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际交往技巧2

人际交往技巧2

来源:宝玛科技网


人际交往技巧2----非言语交往技巧2009-09-19 23:34美国心理学家梅拉比安曾提出一个公式,信息的全部表达等于7%的语调+38%的声音+55%的表情。这就是说,如果把语调和表情都作为非言语交往的符号,则人际交往中信息沟通就只有38%是由言语进行的。当然,在一般交往中。我们的非言语行为很少担当起沟通信息功能,它往往起着配合、辅助和加强言语的作用,所以又可称伴随语言。完全离开了口头语言的非言语行为并不比哑语高明多少,其传播范围是有限的,也难以表达一些抽象概念。然而,一旦口头言语与非言语行为结合起来后,言语就只起了方向性和规定性作用,而非言语行为才准确地反映出话语的真正思想和感情,担当起绝大部分信息传播职能。俗语说\"一句话说得人笑,一句话说得人跳\",就是这种现象的写照。

为了能达到增进人际关系的目的,在人际交往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最主要的非言语交往技巧:

1.服饰技巧

人的服饰也起着传播信息和人际沟通的作用。索菲亚·罗兰说过:\"你的衣服往往表明你是哪一类人物,它们代表着你的个性。一个和你会面的人往往不自觉地依据你的衣着来判断你的为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曾作过一项研究,他发现一群陌生人中,初会时最具有对别人吸引力的人,尽管因素很多。但身体和风度上的魁力,如容貌、体型,服饰等,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为了有助于增进人际关系,在与人交往时,必须注意自己的服饰问:服饰要整洁美观。要与自己的身份相符,同时要照顾所在群体的习惯。

2.目光技巧

目光接触,是人际间最能传神的非言语交往,人们总是凭借别人的眼神来了解其思想感

情,并以眼神来传递思想感情。孟于说:\"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吒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索菲亚。罗兰也深有体会地说:\"我的眼晴是准确反映我灵魂的一面镜于。如果你对我十分了解,你便能从我的眼神知道我是欢乐还是悲愁,是烦恼还是平静,是厌弃还是喜爱\"。心理学家发现,在一般文化背景中,人们相互之间频频地目光对视是一种亲切的交往,但其对象大多限于情侣和亲人之间。如果一般异性敢于长时间地对视,则意味着彼此感情和关系的升级。在相互不大亲密的交往对象之间,直愣愣地盯住对方,往往是一种失礼行为,而上下打量人则更是一种轻蔑和挑衅的表示。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应尽量避免以好奇的目光打量对方或过于直露地凝视对方。在一般社交性谈话中,听讲者应看着对方,以示关注;而讲话者不宜再凝视对方的目光,除非两人的关系已密切到能以目传情,讲话者在说完最后一句话时,才将目光移向对方的眼睛,这是在表示一种询问?quot;你认为我讲得对吗?\"或者是一种希望对方接下去讲的暗示。在空间较大的社交场合中,目光交往还有一个作用,即可以通过相互对视而弥补交往距离过远的不足,从而使整个交往气氛更为融洽和亲切些。

3.体势技巧

在人际交往中,人的一举手一投足,一回眸一顾盼,都能体现特定的态度,表现特定的含义。

交往时,如果身体各部分肌肉绷得紧紧的,则可能是由于紧张、拘谨、畏惧所致;也可能是由于内心充满敌意,不准备与对方友好交往。在这种情况下,不论出于哪种因素,对方都很难与你坦率交往。反之,身体各部分肌肉都十分放松,坐立都无定姿,就显得内心十分放松、坦然、随便,是一种开放式的交往神态。但如果过于随便,比如随便在别人肩上拍拍,特别是在异性的肩上拍拍,就显得不大雅观,以致会引起对方不快。心理学家梅拉比安认为,身体的放松程度是一种传播行为:向后倾斜十度以上是极其放松,前倾约二十度,向一边倾

斜不到十度是较为自然的交往姿势;最拘谨的是肌肉紧张,姿势僵硬,这就缺乏社交风度了。人的思想感情也会在体势中反映出来:身体略微倾向于对方,表示热情和感兴趣;微微欠身,表示谦恭有礼,身体后仰,显得轻视傲慢,侧转身子,则表示厌恶和蔑视,背朝人家,表示不屑一顾,拂袖而去,则是拒人千里的表示了。这些都是我们习以为常,彼此心照不宣的交往体势。

在人际交往中,手的动作更能起到直接沟通作用:对方向你伸出手,你也伸出一只手迎上去握住它,这就表示了你的友好与交往诚意:你伸出两只手迎上去紧握它,这就表示了你的热情,如果你懒懒地握住对方的手,或者干脆手也舍不得伸出去,那就意味着你不想与他交朋友。对方伸手的姿势也有讲究。例如,伸手时把手摊得大大的人,表明了他的豁达、热情,伸手时把五指都并拢的人,表明了他的严谨、达礼;伸手时只有大拇指单独离开,其余四指全部并拢的人,表明他是一个出色的社交家,而习惯伸出两、三个指头让人握手的人,表明了他的骄傲和蔑视。当然,这些是指同性间的握手。异性间的握手往往握得不大紧,也不全掌接触,否则是鲁莽之举:男女分手时也只是稍微触碰一下对方的食指和中指,即使如此,如果感到对方在小拇指和无名指上多用了点力,那是向你表示一种眷眷之意了。再如,你向对方伸出拇指,自然是表示夸奖:反之,若伸出小指,则是贬低对方,这都是些不言自明的、不可滥用的交往符号。

