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Ⅰ(含答案)
语言文字运用Ⅰ
陕西省咸阳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狯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 ① ,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 ② 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批判。贪赃枉法的贪官贾雨村,是全靠贾府一手提拔起来的,他枉断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还直接向贾府和王子腾报告,这说明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与“四大家族”有关。 通过对这个具体的“贾”府的描写,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具体情况,而且“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这就是封建社会政治势力的一张关系网。所以“葫芦僧乱判”一案,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
当然《红楼梦》最最动人之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 ③ 的爱情和他们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主张婚姻和爱情的自由。
(摘编自冯其庸《读〈红楼梦〉》)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愿意。
20. 下列句子中的“这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这样”,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你这样人,我倒要嫁你,你倒不来娶我。
B. 他一星期总有五天要这样往返的跑着。
C.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D. 这样丈夫在黄庄多着!那里出强健女子同忠厚男人。 陕西省安康市2023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联考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前,老家门前是一坝稻田。春末时分,随处可见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农人,他们绾起裤,弓起背,耕田、铺田坎、扯秧苗、插秧苗,然后抽水、除草、施肥……承载着农民的希望,秧苗儿拔节生长,整个夏天,田野________________。
秋风送爽,田里翻滚起金色的稻浪。人们收拾好农具,朝着田野出发。田野里顿时热闹起来。女人们割稻,抱稻把,男人们打稻,背稻,拴草。呼,呼,一人割一道,刀起稻把堆,排成端直的两行;呼,呼,打稻声有节奏地响起,此起彼伏,好似古老的歌谣。
大人们忙起来,孩子们也没闲着,忙着逮自己的美味——油蚱母。随着镰刀的挥舞,田里的生物都惊惶起来,一股脑儿乱飞,什么蚂蚱、纺棉花……当然还有孩子们最爱的油蚱母。孩子们站在田坎上,全神贯注地盯着稻叶面,一有油蚱母现身,忙屏息凝神,手轻轻伸过去,猛然加速,一把抓住。逮住了!逮住了!________________,赶紧放进衣兜里;没逮住,遗憾无比,唉!好可惜哦,心里不断责怪自己,咋不小心呢?咋没逮住呢?
回家后,孩子们总会清理一下自己的“战果”,然后就开始烹饪“战果”。从灶间里铲出一铲子热炭火灰放地下,然后把油蚱母放上面,再铲一铲子热炭火灰盖上。等上几分钟,用火钳扒开热炭火灰,油蚱母被烧成了金黄色,检起来在手中拍几下,就________________地放入口中。哇,简直就是天下最美味的东西了!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下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一人割一道,割好后的稻把被排成整齐的两行;此起彼伏的打稻声砰砰地响起来。”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9. “战果”是指战斗中获得的胜利成果,在具体运用中常常会产生新的含义。请指出上文中“战果”的含义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陕西省榆林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检测(二模)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沂蒙山区的人们生活比较贫困,那时用不起煤球炉的他们就用石头和泥土砌成的柴火灶来做饭。到了饭点,你就能听到此起彼伏的劈柴声、剁菜声、炒菜声连同大呼小叫的吃饭声,甚是热闹。
那时放学回家,最温馨的就是坐在灶前帮母亲添柴烧火。当然这一举动主要还是想趁机偷上一嘴,特别是遇上让人 ① 的炒腰花、酱爆回锅肉、猪肉炖粉条等饭菜。那时家里比较困难,肉总是很长时间难得吃上一回,且每回都是炒很少一点,我们家四个孩子都营养不良,特别我这个老小,更瘦得像棵豆芽菜。其实母亲对我这个从菜一下锅就开始猛吞口水的嘴馋娃心里的想法 ② 。也就常常默许我为她打下手,顺便让我多吃上,点肉,为我增加营养。
