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 黑河学刊 Apr.20 14 总第201期第4期 Heihe Journal Serial No.201 No.4 试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杨 岩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 50025) 【摘要】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价值取向发生 变化。这些变化促使职能由经济建设型转变为公共服务型。在这个背景下,公共文化建设命题应运而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 G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3036(2014)04—0035—02 物质水平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位于上层建筑的文化 出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 的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文化,是一个文明在不断传承 权益的主要途径”。而作为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一种的文化 过程中形成的精华,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来不变的灵魂内 权利,与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有着同样的重要性。我们只有 涵,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在当今多变社会中得以立足 建立一个全面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公益性公共 的强大基底。文化的重要作用使得文化建设成为国家公共 文化事业,才能及时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 建设中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的一环。文化当中,公共文化部 文化服务,满足全国人民的文化和精神需求。也只有建立 分普及最广、传播效度最大,也是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最集 这样一个广泛受益的公共文化体系,才能再最大限度上为 中的体现。本文将从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 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才可以将文化建设的雨露惠及家 性及党和国家对其的要求出发,充分陈述公共文化体系建 家户户,使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 设的途径。 最后,构建和谐文化、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有效手段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 要了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首要要 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力量来源。提高当代 充分了解公共文化建设的内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 公民的文化素质,是当代社会对新中国发展的文化诉求。 普遍的定义,是指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基本文 当今时代,文化成为凝聚国家和民族的力量源泉,文化成 化需求为目的,以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 为创新力产生的动力,总之,文化已经逐渐成为综合国力 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 竞争的重要因素,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 的制度体系。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使 质量的显著标志。所以,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已经与建设 社会多方面收益,其必要性与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新中国和谐社会密不可分。 个方面。 综上所述,只有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 首先,构建和谐社会、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 系,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充分享受文化 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 成果,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实现 化,需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把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 全国人民的团结进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向,把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提供给人民以满足人民群 二、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 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深化文化改革推 其次,维护和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有效途径是加强 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文 公共文化建设。党和国家在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指 化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对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公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扶持共建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视阈下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创新研究》 (12E02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岩(1980一),女,黑龙江伊春人,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政治教育。 ・35・ 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向性要求,可以从以 民间力量,鼓励民营文化馆、罔书馆及各类纪念馆的建立 和发展,形成公共文化产业的多元化格局,加大各类机构 的竞争压力。 (三)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意味着加强对特定地 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在正确的道路上个推进文化 改革,需要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 论体系为指导,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大众 化,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民;第二,宣扬积极向 上的生活方式和高尚文明的精神文明追求,需要在社会主 义文化建设中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前进的方向,坚持为 人民服务,坚持百家争鸣,倡导多元化,以优秀的文化作品 塑造新中国新时代公民;第三,建立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 的全面可协调发展机制,需要我们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 域、特殊群体的文化关怀。此处,以农村文化服务建设为 例,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 可忽视的一个方而,也是公共史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一是 推进农村重点1二程建设,为了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现代 文明社会的普及,我们可以推行“村村通” 1 程,实现广播 电视在中国全面覆盖,同时,对于其他一些不易通过电视 网络传播的文化产品,可以利用流动文化服务~【:程的形式 加以实现;二是扶持弱小,鉴于农村文化资源贫乏的现状, 我们需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资源投入,比如不辞辛劳 和花费,克服农村地区偏远、交通不易的难题,将科学新兴 的文化传播给广大农民群众;最后是采取长久的机制对农 统筹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务必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 下,最大化经济效益;第四,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推向世 界,同时积极吸收其他文明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部分,需 要我们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改革开放的基 本国策。 三、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 深刻参读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对文化建设的布局 和规划,我们可以在党和国家对我国公共文化建设提出的 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通过以下措施的实施来提高我国公民 的文化素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求。 (一)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村文化建设的效果进行巩固,这点我们可以采用将农村 文化建设项目纳入到当地的考核机制当中去,同时将 农村文化建设的资源投入划入财政预算当中去的措施,以 完善的考核和反馈机制来巩固和完善当前的文化建设成 果。 (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完善,开始注意到 以往束之高阁的文化建设,并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公民文化素质的提 高,以及整个社会文明的前进,我同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 的需求不断膨胀。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社会必然将产牛 更高质量的文化产龆和服务。所以,我们必须从内容和形 式上对公共文化建设进行创新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对广 大人民群众的吸引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一定程度和范同切 设,特别是针对贫穷落后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 建立起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形成完备的国家、省、 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六级结构的公共文化设 施网络,改变以往的文化设施失衡现象,就要求我们克服 农村地区的交通闭塞、发展缓慢,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大对 基层文化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 (二)加大对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力度 实创新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产舳提供和服务方式,使 得这些公共文化建设机构在广泛开展社区文化、广场文 为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力度,需要充分调 化、企业文化、节庆文化、校园文化等活动的基础上,与时 俱进,引人科技和信息时代的成果,实行信息化和网络化 建设,同时运用现代化的传播技术和手段,来满足人们kt 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f参考文献] 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设施的服务效率,将优质高效、普 遍均等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给广大人民群众。我们 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努力:一、坚持实行部分公共文化设 施向全社会的免费开放,如各城市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 馆及其他一些文化宣传和纪念类馆子;二、在社会需求多 元化的状况下,推行一些公共宣传教育设施的多元化服务 1】齐勇峰,王家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探索【MJ.北京: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机制,比如公共图书馆的总分馆制,在讲座联盟中开展立 [2】高培勇.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理念….人民I:1报,2007一 O3—28. 法决策咨询、讲座、展览等服务;三、由于部分文化制品的 地域及时空上的不可分享性,要求我们采用流动服务服务 的方式加强这类文化产品的传播,同时也意味着需要我们 完善市场化的提供机制,推广购买、集中配送、连锁服 务等公共文化产品提供方式;四 在公共文化建设中引入 【3侗晓丽,毛寿龙.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及其模式选择【J].江 苏社会科学,2008,(O1). 【4]张晓明,李【5 河.公共文化服务:理论和实践含义的探索『J】 .出版发行研究,2008,(03). 萍.文化管理学[MI.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口编辑/张玉龙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