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 大众商务 Popular Business No.10,2009 (总第106期) (Cumulatively,NO.106) 关于内隐自尊研究的新概述 徐晓芳 (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作为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的一部分内隐自尊是指人们在对与自我相关或自我分离的客体进行评价时的一种态度表现而这种态度无法通过 内省的方式被识别。本文简要介绍内隐自尊研究的基本内容,介绍目前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对个体心理行为的交叉影响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在内隐自 尊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内隐自尊,自尊;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9—8283(2009)10—0295—02 1内隐自尊的提出 在心理学领域,自尊的研究可谓历史悠久内隐自尊的提出既是近几 十年来内隐认知研究、尤其是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 自尊研究不断深入的必然结果。内隐自尊实际上是针对主体自我的一 种态度,由于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不断重视和研究成果的不断出现使得 3内隐自尊研究的新进展以及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3.1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相关研究 当前西方自尊研究领域出现两种自尊结构的假设,认为内隐自尊和 外显自尊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结构,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能否 被意识到。 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相互的结构,因此有可能以不同的方式 对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影响。但是二者又交互影响,共同对人 近几年内隐自尊问题在社会认知的研究中受到关注。1995年,Green— wald与Banaji发表了《内隐社会认知:态度、自尊与刻板印象》一文,正 式提出了内隐自尊(Implicit self—esteem)的概念[ ,认为内隐自尊是人 们在对与自我相关或自我无关的客体进行评价时的一种态度表现,而这 种态度是无法通过内省的方式被意识到的。内隐自尊的提出使人们对 自尊的理解由意识层面深入到无意识层面_2 J。 的行为、心理产生影响。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结构性分离观点受到诸 多研究的支持。我国学者的实验研究也支持了内隐自尊是于外显 自尊而存在的观点。耿晓伟和郑全全l3 J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中 国文化背景下个体自尊是二维结构,包括内隐和外显两种成分。 3.2内隐自尊的稳定性研究 概括起来,这些研究主要涉及内隐自尊的性质、内隐自尊与外显自 尊的关系、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内隐自尊与其它社会认知结构 的关系等诸多方面。 内隐自尊是一种自我态度效应。一般而言,态度一经形成就具有相 对的稳定性,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内隐自尊并不稳定。Koole等人发现, 个体对名字中的字母偏差在四周内是稳定的,当被试受到一种下意识的 方式反应时,这种偏差则被抑制。这表明,内隐自尊的稳定性与个体的 认知资源及动机密切相关。内隐自尊的稳定性受到情绪体验的影响,蔡 华俭对成败操纵的实验结果表明:不论是接受成功反馈还是失败反馈, 被试的内隐自尊水平都显著地低于操纵前l4 J。这说明,内隐自尊易受 到即时的关于自我的情绪体验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当个体兴奋水平、 情绪唤醒水平较高,动机较为强烈时,内隐自尊的作用将受到抑制。 3.3内隐自尊对自我妨碍的影响 2内隐自尊的研究范式 对内隐自尊多采用间接测量的方式加以考察,主要有下列几种测量 方法: 2.1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测验) IAT是通过以反应时为指标的一种分类任务来间接测量两个概念 之间的距离.继而对个体的内隐自尊进行测量。这种分类任务的基本过 程是呈现四种刺激词,包括两类概念词和两类属性词。概念词包括 “我”类词(self,如“我的”,“我们”等)和“他人”类词(如“她”,他们” 等),属性词包括积极属性词(如“健康”,“和平”等)和消极属性词(如 “失败”,“仇恨”等)。 