌曰(已:过了一会儿) ⒃何术之求(何:什么) ⒄须眉毕见(见:通“现”,显现) ⒅门人然独来(然:通“燃”,点燃) ⒆请师之(师:拜„„为师) 3、整体感知

(1)思考: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主人公是谁?

【点拨】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叫王生的人到劳山拜师学道,由于不愿吃苦,最终学无所成,到处碰壁的故事。主人公是王生。

(2)学生自读课文,同桌之间互相订正读音及朗读节奏。 4、梳理结构

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每个段落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你认为可以分为几部分?主要线索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点拨】本文可分为三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线索如下: 三部分 主要内容 文章线索 故事的开端(1) 慕道上劳山 求师学法 (2) 过月余思归

故事的发展(3) 看奇法念息 看师演法 (4) 不堪苦辞行 教法 故事的结局(5) 抵家法失灵 演法失灵

(2)这个故事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试说说情节的曲折离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点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①情节的曲折离奇首先表现——奇思妙想的法术。在“剪纸化月”、“酒饮不尽“、“箸化嫦娥”、“移席月中”“穿墙之术”的奇思妙想上,这些超现实情节的大量运用,不仅使情节更趋复杂,而且给全文蒙上了一层神秘浪漫的色彩。 ②情节的曲折离奇还表现在——跌宕起伏的写法。不仅王生学道的整个过程几经曲折,跌宕起伏,而且局部的单个情节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一波三折,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情节变得扑朔迷离。

(3)文章最后一段写王生演法失灵,极为精彩。这样的结果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可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①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讽刺那些不劳而获、不学无术的人,其结果必然空无喜一场、自取其辱。

②具有一种隐喻意义。做任何事都应不畏艰辛,一步一个脚印,梦想不付出艰辛,不劳而获,一步登天,最终只能处处碰壁,头破血流。 (4)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点拨】一个人只有不畏艰辛,才能取得某种成就;梦想不劳而获,一味投机取巧,最终只能是竹篮打水,到处碰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