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宋史·张顺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张顺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来源:宝玛科技网
《宋史·张顺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张顺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宋史·张顺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张顺传》原文及翻译宋史 原文:

张顺,民兵部将也。襄阳受围五年,宋闯知其西北一水曰清泥河,源于均、房,即其地造轻舟百艘,以三舟联为一舫,中一舟装载,左右舟则虚其底而掩覆之。出重赏募死士,得三千。求将,得顺与张贵,俗呼顺曰“矮张”,贵曰“竹园张”。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俾为都统。出令曰:“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毋败吾事。”人人感奋。

汉水方生,发舟百艘,稍进团山下。越二日,进高头港口,结方陈,各船置火、火炮、炽炭、巨斧、劲弩。夜漏下三刻,起矴出江,以红灯为识。贵先登,顺殿之,乘风破浪,径犯重围。至磨洪滩以上,北军舟师布满江面,无隙可入。众乘锐凡断铁絙攒杙数百,转战百二十里,黎明抵襄城下。城中久绝援,闻救至,踊跃气百倍。及收军,独失顺。越数日,有浮尸溯流而上,被介胄,执弓矢,直抵浮梁,视之顺也,身中四六箭,怒气勃勃如生。诸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

张贵既抵襄,襄帅吕文焕力留共守。贵恃其骁勇,欲还郢,乃募二士能伏水中数日不食,使持蜡书赴郢求援。北兵增守益密,水路连锁数十里,列撒星桩,虽鱼虾不得度。二人遇桩即锯断之,竟达郢,还报,许发兵五千驻龙尾洲以助夹击。

刻日既定,乃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洎登舟,帐前一人亡去,乃有过被挞者。贵惊曰:“吾事泄矣,亟行,彼或未及知。”复不能衔枚隐迹,乃举炮鼓噪发舟,乘夜顺流断絙破围冒进,众皆辟易。既出险地,夜半天黑,至小新城,大兵邀击,以死拒战。沿岸束荻列炬,火光烛天如白昼。至勾林滩,渐近龙尾洲,遥望军船旗帜纷披,贵军

喜跃,举流星火示之。军船见火即前迎,及势近欲合,则来舟皆北兵也。盖郢兵前二日以风水惊疑,退屯三十里,而大兵得逃卒之报,据龙尾洲以逸待劳。贵战已困,出于不意,杀伤殆尽,身被数十,力不支见执,卒不屈,死之。乃命降卒四人舁尸至襄,令于城下曰:“识矮张乎?此是也。”守陴者皆哭,城中丧气。文焕斩四卒,以贵祔葬顺冢,立双庙祀之。

(选自《宋史》) 译文:

张顺是民兵的一员部将。襄阳城被围困了五年,宋朝将领探知它的西北面有一条叫做“清泥河”的河流,发源于均州、房州,就在这个地方造了轻快小船上百艘,将三条小船连在一起成为一艘舫,用中间一艘小船装载兵士,左右两艘则将其底凿空并盖上盖子来作为掩饰。宋将给出重赏来招募死士,招得三千名。招募将领,招得了张顺和张贵。人们称张顺为“矮张”,张贵则叫做“竹园张”,他们都是智勇双全,一向被将士们信任,让他们担任都统。他们下令道:“这次行动不过一死罢了,如果你们有谁不是出于本心跟随,最好快点离开,不要妨碍我们的大事。”将士们人人都感到振奋。

在汉水涨水时,派出百艘战船,缓缓进入团山下。过了两天,进入高头港口,工事布置好后,在各船中装备了火、火炮、烧红的木炭、巨大的战斧、强劲的弓弩。在入夜过了三刻后(“漏”是古代计时之器,指报时漏斗里的滴水。“下三刻”是指古代一个时辰分为上、中、下三刻),启航出江,用红灯作为信号。张贵做先锋,张顺殿后,他们乘风破浪,迅速突破重围。到了磨洪滩以上,元军的兵船布满江面,没有突围的缝隙。众军士趁着锐气一共斩断敌人用铁索连起的杙船几百艘,转战一百二十里,到黎明时分抵达了襄阳城下。襄阳城中已经很久没有救援了,听闻援军到了,士气顿时高涨百倍。到收军的时候,唯独没有看到张顺。过了几天,有一具浮尸逆流而上,身穿战甲,手拿弓箭,一直漂到浮桥下,人们一看原来是张顺,只见他身中四六箭,脸上满是愤怒的表情,仿佛活着一般。众将士都认为他是神,于是为他立碑安葬,并且为他立了一座庙来祭拜他。

张贵抵达襄阳后,襄阳守将吕文焕竭力留下他共同守卫襄阳。张贵凭借自己的勇猛,想要返回郢,于是招募了两名能够在水下几天不吃东西的兵士,派他们拿着用蜡包好的信到郢请求救援。元兵增加守卫更加严密了,将水路封锁了连续几十里,并布置了撒星桩,即便是鱼虾都不能度过。那两人碰到撒星桩就用锯子锯断,最后竟然到达了郢,交付了情报,郢守将同意发兵五千驻扎在九尾洲来援助他们夹击。

约定的时期定好以后,张贵于是告别文焕向东而下,他检阅了自己的部下,到上船时发现自己帐前一名曾经犯了错误被鞭刑过的人逃走了。张贵惊呼:“我的大事要泄露了,快点行动,敌人或许还不知道。”在再不可能隐藏行踪的时候,于是开炮擂鼓开船,趁着夜色顺流而下,斩断铁锁突破重围大胆前进,敌人都惊慌躲避退去。冲出险境后,正是三更半夜,来到了小新城,元军在半路阻击,他们拼死迎战。沿岸摆着成捆的束荻草和火把,火光把天照耀得像白天一样明亮。到了勾林滩,渐渐靠近龙尾洲,远远望见军船的旗帜杂乱飘拂,军士们十分喜悦,点燃流星火来示意。(龙尾洲的)军船看到火光于是向前迎来,等到接近到几乎合为一处时,才发现来的全是元兵。原来郢派出的兵前两天因为惊疑风水而退到三十里外屯兵,而元军得到那个逃走的士兵报告,占据龙尾洲以逸待劳。张贵战斗得已经困乏,又出乎自己意料,他的士兵几乎被杀光,他自己身中几十,因为体力不支被擒,最后宁死不屈而被杀害。元军于是命令四个投降的士兵将张贵的尸体抬到襄阳,在城下叫道:“你们认识矮张吗?这就是的。”守城的人都哭了,城中士气低落。吕文焕杀了那四个降兵,将张贵合葬在张顺的坟墓,立了双庙来祭拜他们。

《宋史·张顺传》

2、《北史·元顺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北史·元顺传》原文及翻译北史 原文:

