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来源:宝玛科技网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401)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研究生要求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要求掌握丰富扎实的教育学专业基础知识,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灵活应用掌握的知识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或其他工作;要求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的能力。

本学科致力于培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勇于追求真理和献身科教事业精神的高层次人才;致力于培养具有宽厚的人文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的教育学专业知识、较高的科研能力和素养的科学研究人员,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中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骨干,以及其他教育教学的管理人员。

二、学科专业 1.教育学原理 2.课程与教学论 3.教育史 4.比较教育学 5.学前教育学 6.高等教育学

三、学习年限及应修学分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对少数学业优秀、科研成果突出的硕士生,可申请提前毕业,提前期一般不超过1年。如确需延长学习年限的,延长期一般不超过1年。

至少须修满35学分,其中,课程学习32学分,实践环节3学分。 四、课程设置及考核方式(具体见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五、培养方式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由导师和导师小组全面负责,实行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课程学习以系统讲授为主,讨论、自学、教育调查、作业(论文)为辅,采取重点辅导、讲座以及任课教师指定参考文献、书目,学生学习阅读后写文献综述等多种形式。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严把教学质量关,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研究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介绍本学科领域研究的前沿成果和研究动态,结合研究生的特长和个性因材施教。研究生在读期间须至少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篇。

六、学位(毕业)论文

1

本学科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完成,时间不少于1年,并鼓励研究生尽早介入学位论文。论文选题必须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查阅相关的基本文献,了解国内外本领域的研究历史和现状,选择本学科内有重要学术价值、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政治决策提供借鉴的问题作为论文选题。开题前应由学生申请,导师负责进行开题报告,报告通过后进入正式的论文研究与撰写阶段。论文应在本学科研究的某一问题或方法上提出有别于现有学术成果的新见解。论文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有据、结构严谨、行文流畅。

本学科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办法》组织答辩,通过答辩后,经学院、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

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2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课程 课程名称 类别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公共马列经典原著选读 课 第一外国语 基 础 理 论 课 (不少于9学分) 区域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哲学 教育原理专题讲座 必 修 课 专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 业 课 (不少于6学教育史研究动态 教育问题史 比较教育方 比较教育专题研究 三 三 三 三 四 二 三 三 三 三 三 3 2 2 2 2 2 2 2 2 2 2 2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2 2 2 2 2 2 2 2 2 2 2 三 2 36 2 王兆璟 副教授 张学强 教 授 黄学溥 教 授 蔡宝来 教 授 姜 峰 副教授 蔡宝来 教 授 郑 名 教 授 魏新民 教 授 王冬兰 副教授 安 心 研究员 金东海 教 授 张俊宗 教 授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教学论 课程论 教学评价理论 二 三 二 二 三 三 2 2 2 2 2 2 36 36 36 36 36 36 2 2 2 2 2 2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 2 36 2 孙百才 副教授 焦瑶光 教 授 刘旭东 教 授 刘旭东 教 授 李瑾瑜 教 授 王 鉴 教 授 许洁英 教 授 张学强 教 授 学位课 考试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SPSS 二 2 36 2 周爱保 教 授 安雪慧 副教授 学位课 考试 考试 教育心理学 二 2 36 2 教育学原理 一 2 36 2 刘旭东 教 授 杨 玲 教 授 学位课 考试 一、二 4 144 4 外语学院 焦瑶光 教 授 学位课 考试 学位课 考试 一 2 36 学期 一 学时 2 时数 36 3 学院 学位课 考试 分 姓名及职称 学院 学位课 学位课 方式 考试 开课 周 总学 学 任课教师 是否 考核分) 教育思想与理论的国际比较 儿童发展理论 幼儿园课程与改革 学前教育原理 国别高等教育管理专题研究 教育管理学 高等教育原理 英语教学论 一 2 36 2 俞 婷 副教授 靳 琰 教 授 学位课 考试 普通语言学(英语) 一 3 54 3 武和平 副教授 学位课 考试 外语教育文献导读 一 2 36 2 赵登明 教 授 蔡兰珍 副教授 学位课 考试 第二语言研究方法 三 2 36 2 高育松 讲 师 学位课 考试 俄罗斯文化 俄语语义学 普通语言学(俄语) 俄语修辞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中国语文教育史研究 比较语文教学研究 语文教学流派研究 语文课程评价研究 物理教学论 普通物理专题研究 物理实验设计与研究 高等量子力学 物理学中的群论 化学课程与教学论 高等有机化学 化学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 高等无机化学 化学实验设计与研究 数学方 数学教育学原理 数学学习心理学 经典数学 生物教学论与教育技术 一 二 一 三 一 二 三 四 一 二 三 二 一 一 一 一 二 二 三 一 二 二 一 一 3 3 2 3 3 3 3 3 3 3 2 2 3 3 3 3 3 3 3 3 3 2 2 2 54 54 36 54 54 54 54 54 54 54 36 36 54 54 54 54 54 54 54 54 54 36 36 36 3 3 2 3 3 3 3 3 3 3 2 2 3 3 3 3 3 3 3 3 3 2 2 2 王亚民 教 授 王亚民 教 授 王运芳 讲 师 外教 靳 健 教 授 靳 健 教 授 靳 健 教 授 石义堂 副教授 李金云 讲 师 卢飞麟 教 授 郎 和 副教授 何述平 副教授 贾多杰 副教授 陈宏善 教 授 王丽萍 副教授 付正生 教 授 王丽萍 副教授 宋玉民 教 授 魏艳玲 讲 师 吕世虎 教 授 孙名符 教 授 傅 敏 教 授 张定强 教 授 黄爱仑 副教授 龚大洁 副教授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现代生物技术概论 三 4 3 54 3 牛世全 副教授 学位课 考试 人体科学 环境生物学 地理教学论 二 三 四 3 2 3 54 36 54 3 2 3 俞诗源 教 授 宁应之 副教授 赵生龙 讲 师 张 勃 教 授 学位课 学位课 考试 考试 考试 现代自然地理学 三 3 54 3 张明军 副教授 王录仓 教 授 学位课 考试 现代人文地理学 三 3 54 3 张志斌 教 授 学位课 考试 地理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 历史教学论 历史教育学 中学历史教材研究 中学历史教学技能研究 中外教育论著选读 德育论 教育公平的理论与实践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流派 课程论 教育原理专题研究 选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修 专 课 业 (不选 少于修 10课 学西方哲学史 分) 比较教育研究的热点与前沿 学前教育评价研究 儿童发展评价与研究 当代西方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外国教学思想史 中国教育哲学史 教学思想发展史 比较教学论 课堂研究理论与方法 三 四 一 二 三 四 三 二 三 四 三 四 三 四 四 四 四 四 四 四 四 三 四 3 2+2 3 3 3 3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54 72 54 54 54 54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 3 3 3 3 3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地环学院 地环学院 姬秉新 教 授 姬秉新 教 授 姬秉新 教 授 姬秉新 教 授 焦瑶光 教 授 毛乃佳 副教授 杨 军 副教授 刘旭东 教 授 吕国光 副教授 王文岚 副教授 李瑾瑜 教 授 王 鉴 教 授 许洁英 教 授 杨中枢 副教授 张学强 教 授 王兆璟 副教授 蔡宝来 教 授 姜 峰 副教授 魏新民 教 授 郑 名 教 授 王冬兰 副教授 黄学溥 教 授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学位课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中外教育史专题研究