不觉走进城市二十多年了,远离了故乡,远离了乡村,远离了那弥漫炊烟的日子。但童年时期那炊烟袅袅的情景至今仍 ③ 。那难忘的灶台,灶台旁母亲爱怜、疼爱的眼神,还有那滚烫又好吃的一片腰花、一块回锅肉或者是半碗猪肉炖粉条,时常诱惑我去找寻往事。永生难忘那炊烟四起的童年岁月……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文中画横线的两处,第一处使用“你”,第二处使用“我”,二者各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4分) 陕西省宝鸡市2023年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7.(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乡村短视频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着眼于国内外受众都能够感知的意义空间,找到人类价值与情感的交集,以①的语言传达被大家广泛认可的价值。听故事的人自然能产生共通的情感期待与共同的价值观念,获得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实现基于影像的文化对话,
从而构建起人类共通的思想空间。随着媒介技术的高速发展,时空被各种网络媒介打破,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也有了更为多元的渠道和载体。民间传播凭借真实性、亲近性、故事性、丰富性和交互性等优势,成为当前新媒体时代与世界对话的重要力量,与主流传播②、互为补充,共同推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进入发展活跃期。与此同时,作为民间传播重要形式的中国乡村短视频在表层乡土生活和物质文化符号的呈现方面仍需精耕细作,植根民间乡村日常生活,以乡村烟火气息抚平海内外认知差异,探寻世界人民基于乡村影像表达的共同诉求和精神内涵,从亲情、美食、家园、乡愁等人类共同关注的母题出发,以纪实的乡土叙事替代宏大叙事,塑造立体的乡村形象,于细微之处③地传达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主流价值观,在情感共鸣中传递乡村文化内核,润物细无声地实现中国乡土文化的有效传播。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分析画横线的句子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陕西省汉中市2023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第二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这里的红梅开得灿烂,开得 ① ,仿佛她们才是初春的主角。红梅铆足劲儿地绽放之后,把接力棒交给了迎春花。顾名思义,迎春花就是为迎春而生的。她是急性子,还没有长几片叶子,就迫不及待地孕育花骨朵,暖风吻一吻,蹭一蹭,便“哗啦”一声缀满枝条,举起黄色的小喇叭,“嘟嘟嘟”地吹着春之曲。这高亢的音乐惊动了左慈溪里的几尾小鱼,小鱼 ② ,吐着一串串小水泡应和着,以鞭炮的形态演绎春之声。
柳树也从《诗经》里款款而来,带着诗情画意。柳树是春的标志。试想,没有柳树的春天还算得上是真正的春天吗?柳树上现出鹅黄色,人们就意识到春天正迈着轻盈的脚步走来了。七星湖周围遍植柳树,柳条伸了伸身子,尽量往下坠,向着湖水靠拢,水里的柳条也 ③ 。靠近,靠近,再靠近,假以时日,即将成就一个繁花似锦的阳春。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一个带有总括性的词语,请找出来并进行赏析。(4分)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2023年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7.(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寒门学子”被自身拥有优势资源的“高位者”嘲笑称为“小镇做题家”,那些①_____的声音,并没有领会“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的深刻意义。对于出身普通和家境贫寒的学子而言,通过读书来改变自身命运②_____。纵观古今仁人志士,无数勤恳上进的读书人靠自身的努力为实现理想不懈努力。战国时期头悬梁锥刺股的纵横家苏秦,西汉凿壁偷光的经学家匡衡,牛角挂书的李密,囊萤映雪的车胤和孙康……他们虽出身贫苦,但都通过自身努力追逐理想,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③_____的一笔。
不仅如此,脱贫攻坚计划也把“教育脱贫”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教育斩断“穷根”。通过“教育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总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让人增长才干,掌握知识,不仅点亮了贫困家庭子女的人生梦想,也改变了贫困家庭的命运。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争做奋斗者、进取者、实干者,拒绝成为旁观者、游怠者、等靠者。“小镇做题家”是千千万万为了自身理想而不懈奋斗的普通人的缩影,奋斗者值得被尊崇,不应被嘲讽!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很强的鼓舞激励作用,请简要赏析。 语言文字运用Ⅰ
