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教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学 思维发展与提升 目 审美鉴赏与创造 标 文化传承与理解 教学重点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课型 新授 了解郭沫若诗歌特点,体会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 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领略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体会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分析意象的特点和作用; 2.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无私奉献、赤诚的爱国情感。 1.通过分析、鉴赏意象的特点,了解其中的意境和作用; 教学难点 2.通过诵读、鉴赏领会诗歌意境,感悟作者抒发的热烈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03年前,五四运动爆发,这是一场在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罢工等多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过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这就是五四青年节的来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郭沫若先生写的一首讴歌五四精神的诗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二、自主学习 (一)写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于 年9、10月间写的一首 。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飙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这首诗意境壮阔,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二)作者介绍 郭沫若将“五四”新诗运动的“诗体”推向了极致,创造了 体诗歌的艺术形式,每首诗歌的节数,诗节的行数,每一行的字数都不固定,押韵没有统一的规律,但在每一首诗中,却要求 的某种统一。 诗歌的抒情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了充分地重视与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让诗歌的翅膀真正飞腾,使人们更加重视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 (三)题目解说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个 句,“立”是一个动词,“在地球边上”点明地点,“放号”的意思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面意思是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直接发出呼唤。 (四)板书设计 三、合作学习 第一组 1.下列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空中的壮阔景象,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 B.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 C.“无数”“无限”这些词语,写出了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 D.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它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2.这首诗的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第四行有什么作用? 第二组 3.下列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展现的空中云海,描绘的北冰洋、太平洋的滚滚洪涛,充分表现了大自然的雄奇、壮阔、瑰丽、博大,气势磅礴。 B.“无数”“无限”这些词语,写出了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 C.诗人描写大自然,是把整个大自然当作“自我表现的全宇宙的本体”,当作生命的化身,诗中对大自然进行了客观的描绘歌颂。 D.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4.请你联系全诗,说说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第三组 5.下列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 B.“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空中的壮阔景象,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 C.这首诗鲜明地展现了郭沫若雄浑豪放的浪漫主义风格,以大胆、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营造壮阔、恢宏的意境。 D.这首诗句式自由,节奏鲜明,是一首自由体的新诗,诗人采用了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 6.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四、教考融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现代诗歌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思想,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提出并开始使用。 代表新诗创始期最高成就的是创造社的主将、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五四”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的加深,面对_______________的现实,在______________中因不满现状而陷入苦闷的广大青年,迫切寻找激情喷发的方式来表达个性的要求。他们在理想的憧憬中揭露封建黑暗,作为旧秩序的叛逆者和忠于自己的热情和理想的一代人,他们很自然地从思想上接受浪漫主义,并用以作为艺术原则,指导自己的创作。这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批创造社诗人崇奉浪漫主义的动因。针对当时诗坛_______________的现状,他们冲破世俗的束缚,创作出大量_____________的诗作,令沉闷许久的诗苑清风骤起,形成独有的浪漫主义诗风。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 B.“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提出的。 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提出“现代诗”名称。 D.“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的。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风雨如晦 B.风雨如晦 C.风雨交加 D.风雨交加 峥嵘岁月 墨守成规 惊世骇俗 蹉跎岁月 墨守成规 愤世嫉俗 蹉跎岁月 抱残守缺 愤世嫉俗 峥嵘岁月 抱残守缺 惊世骇俗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今天我们不读诗,也不关注诗歌和诗人。我们对生活的感悟,大都寄托以心灵鸡汤和各种各样、花式繁多、花招百出的10万+热文。我们被动地接受、主动地吸收,以别人的感想, ① ;以时代整齐划一的脉络,来规划自己的生活;以相似度极高的语言和姿态,来讲述历史、记录时代。 诗歌离物质越来越远,诗意的生活也离我们越来越远。