四 5

2 36 2 张学强 教 授 考试 王兆璟 教 授 中外高等教育名著选读 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心理语言学 翻译通论 语言学习理论 语言测试理论 现代外语教育技术 外语教师教育 四 四 二 一 三 三 二 三 2 2 3 3 2 2 2 2 36 36 54 54 36 36 36 36 2 2 3 3 2 2 2 2 安 心 研究员 张俊宗 教 授 武和平 副教授 杨 寅 副教授 武和平 副教授 武和平 副教授 王 琦 副教授 凌 茜 副教授 武和平 副教授 基础教育外语课程与教学研究 三 2 36 2 刘全国 讲 师 高级俄语写作 俄语翻译与赏析 俄语语用学 中国文化概论 19、20世纪俄罗斯文学 俄语教学论 文学艺术教学研究 语言文字教学研究 审美文化教学研究 物理学史与中学物理教学 物理教育专业英语 一 二 二 三 二 三 二 三 四 三 二 2 3 2 2 3 2 2 2 2 2 2 36 54 36 36 54 36 36 36 36 36 36 2 3 2 2 3 2 2 2 2 2 2 王亚民 教 授 王亚民 教 授 外教 邸小霞 讲 师 外教 王运芳 讲 师 龚喜平 教 授 戴 丽 副教授 雷恩海 教 授 郎 和 副教授 郎 和 副教授 黄永丰 高级教中学物理教学研究 四 2 36 2 师 化学教育专业英语 化学文献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化学史与化学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比较研究 化学奥赛研究 比较数学教育 一 二 三 三 四 四 三 2 2 2 2 2 2 2 36 36 36 36 36 36 36 2 2 2 2 2 2 2 宋玉民 教 授 考查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试 考查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胡雨来 教 授 王丽萍 副教授 何晓燕 讲 师 魏艳玲 讲 师 莫尊理 教 授 孙名符 教 授 6

现代数学与中学数学 中学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研究 生理心理学 分子生物学 环境教育学 生物进化论 跨文化生物教育研究 健康教育 生物信息学 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中学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初中历史新课程研究 高中历史新课程研究 中学历史学习能力研究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实 科研实践 践 环 教学实践(1学分) 节 总学分 三 四 五 四 三 三 四 四 四 四 四 四 四 四 一 二 三 四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吕世虎 教 授 孙名符 教 授 张定强 教 授 吕世虎 教 授 侯天德 副教授 曾家豫 副教授 刘左军 副教授 孙 坤 教 授 马瑞君 副教授 张德禄 副教授 马正学 副教授 地环学院 地环学院 地环学院 姬秉新 教 授 姬秉新 教 授 外请 外请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参与学术调研1次,以撰写调研报告为考核依据(1学分) 协助导师完成科研项目申请书1份,以导师签字的项目申请书为考核依据(1学分) 不少于35学分

7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教育学原理 总 学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刘旭东 教授 焦瑶光 教授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或笔试 适合专业:教育学所有学科专业 补修课程:中外教育思想史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第一讲 教育学概述 第二讲 教育思想的发展历史

第三讲 教师去理论化现象与教育学原理 第四讲 对教育概念的阐释 第五讲 对“现代”教育的批判 第六讲 教育与人的发展 参考书目:

1.《教育学原理》,胡德海著,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教育哲学通论》,黄济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课程价值取向研究》,刘旭东著,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编制人:刘旭东 审核人:焦瑶光

课程名称:教育心理学

总 学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杨玲 教授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教育学所有学科专业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专题一 当代教育心理学现状与发展研究

8

专题二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专题三 学习动机研究及其应用 专题四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性学习观 专题五 智力及多元智力理论 参考书目:

1.《教育心理学》,潘菽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2.《教育心理学纲要》,韩进之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德儒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4.《教育心理学》,张承芬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教育心理学》,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罗伯特·斯莱文著,姚梅林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课程名称: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总 学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安雪慧 副教授 孙百才 副教授 教学方式:

本课程的学习时间为一个学期。整个教学安排分为课堂教学、课堂讨论、调查实践、撰写科研报告等部分。其中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讨论共安排两次,科研报告将按教材的学习进度布置,在期中和期末各要求撰写一篇,不少于6000字。 考核方式:

以考试为主。学习成绩由考试、考勤和撰写科研报告三部分的成绩综合而成。考试占总成绩的50%,考勤占总成绩的10%,撰写科研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40%,要求每一位学生按照安排完成规定的撰写内容。 适合专业:教育学所有学科专业

补修课程:教育统计学、教育实验学、教育测量与评价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课程的重点是各种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知识,难点是各种方法的具体选择和运用,还有问题的选择。在各种研究方法中,又以实验研究法为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影响实验内、外在效度的因素分析,以及各种实验设计的模式。 参考书目:

9

1.《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美)梅雷迪斯·D. 高尔等著,许庆豫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教育研究导论》,(美)C. M. Charles著,张莉莉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3.《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马云鹏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陈向明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教育科研中的量化》,佟庆伟等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 7.《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李秉德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编制人:孙百才 审核人:安雪慧

课程名称:区域教育理论与实践 总 学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焦瑶光 教授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见习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教育学原理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区域教育研究方法 第三章 区域基本理论 第四章 区域经济与区域教育 第五章 区域政治与区域教育 第六章 区域文化与区域教育 第七章 区域人口与区域教育 第八章 区域经济与区域教育 第九章 区域教育规划 第十章 区域教育预测区域教育 第十一章 区域教育评价 参考书目:

1.《区域教育学》,焦瑶光著,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0

2.《教育经济学》,李承武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经济地理学》,李小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编制人:焦瑶光 审核人:刘旭东

课程名称:教育哲学 总 学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刘旭东 教授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或笔试 适合专业:教育学原理

补修课程:中外教育思想史、现代西方教育哲学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第一讲 教育哲学概述

第二讲 教育哲学在20世纪的演进 第三讲 教育与人的本质 第四讲 教育目的研究 第五讲 后现代主义与教育 第六讲 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参考书目:

1.《现代西方教育哲学》,陆有铨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教育哲学通论》,黄济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课程价值取向研究》,刘旭东著,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躁动的百年》,陆有铨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编制人:刘旭东 审核人:焦瑶光

课程名称:教育原理专题讲座

总 学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刘旭东 教授

教学方式:讲授、案例研讨、讨论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教育学原理 补修课程:

11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专题一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能 专题二 教育的历史变迁 专题三 教育实践的理论透视 专题四 教育与社会发展 专题五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专题六 教育制度 专题七 教育目的 专题八 教育内容 专题九 教育活动 专题十 教育过程 专题十一 教育规律 参考书目:

1.《现代教育原理》,钱亦石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版

2.《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 3.《教育原理》,金一鸣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编制人:刘旭东 审核人:焦瑶光