陕西省咸阳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狯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 ① ,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 ②
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批判。贪赃枉法的贪官贾雨村,是全靠贾府一手提拔起来的,他枉断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还直接向贾府和王子腾报告,这说明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与“四大家族”有关。 通过对这个具体的“贾”府的描写,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具体情况,而且“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这就是封建社会政治势力的一张关系网。所以“葫芦僧乱判”一案,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
当然《红楼梦》最最动人之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 ③ 的爱情和他们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主张婚姻和爱情的自由。
(摘编自冯其庸《读〈红楼梦〉》)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愿意。
20. 下列句子中的“这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这样”,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你这样人,我倒要嫁你,你倒不来娶我。 B. 他一星期总有五天要这样往返的跑着。
C.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D. 这样丈夫在黄庄多着!那里出强健女子同忠厚男人。 【答案】18. 示例:① ②炙手可热 ③生死不渝 19. 改为: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 20. D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结合“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可知,此处是说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颂扬,可填“”。:用语言、诗歌或文字来颂扬功劳和德行。
②此处强调四大家族权势强大,可填“炙手可热”。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很大,气焰很盛,使人不敢接近。
③结合后文“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可知,二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可填“生死不渝”。生死不渝:无论活着还是死去都不会改变;形容对理想、信念、友谊、盟约等忠贞不移。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成分残缺,“捍卫”没有宾语,应在末尾加上“权”字;
二是“主张婚姻和爱情的自由”语序不当,“婚姻”和“爱情”顺序与前面不一致,改为“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处的“这样”,这样的人。犹言这样一类。 AB.“这样”,这个样子的。指代某种性质、状态、方式和程度等方面。
C.“这样”,这样的做法。代替某种情况或动作。 D.“这样”,这样的人。犹言这样一类。 故选D
陕西省安康市2023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联考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前,老家门前是一坝稻田。春末时分,随处可见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农人,他们绾起裤,弓起背,耕田、铺田坎、扯秧苗、插秧苗,然后抽水、除草、施肥……承载着农民的希望,秧苗儿拔节生长,整个夏天,田野________________。
秋风送爽,田里翻滚起金色的稻浪。人们收拾好农具,朝着田野
出发。田野里顿时热闹起来。女人们割稻,抱稻把,男人们打稻,背稻,拴草。呼,呼,一人割一道,刀起稻把堆,排成端直的两行;呼,呼,打稻声有节奏地响起,此起彼伏,好似古老的歌谣。
大人们忙起来,孩子们也没闲着,忙着逮自己的美味——油蚱母。随着镰刀的挥舞,田里的生物都惊惶起来,一股脑儿乱飞,什么蚂蚱、纺棉花……当然还有孩子们最爱的油蚱母。孩子们站在田坎上,全神贯注地盯着稻叶面,一有油蚱母现身,忙屏息凝神,手轻轻伸过去,猛然加速,一把抓住。逮住了!逮住了!________________,赶紧放进衣兜里;没逮住,遗憾无比,唉!好可惜哦,心里不断责怪自己,咋不小心呢?咋没逮住呢?
