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卷第4期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V01.36No.4 2015年4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Apr.2015 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 王丛丛‘.付春新 (1.阜阳师范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2.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阜阳 236041) 摘 要:宿舍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宿舍交往是一种人际交往,也是一种情感交换。随着社会的 发展和社交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大学生宿舍关系趋于冷漠,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一道障 碍。本研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分析当今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并提出构建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社会交换;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223—02 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宿舍人际关系是其中较特殊的 (一)大学生普遍认识到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一种,也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基础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据 从调查数据及个案访谈来看,当代大学生普遍认识到 统计,大学生呆在宿舍里的时间占整个课余时间的80%以 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渴望拥有和谐融洽的宿舍人际 上,宿舍已成为大学生学习、交往、娱乐、休息的主要场所[1】。 关系、温馨舒适的宿舍人文环境。在与学生交谈中发现,学 因此,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的 生们普遍认为在大学期间要学会如何与人交往,而宿舍相 身心健康发展,还对构建和谐校园、维护校园稳定具有重要 处是大学人际交往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在和室友相处过程 意义。宿舍人际关系作为大学生人际关系中较特殊的一种, 中,彼此相互帮助、互相扶持,对每个人都在产生着潜移默 其实质是一种交换行为,具体表现在室友间彼此的情感交 化的影响。由此可见,大学生认识到了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 换和物质交换等方面。社会交换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霍曼 性。 斯提出,主要代表人物有布劳、埃默森等。霍曼斯认为,社会 (二)大学生能够采取积极的方式处理宿舍人际关系 行为是一种“至少在两人之间发生的、或多或少要获得报酬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总体上,换位思考、冷静下来 或付出成本的、有形或无形的交换活动”,并据此提出了成功 委婉告诉对方是大学生最常用的应对方式,他们宁可沉默、 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理性命题、剥夺一满足命题、攻 跟身边的人诉苦或者宽恕对方,也很少采取大哭、向辅导员 击—赞同命题陶。布劳的理论以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为基础, 和宿舍管理员求助的方式It]。因此,大学生在应对宿舍人际 提出交换不仅存在于市场关系中,也存在于类似爱情、友谊 关系上总体来说是积极的。但也有部分同学选择了“沉默” 等亲密形式出现的社会关系中。布劳提出了理性原理、互惠 和“回避”等中性却被动的应对方式。这些方式尽管能够暂 原理、公正原理等交换原理。本研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 时避免矛盾发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宿舍成员之间积累 角,拟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及构建和谐宿舍人际关 的摩擦和矛盾可能会越来越深,如不及时进行调适,很有可 系的对策进行探讨。 能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一、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分析 (三)当代大学生个性化突出,宿舍人际关系影响因素 交换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即两方或两方以上 呈多元化 的人在遵循各类规则的前提下相互换取他人所拥有的各种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谢宏忠认为,高校学生之间 形式的“所有物”131。交换是人类活动的基本行为,大学生宿 关系的变化显示出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社会契约,更有维 舍相处和交往是一种无形的交换行为,其中包括物质交换 权意识[51。总结造成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紧张和矛盾的原 和情感交换。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持续推进,当 因,主要有价值观差异、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良人 代大学生们虽更加富有创新精神但心理脆弱,意识增 格特征等方面。有人喜欢深夜上网、聊天,影响别人睡觉;有 强但对父母依赖加重,注重维权但功利性更加明显,这一群 人擅用他人物品;有入睡得太晚,有人起得太早;有室友在 体的诸多特性影响了宿舍人际关系和谐。另外,现代社交新 暗中是学习上的竞争对象;有的同学奉行个人主义,自私自 媒体的广泛应用也在促使着大学室友成为最亲密的陌生 利、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由此可见,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因 人。 素是多方面的。 通过对安徽省多所高校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调查结果 (四)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阶段性 的总结分析,认为当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呈现如下特点: 特征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问题的实证研究” ̄K2012B371) 一223—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大一入 学时,很多同学没有过住宿经历,对于集体生活充满了强烈 的好奇和新鲜感。同时为了减少对父母和亲人的思念,新生 往往会把心思都转移到宿舍和室友的身上,渴望在新的环 境中重新找到家的温暖。此外,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同学和 老师,新生往往都会尽力表现出自己完美的一面,克制自 己,实现与室友融洽相处。