课程名称:教学论 总 学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李瑾瑜 教授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教学目的 第三章 知识与课程 第四章 教学方法 第五章 教学关系 第六章 教学评价

12

第七章 教学理论 第八章 教学原则 第九章 教学设计 第十章 教学模式 第十一章 教学艺术 参考书目:

1.《教学论》,李秉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教学论稿》,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3.《教学理论反思与建设》,徐继存著,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教学论导论》,徐继存著,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编制人:李瑾瑜 审核人:王鉴

课程名称:课程论 总 学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王鉴 教授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课程与课程论 第二章 课程历史 第三章 课程基础 第四章 课程理论流派 第五章 泰勒原理 第六章 课程理论发展 第七章 课程管理 第八章 课程资源及其开发 参考书目:

1.《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课程理论》,施良方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现代课程论》,钟启泉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3

4.《现代课程论》,廖哲勋、田慧生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编制人:王鉴 审核人:李瑾瑜

课程名称:教学评价理论 总 学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许洁英 教授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 教学评价的途径与方法 第三章 教学评价的模式 第四章 课程材料与教学评价

第五章 新一轮(1999年至今)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评价 编制人:许洁英 审核人:王鉴

课程名称:中外教育名著选读

总 学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张学强 教授 王兆璟 副教授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教育史 补修课程:中外教育史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主要对中外教育名著进行讲解,由任课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中外教育名著进行讲解,并要求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讨论。 参考书目:

1.《教育名著评介(外国卷)》,李明德等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编制人:张学强 审核人:王兆璟

14

课程名称:教育史研究动态 总 学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张学强 教授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教育史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介绍中外教育史研究与发展的最新情况与动态,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教育史研究的现状,掌握中外教育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动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学生进行教育史研究的学术平台,促进学生良好学术研究品质的形成。

编制人:张学强 审核人:王兆璟

课程名称:教育问题史

总 学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黄学溥 教授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教育史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以教育问题为脉络,评价与分析中外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发生、发展与演变的历史,了解和掌握人类教育制度与教育实践发展的历史轨迹,评介中外教育制度实施与发展的利弊得失,总结中外教育制度与实践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提示中外教育制度与实践发展的规律。 参考书目:

1.《教育问题史》,布鲁巴克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西方教育的历史与哲学基础》,佛罗斯特著,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编制人:黄学溥 审核人:张学强

课程名称:比较教育方

15

总 学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蔡宝来 教授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比较教育学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比较方法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第二章 康德尔德比较方 第三章 埃德蒙·金的比较方 第四章 霍尔姆斯的比较方 第五章 比较的生态背景 第六章 比较的原则 第七章 比较的基本方法 第八章 比较的辅助方法 参考书目:

1.《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古代、近代、现代卷)》,张瑞蕃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比较教育导论》,顾明远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埃德蒙·金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编制人:蔡宝来 审核人:姜峰

课程名称:比较教育专题研究 总 学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姜峰 副教授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比较教育学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代世界各国教育制度与教育理论的发展现状、动态或趋势,并对各国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流派、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以寻求中外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与启示,从而为我国的教育现代化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16

参考书目:

1.《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古代、近代、现代卷)》,张瑞蕃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比较教育导论》,顾明远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比较教育学史》,王承绪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比较教学论》,吴文侃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编制人:姜峰 审核人:蔡宝来

课程名称:教育思想与理论的国际比较

总 学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蔡宝来 教授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比较教育学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评价和分析中外教育思想与理论,教育制度及教育实践发生、发展与演变的历史,了解和掌握人类教育理论、教育制度与教育实践发展的历史轨迹,比较中外教育制度实施与发展的利弊得失,总结中外教育理论、教育制度与实践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揭示中外教育理论、教育制度与实践发展的规律,预测其继续发展的趋向。 参考书目:

1.《国际教育展望》,瞿葆奎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英\\法\\美\\德\\前苏联\\日本教育改革》,瞿葆奎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战后国际教育研究丛书》,顾明远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亚洲“四小龙”教育研究丛书》,顾明远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古代、近代、现代卷)》,张瑞蕃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编制人:蔡宝来 审核人:姜峰

课程名称:儿童发展理论 总 学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郑名 教授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17

适合专业:学前教育学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第一单元 儿童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 儿童发展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单元 儿童认知发展与研究 第四章 皮亚杰理论的进展 第五章 婴儿认知发展研究 第六章 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与研究 第三单元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研究 第七章 性别角色与性别差异 第八章 攻击行为与利他行为 参考书目:

1.《学前心理学》,陈帼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儿童发展心理学》,李丹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发展心理学》,林崇德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编制人:郑名 审核人:王冬兰

课程名称:幼儿园课程与改革 总 学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魏新民 教授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考核方式:系列作业 适合专业:学前教育学 补修课程:课程与教学论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第一讲 课程理论概述 第二讲 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特性 第三讲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领域 第四讲 幼儿园课程的编制

18

第五讲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施与设计 第六讲 当代西方早期教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势 第七讲 中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与改革动向 第八讲 幼儿园课程改革 参考书目:

1.《现代课程论》,钟启泉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年版 2.《课程理论》,施良方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学前教育课程论》,石筠弢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幼儿园课程》,朱家雄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编制人:魏新民 审核人:郑名

课程名称:学前教育原理

总 学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王冬兰 副教授

教学方式:专题教学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学前教育学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第一讲 百年中国学前教育 第二讲 儿童观的演变与学前教育 第三讲 儿童与教育 第四讲 生态环境与学前教育 第五讲 学前教育目标与内容 第六讲 学前儿童的游戏(机动) 第七讲 学前儿童的课程(机动) 第八讲 学前教育活动(机动) 参考书目:

中文:1.《学前教育学》,刘晓东等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儿童教育新论》,刘晓东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学前教育学》,虞永平编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学前教育原理》,卢乐山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9

英文:1. The restoration learning. Bestor, A. New York: AlfredA.knopf,1956

2. Teacher as curriculum evaluators. Devis, E. Sydney: George Allen & Unwin,1980

3. Curriculum Planning: A new approach (6thed). Hass, G, & Parkay, F W. Newton, MA: Allyn & Bacon,1993

4. The whole child developmental education for the early years. Hendrick, J. Macmillan, Inc,1992

5. Some recent Spencer studies: Academic environments in early childhood: Challenge or pressure? Hyson, M. C. & Hirsh-Pasek, K.A. The Spencer Foundation Newslettet, 5 (1), 2-3,1990

6. Inequality, a reassessment of the effort of family and a schooling in America. Jencks, C., et al. New York: Harper & Row,1973

编制人:王冬兰 审核人:郑名

课程名称:国别高等教育管理专题研究 总 学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安心 研究员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研究报告 适合专业:高等教育学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结构

第三章 高等学校的本科生教学管理 第四章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与管理

第五章 高等学校的研究生教育与管理 第六章 高等学校的师资管理

第七章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 参考书目:

1.《比较高等教育》,谢安邦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 2.《高等教育管理》,母国光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20

3.《比较高等教育教程》,符娟明主编,原子能出版社,1990年6月版 4.《比较高等教育》,符娟明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版 编制人:安心 审核人:张俊宗