回家后,孩子们总会清理一下自己的“战果”,然后就开始烹饪“战果”。从灶间里铲出一铲子热炭火灰放地下,然后把油蚱母放上面,再铲一铲子热炭火灰盖上。等上几分钟,用火钳扒开热炭火灰,油蚱母被烧成了金黄色,检起来在手中拍几下,就________________地放入口中。哇,简直就是天下最美味的东西了!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下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一人割一道,割好后的稻把被排成整齐的两行;此起彼伏的打稻声砰砰地响起来。”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9. “战果”是指战斗中获得的胜利成果,在具体运用中常常会产生新的含义。请指出上文中“战果”的含义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7. 生机勃勃(生意盎然)欣喜若狂(心花怒放)迫不及待(急不可待)
18. ①原文运用短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更能突出劳动场面的紧张热烈;②原文运用拟声词,调动听觉,使场面更具立体感,使读者感受更全面;③原文使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打稻声的节奏之美,“古老歌谣”使打稻场面具有历史纵深感和厚重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19. “战果”在文中指孩子们逮到油蚱母,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孩子们收获之后的喜悦心情。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本处是在形容夏天的田野,这时候的秧苗儿拔节生长,所以整个田野非常富有生机,可填“生机勃勃”或“生意盎然”。“生机勃勃”,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生意盎然”,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第二处,本处是在说孩子们逮住自己喜欢的油蚱母时那兴奋、高兴的心情,可用“欣喜若狂”或“心花怒放”。“欣喜若狂”,形容高兴到了极点。“心花怒放”,形容内心高兴极了。
第三处,本处是说油蚱母是孩子们的美味,当用火钳扒开热炭火灰,捡起来在手中拍几下,就等不及似的放进了嘴里,可填“迫不及待”或“急不可待”。“迫不及待”,形容心情十分急切,急迫得不能再等待。“急不可待”,急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怀急切或形势紧迫。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
从句式上看,原文运用的是短句,而改写后的句子将短句改为了长句,短句句式比较整齐,读起来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写出了女人们割稻,,抱稻把,男人们打稻,背稻,拴草的场面,使描写更富画面感。
“呼”是拟声词,模拟割稻和打稻的声音,是一种听觉描写,这些拟声词的运用,使场面描写更具有立体感,使读者能更全面地感受劳动的场面。
“打稻声有节奏地响起,此起彼伏,好似古老的歌谣”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打稻的声音比作古老的歌谣,从而生动地写出了打稻声的节奏之美。同时“古老的歌谣”中“古老”一词说明打稻的场面有深远的历史,使打稻场面具有历史纵深感和厚重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和效果的把握能力。
选文第三段是说孩子们逮着油蚱母,回到家后,孩子们总会清理自己逮到油蚂蚱的数量,所以“战果”指的是孩子们逮到的油蚂蚱。“战果”本指战斗中获得的胜利成果。所以从手法上看,运用了比喻
的手法,将油蚂蚱比作战斗中获得的胜利果实,从而生动形象地写出孩子们收获之后的喜悦心情。
陕西省榆林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检测(二模)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沂蒙山区的人们生活比较贫困,那时用不起煤球炉的他们就用石头和泥土砌成的柴火灶来做饭。到了饭点,你就能听到此起彼伏的劈柴声、剁菜声、炒菜声连同大呼小叫的吃饭声,甚是热闹。
那时放学回家,最温馨的就是坐在灶前帮母亲添柴烧火。当然这一举动主要还是想趁机偷上一嘴,特别是遇上让人 ① 的炒腰花、酱爆回锅肉、猪肉炖粉条等饭菜。那时家里比较困难,肉总是很长时间难得吃上一回,且每回都是炒很少一点,我们家四个孩子都营养不良,特别我这个老小,更瘦得像棵豆芽菜。其实母亲对我这个从菜一下锅就开始猛吞口水的嘴馋娃心里的想法 ② 。也就常常默许我为她打下手,顺便让我多吃上,点肉,为我增加营养。
不觉走进城市二十多年了,远离了故乡,远离了乡村,远离了那弥漫炊烟的日子。但童年时期那炊烟袅袅的情景至今仍 ③ 。那难忘的灶台,灶台旁母亲爱怜、疼爱的眼神,还有那滚烫又好吃的一片腰花、一块回锅肉或者是半碗猪肉炖粉条,时常诱惑我去找寻往事。永生难忘那炊烟四起的童年岁月……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文中画横线的两处,第一处使用“你”,第二处使用“我”,二者各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4分)