元顺,字子和,任城王元澄之子。年九岁,师事乐安陈丰,初书王羲之《小学篇》数千言,昼夜诵之,旬有五日,一皆通彻。丰奇之。

起家为给事中。时高肇权重,天下人士望尘拜伏。顺曾怀刺诣肇

门,门者以其年少,答云:“在坐大有贵客。”不肯为通。顺叱之曰:“任城王儿可是贱也?”及见,直往登床,捧手抗礼,王公先达莫不怪慑,而顺辞吐傲然,若无所睹。肇谓众宾曰:“此儿豪气尚尔,况其父乎!”及去,肇加敬送之。澄闻之大怒,杖之数十。后拜太常少卿,以父忧去职,哭泣欧血,身自负土。时年二十五,便有白发,世人以为孝思所致。

寻除给事黄门侍郎。时领军元叉威势尤盛,凡有迁授,莫不造门谢谒。顺拜表而已,曾不诣叉。叉谓顺曰:“卿何得聊不见我?”顺正色曰天子富于春秋委政宗辅叔父宜以至公为心举士报国如何卖恩责人私谢岂所望也至于朝论得失,顺常鲠言正议,曾不阿旨。由此见惮,出除恒州刺史。顺谓叉曰:“北镇纷纭,方为国梗,请假都督,为国屏捍。”叉心疑难,不欲授以兵官,谓顺曰:“此朝廷之事,非我所裁。”顺曰:“叔父既杀生由己,自言天历应在我躬,何得复有朝廷?”叉弥忿惮之。转齐州刺史。顺自负有才,不得居内,每怀郁怏,形于言色。遂纵酒自娱,不亲政事。叉解领军,征为给事黄门侍郎。亲友郊迎,贺其得入。顺曰:“不患不入,正恐入而复出耳。”俄兼殿中尚书,转侍中。初,中山王熙起兵讨元叉,不果而诛。及灵太后反政,方得改葬。顺侍坐西游园,因奏太后曰:“臣昨往看中山家葬,非唯宗亲哀其冤酷,行路士庶见一家十丧,皆为青旒,莫不酸泣。”叉妻时在太后侧,顺指之曰:“陛下奈何以一妹之故,不伏元叉之罪,使天下怀冤?”太后默然不语。

后为陵户鲜于康奴所害。家徒四壁,无物敛,止有书数千卷而已。赠尚书令、司徒公,谥曰文烈。

(节选自《北史》,有删改) 译文:

元顺,字子和,任城王元澄的儿子。九岁那年,拜乐安人陈丰为老师。最开始他书写王羲之几千字的《小学篇》.元顺日夜诵读,十五天以后,全部理解透彻。陈丰认为他是一个奇才。

(元顺)初任官职给事中。当时高肇手握大权,天下的士人都拜倒在他的威势之下。元顺曾经带着名帖到高擘门前,守门人因为元顺年纪

小,就对他说:“在座的有许多贵客。”不肯替他通报。元顺喝斥他们说:“任城王的几子难道是低贱的吗?”当进见高肇时,元顺径直走上前登上床榻,拱着手和高肇行对等的礼仪,那些王公贵人们无不感到怪异,而元顺言谈中透着一股傲气,仿佛谁都不在他的眼里。高肇对众宾客们说:“这么小的孩子尚且如此豪气,更何况他的父亲!”当他离开时,高肇特别尊重地礼送他。元澄知道以后大怒,打了他几十杖。(元顺)后被任命为太常少卿,因父亲去世而离职,他悲伤痛哭直至吐血,亲自背土给父亲上坟。当时他只有二十五岁,却已有了白发,世人都认为是他的孝心所致。

(元顺)不久被任命为黄门侍郎。这时领军元叉声威权势最盛,所有升迁任职的人,无不登门拜谢求见。元顺不过送去一份拜表而已,从不去拜见元叉。元叉对元顺说:“你为什么不来拜见我?”元顺很严肃正经地说:“天子年轻,将朝政大事委托于宗室辅政,叔父应当一心为公,荐举贤士以报效国家。怎么可以私卖思惠,要求人家私下向您道谢,这难道是朝廷对您的期望吗!”至于在朝廷议论各种事情的得失时,元顺总是直言正议,却没有一点故意奉承的意思。他因此而被(一些人)惧怕,被外放出京任恒州刺史。元顺对元又说:“北镇十分混乱,正是国家的祸患,请让我代理都督职务,替国家捍卫边疆。”元叉心中十分怀疑他,又想为难他,不想授给他武官职位,便对元顺说:“这是朝廷决定的事情,不是我一人能够决定的。”元顺说“叔叔既然生杀大权在自已一身。并且自己说天命已在自己手中了,哪里还有朝廷?”元又听后更加恼怒和惧恨他。(元顺)又改任齐州刺史。元顺自负有才干,却不能在中枢任职,经常心中郁闷不乐,这一切都表现在言谈举止上。于是他放纵于饮酒自乐,不亲理政事。元叉被免除领军职务后,朝廷召(元顺)回去担任给事黄门侍郎职务。亲友们到郊外迎接他,祝贺他入中枢任职。元顺说:“我不担心不入中枢,担心的是进入之后又被外放啊!“不久便兼任殿中尚书,又转任侍中。起先,中山王元熙起兵讨伐元叉,未能成功而自己被诛杀。等到灵太后重新听政时,才得以用王礼改葬。元顺在西游园侍坐,趁机向灵太后上奏说:“微臣昨天去看中山王家里的葬礼,不仅皇室宗亲都因他受到冤枉而死感到悲哀,就是普通百姓见到一家死了十

口人,都为之祭起黑色的招魂幡,人们无不辛酸哭泣。”当时元叉的妻子就坐在灵太后的身边,元顺指着她说:“陛下怎么能因为一个妹妹的缘故,而不让元叉服罪,让天下人心中有冤屈呢?”灵太后沉默着,不说一句话。

后来(元顺)被陵户鲜于康奴杀害。他家穷得只有四堵墙壁,没有东西可收敛,只有几千卷书而已。追赠尚书令、司徒公,谥号文烈。

《北史·元顺传》

3、《宋史·张佶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张佶传》原文及翻译宋史 原文:

张佶字仲雅,本燕人,后徙华州渭南。初名志言,后改焉。信少有志节,始用荫补殿前承旨,以习儒业,献文求试,换国子监丞。端拱初,为太子右赞善大夫。曹州民有被诬杀人者,诏往按之,发摘奸伏,冤人得雪。至道中,通判陕州,再部送刍粮赴灵武,就改国子博士。咸平初,擢为陕西转运副使,赐绯鱼。至延安,遇夏人入寇,亲督兵击败之。三年,徙西川转运副使。时诏讨王均,以馈饷之劳,迁虞部员外郎。贼平,分川峡为四路,以信为利州路转运使。有荐其武干者,召还,授泾原钤辖兼知镇戎军。徙麟府路钤辖,夏人来寇,信率兵与战,亲射杀酋帅,俘获甚众,余党遁去。诏书褒之,赐锦袍、金带。景德中,徙益州钤辖。信御军抚民,甚有威惠,蜀人久犹怀之。大中祥符四年,车驾祀汾阴,以为西京旧城巡检、钤辖。又为廊延钤辖。会秦州李濬暴卒,上语近臣曰:“天水边要,宜速得人。”马知节称信可任,上然之,命知秦州。至州,置四门赛,开拓疆境,边部颇怨。又临渭置采木场,戎人不之争,移帐而去。信不甚存抚,亦不奏加赉赐,边人追悔,引众劫掠,信深入掩击,败走之。议者又欲加恩宗哥、立遵等族,以扼平夏,估请拒绝之,事具《吐蕃传》。天

禧初,召为契丹国信副使。未逾月,擢拜西上阁门使,复为泾原钤辖。四年,卒,年六十九。佶涉猎书史,好吟咏,勇敢善射,有方略,其总戎护塞,以威名自任。论曰:自古盛德之世未尝无边围之患要在得果毅之臣以捍御之契丹入感继宾拔陷将于重围之中国有余勇債

寞力西南勒于感豪亦可取。

(节选自《宋史·张佶传》,有删改) 译文:

张佶字仲雅,本来是燕国人,后迁居华州渭南。起初名字叫张志言,后来改名。张佶年少时就有志向,起初因为父祖有功而做了殿前承旨,因为他通晓儒家学说,便献上文章请求朝廷考试,结果换任国子监丞的官职。端拱初年,担任太子右赞善大夫。曹州百姓中有人被诬陷杀人,(张佶)奉诏前去查办,揭发出此案中隐蔽的不法情形,蒙冤百姓的冤情得以昭雪。至道年间,任陕州通判,两次率领部下运送粮草到灵武,就地改任国子博士。成平初年,被提升为陕西转运副使,并赏赐绯鱼。到了延安,遇到西夏人侵犯边境,他亲自率击败敌人。咸平三年,调任西川转运副使。当时皇帝下令讨伐王均,张佶因为督运军需的功劳升任虞部员外郎。贼寇被平定后,朝廷把川峡分为四路,张佶做了利州路转运使。有人举荐张佶的军事才能,皇帝召张佶回朝廷,任命张佶为泾原铃辖兼管理镇戎军。后来调任麟府路铃辖,西夏人侵犯边境,张佶率兵与敌人作战,亲自射杀敌人将帅,俘获了很多人,剩余的敌人逃跑了。皇帝下诏书褒奖张佶,并赏赐给他锦袍、金带。景德年间,调任益州铃辖。张佶治理安抚百姓,很有威望和恩惠,蜀地人过了很长时间还在怀念他。大中祥符四年,皇帝在汾阴祭祀,任命他为西京旧城巡检、铃辖。又任鄜延铃辖。恰逢秦州李溶突然去世,皇帝对近臣说:“天水是边境要地,应该迅速找到恰当的人。”马知节说张佶可以赴任,皇帝答应了,任命张佶为秦州知州。到任后,设四门寨,开拓疆境,边境的部族都非常怨恨。张佶又到渭河设置采木场,我人不与他争抢,迁移营帐离去。张佶没有对他们抚恤,也不奏报朝廷给予赏赐,边境的部族都非常后悔,带领众人抢劫掠夺,张佶深入攻击,赶跑了他们。有人又建议朝廷加恩于宗哥、立遵等部族,以控制平夏,张佶请求拒绝他们的建议,事情详细写在《吐蕃传》里。

真宗天禧元年,召他任命为契丹国信副使。不到一个月,又被提升为西上阁门使,再次出任泾原路铃辖。宋真宗天禧四年,张佶去世,

享年六十九岁。张佶涉猎经史典籍,喜欢吟咏诗赋,勇猛善射,有谋略,统领保护边疆时,把树立威望当作职责。议论说:自古以来,即使是盛德之世,未尝没有边境忧患,关键在于能有果敢坚毅的大臣来防御。契丹入侵,李继宣在重围中教出被围将领,当然十分勇敢,张佶经营西南,勤奋而有才能,恩成并施,也有可取之处。

《宋史·张佶传》《宋史·张佶传》(二) 4、《宋史·张琼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张琼传》原文及翻译宋史 原文:

张琼,大名馆陶人。世为牙中军。琼少有勇力,善射,隶太祖帐下。周显德中,太祖从世宗南征,击十八里滩砦,为战舰所围,一人甲盾鼓噪而前,众莫敢当,太祖命琼射之,一发而踣,淮人遂却。

及攻寿春,太祖乘皮船入城濠。城上车弩遽发,矢大如椽,琼亟以身蔽太祖,矢中琼股,死而复苏。镞著髀骨,坚不可拔。琼索杯酒满饮,破骨出之,血流数升,神色自若。太祖壮之。及即位,擢典禁军,累迁内外马步军都军头、领爱州刺史。数日,太宗自殿前都虞候尹开封。太祖曰:“殿前卫士如狼虎者不啻万人,非琼不能统制。”即命琼代为都虞侯,迁嘉州防御使。

琼性暴无机,多所凌轹。时史珪、石汉卿方用事,琼轻侮之,目为巫媪。三人衔之切齿发琼擅乘官马纳李筠隶仆畜部曲百余人恣作威福禁军皆惧又诬毁太宗为殿前都虞侯时事,建隆四年秋,郊禋制下,方欲肃静京师,乃召讯琼。琼不伏,太祖怒,令击之。汉卿即奋铁挝乱下,气垂绝,曳出,遂下御史案鞫之。琼知不免,行至明德门,解所系带以遗母。

狱具,赐死于城西井亭。太祖旋闻家无余财,止有仆三人,甚悔之。因责汉卿曰:“汝言琼有仆百人,今何在?”汉卿曰:“琼所养者一敌百耳。”太祖遂优恤其家。以其子尚幼,乃擢其兄进为龙捷副指挥使。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十八) 译文:

张琼,大名(大名府,五代后汉后周时名)馆陶(大名府的属县)人。

世为牙中军(即“牙兵”,召募军中子弟置之部下,故称)。琼少有勇力,善射,隶(隶属)太祖(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太祖是庙号,我国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帐下。周(唐朝以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显德(后周太祖郭威的年号)中,太祖从世宗(后周的第二位皇帝柴荣)南征,击十八里滩砦(同“寨”,守卫用的栅栏、营垒),为战舰所围,一人甲盾鼓噪而前,众莫敢当(阻挡),太祖命琼射之,一发而踣(跌倒,向前仆倒),淮人遂却(后退)。及攻寿春(位于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东北部),太祖乘皮船入城濠(护城河)。城上车弩(古代战具,在车上置弩,用以发箭)遽(快,迅速)发,矢(箭)大如椽(椽子,安装在屋顶以支持屋面盖材料的木杆),琼亟(屡次)以身蔽(庇护)太祖,矢中琼股,死而复苏。镞(箭头)著髀骨(bì大腿骨),坚不可拔。琼索杯酒满饮,破骨出之,血流数升,神色自若。太祖壮之。及即位,擢(提拔,任用)典(主管,掌管)禁军(古代称保卫京城或宫廷的,宋代亦称由直接掌握的正规军),累迁内外马步军都军头、领(兼任)爱州刺史。数日,太宗(宋朝的第二位皇帝赵光义)自殿前都虞候尹(府尹,这里用作动词)开封。太祖曰:“殿前卫士如狼虎者不啻(不止)万人,非琼不能统制(控制,管辖)。”即命琼代为都虞侯(官名,掌殿前诸班军纪整肃),迁嘉州防御使。琼性暴(凶狠,残暴)无机(没有心机,没有城府),多所凌轹(欺压,干犯)。时史珪、石汉卿方用事(执政,当权),琼轻侮(轻慢,欺侮)之,目(作动词,看待)为巫媪(巫婆)。二人衔(心里怀恨)之切齿(齿相磨切,表示极端愤怒),发(揭露)琼擅乘官马(官府供给或饲养的马),纳(接纳,接受)李筠(五代后周将领,赵匡胤代周建宋后,他忠于后周,发动叛乱,后兵败而死)隶仆,畜(储养)部曲(指私人)百余人,恣(放纵,肆意)作威福(擅用威权,独断专横),禁军皆惧;又诬毁(诬蔑诋毁)太宗为(任)殿前都虞侯时事。建隆(宋太祖年号)四年秋,郊禋(古代帝王升烟祭祀天地的大礼)制(规章,制度)下,方欲肃静(肃清,整肃)京师(首都),乃召讯(责问)琼。琼不伏,太祖怒,令击之。汉卿即奋(举起)铁挝(铁杖,古代用作兵器)乱下,气垂绝,曳(拖,拉)出,遂下御史案(查办)鞫(审讯,审问)之。琼知不免,行至明德门,解所系带以遗母。狱具(罪案已定),赐死于城

西井亭。太祖旋(不久,很快)闻家无余财,止有仆三人,甚悔之。因责汉卿曰:“汝言琼有仆百人,今何在?”汉卿曰:“琼所养者一敌百耳。”太祖遂优恤(优待照顾)其家。以其子尚幼,乃擢其兄进为龙捷副指挥使。

《宋史·张琼传》

5、《宋史·张鉴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张鉴传》原文及翻译宋史 原文:

张鉴,字德明。鉴本将家,幼能嗜学,入卫州霖落山肄业,凡十余年。太平兴国三年,擢进士第,释褐大理评事。奉诏决狱江左,颇雪冤滞。历殿中侍御史。

会命曹彬等进讨幽州,问群臣以方略,鉴上疏极言不可。论者以鉴燕人沮议非忠也太宗置不问与赵延进同掌左藏延进恃恩逾规鉴廷奏之有旨罢延进以鉴判三司度支凭由催欠司。时三部各置凭由催欠,鉴请并为一,从之。

王明、李惟清荐其能,用为江南转运使。本部有大姓为民患者,鉴以名闻。太宗尽令部送魁首及妻子赴阙,以三班职名羁縻之,江左震肃。又建议割瑞州清江、吉州新淦、袁州新喻三县置临江军,时以为便。召还,特被慰奖。梓州符昭愿骄僭不法,即以鉴代之。上言供奉官以下不考校殿最,恐无沮劝,即诏鉴兼磨勘职,改三司为左右计,分天下为十道,鉴奏其非便。未几,果复旧。

淳化中,盗起西蜀,王继恩讨平之,而御军无政,其下恃功暴横。益州张咏密奏,请命近臣分屯师旅,即遣鉴与西京作坊使冯守规偕往。召对后苑门,面授方略。鉴曰:“益部新复,军旅不和,若闻使命骤至,易其戎伍,虑或猜惧,变生不测。请假臣安抚之名。”太宗称善。鉴至蜀,继恩犹偃蹇(注),不意朝廷闻其纵肆。鉴之行,付以空名宣头及廷臣数人,鉴与咏即遣部戍卒出境;继恩麾下使臣亦多遣东还,督继恩辈分路讨捕残寇,而鉴等招辑反侧。事平归朝,未至,拜左谏议大夫、户部使。

寻诏鉴专督军粮,以军兴法从事,馈运颇集。咸平初,改工部侍

郎、出知广州。居二年,民条其政绩上请刻石。三年,移知朗州。溪洞群蛮数寇扰,鉴召酋豪,谕以威信,皆俯伏听命。景德初,卒。

(选自《宋史·张鉴传》) (注)①偃蹇:高傲。 译文:

张鉴,字德名。张鉴出身将军之家,幼时能够爱好学习,进入卫州霖落山修习学业,总共十多年。太平兴国三年,进士及第。升为朝官,担任大理评事。奉诏判决江左的刑案,昭雪冤屈积案很多。历官为殿中侍御史。

正逢命令曹彬等进军讨伐幽州,皇帝向大臣询问方针策略,张鍳上书极力主张不可以。论者认为张鉴是燕人,阻止进军的主张不忠心,太宗置之不问。张鉴与赵延进一同掌管左藏库,赵延进恃恩超越法规,张鉴在朝廷上奏皇帝。有旨罢免赵延进,任命张鉴判三司度支、凭由催欠司。当时三部各设凭由催欠,张鉴请求一起合为一个,皇帝听从了他。

王明、李惟清推荐他的才能,任用为江南转运使。本地区有世家大族成为老百姓的祸患,张鉴把他们的名字上报皇帝。太宗命令当地全部押送其家族首领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赶赴朝廷,以三班的名义拘禁他们,江左震惊肃静。张鉴又建议割瑞州清江、吉州新淦、袁州新喻三县置临江军,当时认为便利。召回朝廷,特別受到慰劳奖励。梓州符昭愿傲慢违法,立即任命张鉴取代他。上奏说供奉官以下不考核政绩优劣,皇帝担心没有奖惩,便下诏张鉴兼磨勘职,并改三司为左右计,分天下为十道,张鉴上奏说这种做法不方便。不久,果然恢复旧制。

淳化年间,盗贼在西蜀起事,王继恩讨伐平定他们,然而管理没有政令,他的下属仗着功劳而凶暴强横。益州张咏秘密上奏,请求命令大臣分驻,就派张鉴与西京作坊使冯守规一同前往。召他们在后苑门应对,皇上当面授给方针策略。张鉴说:“益部刚收复,不和,如果听到使命突然到来,替换他们的,担心有的猜疑畏惧,发生难以预料的变故。请让我假借安抚之名。”太宗称好。张

