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重点达标名校2024届中考化学四模试卷含解析

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重点达标名校2024届中考化学四模试卷含解析

来源:宝玛科技网
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重点达标名校2024届中考化学四模试卷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把湿的衣服晒干 C.把石蜡加热熔化

2.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B.把水壶内水垢用食醋洗去 D.把棉线织成布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A.A

B.B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C.C

C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D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中分别加入锌粉、镁粉 D.D

3.超导材料为具有零电阻及反磁性的物质,以Y2O3、BaCO3和CuO为原料经研磨烧结可合成一种高温超导物质Y2Ba4Cu6Ox,假设在研磨烧结过程中各元素的化合价无变化,则x的值为( ) A.12

B.13

C.15

D.26

4.加油站必须粘贴的标志是

A. B. C. D.

5.对于图示理解错误的是 ( )

A.原子可结合成分子 B.可用

C.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D.化学变化的基础是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6.门捷列夫说:“观察是第一步, 没有观察就没有接踵而来的前进。”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用石墨做导电性实验灯泡会亮,改用6B铅笔芯做实验灯泡不亮 B.铜丝放在稀硫酸中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时,固体颜色由黑色变成红色 7.属于纯净物的是( ) A.食盐

B.海水

C.大理石

D.木炭

表示氢分子的形成过程

8.固体物质W在水、乙醇两种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物质W能溶解在水和乙醇中 B.t1℃时,物质w在水中的溶解度为mg

C.t2℃时,物质W在水中与在乙醇中的溶解度相同 D.将t1℃时物质w的饱和水溶液升温至t2℃有晶体析出

9.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下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5 D.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

10.Sb2O5 是一种重要的阻燃剂,工业制取该物质的化学方程式为:Sb2O3+ 2X═Sb2O5+ 2H2O。则 X 的化学式为( )A.H2

B.O2

C.H2O2

D.H3SbO4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在某一温度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此温度为_____℃。

(2)在t1℃时,向30g甲物质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 (3)将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_____。 (4)甲物质中含有少量乙物质,可用_____方法提纯甲物质(选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5)t3℃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某造纸厂废水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1.6%,现有废硫酸9.8t(H2SO4的质量分数为20%),可以处理的废水质量是多少____?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石蕊、酚酞等酸碱性指示剂不仅可配制成溶液,还要以制成试纸使用。例如,将石蕊制成浅红色的试纸,遇碱性溶液会变蓝色,制成浅蓝色的试纸遇酸性溶液会变红色;而无色的酚酞试纸遇碱性溶液会显红色。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下列问题:

(1)能不能用石蕊、酚酞的溶液或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的程度?为什么?_____

(2)石蕊试纸或酚酞试纸可以用蒸馏水润湿后来检验物质的酸碱性,为什么用pH试纸检验物质、酸碱性强弱时不能先将其用蒸馏水润湿?_____ 14.根据下列所示图回答问题。

将图一实验所得液体静置,

说明乙醇能溶于水的现象是_____。图二实验中,若观察到U形管右端液面_____(填“升高”或“降低”),则证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图三实验中,若观察到_____,说明该化肥是铵态氮肥。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回收废旧干电池、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下面是某校兴趣小组探究旧电池组成的过程(片段),请帮助他们完成相应的实验报告。组成废旧干电池的物质是什么?淀粉遇I2变蓝

HCl+AgNO3=AgCl↓(白色)+HNO3电池由哪些材料组成?请举一例:非金属_____;电池的内容物中有没有我们熟悉的离子?小组中的同学在剥开电池锌壳时,闻到一股淡淡的剌激性气味,因此他们猜想:电池的内容物中可能含有NH4+。取少量白色糊状物与_____混合、研磨,闻到氨味,证明上述猜想正确。可能含有OH-、CO32-、Cl-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验证猜想2,他们设计如下实验,请完成表格中相应内容。 操作步骤 1.取样,溶于适量的水中,静置,过滤,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2.另取少量滤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无明显现象 稍过量的稀 _____; 石蕊试液不变蓝 _____; 实验现象 相应结论 3.向第2步所得溶液中滴加银溶有白色沉淀产生 液 4.取白色糊状物,滴加少量碘液 有蓝色出现 则说明有淀粉存在 _____; (结论)上述实验证明,电池内白色糊状物主要是由_____混合而成。若将上述步骤2中滴加稀改为滴加稀盐酸,你认为对本实验有无影响?_____(填“有”或“无”)说明你的理由_____。

16.某实验小组设计了两组实验,探究常温下 KClO3 在硫酸溶液中将 KI 氧化生成 I2或者 KIO3 的影响因素。知识信息:

I.碘单质(I2)在水中溶解度较小,水溶液呈黄色。 II.KClO3、KI、KIO3、KCl 溶液均为无色。 实验一:硫酸用量对产物的影响 试管编号 ① ② 0.50 ③ V1 ④ 0.50 某浓度的 KI 溶液/(mL) 0.50 某浓度的 KClO3 溶液(/ 0.30 mL) 某浓度的硫酸溶液/(mL) 0 水/(mL) 实验现象 1.20 无色 V2 0.30 0.30 0.25 0.95 浅黄色 0.65 0.55 黄色 0.75 0.45 无色 (1)在某浓度的硫酸中,KClO3 可将 KI 氧化,生成 I2、H2O、K2SO4 和物质 X,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物质 X 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

(2)表中 V1=_______________、V2=_____________。 (3)设计试管①实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4)在试管③中取出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加入淀粉溶液显_____________。

(5)试管④中的 KClO3 可将 KI 氧化成含碘的生成物是______________,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 是___________。 实验二:KClO3 用量对产物的影响 试管编号 ⑤ ⑥ 0.50 ⑦ 0.50 ⑧ 0.50 某浓度的 KI 溶液/(mL) 0.50 某浓度的 KClO3 溶液(/ 0.05 mL) 某浓度的硫酸溶液/(mL) 0.75 水/(mL) 实验现象 0.70 浅黄色 0.75 0.55 黄色 0.75 0.50 浅黄色 0.75 0.45 ? 0.20 0.25 0.30 (6)对比实验一、二,上表“?”处的实验现象是_____。 (7)若要继续探究,实验三的名称是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B 【解题分析】

A、湿衣服晒干是水的蒸发,没有新的物质产生,是物理变化。错误。

B、食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水垢的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镁等物质,它们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醋酸钙、醋酸镁、CO2和水,有新的物质产生,是化学变化,正确。

C、石蜡熔化是石蜡由固态变成液态,没有新物质产生,是物理变化,错误。 D、把棉线织成布,是物质状态的变化,是物理变化,错误。 故选B。

考点:考查判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标准及判断的知识。 2、D 【解题分析】

A、纵坐标是二氧化锰的质量,横坐标是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错误。 B、加热高锰酸钾,固体质量减少,所以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先增大,反应结束后不变,错误。

C、横坐标是金属的质量,纵坐标是酸的质量,这属于足量金属等量酸的情况,最终产生的氢气由酸的质量决定,酸的质量相等,所以产生氢气的质量应该相等,错误。 D、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正确。

故选D。 3、B 【解题分析】

假设在研磨烧结过程中各元素的化合价无变化,Y2O3中Y元素为+3价,氧元素为-2价、BaCO3中钡元素为+2价,碳元素为+4价,氧元素为-2价、CuO中铜元素为+2价,氧元素为-2价,则由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3)×2+(+2)×4+(+2)×6+(-2)×x=0;则x=13; 故选:B。 【题目点拨】

由化合物各元素代数和为零,可以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原子个数。 4、B 【解题分析】

加油站的汽油、柴油等属于易燃物,应张贴“严禁烟火”标志。 故选B。 5、C 【解题分析】

A、由上图可知,氢原子可结合成氢气分子,理解正确; B、可用

表示氢分子的形成过程,理解正确;

C、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理解错误; D、化学变化的基础是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理解正确。 故选C。 6、C 【解题分析】

A、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用石墨做导电性实验灯泡会亮,6B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改用6B铅笔芯做实验灯泡也会亮,选项A不正确;

B、因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排在氢的后面,铜丝不能和稀硫酸反应,所以不会出现铜丝放在稀硫酸中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的现象,选项B不正确;

C、硫具有可燃性,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气味,因此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选项C正确;

D、氧化铁是红棕色固体,粉末状的铁呈黑色,因此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时,现象应该是:固体颜色由红棕色变成黑色,选项D不正确。故选C。

7、A 【解题分析】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没有有固定的组成,各成分保持自己原有的化学性质。 【题目详解】

A、氯化钠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符合题意; B、海水中含有水、氯化钠、氯化镁等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C、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还含有其它杂质,所以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D、木炭主要成分是碳,还含有其他物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故选A。 8、D 【解题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从而加深学生对固体溶解度的理解.。W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W在乙醇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不大。 9、D 【解题分析】

A、反应过程中,甲和丁的质量减小,是反应物,乙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B、丙在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既不是催化剂,也不是反应物和生成物,该选项说法正确; 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32-4)∶(24-4)=7∶5,该选项说法正确;

D、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6-8)∶(32-4)=2∶7,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D。 10、C 【解题分析】

试题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道参加反应的各种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均不变,可以确定X的化学式为H2O2。故选C.考点:质量守恒定律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t2 62.5g 20% 乙>甲>丙 降温结晶 丙>乙>甲 【解题分析】

(1)在某一温度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则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应该是相等的。通过图像可知,在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答案为:t2;

