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位置》课标解读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位置》课标解读

来源:宝玛科技网


《位置》课标解读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 “在具体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限于正整数)表示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

二、课标解读

《位置》属于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板块的课程内容,在新教材中由六年级上册移至五年级上册。学生在本单元要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以及如何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传播丰富的数学文化。

下面就围绕“空间观念”“数学思想”及“数学文化”等课标内容,结合“位置”单元的教学,进行简要解析。

(一)“空间观念”的解读及教学实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以下四个方面对空间观念进行描述:空间观念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

1 - -

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而本单元的教学侧重在“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实施上。

“空间观念”是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的几何知识体验出发,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学生在学习这个单元前,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描述物体位置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在一年级的《位置》单元,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这几个方位,并能描述简单的位置关系;在三年级下册的《位置和方向(一)》单元,学生会辨认八个方向等。这些学习和生活经验是学习这个单元的基础。因此,对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在教学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在体验、操作中渗透数学思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课程的总目标中指出:“学会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将数学思想同具体的数学知识剥离开来,单纯地讲数学思想,是空洞、抽象的,也是没有价值的。因此,在进行具体知识的教学时,要将思想方法渗透其中,让学生在理解和运用具体的数学知识的同时,领悟和使用相关的数学思想。

基于此,在“位置”单元的教学中,主要渗透 “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对应”的数学思想。

如何用数描述形,如何用形反映数?是“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体现。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情境链引出问题串,在引导学生从数的角度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的同时,感受数的顺序以及数对与物体位置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渗透“数形结合”和“对应”的数

2 - -

学思想。让学生在体验、探索、交流等活动中建立数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又感悟到数学思想,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传播丰富的数学文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数学课程中,除了数学知识本身所渗透的历史成分以外,还选择介绍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数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也反映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促进作用,所以具有历史文化的借鉴价值。基于此,在“位置”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法国数学家笛卡尔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发明做出的贡献,以此拓展学生的视野,传播数学文化。

3 -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