鉴到了蜀,王继恩仍然傲慢,不把朝廷已知道他放纵恣肆的事放在心上。张鉴到蜀时,给他空名任命书并任命朝臣几人,张鉴与张咏就率领戍守的士兵出境,王继恩部下的使臣也大多被向东调遣回去,监督王继恩等人分路讨捕残余的盗匪,而张鉴等人招抚不安分队伍。事情平息后回朝,还未到京,就被任为左谏议大夫、户部使。

不久皇上下诏让张鉴专门督查军粮,以军中法令行事,运送很见成效。咸平初年,改任工部侍郎,出朝做广州知州。任职二年,百姓把他的政绩分列列举上报请求刻碑。三年,调任朗州知州。溪洞群蛮多次侵扰,张鉴召来首长豪族,晓以威望信誉,他们都俯首听命。景德初年,去世。

《宋史·张鉴传》

6、《宋史·张洞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张洞传》原文及翻译宋史 原文:

张洞字仲通,开封祥符人。父惟简,太常少卿。洞为人长大,眉目如画,自幼开悟,卓荦不群。惟简异之,抱以访里之卜者。曰:“郎君生甚奇,后必在策名,当以文学政事显。”既诵书,日数千言,为文甚敏。未冠,哗然有声,遇事慷慨,自许以有为。时,赵元昊叛扰边,关、陇萧然,困于飞挽,且屡丧师。仁宗太息,思闻中外之谋。洞以布衣求上方略,召试舍人院,擢试将作监主簿。

寻举进士中第,调涟水军判官,遭亲丧去,再调颍州推官。民刘甲者,强弟柳使鞭其妇,既而投杖,夫妇相持而泣。甲怒,逼柳使再鞭之。妇以无罪死。吏当夫极法,知州欧阳修欲从之。洞曰:“律以教令者为首,夫为从,且非其意,不当死。”众不听,洞即称疾不出,不得已谳于朝,果如洞言,修甚重之。

英宗即位,转度支员外郎。英宗哀疚,或经旬不御正殿,洞上言:“陛下春秋鼎盛,初嗣大统,岂宜久屈刚健,自比冲幼之主。当躬万机,揽群材,以称先帝付畀之意,厌元元之望。”

大臣亦以为言,遂听政。

诏讯祁国公宗说狱,宗说恃近属,贵骄不道。狱具,英宗以为辱

国,不欲暴其恶。洞曰:“宗说罪在不宥。虽然,陛下将惩恶而难暴之,独以其坑不辜数人,置诸法可矣。”英宗喜曰:“卿知大体。”洞因言:“唐宗室多贤宰相名士,盖其知学问使然。国家本支蕃衍,无亲疏一切厚廪之,不使知辛苦。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宗室缘是怨洞,痛诋訾言,上不罪也。

转司封员外郎、权三司度支判官。对便殿称旨,英宗遂欲选用,大臣忌之,出为江西转运使。江西荐饥,征民积岁赋,洞为奏免之。又民输绸绢不中度者,旧责以满匹,洞命计尺寸输钱,民便之。移淮南转运使,转工部郎中。淮南地不宜麦,民艰于所输,洞复命输钱,官为籴麦,不逾时而足。未几卒,年四十九。

(节选自《宋史·张洞传》)

【注】①卓荦(luò):卓越出众。②困于飞挽:指粮草运送不便。③元元:百姓,平民。

译文:

张洞字仲通,是开封祥符人。父亲张惟简,官为太常少卿。张洞身材高大,容貌端正秀丽,从小就很有悟性,才能超出常人,与众不同。张惟简认为他很奇特,抱着他去咨询乡里占卜的人。占卜的人说:“公子长得十分奇特,将来一定能金榜题名,应当因为文学政事扬名。”张洞读书后,每天能读几千字,写文章文思敏捷。还没有行加冠礼,就名声响亮,遇到事情情绪激昂,自认为能有所作为。当时,赵元昊叛乱侵扰边境,关中、甘肃一带民生萧索,粮草运送不便,并且多次作战失利。宋仁宗叹息,想要征求朝廷内外的谋略。张洞凭借布衣的身份请求进呈方法谋略,仁宗召他在舍人院考试,提拔他担任将作监主簿一职。

不久张洞应举考中进士,调任他为涟水军判官,遭遇丧亲,张洞服丧离职,(服完丧后)又调任颍州推官。有一个叫刘甲的百姓,强迫弟弟刘柳鞭打妻子,过后扔掉棍棒,夫妇二人相拥哭泣。刘甲大怒,逼迫刘柳让他再鞭打她妻子。妇人被无辜打死。官吏判处她丈夫极刑,知州欧阳修想要同意判处极刑。张洞说:“按照法律规定那个命令打

人的人是首犯,妇人的丈夫是从犯,而且鞭打妻子不是刘柳的本意,不应当判(刘柳)死罪。”众人不听,张洞就称病不出门,不得已上报朝廷评议,(判罚)果然像张洞说的那样,欧阳修十分器重他。

宋英宗即位,张洞转任度支员外郎。英宗居丧哀痛,有时十几天不到正殿上朝,张洞上言说:“陛下正当盛年,刚刚继承皇位,怎么能长久委屈刚健之气,自比年幼的君主。应当亲自处理政务,招揽各种人才,来实现先帝托付的意愿,满足百姓对您的期望。”朝中大臣也因为此事进言,英宗于是上朝理政。

诏令审讯祁国公宗说的案件,宗说依仗自己是皇上近亲,骄横无道。判罪定案后,英宗认为有损国家体面,不想公开宗说的罪行。张洞说:“宗说的罪过不能宽恕。虽然这样,陛下将要惩罚他的恶行却难以公布他的罪行,那么仅凭他坑害了几个无罪的人,把他依法判罪就可以了。”英宗高兴地说:“卿知道以大局为重。”张洞借机进言说:“唐朝皇室中有很多贤能的宰相和名士,因为他们懂得学问才会如此。国家本姓(皇室)繁衍生息,无论亲近疏远一律给他们丰厚的俸禄,不让他们知道生活的艰辛。使女、妻妾、歌妓,多少都没有,最终泯灭了礼义,使他们的嗜好与欲望达到极点。宽恕他们就扰乱了国家的法律,惩处他们就伤害了骨肉间的亲情。应该按照品级设立制度,再选年高有德的人教导他们。”宗室因此怨恨张洞,极力诽谤诋毁他,皇上却并不加罪与他。