(2)在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5g。则在t1℃时,100g水中,配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需要25g的甲。而此时只有50g的水,则t1℃时,最多能溶解甲物质12.5g。现在,在t1℃时,30g的甲物质放入水中,则只能溶解12.5g的物

质。故此时,溶液的质量为:12.5g+50g=62.5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ω=12.5g100%=20%。故答案为:62.5g、20%; 62.5g(3)t1℃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丙的溶解度。甲、丙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且溶质的质量分数比乙小。将t1℃转化为t2℃,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则丙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减小。而甲和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则甲和乙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升温后,溶质质量分数为:乙>甲>丙。故答案为:乙>甲>丙; (4)甲中含有少量的乙,现在需要提纯甲物质。而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则可以通过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故答案为:降温结晶;

(5)t3℃时,溶解度甲>乙>丙,所以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甲>乙>丙,所以溶剂的质量大小关系为丙>乙>甲。降温至t1℃时,溶剂的质量不变,所以溶剂的质量大小关系仍为丙>乙>甲。故答案为:丙>乙>甲。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100t 【解题分析】

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 【题目详解】

9.8t废硫酸中含有硫酸的质量为9.8t20%1.96t 设可以处理的废水质量为x

H2SO4+2NaOH=Na2SO4+2H2O9880 1.96tx1.6%9880= 1.96tx1.6%x=100t

答:可以处理的废水质量是100t。 【题目点拨】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不能,它们只能定性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后相当于对待测液进行了稀释,影响测定结果 【解题分析】

(1)不能用石蕊、酚酞的溶液或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的程度,因为它们只能定性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2)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后相当于对待测液进行了稀释,影响测定结果。

14、红色均匀,不分层 降低; 2NaOH+CO2=Na2CO3+H2O;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解题分析】

(1)乙醇能溶于水,则是形成溶液,溶液均一稳定,会观察到红色均匀,不分层;

(2)CO2与NaOH能反应,也能够和H2O反应,但氢氧化钠溶液更容易吸收二氧化碳且与之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从而导致U型管左端的气压更小,这样U型管右端液面降低,该反应的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3)铵态氮肥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氨气,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装置中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就说明该化肥是铵态氮肥。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碳熟石灰说明不含OH-说明不含CO32-说明含有Cl-存在NH4Cl和淀粉有滴加稀盐酸会引入Cl-,会干扰对样品中Cl-的检验 【解题分析】

(活动探究1)电池的负极是由石墨做成的碳棒,所以它含有的一种非金属是碳,故填:碳;

(设计方案1)电池的内容物中可能含有NH4+,为了证明这一猜想,取少量白色糊状物与熟石灰研磨,闻到氨味,证明上述猜想正确,故填:熟石灰;

操作步骤1: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不变蓝,说明无碱性物质,即无OH-存在,故填:说明不含OH-;

操作步骤2:取少量滤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稍过量的稀,无明显现象,说明无碳酸根离子存在,故填:说明不含CO32-;

操作步骤3:第2步所得溶液中滴加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有氯离子存在,故填:说明含有Cl存在; (结论)由以上实验证明,电池内白色糊状物主要是由NH4Cl和淀粉,故填:NH4Cl和淀粉;

(交流与讨论)上述步骤2中滴加稀改为滴加稀盐酸,对本实验有影响,滴加稀盐酸会引入Cl-,会干扰对样品中Cl-的检验,故填:有 滴加稀盐酸会引入Cl-,会干扰对样品中Cl-的检验。

16、氯 0.50 0.1 对照实验 蓝色 KIO3 硫酸体积增大,KI 被氧化的产物不同 无色 碘化钾用量对产物的影响 【解题分析】

(1)KClO3可将KI氧化,生成I2、H2O、K2SO4和物质X,所以X中一定含有氯元素;故填:氯;

(2)由于实验要探究硫酸用量对产物的影响,所以变量为硫酸用量,所以KI溶液和KClO3溶液的用量都相同,所以V1=0.50,V2=0.1.故填:0.50;0.1;

(3)设计试管①实验的作用是探究未加酸时是否反应,起对照作用;故填:对照实验;

(4)在试管③中液体为黄色,说明有碘单质,取出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加入淀粉溶液显蓝色;故填:蓝色;

(5)试管④中液体为无色,说明KCO3可将KI氧化成含碘的生成物是KIO3,通过实验可得随硫酸体积增大,KI被

-

氧化的产物不同;故填:KIO3;随硫酸体积增大,KI被氧化的产物不同;

(6)对比实验一、二的数据,试管⑧与试管④中数据完全相同,所以“?”处的实验现象是无色;故填:无色; (7)实验还可以继续探究碘化钾用量对产物的影响。故填:碘化钾用量对产物的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