课程名称:教育管理学 总 学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金东海 教授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案例讨论 适合专业:高等教育学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教育管理概述 第二章 教育管理的历史发展 第三章 教育管理系统论 第四章 教育管理职能论 第五章 教育管理计划论 第六章 教育管理组织论 第七章 教育管理决策论 第八章 教育管理激励论 第九章 教育管理沟通论 第十章 教育管理领导论 参考书目:

1.《现代教育管理论》,黄志成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教育管理学》,陈孝斌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管理》,教科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4.《教育组织行为学》,[美]罗伯特·欧文斯著,孙绵涛等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编制人:金东海 审核人:安雪慧

课程名称:高等教育原理

21

总 学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张俊宗 教授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案例讨论 适合专业:高等教育学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高等教育的本质和属性

第二章 高等教育价值观(包括高等教育的价值、目的、功能、作用和任务等) 第三章 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包括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关系)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教育观(包括教育性质、教育目标、教育质量观、教育途径、师

生关系等)

第五章 其他关于高等教育的若干重要理论问题(如高等教育现代化、民主化、终身

化、国际化和学术自由等)

参考书目:

1.《高等教育原理》,教育行政学院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高等教育原理》,张永青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高等教育学》,教育部人事司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高等教育学》,薛天祥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编制人:张俊宗 审核人:安心

课程名称:英语教学论

总 学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外语学院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俞婷 副教授

教学方式:讲授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英语教学论方向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 1. Introduction

2.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22

3.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4.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5. Human learning

6.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1) 7.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2) 8. Language, culture and thought

9. Contrastive analysis, interlanguage and error analysis 10.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 throughout the history (1) 11.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 throughout the history (2)

12.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1) pronunciation, grammar, and vocabulary Week 13.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2) listening, speaking 14.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3) reading and writing 15. Language testing 16. Review 教学要求:

1.通过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和第二语言教学研究领域代表性理论著述的研读,掌握第二语言学习机制的相关理论,了解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演变、主要流派、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打好理论基础。

2.探讨第二语言学习理论在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提高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 参考书目:

1.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Stern, H. H.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rown, H. D.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3.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Brown, H. 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1991

4.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Cook, V. London: Arnold,1996

5. How to Teaching English. Harmer, J.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版 6.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Harmer, Jeremy. London: Longman,1991

7. 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Howatt, AP. R. Oxford: Oxford

23

University Press,1984

8.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Larsen-Freeman, D. & M. L. Long. London: Longman, 1991

9. 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 Lightbrown, P. M & Spada, 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10.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Littlewood, W.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年版

11. Action research: A guide for the teacher researcher. Mills, G.E.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2000

12. The Learner-Centered Curriculum: A Study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Nunan, D.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3.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A Textbook for Teachers. Nunan, D. New York: Prentice Hall,1991

14. Practical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Nunan, D.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5.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Richards, J. C. & T. S. Rodger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版

16. The Context of Language Teaching. Richards, J.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17. 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ory. Ur, P.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

18. Action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 Wallac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19.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Willis, J. London: Longman,1996 20.《语言学教程》(修订版),胡壮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1.《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束定芳、庄智象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2.《现代外语教学论》,王立菲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英语教学法教程》(English),王蔷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4.《英语论文写作研究》,杨永林、杨芳、杨莉著,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章兼中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26.《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的原理与模式》,张正东著,科技出版社,1999年版 国内外期刊

24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外国语》 Applied Linguistics 《外语界》 TESOL Quarterly 《中小学外语教学》 Language Learning 《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外语教学与研究》 Language Teaching 《外语学刊》 Language Testing 《现代外语》 编制人:俞婷 审核人:蔡兰珍

课程名称:心理语言学

总 学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外语学院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武和平 副教授

教学方式:讲授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英语教学论方向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Field Description: Psycholinguistics is the study of people’s actions and mental processes as they use language. At its cores are speaking and listening, which have been studied in domains as different as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disorders. Yet the primary domain of psycholinguistics is everyday language use.

General Topics: Language performance and language use; the acquisition, production and perception of language;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speech performance; the relevance of these questions to linguistic theory.

Objectives: To survey the field of psycholinguistics and its connections to linguistic theory; to appreciate the role of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to critically evaluate theories and research in psycholinguistics; to practice research skills used in the study of the psychology of language; to develop communication skills, through written papers, examinations, and oral presentations.

Participants: Obligatory for linguistic students; optional for students of

25

language teaching and literature. The participants are assumed to have passed the courses of Basic Statistics and General Linguistics.

Course Outline:

1. Linguistics & Psycho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2. The mental lexicon & word recognition 3. Language comprehension 4. Language production 5. Language and brain 6. Language acquisition

7. The Development of word meaning 8. The acquisition of syntax

9. Acquisition of phonology & morphology Evaluation: 1. Final Exam: 40% 2. Presentation: 25% 3. Assignments: 20%

4. Participation/Attendance: 15%

1. Final Exam: the final exam will be held during the usual exam periods. It will be a three hour exam comprising all the topics discussed during the course. However, special emphasis will be given to the second half; i.e. the topics covered after the quiz on the 7th week.

2. Presentation: you will prepare (and present to the class) a summary of some experiments or studies related to the following topics: i)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ii) language production; iii) language comprehension; iv) dyslexia/aphasia; v)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vi) language and the brain; and vii) language and ‘theory of mind’. Each group will be allowed 15 minutes for the presentation and 5-10 minutes for answering questions from the class. This is, more or less, the standard procedure in professional conferences, so you will be able to practice for those. Presentations may not be read. It is extremely boring when someone reads a paper. You may use cue cards, but they are to be used as cues only, they are not to be read from. Also, remember that you are lecturing. There are things that the class knows, but there are things that only you, as the expert,

26

know. Therefore, you should make use of all pedagogical tools available: handouts, transparencies, etc., to try to get your message across as smoothly as possible.

3. Assignments: All the participants are required to complete a review on all of the following 4 key topics on psycholinguistics, 1) mental lexicon; 2) language comprehension; 3) language production; and 4) language acquisition. To include information in the review that goes beyond the scope of the required textbooks will be rewarded.

4. Participation/Attendance: Just come with the readings done and a couple of questions that could lead to some discussion. This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a class and I will assume that every student will have something to contribute.

Required Statements:

1. It is the student's responsibility to retain a copy of his or her assignments. Should the original be lost, the student will be expected to submit the copy.