张洞转任司封员外郎、权三司度支判官。在便殿对答策问符合皇上心意,英宗于是想要重用他,大臣忌恨他,出朝任江西转运使。江西连年饥荒,朝廷要征收百姓积欠的赋税,张洞上奏免除了他们拖欠的赋税。又有缴纳的绸绢不符合要求的百姓,过去用缴纳满一匹绢来责罚他们,张洞命令按欠缺的尺寸缴钱,百姓认为这样很方便。张洞调任淮南转运使,转任工部郎中。淮南土地不适宜种麦,百姓对应缴的粮食很难缴上,张洞又命令他们缴钱,由官府替他们买麦,没有超过期限就缴足了。不久张洞去世,享年四十九岁。

《宋史·张洞传》

7、《清史稿·金顺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清史稿·金顺传》原文及翻译清史稿 原文:

金顺,字和甫,伊尔根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世居吉林。少孤贫,事继母孝。初,从征山东,授骁骑校。嗣从多隆阿援湖北,复黄梅,赐号图尔格齐巴图鲁。移师安徽,克太湖。历迁协领。挂车之役,将骑旅直捣中坚,当者辄靡。

同治九年,金积抚局成,独王家疃未下,率其弟连顺分兵迎击,数获胜。宁夏平,擢乌里雅苏台将军。命赴肃州,既至,顿北崖头,奏调曜军助击。时乌鲁木齐提督成禄犹诉军粮乏,难赴哈密,诏金顺接统其军。十二年,左宗棠至军,约期并进。金顺发地雷东北角,城渍,乘隙夺据其上,自是老弱扶服者相继,城拔。

乌鲁木齐都统景廉驻古城,与金顺龃。宗棠奏言金顺宽和,为群情所附。诏率所部二十营赴之,规乌城,于是遂发。出营数十里,至瀚海,吏士忽不行。询之,则曰:“先锋营驻,有所议。”金顺知有变,疾驰视,手刃六人以徇,曰:“敢留者,视此!”军以次行。瀚海既过,乃列六尸祝之曰:“杂赋不饱,佐以野蔬,天下无若西军苦。此行度戈壁,乏水草,吾非不知。但不忍汝六人,如全军何?如国家何?如关内生灵何?”闻其言者,无不激扬。途授正白旗汉军都统。明年,至古城,与景廉会师。一日演炮,汉、回观者数千百人。景军指败堵烟筒为的,击之再,烟筒无葸。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已而玉林亦尔。观者欢呼声震远近,回闻之气夺。寻命佐军务。

光绪改元,代景廉为都统。二年,军阜康。刘锦棠赴军所商进止,议先攻古牧。乃轻骑袭黄田,通汲道,克之。连下乌鲁木齐、迪化、昌吉、呼图壁诸城,直逼玛纳斯。调伊犁将军。七年,诏接收伊犁,按图划界。十一年,上召来京,以锡纶代之。道肃州,病卒。身后不名一钱,凡无以为敛。谥忠介。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一》,有删改) 译文:

金顺,字和甫,伊尔根觉罗氏,是满洲镶蓝旗人,世代居住在吉林。(他)年少时失去双亲,家境贫穷,侍奉继母至孝。起初,(金顺)跟从()征伐山东,被授官骁骑校。随后跟随多隆阿援助湖北,收复黄梅,被赐号图尔格齐巴图鲁。调动到安徽,攻克太湖。先后连续升职到协领。在挂车(今属桐城)战役中,(金顺)率领骑兵直接冲击敌军中最重要、最强大的部分,阻挡的人纷纷倒下。

同治九年,金积堡的安抚局面形成,唯独王家疃未攻下,(金顺)率领他的弟弟连顺分兵向着敌军的方向攻击,多次取得胜利。宁夏平定,(金顺)升为乌里雅苏台将军。(皇帝)命令(金顺)奔赴肃州,到达后,驻扎在北崖头,上奏请求调动张曜的协助攻击。当时乌鲁木齐提督成禄尚诉说军粮缺乏,难以赶赴哈密,朝廷下诏让金顺接任并统领他的。同治十二年,左宗棠到军中,(与金顺)约定日期一并前进。金顺向东北角发射地雷,城墙被突破,乘机夺取占据它的上面,从此老人弱者一个接着一个连续不断地趴伏于地(请求宽恕),城被夺取。

鸟鲁木齐都统景廉驻扎在古城,与金顺意见不合,(他们)互相抵触。左宗棠上奏说金顺宽厚谦和,符合。下诏金顺率领所属部二十个营前往古城,谋划乌城,在这种情况下就出发了。出关几十里,到达瀚海,军吏士兵忽然不往前行走了。(金顺)询问他们原因,(军吏士兵)就说:“先锋营停留在一个地方,有议论的话。”金顺知道(行军事情)有变化,快速驰马巡视,亲手杀死六个人来示众,说:“胆敢停留的人,如同这样!”按照次序行军。瀚海已经过了,才排列六具尸体祝祷他们说:“驳杂的兵赋粮食不能吃饱,用野蔬添佐,天下没有比得上西军苦的。这次行军走过戈壁,缺少水和粮草,我不是不知道。只是不忍心(杀掉)你们六个人,全军怎么办国家怎么办关内百姓怎么办”听他说话的人,无不激动振奋。路途中他被授予正白旗汉军都统。第二年,(金顺的)到达古城,与景廉的会师。一天,演习炮击,汉军、回军观看的有几千人。景廉的用塌墙烟囱为靶子,两次炮击它,烟筒没有被击中。所属部下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说:“这有什么值得炮击的请允许我以卷起旗帜的杆子为靶子。”邓增先观察,向金顺请求观察两次,已经完毕,大炮轰响旗杆飞起,好像在

空中剪开彩霞。后来张玉林也这样。观看的人欢呼声震动到很远的地方,回军听说这件事后,因恐惧而丧失了胆气。不久,(金顺)被任命辅佐军务。

光绪元年,(金顺)代替景廉为鸟鲁木齐都统。光绪二年,在阜康驻军。刘锦棠奔赴他的驻扎之地讨论(的)具体安排,商议决定先进攻古牧。于是用轻骑兵袭击黄田,打通取水的通道,攻克它。连续攻下乌鲁木齐、迪化、昌吉、呼图壁几个城,一直逼近玛纳斯。(金顺)被调任为伊犁将军。光绪七年,(皇帝)下诏接收伊犁,按照地图划分疆界。光绪十一年,皇上召(金顺)来京城,用锡纶代替他的职位。(金顺)行路到肃州,病死。死后一文钱也没有,几乎没有用来收敛(尸体的费用)。(金顺)的谥号为忠介。

《清史稿·金顺传》

8、《宋史·张浚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张浚传》原文及翻译宋史 原文:

张浚,字德远,汉州绵竹人,唐宰相九龄弟九皋之后。父咸,举进士、贤良两科。浚四岁而孤,行直视端,无诳言,识者知为大器。入太学,中进士第。靖康初,为太常簿。张邦昌僭立,逃入太学中。闻高宗即位,驰赴南京,除枢密院编修官,改虞部郎,擢殿中侍御史。驾幸东南,后军统制韩世忠所部逼逐谏臣坠水死,浚奏夺世忠观察使,上下始知有国法。迁侍御史。