2.2句子完成测验 有证据表明,大多数人都会尽力维护自尊,以保持自我概念的完整 性.人们会采取多种形式的自我提高。如当担心自已没有能力完成某项 任务时,人们可能采取自我妨碍(self—handicapping)行为。自我妨碍指 在表现情境中.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而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 先呈现与个人有关的描述(如“我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要求被试 做出符合性判断,作为自我认同的启动条件,然后要求被试进行残词补 取的任何能够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行为和选择。自尊是失败感 的晴雨表,能够引发自我妨碍,当自尊受到威胁时,个体就接到了退缩的 信号。 3.4内隐自尊与抑郁 全。高内隐自尊的个体比低内隐自尊的个体更倾向于填成正向词而非 其他词。 2.3启动测验 负性的自我评价是抑郁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天生的对自我的积 极评价的倾向而内化成内隐自尊,是有利于个体对周围环境的适应的。 由于内隐自尊是自动激活个体对自身评价的倾向,因此内隐自尊的高低 对个体负性评价存在的非常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自尊和抑郁之间存 在负相关。但是在蔡华俭 ]对抑郁症状个体研究中发现,自尊并不单 独对抑郁产生影响作用,而是与外显自尊共同作用的。处于抑郁的个体 和正常个体其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水平有着不同的组合。正常个体的 外显自尊水平高于内隐自尊水平,而处于抑郁状态的个体外显自尊水平 先呈现一个与自我有关的词(如“我…‘、自己”等)给被试,作为启动 词.然后要求被试判断接着呈现的目标词为正向词还是负向词,并记录 被试的反应时。内隐自尊即为负向词的平均反应时间减去正向词的平 均反应时间。这是基于高内隐自尊的个体对正向词的判断应该比对负 向词的判断有更大的启动效应的假设,因为正向词的判断受到了促进, 而负向词的判断受到了抑制。 2.4自我统觉测验 要求被试对1O个不同的人脸图片作“偏好程度”和“与自己相似程 度”的排序,将二者的相关系数作为内隐自尊的指标。这是基于高内隐 则有低于内隐自尊水平的倾向。 4小结内隐自尊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自尊作为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学术界受到不重视,对 自尊的个体应在两种排序上存在高相关的假设。 作者简介:徐晓芳(1985一)女,河南鹤壁人,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应用心理学硕士 其的研究也不断获得进步,特别是内隐自尊对个体的影响方面,在研究 方法和研究结果上都有突破。但是在以下几个问题上,还存在着很大的 争议。 4.1有关内隐自尊的稳定性 和外显自尊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联系。二者在自尊中分别处于什么样 的地位和维度,都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蔡华检.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 杂志,2003,17(5),(331—332). 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蕴涵这样一种观点:内隐心理结构的形成过程较 为缓慢,需要通过大量学习和经验积累方可形成,与外显态度相比,内隐 态度非常稳定且难以改变,个体的意识性努力难以抑制和超越个体的内 [2]张震.国外有关内隐自尊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 (11)5:551~554. 隐心理结构,甚至会加强其自动化提取。由此可见,内隐自尊比外显自 尊有更为稳定的建构。 4.2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结构 [3]耿晓伟、郑全全,中国文化中自尊结构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J].心理科学,2005(2). 尊的影响[Jj.心理科学,2003(3). . [4]蔡华俭、杨治良.内隐自尊的稳定性——成败操纵对内隐自 目前学术界一致公认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分属于不同的结构。蔡 华俭[ ]的实验研究也指出,内隐测量和外显测量间显示出较高的区分 效度,这预示着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两个不同的结构。因此内隐自尊 (上接第281页)张治栋等(2007)认为模块的深化完善充满着模块化发 展与系统控制悖论、模块化无量纲设计与制造过程模块化悖论以及知识 或某个行业中的模块化。