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人教版2021年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知识点

部编人教版2021年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知识点

来源:宝玛科技网


部编人教版2021年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知识点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阅读短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尝与诸小儿游(_________)A.经常 B.曾经 C.尝试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_______)A.曲折的树枝 B.折取树枝 C.压弯树枝 [2]面对多子的李树,其他小朋友都争着去采摘,王戎却无动于衷的原因是:___________ 。

[3]王戎说“此必苦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面对同一件事,王戎的表现和其他小朋友很不同,而且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这充分说明王戎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人。

2. 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嚢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孙敬悬梁

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①不休。及至②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③。后为当世大儒④。

(注释)①夕:晚上。②及至:到了。③屋梁:房梁。④儒:有学问的读书人。

[1]用组词法解释下列加点字。

好学(______) 晨夕不休(______) 悬屋梁(______) [2]仔细阅读两篇文章,填写下面思维导图。

[3]请从两篇文章中各找出一个表示“珍惜时间”的词语,用“______”画出来。

1 / 7

[4]有同学说:“现在科技发达了,生活好了,囊萤夜读、孙敬悬梁这类的故事不会发生了,再讲这类故事不合时宜。”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小古文《女娲补天》,完成练习。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làn )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zhuān)民,鸷(zhì)鸟攫(jué)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1]根据意思找出小古文中的相关词语。

(___________):善良的人民。 (___________):凶猛的禽鸟。

(___________):生活在海中的巨龟。 (___________):地有所陷坏,不能遍载万物。

[2]课文第一小节中与小古文中“火爁(làn )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意思一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能概括课文3、4小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读句子,按要求完成练习。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1]此句中“尝”的意思是( ) A.尝试 B.曾经

[2]请在此句中用“/”标出朗读停顿。

[3]《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通过本学期开展的历史人物故事会,你还了解的历史人物故事有《______》《______》。

5.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阮裕焚车

阮光禄①在剡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注释] ①阮(ruǎn)光禄:即阮裕,他曾做过金紫光禄大夫,所以人们称他为阮光禄。②剡(shàn):地名,在今浙江嵊州。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阮后闻之:___________ 遂焚之: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借者无不皆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欲借而不敢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表现了阮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6. 阅读与理解。

已死的母熊

猎人入山,以击母熊。中要害,端坐不倒。近视之,熊死,足抱巨石,石下溪中有小熊三,戏于水。所以死而不倒者,正恐石落伤其子也。猎人感

2 / 7

动,遂终身不复猎。

(注释)①选自《护生画集》。②以;用,使用。③视:看。④遂;就,于是。⑤复;语,又。

[1]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猎人入山,以击母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下溪中有小熊三,戏于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省略的人物。 例:(猎人)中(母熊)要害

(1)(__________)端坐不倒 (2)(__________)近视之 (3)(__________)戏于水 (4)(__________)死而不倒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母熊之所以抱着巨石死而不倒,是因为怕石头落下伤了自己的孩子 B. 猎人终身不打猎,是因为他被母熊那伟大的母爱感动了。

C. 因为母熊的三个孩子正在石头下的水中嬉戏,所以它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猎人的子弹

[4]给故事换个题目,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母爱的姿势 B. 端坐不倒的母熊 C. 猎人入山

[5]展开想象,写写母熊被击中的瞬间,它的神态和心里想法分别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课内阅读。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解释下列词语。

曰:_____故:_____ 溺:_____为:_____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故事中人物的精神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课内阅读。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文中加点字“之”的意思是( )。 A.老媪 B.用铁杵磨针这件事 C.没有实际意义

[2]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本文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老媪。

B.这个故事发生在象耳山下的一条小溪边。

C.李白受到了用铁杵磨针的老妇人的启发,完成了学业。

[4]能够概括本文中心的四字词语是____________,本文带给你的启示:

3 /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根据文言文的内容写出加点字的意思。

(1)传:_________________ (2)弃:_________________ (3)意:_________________ (4)还:_________________ [2]请把画“ ”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这篇文言文给我们的启示,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铁棒磨成针得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呀,我们不能做这么愚蠢的事 B.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再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C.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10. 阅读理解。

李广射虎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zhòng)石没(mò)镞(zú)。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注释)①本文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是西汉名将,力大无穷,擅长射箭,作战英勇,令敌人闻风丧胆,世人称之为“飞将军”。②镞:箭头。③更:再,又。④居:居住。⑤尝:曾经。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广亦竟射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写了李广三次射虎,第一次是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是

______________;第三次是在右北平射虎时被老虎所伤,但最后仍射死了老虎。其中第______次写得最详细,这件事突出了李广__________的特点。 [3]下列对李广再射时“终不能复入石”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广“中石没镞”只是一时侥幸

B.第一次射石时李广以为是老虎,特别紧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C.李广的箭术发挥不稳定 D.李广后来射的石头太坚硬

[4]下列写李广的诗句中与本文所描述的情景无关的一项是( )。 A.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B.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C.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D.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5]结合短文内容,用一句话来赞美李广将军。

4 /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文言文阅读。

凿壁偷光①

匡(kuàng)街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dāi)③ , 衡乃穿壁④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注释:①本文选自《西京杂记》,②区街:西汉经学家。③速: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④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

[1]下列说法只有2项是正确的,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A.读“匡衡勤学而无烛”时可以这样停顿:“匡衡/勤学/而/无烛”。 B.匡衡偷邻居家的蜡烛来照着读书。 C.这是《西京杂记》中的一个故事。 D.匡衡穿过墙壁到邻居家看书。

[2]匡衡是一个________的人,我还知道跟他一样的古人是________。

12. 课内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词语

尝:_______________ 竞走: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主要讲了王戎在其他孩子争着去摘路边的李子时不为所动,并推断李子必苦的故事。

B.读文言文,要注意音节的变化,适当停顿。“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儿竞走/取之,唯/成不动”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划分无误。

C.看到路边李树果实累累,诸小儿“竞走取之”,而王戎“不动”,两相对比并结合王戎的回答可以看出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 [3]王戎为什么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1)画线诗句是说诗人因感伤时事,牵挂亲人,所以见_______而落泪(或曰泪溅于花),闻_______也感到心惊。

(2)带点一句中,“家书”是指__________,“家书抵万金”采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出了将士们对家乡亲人的__________。

14. 阅读《铁杵成针》,回答问题。

5 / 7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李白小时候的读书态度任何?(用短文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在路过一条小溪的时候,遇见了谁?她在干什么?(用短文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了解情况后,反应如何?做出了怎样的举动?(用短文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①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③。 (注释)①太祖:即曹操,曹冲的父亲。 ②校(jiào):通“较”,比较。 ③施行焉:按这办法做了。 [1]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曹操想称大象的重量,大臣们的表现是:_________,曹冲称象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

[2]曹冲与王戎的相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一读,回答问题。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1)诸儿竞走取之(________) (2)人问之(________) (3)取之,信然(________)

[2]文章开头交代“王戎七岁”有( )作用。 A. 王戎骄傲自大,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B. 暗示王戎年幼,间接写出了他的聪慧 C. 夸赞、欣赏王戎人为人 [3]翻译句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信然”一词看,旁人对王戎所述理由抱有怎样的态度?( ) A. 信服 B. 征服 C. 服从

16. 课内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

6 / 7

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写出下列句子的大致意思。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译:_________________ (2)取之,信然。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重点段落品析。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最后一句“取之,信然”的“信”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问之”,别人问王戎的是什么问题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这篇文言文加个合适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课内阅读。

胤恭勤不倦,________________。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____________焉。

[1]这篇文章的题目是《__________》。 [2]按原文内容填空。 [3]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胤恭勤不倦。(______) (2)家贫不常得油。(______)

[4]文中车胤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质。

[5]写出两个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

7 /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