时乘舆在扬州,浚言:“中原天下之根本,愿下诏葺东京、关陕、襄邓以待巡幸。”咈宰相意,除集英殿修撰、知兴元府。未行,擢礼部侍郎,高宗召谕曰:“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朕将有为,正如欲一飞冲天而无羽翼,卿勉留辅朕。”除御营使司参赞军事。浚度金人必来攻而庙堂晏然殊不为备力言之宰相黄潜善汪伯彦皆笑其过计。

建炎三年春,金人南侵,车驾幸钱塘,留朱胜非于吴门捍御,以浚同节制军马,已而胜非召,浚独留。时溃兵数万,所至剽掠,浚招集甫定。会苗傅、刘正彦作乱,改元赦书至平江,浚命守臣汤东野秘不宣。未几,傅等以檄来,浚恸哭,召东野及提点刑狱赵哲谋起兵讨

贼。

时傅等以承宣使张俊为秦凤路总管,俊将万人还,将卸兵而西。浚知上遇俊厚,而俊纯实可谋大事,急邀俊,握手语故,相持而泣,因告以将起兵问罪。时吕颐浩节制建业,刘光世领兵镇江,浚遣人赍蜡书,约颐浩、光世以兵来会,而命俊分兵扼吴江。上疏请复辟。傅等谋除浚礼部尚书,命将所部诣行在,浚以大兵未集,未欲诵言讨贼,乃托云张俊骤回,人情震詟,不可不少留以抚其军。

后因病而去,孝宗震悼,辍视朝,赠太保,后加赠太师,谥忠献。 (节选自《宋史·张浚传》,有删改) 译文:

张浚字德远,汉州绵竹人。唐朝宰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后代。其父张咸,考中进士、贤良两科。张浚四岁就成为孤儿,行为端正,没有谎言,认识的人认为他将成大器。进入太学,考中进士。靖康初年,任太常簿。张邦昌僭立为帝,他逃到太学中。听说高宗即位,乘马赶到南京,任枢密院编修官,改任虞部郎,升任殿中侍御史。皇帝到东南,后军统制韩世忠逼逐谏臣坠水而死,张浚上奏夺去韩世忠观察使一职,上下才知有国法。升任侍御史。

当时皇帝在扬州,张浚说:“中原是天下的根本,希望修葺东京、关陕、襄邓以待巡幸。”拂逆宰相的意思,授任集英殿修撰、知兴远府。尚未出发,升任礼部侍郎,高宗召见对他说:“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将要有所作为,正如想一飞冲天而无羽翼,你留下来辅助我吧。”授任御营使司参赞军事。张浚料想金人一定会来攻,而朝廷晏然,一点不作准备,极力向宰相建议,黄潜善、汪伯彦都笑他过虑。

建炎三年(1129)春天,金人侵犯南方,皇帝到钱塘,留下朱胜非在吴门抗御,让张浚一同节制军马。后来朱胜非被召回,张浚单独留下来。当时溃兵数万,所至之处剽掠不已,张浚招集平定下来。正好苗傅、刘正彦作乱,改元诏书到了平江,张浚命令守臣汤东野秘而不宣。不久,苗傅以檄书寄来,张浚痛哭,召东野及提点刑狱赵哲商量起兵讨贼。

当时苗傅等人任命承宣使张俊为秦凤路总管,张俊率领一万多人

返回,准备解甲而归。张浚知道皇上对张俊很厚道,而张俊纯朴实在可以共谋大事,急忙邀请张俊,握手畅叙旧情,相对而泣,于是告诉他打算起兵问罪。当时吕颐浩节制建业,刘光世领兵驻屯镇江,张浚派人带着蜡书,约请颐浩、光世率兵来会,而命张俊分兵扼守吴江。上疏请求复辟。苗傅等人打算授任张浚为礼部尚书,命他率领所部到行宫,张浚认为大兵未集,不打算宣称讨贼,于是托称张俊骤回,人情震动,不可不滞留以招抚。

最后生病去世,孝宗悲悼,停止上朝,追赠太保,后加赠太师,谥号“忠献”。

《宋史·张浚传》

9、《宋史·张咏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张咏传》原文及翻译宋史 原文: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湜、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

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译文: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濮州推举进士,众议首先推荐张咏。当地有个叫张覃的老儒生还没考中进士,张咏就与寇准写信给本州守将,推荐张覃做首选,众人都赞许张咏能够谦让。正逢李沆、宋浞、寇准接连推荐他的才干,(朝廷)授任他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张咏)上奏建议罢除归、峡二州的水递役夫。就地转为太常博士。宋太宗听说他的精明强干,召他回朝。张永德任并、代都部署,有个小校官犯了法,被他鞭打致死。皇帝下诏审理他的罪行。张咏将诏书封缄退还,并且说:“陛下正委以张永德边关重任,若因为一个小校官的缘故,使主帅受辱,臣恐怕将会有下级轻视上级之心。”太宗没有听从。不久,果然有士兵联合控告军校的事发生,张咏引用前次的事情来议论,太宗为此动容并抚慰他。

出任益州知州,当时李顺作乱,继恩、上官正统兵攻讨,却停留不前进。张咏用话激励上官正,勉励他亲自出击,并盛情地陈设帷帐为他饯行。上官正因此决意出兵深入,终于大获全胜。当叛军攻城略地之际,民众有很多人被胁迫跟随叛军的,张咏下达公文向他们晓喻朝廷的恩德和信义,使他们各自回到乡里。

当初,蜀地士人知道读书向学,但不喜欢做官。张咏考察州里的张及、李畋、张逵等人都有学问品行,受到乡里的称赞;于是敦促勉励他们参加科举考试,这三个人果然考取了进士。士子们从此懂得了努力上进。

(宋真宗)咸平二年夏天,张咏以工部侍郎出任杭州知州。正值当年歉收,百姓有很多人私自贩卖盐来自给。(官府)捕获了几百个犯法的人,张咏全都减轻刑罚然后遣散他们。部下属官请求说:“不严加制裁,

恐怕无法禁止此事。”张咏说:“钱塘一带十万家民众,饥饿的人有万,(这些人)如果不靠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将来一旦像蜂群一样聚焦起来成为强盗(或:一旦蜂拥而起做强盗),那么就会成为很大的祸害。等秋天收获了,当会依旧按旧法办事。”(咸平)五年,宋真宗因为张咏以前在蜀地政绩优异,又任命他担任益州知州。适逢朝廷派遣谢涛巡视西蜀,皇上因此令他转告张咏说:“有爱卿在蜀地,我没有西顾之忧了。”