2. Any quotations or paraphrases from sources must be properly acknowledged. Failure of acknowledgment constitutes plagiarism. 参考书目:

1. The Articulate Mammal: 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inguistics. Aitchison,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 The Psychology of Language. Carroll, 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Readings (Supplementary):

1. An Invitation to Cognitive Science (2nd Ed.), Vol. 1: Language. Gleitman etal., L. & Liberman, M. (Editors) (General Editor). Osherson, D. Cambridge, MA: A Bradford Book/MIT Press, 1995

2. The Language Instinct. Pinker, S. New York, NY: William Morrow & Company, 1994

3.《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桂诗春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4.《新编心理语言学》,桂诗春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Websites:

Psychology of Language: www.psyc.memphis.edu/POL/POL.htm

Classic experiments: http://step.psy.cmu.edu./scripts/index.html 编制人:武和平 审核人:俞婷

27

课程名称:外语教育文献导读

总 学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外语学院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赵登明 教授

教学方式:讲授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英语教学论方向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1.索绪尔关于语言和言语的区分.关于语言是符号体系的论述; 2.维果茨基关于最近发展区域的论述.关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论述; 3.乔姆斯基关于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区分.关于语言习得机制的论述; 4.克拉申关于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的区分的假说.关于儿童语言学习的论述; 5.Bley-Vroman关于外语学习的逻辑问题的论述。 参考书目:

1.《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 2.《语言与思维》,维果茨基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文选》(或者相关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克拉申著 5.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著作(任选)

编制人:赵登明 审核人:武和平

课程名称:第二语言研究方法

总 学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外语学院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蔡兰珍 副教授 高育松 讲师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及小组讨论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英语教学论方向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Research Awareness: Research Awareness Pretest: True or false?

1. Constructs, Variables and Hypotheses: Constructs and Operational

28

Definitions; Types of variable and Hypotheses.

2. Research as a Process: Theory-based Research and Problem-based research. 3. The Research Hypothesis: The Research Hypothesis versus Research questions; Sources of Hypotheses.

4. Type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 Samples and Sampling: Sampling Methods; External Validity. 6.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Measures. 7. Research Bias and Control Overview. 8. Common Experimental Research Designs. 9. Common Non-Experimental Research Designs. 10. Data Analysis. 11. Research Critiques. Notes:

1.上课:请假和缺席不能超过三分之一 2.阅读教师布置的参考书

3.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4.课外大量阅读相关的文献并撰写论文 参考书目:

1. Understanding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Brown, J. 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2.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3rd Ed.). Cohen, L. & L. Manion. Routedge,19

3. Fundamental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Guildfoed, J. P. & Fruchter, B. McGrall, Hill,1973

4.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Larsen-Freeman, D. & M. H. Long. Longman,1991

5. 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 Nunan, D.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5

6. Form and style: Research Papers, reports and theses. Slade, C.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7.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Seliger, H.W. & Elana 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

29

8. Primer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Suter W.N. Allyn and Bacon,1998 9.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Format. 10.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1.《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刘润清、胡壮麟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 编制人:蔡兰珍 审核人:武和平

课程名称:俄罗斯文化

总 学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外语学院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王亚民 教授

教学方式:讲解与讨论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俄语教学论方向 补修课程:独联体概况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1. Истоки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2. Русская культура эпохи Средневековья

3. Русская культура в эпоху Нового времени(ⅩⅧ--начало ⅩⅩвв.) 4. Культурное развитие страны в Новейшее время 参考书目:

1. Теория и история культуры,Е.М.Скворцова,ЮНИТИ,Москва,1999 2. 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В.А.Маслова,Москва,2001 3. Культорологи,А.Н.Маркова,ЮНИТИ,Москва,2000 4. Кульрурология,И.Я.Левяш,МИНСК,1998

5. Основы кульрурологии,С.П.Мамонтов,Олимп,Москва,2001 6. 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М.Р.Зезина,Высшая школа,Москва,1990 7. 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 в вопросах и ответах,Г.В.Драч,Феникс,2001

8.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е культур и проблема взаимных культурных влияний,Л.М.Демин,Москва,1999

9.《现代俄语现代俄罗斯文化》,程家均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0.《俄语与俄罗斯文化》,吴国华著,军事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编制人:王亚民 审核人:王运芳

30

课程名称:俄语语义学

总 学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外语学院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王亚民 教授

教学方式:讲解与讨论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俄语教学论方向 补修课程:俄语修辞学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第一编 词汇语义研究

第一章 指物意义与概念意义 第二章 组合意义 第三章 词汇语义因素分析 第四章 莫斯科语义学派 第五章 俄汉词汇语义对比研究 第二编 句子的命题语义研究

第六章 命题意义中的题元 第七章 命题意义中的述体 第八章 命题结构的扩展与模式化 第九章 命题的指称意义 第十章 句子的交际结构意义 第三编 语句的语用意义研究

第十一章 命题态度 第十二章 意向情态意义 第十三章 言语行为类型 第十四章 评价意义

参考书目:

1.《俄语语义学》,张家骅著,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语义学概论》,郭聿楷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3.《语义学导论》,吴谦光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编制人:王亚民 审核人:王运芳

课程名称:普通语言学

31

总 学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外语学院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王运芳 讲师

教学方式:讲解与讨论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俄语教学论方向 补修课程:西方语言学流派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1.语言学研究的对象 2.语言的符号性质 3.语言符号系统是层级装置 4.语言的线性单位与集合单位 5.语言的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 6.语言的单位与结构 7.语言的共时与历时 8.语义与句法

9.从语用角度研究话语 10.篇章语言学。 参考书目:

1.《ВВЕДЕНИЕ В ЯЗЫКОЗНАНИЕ》, А.А.ГИРУЦИЙ МИНСК,Тетрасистемс, 2003

2.《普通语言学教程》,费德索绪尔著,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3.《索绪尔研究在中国》,赵蓉晖著,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4.《语言学教程》,王振昆、谢文庆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 编制人:王运芳 审核人:王亚民

课程名称:俄语修辞学

总 学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外语学院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外教

教学方式:讲解与讨论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俄语教学论方向 补修课程:俄语语法学

32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1.Введение

2.Основные понятия, категории и проблемы стилистики 3.Стилистические ресурсы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4.Характеристика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ых стилей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参考书目:

1. Сборник упражнений по стилистике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А.К.Панфилов,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Просвещение,19

2. Стилистика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Н.М.Шанского,Ленинград,Просвещение,1982 3. Стилистика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М.Н.Кожина,Просвещение,1983 4.《俄语修辞学》,吕凡著,外语教育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 编制人:王亚民 审核人:王运芳

课程名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总 学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靳健 教授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学论方向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甲 编:绪 论

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特征 第二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使命 第三章 语文课程与语文学科的区别 第四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体系 第五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乙 编:课程论

第一章 国外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与特点 第二章 国外教材编制理论与语文教材的特点 第三章 我国语文课程发展的历史轨迹 第四章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

33

第五章 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 第六章 我国语文实验教材的发展 第七章 语文课程设计的原则与方 丙 编:教学论

第八章 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论与范式 第九章 参与式学习的理念与设计 第十章 语文教学智慧(上) 第十一章 语文教学智慧(中) 第十二章 语文教学智慧(下) 第十三章 语文课程评价 丁 编:教师论

第十四章 校本语文教学研究

第十五章 行动研究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书目:

1.《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靳健著,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语文课程研究》,靳健著,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年版 3.《当代语文教育学》,刘淼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教育学原理》,胡德海著,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靳健著,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6.《课程与教学论》,张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现代语文教育学》,靳健、石义堂主编,甘肃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8.《课程论研究二十年》,李定仁、徐继存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编制人:靳健 审核人:石义堂

课程名称:中国语文教育史研究

总 学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靳健 教授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学论方向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34

