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教学目标】
1.了解郭沫若诗歌特点,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3.品味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赏析诗歌使用的艺术手法,感受意境美。
4.理解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以及追求个性的社会思潮。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赏析诗歌意象,感受诗歌意境美。
2.教学难点:结合文本内容,理解联想和想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对下句,猜人物。
他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思索了片刻,对道: 。由于对句不凡, 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 结果全体偷桃学生,一律免罚了。
明确:
对句: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人物:郭沫若 二. 知人论世 ➢ 知人
郭沫若(12—1978),原名郭开贞,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
1914年留学日本,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
《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它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
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而且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是继鲁迅之后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歌《天狗》《凤凰涅槃》《太阳礼赞》《炉中煤》《静夜》《天上的街市》等,戏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王昭君》《孔雀胆》《蔡文姬》。 ➢ 论世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 常识速递——现代诗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诗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现代诗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
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 常识速递——现代诗分类
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 按表达方式分:叙事诗、抒情诗 按长短分:微诗、小诗、短诗、长诗 按体裁分: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韵脚诗
按照语言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格律诗 自由诗 散文诗 韵脚诗 中国现代诗可以分为两个相对的阶段
中国现代诗歌:二十世纪上半叶以前的诗歌称为「中国现代诗歌」 中国当代诗歌:二十世纪下半叶以后的诗歌称为「中国当代诗歌」 三. 预习检测 (1)读文正音
放号( háo )
律吕( lǜ lǚ )
(2)诵读诗歌技巧
初读感知(把握节奏)—再读入境(掌握朗读技巧)—三读有情(体验作者情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结束后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并带领学生再次朗读。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朗诵指导】
(一)指名朗读,其余同学标注朗读节奏,体会诗歌情感 1.朗诵时语速应该稍快,尤其是到排比部分,语速要渐快起来; 2.到排比的最后一小句,语速则要适度放缓。 3.朗诵时的语调也要随诗人感情的升华而逐渐加强。
4.对每一句中的中心词,如“怒涌”“晴景”“推倒”“洪涛”等,也要做重音处理。 (二)自由朗读,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力的律吕”。
四. 研读文本 ➢ 研读诗歌
1.诗歌开头三句,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图画。 2.诗人是站在什么角度来抒发情感的?如何理解诗歌标题的含义?
诗人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以浪漫主义者的激越情怀,把整个世界都当作自己的呼唤对象,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
“放号”是欢呼、是呼喊、是呐喊、也是赞歌。 3.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他的号角声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
表达了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也是对劳动者和工农大众的颂扬。 4. “滚滚洪涛”在诗歌中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诗歌中的“滚滚洪涛”既是诗人回国途中所见之景,也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五四”运动所产生的巨大声势,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击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也象征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
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同样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 ➢ 难点升级
1.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简要赏析这句诗。
诗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太平洋”是这句诗的意象,“无限”形容太平洋之大,面积达,力量大,要把地球推倒。广袤无边的太平洋,他要提起全身的力量来把地球推倒。与下文的“力哟”相呼应。
2.怎样理解“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的深刻含义?
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3.郭沫若《女神》中丰富奇特的想象堪称当时诗坛一绝。请简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想象的运用。
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笼罩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呼唤的巨人。诗中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立足点,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
起来,把北冰洋晴空中怒涌的白云和太平洋的万顷波涛组结起来显示出自然的宏伟、壮观和伟力。接下来,诗人从具体的景象一下子想开去,想到地球、日月星辰,想到千秋万代的无穷未来,想到大宇宙的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抒发的是诗人对创造力、对改天换地时代精神的赞美。
4.鉴赏本文主旨。
诗歌以无与伦比、气吞山河的气概,想象一个巨人立在地球边上看到宏伟壮丽的景象,由此心生对力的赞美、歌颂,以至于对力的倾倒。体现出诗人充实的内心和如沸的激情,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知识青年的豪迈气概。 五. 课堂检测
1.下列关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诗人郭沫若对于力的赞歌,可以看作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发起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B.这首诗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可以“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号角。
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严格遵守格律,节奏感很强。随着感情的推进,句式,节奏也同时发生变化,显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
D.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运用的通感的手法写出了空中的壮阔景象,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
B.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
C.“无数”“无限”这些词语,写出了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
D.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2020 南京江宁溧水区高一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3.这首诗的构思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请你整理出诗人构思的思路。
4.“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中“定然”一词能否改为“可能”?为什么? 5.诗人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神话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诗人为什么做这样的改造?
6.下列对这首诗的主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旨在描写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清新、活泼。
B.这首诗通过想象天街的美丽和牛郎织女的自由幸福生活,表达了作者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C.这首诗是作者的主观想象,是作者美好愿望的表现,与现实生活无关。 D.这首诗的主题是消极的,它表明了作者只能寄希望于男耕女织的太平生 活。
参
1. C 2. A
3. 地上的街灯→天上的明星→天上的街市→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4. 不能。因为“定然”是肯定的语气,而“可能”是也许、推测的语气,改后不能表达作者坚定的信念,削弱了表现力
5. 诗人想象的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来往,过银河、游天街,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一个在天河之东,一个在天河之西,每年只有一次“鹊桥会”。诗人做这样的改造体现了对理想的追求,对丑恶现实的不满。
6. B 【解析】A项中“旨在描写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错误;C项“与现实生活无关”错误;D项“主题是消极的”“只能寄希望于男耕女织的太平生活”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