17.①垂诞欲滴(垂涎三尺) ②一清二楚(心知肚明) ③历历在目(每处1分)
18.①第一处使用的“你”是第二人称,表达的是一种身临其境的设想,表现了农村做饭、吃饭的热闹,具有极强的代入感。②第二处使用的“我”是第一人称,叙述了“我”的亲身经历,使叙事更有可信度,也增强了抒情性,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特别关爱。(每
点2分)
陕西省宝鸡市2023年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7.(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乡村短视频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着眼于国内外受众都能够感知的意义空间,找到人类价值与情感的交集,以①的语言传达被大家广泛认可的价值。听故事的人自然能产生共通的情感期待与共同的价值观念,获得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实现基于影像的文化对话,从而构建起人类共通的思想空间。随着媒介技术的高速发展,时空被各种网络媒介打破,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也有了更为多元的渠道和载体。民间传播凭借真实性、亲近性、故事性、丰富性和交互性等优势,成为当前新媒体时代与世界对话的重要力量,与主流传播②、互为补充,共同推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进入发展活跃期。与此同时,作为民间传播重要形式的中国乡村短视频在表层乡土生活和物质文化符号的呈现方面仍需精耕细作,植根民间乡村日常生活,以乡村烟火气息抚平海内外认知差异,探寻世界人民基于乡村影像表达的共同诉求和精神内涵,从亲情、美食、家园、乡愁等人类共同关注的母题出发,以纪实的乡土叙事替代宏大叙事,塑造立体的乡村形象,于细微之处③地传达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主流价值观,在情感共鸣中传递乡村文化内核,润物细无声地实现中国乡土文化的有效传播。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分析画横线的句子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成语的含义,结合语境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句子修辞手法,再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解答】(1)①处,语境指语言通俗易懂,可用“平易近人”。平易近人:态度和蔼,使人感到亲切,容易接近。(文字)通俗易懂。 ②处,语境形容民间传播与主流传播互相补充,可用“相得益彰”。相得益彰:指相互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示出各自的长处。 ③处,语境“于细微之处”强调不知不觉产生影响,可用“潜移默化”。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
而发生变化。
(2)“烟火气息”运用借代修辞,以俗世生活的特征“烟火气息”代指生活气息本身;“抚平”运用拟人手法,把俗世生活人格化,以人的动作传达出乡村烟火气息抚慰人的作用。两处修辞手法使乡村俗世生活更具形象性,具体可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答案:
(1)①平易近人 ②相得益彰 ③潜移默化
(2)①借代和拟人手法。 ②“烟火气息”代指俗世生活的气息,并赋予其人的动作。 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乡村俗世生活、日常生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①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②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 ③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
④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 ⑤改正语段中的病句;
⑥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考查考生在一个语段中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试题材料可以来自于考生所学教材,也可来自于课外生活。
陕西省汉中市2023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第二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这里的红梅开得灿烂,开得 ① ,仿佛她们才是初春的主角。红梅铆足劲儿地绽放之后,把接力棒交给了迎春花。顾名思义,迎春花就是为迎春而生的。她是急性子,还没有长几片叶子,就迫不及待地孕育花骨朵,暖风吻一吻,蹭一蹭,便“哗啦”一声缀满枝条,举