绪 论 中国语文教育课程发展的历史轨迹 第一章 先秦儒学与语文教育 第二章 先秦道学与语文教育 第三章 玄学禅宗与语文教育 第四章 唐宋古文运动与语文教育 第五章 宋明理学与语文教育 第六章 清末教育改革与语文教育

第七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第八章 结 论 新时期改革开放与新课程改革 参考书目:

1.《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张隆华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李杏保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研究》,熊承滌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传统蒙学书集成》,喻岳衡主编,岳麓书社,1995年版 5.《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年版 6.《语文课程研究》,靳健著,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年版 7.《传统语文教学研究》,张志公著,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8.《语文教育论稿》,顾黄初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编制人:靳健 审核人:石义堂

课程名称:比较语文教学研究

总 学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靳健 教授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学论方向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绪 论 比较语文教学课程的性质、特征、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上 编

第一章 国外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向及其特点 第二章 国外教学理论的发展对我国语文教学的影响

35

第三章 国外教材编写的经典理论与语文教材的特点 第四章 美、英、德、法、俄、日等国的阅读教学 第五章 美、英、德、法、俄、日等国的写作教学 第六章 美、法、日、新加坡等国的口语交际教学 第七章 美、俄、日等国的语文知识教学 第八章 国外教学范式转型对我国语文教学的影响 下 编

第十章 (美)课程编制理论的发展对语文教学目标的影响 第十一章(美)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第十二章(美)兰祖利的三环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迪 第十三章(美)建构主义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迪 第十四章(美)创造性思维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迪 第十五章(美)杜威的问题探究模式对语文教学的启迪 第十六章(美)克伯屈的设计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启迪 第十七章(英)参与式学习对语文教学的启迪

第十八章(保)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迪 第十九章(俄)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迪 第二十章(俄)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实践对语文教学的启迪 第二一章(俄)赞可夫的教学论实验对语文教学的启迪 第二二章(俄)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原理对语文教学的启迪 第二三章(德)教学控制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迪

第二四章(日)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迪 第二五章(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原理对语文教学的启迪 第二六章(美)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原理对语文教学的启迪

参考书目:

1.《比较课程论》,(英)霍尔姆斯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比较教学论》,吴文侃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4.《语文课程研究》靳健著,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年版

5.《原苏联教学论流派研究》,杜殿坤主编,陕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6.《美国教学论流派》,钟启泉主编,陕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7.《德国教学论流派》,李其龙主编,陕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6

8.《国外语文教材评介》,洪宗礼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美日苏语文教学》,朱绍禹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10.《中学语文教学策略》,靳健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1.《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汪霞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2.《课程流派研究》,单丁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编制人:靳健 审核人:石义堂

课程名称:语文教学流派研究

总 学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石义堂 副教授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学论方向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绪 论 语文教育家与语文教学流派 第一章 著名语文教育家研究 第二章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研究 第三章 新课程改革与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参考书目:

1.《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刘国正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小学语文卷》,杨再隋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艺术与研究丛书》,戴汝潜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新世纪中学语文教育》,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新时期语文课程理念与实践》,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编,开明出版社,2005年版

6.《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傅道春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名师研究》,武玉鹏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37

8.《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会编,开明出版社,1995年版

9.《走进新课程》,钟启泉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西北地区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跟踪研究》,吕世虎、靳健主编,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版

编制人:石义堂 审核人:靳健

课程名称:语文课程评价研究

总 学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李金云 讲师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学论方向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新课程评价理念的变化 第二章 语文课程评价的性质 第三章 语文课程评价的特点 第四章 语文课程评价的功能 第五章 语文课程评价的实施原则 第六章 语文课程评价的方法 第七章 语文课程评价的类型

第八章 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评价策略 第九章 促进教师语文教学发展的评价策略 第十章 促进学校语文课程发展的评价策略 第十一章 语文考试与语文评价的关系 第十二章 语文考试的意义 第十三章 语文考试的条件 第十四章 语文试卷的设计 第十五章 语文考试的评价 第十六章 素质教育与语文考试 参考书目:

38

1.《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W·James Popham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2.《有效的学生评价》,Ellen Weber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3.《教师新概念》,Lynda Fielstein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4.《教师行动研究》,Joanne M·Arhar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5.《真实性评价》,Diane Hart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6.《学习与发展:中小学生心理能力发展与培养》,林崇德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教学测量与评价》,(美)格朗兰德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8.《教学评价实验与研究》,高文秀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课堂观察指导》,郑金洲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靳健著,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1.《现代语文教育学》,靳健著,甘肃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2.《自我监控与智力》,董奇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编制人:李金云 审核人:靳健

课程名称:物理教学论

总 学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物电学院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卢飞麟 教授

教学方式:讨论、讲授 考核方式:课程作业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物理教学论方向 补修课程:普通物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第一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介

第二讲 中学物理教育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讲 课程与教学论 第四讲 科学探究与探究式教学 第五讲 系统科学与物理教学研究 参考书目:

1.《走进新课程》,朱慕菊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9

3.《普通高中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物理教学论》,阎金铎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国际教育新理念》,顾明远、孟繁华著,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6.《主体性教育》,张天宝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学与教的指南》,[美]国家研究理事会,广西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翻译,2001年版

8.《探究式教学论》,靳玉乐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9.《系统科学精要》,苗东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物理学:基本概念及其与方方面面的联系》,[美]霍布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年版

11.《理科教育展望》,孙可平、邓小丽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课程与教学论》,张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3.《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编制人:卢飞麟 审核人:郎和

课程名称:普通物理专题研究

总 学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物电学院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郎和 副教授

教学方式:讲授及研讨 考核方式:书面检测或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物理教学论方向 补修课程:普通物理、物理教学论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绪论

第一章 发展中的物理学和改变世界的物理学

第二章 物理学科学方法的发展历程——从伽利略、牛顿到爱因斯坦 第三章 对称性和守恒定律

第四章 物理模型与物理学中的科学方法 第五章 物理学中的几种科学方法 第六章 参照系的选择和应用 参考书目:

40

1.《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张宪魁著,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物理学的进展和前沿》,张瑞琨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物理思维论》,田世昆、胡卫平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大学物理导论》,向义和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定性与半定量的物理学》,赵凯华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自然辨证法》,恩格斯著,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7.《物理学史教程》,申先甲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8.《改变世界的物理学(第二版)》,倪光炯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赵凯华、罗蔚茵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0.《物理学方》,张宪魁、王欣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编制人:郎和 审核人:史玲玲

课程名称:物理实验设计与研究

总 学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物电学院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何述平 副教授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考核方式:书面检测或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物理教学论方向

补修课程:普通物理实验、物理教学论实验、物理演示实验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 物理实验论

第一章 物理实验与物理学发展 第二章 物理实验与物理教学 第三章 实验原理

第四章 实验方法和实验方案 第五章 实验装置和实验器材 第六章 实验条件的选择和实验操作 第七章 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策略 第八章 数学方法的应用 第二部分 物理实验技能研究