4.声调技巧

心理学家发现,在人际交往中,每一信息都至少有三种意向:字面的意向、结构的意向和内涵的意向。字面的意向指所说的或所写的字、词的直接含义。结构的意向取决于交际双方所处的文化环境。例如,当一个救生员向一个溺水者叫道:\"我来救你!\"溺水者可以相信他是要拉自己出水,如果一个牧师对一个人说'我来救你!\"则听者便会明白他想帮助自己成为一个虔诚的教徒。内涵的意向则是指说话者想让他人听的到底是什么,说话者到底想用

这句话来怎样影响与听话人的关系,这通常通过其说话的声调,速度、节奏、起伏等表示出来,此亦即所谓的\"弦外之音\"。关于这一点,我国古代学者早就发现到了。如(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单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正因为这样,在人际交往中,能否恰当地运用声调,也是能否顺利交往的重要条件。一般情况下,柔和的声调表示坦率与友情:高且尖,并略有颤抖的声调表示因不满,愤怒而导致的激动,缓慢、低沉的声调则表示对对方的同情;不管说什么话,阴阳怪气的就显得冷嘲热讽;用鼻音、哼声则往往表现出傲慢、冷漠、恼怒和鄙视,自然会引起对方的不快和反感。诸如此类的声调技巧常识,在进行人际交往时,不可不注意。

5.距离技巧

所谓讲究距离技巧,即讲究人际交往中的个体空间问题。五十年代末期以来,心理学家霍尔(E.T.Hall)和索玛(R.Somme)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人都具有一个把自己圈住的心理上的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土。一旦这个气泡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或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研究者指出,人都有一种保护自己的个体空间的需要,这并非表示拒绝与他人交往,而只是想在个体空间不受侵占的情况下自然地交往。

个体空间实际上是使人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的缓冲地带,一旦受到侵占,人就会做出两种本能反应:一是觉醒反应,如手脚的许多不自然动作及眨眼的次数增加:二是阻挡反应,如挺直身子,展开两肘呈保护性姿势,避开视线接触等。觉醒反应是引起的紧张状态,阻挡反应则是一种对付情境的方式。如果实在忍无可忍,则只好退避三舍了。

环境心理学家对此作过许多实验研究,如弗希尔(Fisher)发现,当一个人单独坐在图书馆的桌旁时,如果-个陌生人坐在他对面,或隔一个椅子远坐着,或正好挨着他坐,情况是

不尽相同的。男性最不喜欢别人占据他对面的座位,他们试图在自己面前放书隔开陌生人,以避免打扰。女性最不喜欢别人坐在她旁边,她们经常在旁边的座位上故意放本书或包之类物品,以预防别人坐下。如果别人在她旁边坐下,她就会产生上述的觉醒反应和阻挡反应。如果别人离她越近,她的不自然动机就越多,心神越不安定。当靠她只有3英寸(约7-8厘束)时,也许就到了她能忍受的极限,此时,约有70%的女性会愤然拂袖而去。上述研究悦明,在人际交往中,随意闯入对方的个体空间是犯忌的,也是失礼的。在异性交往中,这种空间距离的分寸感尤为重要。在人际交往中,个体空间需要多大呢?或者说,人们之间应保持多少距离呢?除了要考虑交往对象、内容、场合、心境等因素外,在一般情况下,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的情境影响最大。

心理学家弗里德曼(J.1-Freedman)认为, \"人们越亲密、越友好,他们就站得越近:朋友比陌生人站得近。想成为朋友的人站得也很近,彼此相互吸引的异性站得也要近一些。虽然大多数人很少考虑到个人空间问题,但我们知道站得近通常是友好或有兴趣的标志。\"人类学家霍尔则详细划分了四种交往距离:

①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俗语所说的\"亲密无间\"。其近端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致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端是6-18英寸(15-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亲密距离最具排他性。在同性之间,往往限于贴心朋友。即彼此十分熟识且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者:在异性之间,一般只限于夫妻和情人之间,越于这种感情关系外的第三者插足这个空间,就会引起十分敏感的反应和冲突。正因为这样,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别人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不能随意闯入别人的这个空间。

②个人距离。这是一个稍有分寸感且较少直接身体接触的交往距离。其近端在1.5-2.5

英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远端在2.5一4.0英尺(76--122厘米)之问,已有一臂之隔,恰在身体接触之外。一般的个人交往都在这个空间之内,它有较大的开放性,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但陌生人要慎重。比如当一个人在独自思考或做什么事时,一个陌生人冒失闯入这一空间,会引起其焦虑不安。

③社交距离。这一距离已超出了亲密或熟悉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的或礼节性的正式关系。其近端正4-7英尺(1.2-2.1米),远端正7-12英尺(2.1~3.7米)。一般出现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社交距离中彼此说话响亮而自然,因而交谈的内容也较为正式和公开。当然,一些本来只宜在私下交谈的话题就不宜在社交距离中谈论。

④公众距离。在这个空间中,人际间直接交往大大减少。其近端在12-25英尺(3.7-7.6米),远端则在25英尺(7.6米)之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空间,人们彼此间可以视而不见,不予交往。了解上述交往距离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使我们有意识地选择与人交往的最佳距离:既可避免因误入别人的个体空间而惹人生厌和自讨没趣,又可避免因离对方太远而有拒人千里和装腔作势之嫌,从而有助于增进人际关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