特别是,处于发展探索时期的经济学模块化研 究与相对成熟的工学模块化研究各成体系,前者既不能及时为后者提供 模块化与物理模块化悖论。闰星宇等(2007)认为,应根据技术性能和消 费需求的差距来选择采用采用一体化还是模块化:在产品性能尚不够好 的时候采用一体化,在性能好过头的时候采用模块化,二者交替使用。 经济学上的建议和指引,后者详实的数据资料也很难背前者采用和借 鉴。这使得国内对于模块化理论的研究徘徊在概念阶段,实践操作性不 强。 2模块化理论的应用 国内一些学者还致力将模块化应用于对具体行业:陈向东(2004)以 航空制造企业为例,分析了模块化方法的适用形式和局限性,指出模块 化方法仅适用于允许“适度失控”的产品。孙晓峰(2005)以计算机产业 针对当前的研究,模块化理论研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重视 模块化理论的方应用,并考虑其因素。模块化是系统的分解与 集成,可以使复杂的系统问题简单化、僵化的系统灵活化、耗时的工期高 效化、集中的决策分散化。但同时,模块化的应用还有诸多因素,如 为例论述了模块化生产方式的产生及其特点。纪雪洪(2004)等研究了 模块化对Pc行业的影响。认为PC供应链管理师建立在模块化基础上的 供应链整合,延迟策略与全球物流模式体现了Pc供应链整合的特点。 白雪洁(2005)则以汽车产业为例分析了模块化在技术创新、推进生产组 织变革方面的作用。 技术发展轨迹、系统可分性等。因此,我们应当谨慎地对待模块化潮流, 避免盲目模块化。其次,重视模块化系统中知识的交流。在主流的模块 化理论中,更多强调的是模块化中的信息获取(隐藏信息和可见信息)。 然而,在模块化系统运行时,设计规则的制定真正考验的是设计者对整 个系统的信息的掌握和整合知识的运用。因此,在模块化运用中,知识 的不断更新和积累是不容忽视的。最后,加强经济学模块化与工学模块 化研究的联系。模块化本身源自生产技术的变迁,工学中模块化的应用 一模块化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块化对企业边界的研究 上:罗珉(2005)认为业务、能力要素和组织结构的模块化是大型企业组 织的变革关键。余东华(2005)等指出价值模块的解构、整合和重建,形 成了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模块化价值链,并拓展成企业价值网络,推 动企业边界的渗透和融合,导致企业有形边界与无形边界的分离。胡晓 鹏(2006)在经济学理论和模块化理论融合的基础上,探究企业模块化的 形成机理,企业模块化的最佳边界,以及企业模块化后的影响。曹江涛 (2006)等人通过建立企业模块化的数理模型,认为企业边界变动的实质 直都早于且成熟于经济学的研究。这两者虽然在时间上有先后.但在 实际操作和研究中,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工学模块化为经济学模块化提 供了具体的生产数据资料,后者也可反过来指导前者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Langlois,R.N.and Robeason P.(1992).Networks and innovation in a modular system:Lessons. 是围绕企业核心能力模块的变化。侯若石(2006)等人从交易成本的角 度分析,认为产品模块化程度的提高削弱了资产专用性程度,改变了“资 产专用性决定企业边界”的命题,对大型企业重组、改革有实践意义。 [2]form Microcomputer and stereo components industries.Research Po1. icy,21(4). 3模块化理论述评 通过以上综述我们可以看到,模块化的研究还缺少系统的、权威的 理论体系。国外专门论述模块化的代表性经济著作,如《模块化时代:新 产业结构的本质》、《设计规则:模块化的力量》,其讨论并不全面。前者 是一本会议论文集,虽然每章都有一个论述主题,但总体结构仍不严密。 后者则是以计算机行业为例,重在探讨模块化产生的实物期权,有较强 的局限性。目前国内全面地阐述模块化理论的专著寥寥无几,童时中的 [3]Carliss Y.Baldwin,Kim B.Clark.模块时代的管理[J],《哈佛商 业评论》1997. [4]卡丽斯.鲍德温,金.k克拉克。设计规则:模块化的力量[M]. 中信出版社.2006:XVI. [5]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6]青木昌彦、安藤晴彦编著.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 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 《模块化原理、设计方法及应用》更多地描述了模块化的实际操作以及强 调模块化的思维方法在管理领域的应用。国内模块化理论的经济学类 专著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都是局限于模块化的某个方面, [7]童时中.模块化原理设计方法及应用[M].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