第九章 物理实验基本技能 第十章 物理实验教学技能

41

第十一章 改进与设计物理实验技能 第十二章 计算机辅助物理实验技能 第三部分 物理实验专题研究

第十三章 力学典型实验研究 第十四章 热学典型实验研究 第十五章 电磁学典型实验研究 第十六章 光学典型实验研究 第十七章 原子物理学典型实验研究 第十八章 物理实验资源开发研究

参考书目:

1.《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安忠、刘炳升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2.《漫话物理实验方法》,龚镇雄著,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3.《中学物理教学法(第二版)》,许国梁、束炳如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物理实验研究》,朱鹤年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物理实验论》,陶洪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中学物理疑难实验专题研究》,罗星凯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创造性物理实验》,方鸿辉、刘贵兴著,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9年版 8.《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费业泰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4版

9.《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与自制教具》,刘炳升、冯容士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物理实验设计与研究》,张雄、王黎智、马力著,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设计性物理实验集锦——创新教育之实践》,胡德敬、谢嘉祥、曹正东著,上海

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2.《基础物理实验教程·物理测量的数据处理与实验设计》,朱鹤年著,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3年版

13.《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刘炳升、仲扣庄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4.《物理实验教学研究》,张德启、李新乡、陶洪著,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编制人:何述平 审核人:郎和

课程名称:高等量子力学 总 学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物电学院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贾多杰 副教授

42

教学方式:讲授 考核方式:考试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物理教学论方向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1.深入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及微观粒子运动的本质 2.深入认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及理论体系 3.提高应用量子力学基本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4.学习相对论量子力学和量子场论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 散射理论 第二章 角动量理论 第三章 量子体系的对称性 第四章 时间反演 第五章 相对论量子力学

第六章 辐射场的量子化及其与物质的作用 参考书目:

1.《量子力学》卷II,曾谨言著,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2.《量子力学》,Л.И.郎道,E.M.粟弗席茨著,严肃译,人教出版社,1981年版 3.《量子力学》,L.I.Schikk著,、陈崇光译,人教出版社,1981年版 4.《量子力学原理》,P.A.M.Dirac著,陈咸亨译,科学出版社,1965年版 5.《量子场论导论》,邹国兴著,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编制人:贾多杰 审核人:王成伟

课程名称:物理学中的群论 总 学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物电学院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陈宏善 教授

教学方式:讲授 考核方式:考试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物理教学论方向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群论是处理具有一定对称性的物理体系的一种有利工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群的基本特性和表示方法,学会从群的角度解决量子力学和原子结构中的一些问题,

43

为后期的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一章 群论基本知识

第二章 矢量空间、算符和线性变换 第三章 群的表示理论

第四章 群论在量子力学中的应用

第五章 完全转动群的不可约表示和角动量 参考书目:

1.《量子化学》,徐光宪著,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量子力学》II,曾谨言著,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群论在化学中的应用》,科顿著,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

4.《群论及其在物理和化学中的应用》,方可著,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群论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谢希德著,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编制人:陈宏善 审核人:王成伟

课程名称:化学课程与教学论

总 学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王丽萍 副教授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化学教学论方向 补修课程:化学教学论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化学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第二章 化学课程概述

第三章 国外科学课程改革与化学课程设计 第四章 化学课程改革与课程标准 第五章 化学课程与教学评价 第六章 化学教材设计及内容构建 第七章 化学教学概述 第八章 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第九章 化学教学策略 第十章 化学教学技能

44

第十一章 化学探究式教学

第十二章 我国化学课程与教学一体化设计探索—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第十三章 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书目:

1.《化学课程与教学论》,钟启泉总主编,裴新宁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2.《化学教学论》,刘知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版 3.《化学课程论》,刘知新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教学论》,李秉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5.《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论》,毕华林、英丽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教学策略》,李晓文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化学新教材开发与使用》,郑长龙主编,毕华林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王祖浩主编,吴星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9.《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编制人:王丽萍 审核人:魏艳玲

课程名称:高等有机化学

总 学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付正生 教授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实验报告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化学教学论方向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脂肪碳链的结构 第三章 芳香系 第四章 脂环烃的结构 第五章 立体化学 第六章 有机反应总论

45

第七章 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 第八章 碳链上的加成和消除反应 第九章 羰基的加成反应 第十章 芳环的取代反应 第十一章 分子重排反应 第十二章 协同反应 第十三章 有机光化学 第十四章 自由基反应

通过讲授与自然使学生了解和基本掌握有机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参考书目:

1.《基础理论有机化学》(上下册),俞凌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高等有机化学》(上),(美)J·马奇著,陶慎熹、赵景合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3.《物理有机化学》(上、下),高振衡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4.《高等有机化学》(下),(美)F·A·凯里、R·J·森德伯格著,王积涛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5.《高等有机化学》,王积涛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6.《高等有机化学讲义》,付正生自编,1995年

编制人:付正生 审核人:魏艳玲

课程名称:化学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

总 学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王丽萍 副教授

教学方式:讲授、实践、观摩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化学教学论方向 补修课程:化学教学论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章 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概述 第三章 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46

第四章 化学新课程教学资源的分析 第五章 化学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第六章 化学新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 第七章 化学新课程教学情景创设 第八章 化学新课程教学媒体确定 第九章 化学新课程探究活动设计与组织 第十章 化学新课程教学评价设计 参考书目:

1.《化学课程与教学论》,钟启泉总主编,裴新宁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化学教学论》,刘知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版

3.《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徐承波、吴俊明主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 4.《化学教学设计论》,江家发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李纪连、梁媛等编著,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教学策略》,李晓文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郑长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王祖浩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0.《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王祖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编制人:王丽萍 审核人:魏燕玲

课程名称:高等无机化学

总 学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宋玉民 教授

教学方式:讲授 考核方式:笔试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化学教学论方向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无机反应机理

47

第三章 有机过渡金属化合物 第四章 过渡金属簇合物 第五章 无机固体化学 参考书目:

1.《高等无机化学》,陈慧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编制人:宋玉民 审核人:付正生

课程名称:化学实验设计与研究

总 学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魏艳玲 讲师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学生实验相结合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化学教学论方向 补修课程:化学教学论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化学实验发展史概述 第二章 化学实验教学目标 第三章 化学实验的要素

第四章 化学课程标准与实验教学改革

第五章 “实验化学”模块教材设计及内容构建 第六章 化学实验教学

第七章 化学实验教学研究方 第八章 化学实验教学本体论 第九章 化学实验方 第十章 化学实验设计

第十一章 物质的制备(或合成)实验研究 第十二章 综合化学实验研究 第十三章 化学实验的开发与改进 参考书目:

1.《化学实验论》,刘知新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中学化学实验设计与研究》,郑长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化学课程与教学论》,裴新宁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8

4.《化学教育》,孙秀丽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2006年版 5.《化学教学论》,刘知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版

6.《化学新教材开发与使用》,郑长龙主编,毕华林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王祖浩主编,吴星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实验化学(选修)》,王磊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9.《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实验化学(选修)》,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编制人:魏艳玲 审核人:王丽萍

课程名称:数学方

总 学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吕世虎 教授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数学教学论方向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数学方概述 第二节 波利亚的数学启发法思想