到了大二,经过一年的相处,室友 彼此之间更加熟悉,每个人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人格特 征等会逐渐展现出来。在共同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由于彼此 的差异性凸显,难免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从而影响宿舍人际 关系和谐发展。霍曼斯认为,在同一地理环境中生活的人。 培养出共同的信仰、传统及友谊,使得人们彼此行为之间会 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相互接受即认同,导致社会肯定嘲。在大 三阶段,宿舍同学经过两年的融合,彼此相互影响和同化, 差异不断减少。另一方面,经过两年的大学生活,每个人都 形成了自己固定的交往圈,大多数同学将注意力从专注于 宿舍相处转向了更加广泛的校园人际交往。同时。进入大三 后,多数同学都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发展问题,将精力和时 间更多的投入到学习和考证上。加上此阶段大学生的心理 趋向成熟,宿舍人际关得到缓和。大四阶段,面对即将到来 的毕业,同学们会骤然感到四年相处的短暂,倍加珍惜与大 学室友共同生活的最后一段时光,宿舍人际关系的质量会 大幅提高。 二、构建和谐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对策 和谐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不是宿舍成员单方面的努 力可以实现的,它需要多管齐下,从学校教育、辅导员引导 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来构建宿舍人际关系。 (一)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紧张的根源在于学生的个性化差 异,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其重视宿舍人 际关系。学校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有组织、有目的定期开 展大学生宿舍有关活动,鼓励宿舍学生积极参与,促使大学 生宿舍人际关系向更主动、更积极方向发展。学校可以开展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大学生寝室文化节”活动,促进宿舍 成员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增进友谊,提高宿舍成员的凝聚 力。此外,加强和规范宿舍管理,通过建立“宿舍公约”引导 同学们营造文明宿舍环境、和谐人文环境,增强宿舍区的教 育功能。 (二)注重发挥辅导员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大 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构建和谐大学 生宿舍人际关系上,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经常关心同学们的生活和心 理诉求,及时发现并帮助宿舍成员解决问题,力求将宿舍矛 盾和冲突化解在萌芽阶段,避免矛盾积累与恶化。同时,充 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宿舍长的作用,做好“大学生宿舍晴雨 表”,有情况及时向辅导员反映。鼓励宿舍积极开展活动,营 造良好的宿舍氛围。 (三)建立有效的宿舍成员沟通机制。增强彼此信任度 布劳认为:“社会交往是一种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 自愿活动。社会交往虽然期待回报,但事先不能够确定回报 的内容,因此需要某种程度的信任。只有在相互信任的基础 上,才能维持某种稳定的交换模式。”【6J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 是社会交往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是建立 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的自愿活动。因此,在大学生宿舍交往 中,要建立有效的宿舍成员沟通机制和渠道,增加彼此的交 流和沟通,增加感情投入,在交往中不断增强相互信任,在 此前提下形成的和谐宿舍关系,增强宿舍成员的归属感和 安全感。 (四)引导大学生宿舍成员积极参与 和谐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构建需要从一点一滴做 起,需要宿舍成员的积极参与。首先,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大学生要深刻认 识到只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不断提 升自我,才能建立起融洽的宿舍人际关系。其次,保持舒适 安静的居住环境,宿舍成员要共同遵守学校规定的宿舍作 息时间,要按照学校有关要求规范个人行为,共同创造舒适 安静的宿舍居住环境。再次,学会换位思考。掌握人际交往 技巧。在宿舍相处过程中要学会换位思考,“金无足赤,人无 完人”,凡事要将心比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同时还要学 习和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同样的目的,不同的表达方式,往 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最后,宿舍成员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加强对室友的了解,做到团结互助,和睦相处。 三、结语 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来看,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中 的交换行为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交换理论在较大程度上诠 释了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新走向,也必然为当代大学生宿 舍人际关系的构建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改变大学室友成 为最亲密陌生人的现状,构建和谐宿舍关系,需要多方合 作,共同参与。和谐融洽的宿舍关系将会增强大学生归属 感,促进校园稳定,最终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连海,钱兰英.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调查问卷初步 编制及心理测量学检验川.精神医学杂志,2007,20(1):27— 29. [2]蔡循光.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3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 -Ⅱ】.理论观察,2008,51(3):52—53. [3]朱国宏.经济社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付春新,李清贤.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调查研究——以 安徽16所高校为例U1.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54(4):100. [5]陈竹.大学寝室室友为何成最亲密陌生人 .中国青年 报.2014—3—25. [6]Car1.Rogers.罗杰斯著作精粹【M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6.126. [7]贾增春.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