起黄色的小喇叭,“嘟嘟嘟”地吹着春之曲。这高亢的音乐惊动了左慈溪里的几尾小鱼,小鱼 ② ,吐着一串串小水泡应和着,以鞭炮的形态演绎春之声。
柳树也从《诗经》里款款而来,带着诗情画意。柳树是春的标志。试想,没有柳树的春天还算得上是真正的春天吗?柳树上现出鹅黄色,人们就意识到春天正迈着轻盈的脚步走来了。七星湖周围遍植柳树,柳条伸了伸身子,尽量往下坠,向着湖水靠拢,水里的柳条也 ③ 。靠近,靠近,再靠近,假以时日,即将成就一个繁花似锦的阳春。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一个带有总括性的词语,请找出来并进行赏析。(4分)
17.【答案】①忘乎所以(肆无忌惮) ②心领神会 ③如法炮制(每空1分,共3分)
18.【答案】①急性子。(1分);②用拟人的手法(1分)写出了迎春花开得早、开得快的特点(1分);③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迎春花早早缀满枝头、热情迎接春天的形象。(1分)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2023年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7.(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寒门学子”被自身拥有优势资源的“高位者”嘲笑称为“小镇做题家”,那些①_____的声音,并没有领会“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的深刻意义。对于出身普通和家境贫寒的学子而言,通过读书来改变自身命运②_____。纵观古今仁人志士,无数勤恳上进的读书人靠自身的努力为实现理想不懈努力。战国时期头悬梁锥刺股的纵横家苏秦,西汉凿壁偷光的经学家匡衡,牛角挂书的李密,囊萤映雪的车胤和孙康……他们虽出身贫苦,但都通过自身努力追逐理想,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③_____的一笔。
不仅如此,脱贫攻坚计划也把“教育脱贫”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教育斩断“穷根”。通过“教育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总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让人增长才干,掌握知识,不仅点亮了贫困家庭子女的人生梦想,也改变了贫困家庭的命运。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争做奋斗者、进取者、实干者,拒绝成为旁观者、游怠者、等靠者。“小镇做题家”是千千万万为了自身理想而不懈奋斗的普通人的缩影,奋斗者值得被尊崇,不应被嘲讽!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很强的鼓舞激励作用,请简要赏析。 7.【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要结合语境读懂句子含义,同时从语言特色角度分析句子特点及作用。
【解答】(1)第①处,结合前文“‘寒门学子’被自身拥有优势资源的‘高位者’嘲笑称为‘小镇做题家’”和后文的“没有领会‘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的深刻意义”可推知,此处强调的是拥有优势资源的“高位者”以高傲的态度对被称为“小镇做题家”的“寒门学子”的嘲笑,故应填“居高临下(自以为是)”。“居高临下”,形容所处的地势极为有利,也形容人的气度不凡或态度高傲。“自以为是”,形容不虚心,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十分主观。
第②处,结合前文拥有优势资源的“高位者”以高傲的态度对被称为“小镇做题家”的“寒门学子”的嘲笑和后文举例说明出身贫苦,但都可通过自身努力追逐理想,有所成就,可见此处强调的是出身普通和家境贫寒的学子,通过读书来改变自身命运合情合理,没有什么可以批评指责的。故应填“无可非议”。“无可非议”,指没有什么可以批评指责的,表示完全正确,合情合理。
第③处,此处强调的是纵观古今仁人志士虽出身贫苦,但都通过自身努力追逐理想,在历史上有所成就,故应填“浓墨重彩”。“浓墨重彩”,形容着力描写,也形容突出、醒目,分量很重。
(2)在语意上,句子中既有对奋斗者的肯定,又有对嘲笑着的否定,形成鲜明的对比,如“争做奋斗者、进取者、实干者,拒绝成为旁观者、懈怠者、等靠者”。
在句子结构上,句子运用了多个结构相同的短语,如“奋斗者、
进取者、实干者”“旁观者、懈怠者、等靠者”,整齐明了,增强气势。 在选词上,词语大都态度鲜明,如“应”“值得”“不应”“争做”“拒绝”。
结尾运用感叹句“奋斗者值得被尊崇,不应被嘲讽!”,加强了语气。 答案:
(1)①居高临下(自以为是) ②无可非议 ③浓墨重彩
(2)①赞美与否定,形成鲜明的对比。 ②多个结构相同的短语连用,增加气势。
③运用态度鲜明的词语,如“应”“值得”“不应”。 ④结尾用感叹号,加强语气。
【点评】正确使用词语(成语),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