张咏与青州人傅霖小时候是同学。傅霖隐居不做官。张咏显贵之后,三十年也没找到(他)。到这时他来谒见,守门人来报告说傅霖求见,张咏责骂他说:“傅先生是天下(很有名)的贤士,我尚且没机会跟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样的人,竟敢直呼其名!” 10、《宋史·张顺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张顺传》原文及翻译宋史 原文:

张顺,民兵部将也。襄阳受围五年,宋闯知其西北一水曰清泥河,源于均、房,即其地造轻舟百艘,以三舟联为一舫,中一舟装载,左右舟则虚其底而掩覆之。出重赏募死士,得三千。求将,得顺与张贵,俗呼顺曰“矮张”,贵曰“竹园张”。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俾为都统。出令曰:“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毋败吾事。”人人感奋。

汉水方生,发舟百艘,稍进团山下。越二日,进高头港口,结方陈,各船置火、火炮、炽炭、巨斧、劲弩。夜漏下三刻,起矴出江,以红灯为识。贵先登,顺殿之,乘风破浪,径犯重围。至磨洪滩以上,北军舟师布满江面,无隙可入。众乘锐凡断铁絙攒杙数百,转战百二十里,黎明抵襄城下。城中久绝援,闻救至,踊跃气百倍。及收军,独失顺。越数日,有浮尸溯流而上,被介胄,执弓矢,直抵浮梁,视之顺也,身中四六箭,怒气勃勃如生。诸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

张贵既抵襄,襄帅吕文焕力留共守。贵恃其骁勇,欲还郢,乃募二士能伏水中数日不食,使持蜡书赴郢求援。北兵增守益密,水路连

锁数十里,列撒星桩,虽鱼虾不得度。二人遇桩即锯断之,竟达郢,还报,许发兵五千驻龙尾洲以助夹击。

刻日既定,乃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洎登舟,帐前一人亡去,乃有过被挞者。贵惊曰:“吾事泄矣,亟行,彼或未及知。”复不能衔枚隐迹,乃举炮鼓噪发舟,乘夜顺流断絙破围冒进,众皆辟易。既出险地,夜半天黑,至小新城,大兵邀击,以死拒战。沿岸束荻列炬,火光烛天如白昼。至勾林滩,渐近龙尾洲,遥望军船旗帜纷披,贵军喜跃,举流星火示之。军船见火即前迎,及势近欲合,则来舟皆北兵也。盖郢兵前二日以风水惊疑,退屯三十里,而大兵得逃卒之报,据龙尾洲以逸待劳。贵战已困,出于不意,杀伤殆尽,身被数十,力不支见执,卒不屈,死之。乃命降卒四人舁尸至襄,令于城下曰:“识矮张乎?此是也。”守陴者皆哭,城中丧气。文焕斩四卒,以贵祔葬顺冢,立双庙祀之。

(选自《宋史》) 译文:

张顺是民兵的一员部将。襄阳城被围困了五年,宋朝将领探知它的西北面有一条叫做“清泥河”的河流,发源于均州、房州,就在这个地方造了轻快小船上百艘,将三条小船连在一起成为一艘舫,用中间一艘小船装载兵士,左右两艘则将其底凿空并盖上盖子来作为掩饰。宋将给出重赏来招募死士,招得三千名。招募将领,招得了张顺和张贵。人们称张顺为“矮张”,张贵则叫做“竹园张”,他们都是智勇双全,一向被将士们信任,让他们担任都统。他们下令道:“这次行动不过一死罢了,如果你们有谁不是出于本心跟随,最好快点离开,不要妨碍我们的大事。”将士们人人都感到振奋。

在汉水涨水时,派出百艘战船,缓缓进入团山下。过了两天,进入高头港口,工事布置好后,在各船中装备了火、火炮、烧红的木炭、巨大的战斧、强劲的弓弩。在入夜过了三刻后(“漏”是古代计时之器,指报时漏斗里的滴水。“下三刻”是指古代一个时辰分为上、中、下三刻),启航出江,用红灯作为信号。张贵做先锋,张顺殿后,他们乘风破浪,迅速突破重围。到了磨洪滩以上,元军的兵船布满江

面,没有突围的缝隙。众军士趁着锐气一共斩断敌人用铁索连起的杙船几百艘,转战一百二十里,到黎明时分抵达了襄阳城下。襄阳城中已经很久没有救援了,听闻援军到了,士气顿时高涨百倍。到收军的时候,唯独没有看到张顺。过了几天,有一具浮尸逆流而上,身穿战甲,手拿弓箭,一直漂到浮桥下,人们一看原来是张顺,只见他身中四六箭,脸上满是愤怒的表情,仿佛活着一般。众将士都认为他是神,于是为他立碑安葬,并且为他立了一座庙来祭拜他。

张贵抵达襄阳后,襄阳守将吕文焕竭力留下他共同守卫襄阳。张贵凭借自己的勇猛,想要返回郢,于是招募了两名能够在水下几天不吃东西的兵士,派他们拿着用蜡包好的信到郢请求救援。元兵增加守卫更加严密了,将水路封锁了连续几十里,并布置了撒星桩,即便是鱼虾都不能度过。那两人碰到撒星桩就用锯子锯断,最后竟然到达了郢,交付了情报,郢守将同意发兵五千驻扎在九尾洲来援助他们夹击。

约定的时期定好以后,张贵于是告别文焕向东而下,他检阅了自己的部下,到上船时发现自己帐前一名曾经犯了错误被鞭刑过的人逃走了。张贵惊呼:“我的大事要泄露了,快点行动,敌人或许还不知道。”在再不可能隐藏行踪的时候,于是开炮擂鼓开船,趁着夜色顺流而下,斩断铁锁突破重围大胆前进,敌人都惊慌躲避退去。冲出险境后,正是三更半夜,来到了小新城,元军在半路阻击,他们拼死迎战。沿岸摆着成捆的束荻草和火把,火光把天照耀得像白天一样明亮。到了勾林滩,渐渐靠近龙尾洲,远远望见军船的旗帜杂乱飘拂,军士们十分喜悦,点燃流星火来示意。(龙尾洲的)军船看到火光于是向前迎来,等到接近到几乎合为一处时,才发现来的全是元兵。原来郢派出的兵前两天因为惊疑风水而退到三十里外屯兵,而元军得到那个逃走的士兵报告,占据龙尾洲以逸待劳。张贵战斗得已经困乏,又出乎自己意料,他的士兵几乎被杀光,他自己身中几十,因为体力不支被擒,最后宁死不屈而被杀害。元军于是命令四个投降的士兵将张贵的尸体抬到襄阳,在城下叫道:“你们认识矮张吗?这就是的。”守城的人都哭了,城中士气低落。吕文焕杀了那四个降兵,将张贵合葬在张顺的坟墓,立了双庙来祭拜他们。

《宋史·张顺传》

《宋史·张顺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篇文章共54731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