因为我们同物质前所未有地、亲密地在一起。但这并不意味着,② 。我们只是离开这种生活太久,太过生疏。③ ,与地上的身体两相遥望。从灵魂的角度看去,那副似曾相识的皮囊,显得何其委顿而凄凉。摒弃了诗意的生活,幸福感将永远无法持续、无法纯粹、无法。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离开了诗意的生活,幸福感将永远无法纯粹而,也无法持续”。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炉中煤 ——眷恋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一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二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四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1920年1月写于日本 6.下列对于这首诗情感表达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在情感表达上有相近之处,都传达了五四运动在诗人胸中燃起的激情。 B.“我不辜负你的殷情,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一句,一方面表现出诗人的郑重承诺,另一方面流露出“我”对祖国怀有的“思量”不仅是思念,也有希望。 C.“燃到了这般模样!”是“炉中煤”心甘情愿燃烧自我的真实表白,诗人没有形容“炉中煤”燃成了什么样子,这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独特想象,以煤自况,表明诗人虽然地位和人格卑贱,但愿意积极进取、以身许国,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自我觉醒。 7.“年青的女郎”有着怎样的形象?这一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五、参 二、自主学习 (一)写作背景 1919 新诗 (二)作者介绍 自由 格律 (三)题目解说 祈使 吹响号角 三、合作学习 1.A 【解析】A项,“仰视”错误,这里写出了诗人的高度,这个巨人形象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2.(1)诗的前三行描绘了一幅白云怒涌、波涛汹涌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2)第四行“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是过渡句,是诗歌由景入情的过渡,它进一步突出了波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出了诗人面对壮丽景象所产生的主观感受。 3.C 【解析】C项,“客观的描绘歌颂”错误,这里应该是渗透着强烈的主观感受。 4.“力的绘画,力的舞蹈”是洪涛的形态,“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解析】B项,“仰视”错误,这里写出了诗人的高度,应该是“俯视”。 6.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眼观大洋、耳听涛声并发出了激情的欢呼的巨人。他站在可以“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声声号角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这滚滚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它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通过诗中对自然的抒写,我们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高大的形象,窥视到他充实的内心,感受到他沸腾的激情,而这一抒情形象所显示的这种独特的感情、心理,正反映了被“五四”怒潮唤醒的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四、教考融合 1.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结构混乱,藕断丝连,“开始使用”之前的内容结构已经完整。B项,语序不当,“提出”应放在“确立”前。C项,语序不当,“提出”应放在“确立”前。故选D。 2.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先看第一空:“风雨如晦”意思是说风雨交加,白天如同黑夜一样昏暗,后用来形容局势动荡或社会黑暗;“风雨交加”指风和雨一起袭来,形容天气恶劣。根据上文“‘五四’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的加深”可知,此处是说“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矛盾十分突出,局势动荡,宜选用“风雨如晦”,据此排除C、D两项。再看第二空:“峥嵘岁月”指不平凡的年月;“蹉跎岁月”指虚度光阴。根据后文“因不满现状而陷入苦闷的广大青年”“迫切寻找激情喷发的方式来表达个性的要求”可知,语境是说虽然青年人处于黑暗的社会,但依然想要有所作为,宜选用“峥嵘岁月”,据此排除B项。故选A。 3.①这句话属于暗喻,本体是“诗歌”,喻体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喻词是“是”;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歌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的艺术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题干已点明“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根据喻词“是”确定此句是暗喻,这句话将“诗歌”比作“明珠”,用“璀璨”一词修饰,可知“诗歌”也同“明珠”一样灿烂夺目。再分析画线句子,定语是“文学女神”,因此可知“诗歌”的灿烂夺目主要体现在文学中,所以这一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诗歌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及艺术价值。 4.①来诠释自己的心情 ②我们不再需要诗意的生活 ③我们的灵魂在天上 5.①原句中的“摒弃”相比“离开”,更强调主动性,且语气更强烈;②原句中使用三个排比句,相比改句,强调了失去诗意生活对幸福感的影响,语势也更强烈;③从适用的位置来看,改句用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有仓促收尾之感,原句简短有力,语意完整,更适合收束段落。 6.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D.“表明诗人虽然……人格卑贱”分析错误,从诗中来看,诗人以煤自况,表明诗人虽然地位卑贱却有着伟大的人格——本来也是栋梁之材,但被旧制度埋藏不能发挥,但是,也正是“活埋”的痛苦使诗人变成发热发光的煤,效力之机已来,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故选D。 7.形象特征:年轻美丽,朝气蓬勃,富有魅力。思想感情:①对在蓬勃发展的五四运动中充满生机与朝气的祖国的赞颂。②对祖国深深的思念与眷恋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品味诗人情感的能力。首先根据诗歌内容概括“年青的女郎”的特点。由“年青”可知,其应该是年轻的;由“炉中煤”愿意为女郎“燃到了这般模样”烘托出女郎的美丽。由“你的殷勤”“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可以看出女郎的朝气蓬勃。由“炉中煤”愿意为她“燃到了这般模样”,称呼她为“心爱的人儿”可以看出,女郎是极富魅力的。然后分析思想情感。由诗歌的副标题可知,作者应该是把祖国喻为“年青的女郎”,而把具有几千年的古老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正是诗人对封建、落后的旧中国的否定,对五四运动以后新生祖国的赞美、讴歌。诗人以“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我的思量”,表达了自己与祖国两情依依、心心相印的密切关系,既显示了自己报国济民的情意,又寄托了对祖国与运动继续发展壮大的期望。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