第三章 数学发现的逻辑关系与关系映射反演方法 第四章 数学模型方法 第五章 数学中的公理化方法 第六章 数学中的无穷小方法 第七章 数学结构方法 第八章 几种数学哲学观评述 参考书目:

1.《数学与猜想》,波利亚著,中译本,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数学的发现》,波利亚著,中译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怎样解题》,波利亚著,中译本,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49

4.《数学方》,郑毓信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数学思维与数学方》,王仲春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数学方稿》,张奠宙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证明与反驳》,拉卡托斯著,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编制人:吕世虎 审核人:张定强

课程名称:数学教育学原理

总 学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孙名符 教授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数学教学论方向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数学教育学概述 第二章 数学教育目标 第三章 数学学习基本理论 第四章 数学课程基本理论 第五章 数学教学基本理论 第六章 数学教学评价基本理论 参考书目:

1.《数学教育学概论》,曹才翰、蔡金法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年版 2.《中学数学教学概论》,曹才翰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数学教育学》,张莫宙、唐瑞芬、刘鸿坤著,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数学教育学概论》,周学海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数学教育哲学》,郑毓信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6.《数学学习论》,郑君文、张恩华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7.《数学课程论》,张永春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8.《数学教学论》,胡炯涛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9.《数学教育学》,田万海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0.《数学教育学原理》,孙名符等编,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编制人:孙名符 审核人:吕世虎

50

课程名称:数学学习心理学

总 学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傅敏 教授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数学教学论方向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数学学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数学学习心理学研究简介 第三章 数学学习概论 第四章 数学学习的基本过程 第四章 影响数学学习的内部因素分析 第五章 影响数学学习的外部因素分析 第六章 数学学习的测量与评价 参考书目:

1.《中小学数学能力心理学》,[苏]克鲁切友基著,赵裕春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2.《学习的条件》,[美]罗伯特、M·加涅著,傅统生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77年版

3.《教育心理学》,邵瑞珍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4.《学习心理学》,[]王克先编著,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年版 5.《学习心理学——教与学的基础》,[日]羽生正义主编,周国韬编译,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6.《数学学习心理学》,[美]Richard R.Skemp著,[台]林义雄译,[台]九章出版社,1984年版

7.《基础心理学》,张述祖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8. Learning Mathematics——The Congnitive Science Approach to Mathematics Education. Robert B. Davis. CROOMHEIN,1984

9.《数学发散心理学》,朱智贤、林崇德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编制人:傅敏 审核人:孙名符

51

课程名称:经典数学

总 学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张定强 教授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数学教学论方向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分析学的结构、原理与方法 第二章 代数学的结构、原理与方法 第三章 几何学的结构、原理与方法

第四章 现代数学的结构、原理、方法特征概述 参考书目:

1.《数学分析的结构、原理与方法》,王仲春主编,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高等代数》,刘仲奎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高等几何》,梅向明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现代数学大观》,赵小平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编制人:张定强 审核人:吕世虎

课程名称:生物教学论与教育技术

总 学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黄爱仑 副教授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生物教学论方向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绪 论

第一章 生物学课程

第二章 科学本质与生物学素养

第三章 生物学教育有关的学习和教学理论

52

第四章 生物学教学设计及教学策略运用 第五章 生物学教学技能分析

第六章 教育技术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第七章 生物学实验 第八章 生物学教育评价

第九章 生物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十章 生物学教学研究 参考书目:

1.《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刘恩山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中学生物课程教育学》,杨华等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生物课程与教学论》,郑晓蕙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生物教育展望》,陆建身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编制人:黄爱仑 审核人:俞诗源

课程名称:现代生物技术概论

总 学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龚大洁 副教授 牛世全 副教授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生物教学论方向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现代生物技术已被世界各国视为一种高新技术。进入二十一纪后,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更成为领先技术,有人因此把二十一世纪称为“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技术之所以会被如此重视和关注,是因为它是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诸如食品短缺、健康问题、环境问题及资源问题的关键技术;还在于因为它与理、工、农、医等科技的发展,与伦理、道德、法律等社会问题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国民经济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生物技术既是现实生产力,也是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的潜在生产力。因此,作为生物教学论方向的研究生,了解并学好生物技术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及时和重要的。要着重掌握生物技术的定义、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应用的主要方面,同时也要了解它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

第一章 生物技术总论 第二章 基因工程

53

第三章 细胞工程 第四章 发酵工程 第五章 酶工程

第六章 生物技术与农业生产 第七章 生物技术与食品 第八章 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 第九章 生物技术与能源改造 第十章 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

第十一章 对生物技术发明的保护 第十二章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及其影响 参考书目:

1.《生物技术概论》,宋思杨、楼士林主编,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现代生物技术概论》,何忠效、静国忠、许佐良、孙万儒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翟中和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生命之线—基因与遗传工程》,[英]苏珊·奥尔德里奇著,喻富根、李宽钰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生物技术的现状与未来》,顾方舟、卢圣栋主编,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合出版社,1996年版

6.《我国生物技术的崛起——生物技术领域十年发展历程》,中国生物工程开发中心生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编,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7.《生物技术》,朱圣庚等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

8.《生物技术—跨世纪技术的主角》,李亚一等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

9.《生物技术的商品化》, 美国国会技术评价局编著,王作明、王善国等译,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年版

10.《生物技术与发展》,阿贝尔·萨松著,邵斌斌等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11.《基因工程原理》,吴乃虎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2.《现代生物技术导论》,瞿礼嘉、顾红雅、胡苹、陈章良著,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1998年版

编制人:龚大洁 审核人:牛世全

54

课程名称:人体科学

总 学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俞诗源 教授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生物教学论方向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通过学习,掌握细胞的结构,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和信号转导,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兴奋的传递,肌细胞的收缩,机体的基本组织与结构,骨和骨连结,全身骨骼肌的配布概况,神经元的信息传递,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视器和听器的结构与生理,血细胞及其生理,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血液循环的结构与生理,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结构与生理,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等基本知识,了解有关人体科学的前沿与发展动态。

第一章 细胞的结构与生理 第二章 基本组织 第三章 运动系统 第四章 神经系统 第五章 感觉器官 第六章 血液 第七章 循环系统 第八章 呼吸系统 第九章 消化系统

第十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 第十二章 生殖系统 第十三章 内分泌系统 参考书目:

1.《人体解剖生理学》,俞诗源主编,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生理学》(第六版),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版

3.《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二版),王玢、左明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5

编制人:俞诗源 审核人:黄爱仑

课程名称:地理教学论 总 学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地环学院 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赵生龙 讲师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地理教学论方向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地理课程论 第三章 地理学习论 第四章 地理教学方法 第五章 地理教学技能 第六章 地理教学媒体 第七章 地理课堂教学 第八章 地理教学实践 第九章 地理教学评估 第十章 地理教师论 第十一章 地理教学科研论 参考书目:

1.《地理教学论》,胡良民、袁书琪、关伟著,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地理教学论》,白文新、袁书琪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地理新课程教学论》,王民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夏志芳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地理教育学》,袁书琪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地理教学论》,陈澄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编制人:赵生龙 审核人:石培基

课程名称:现代自然地理学 总 学 时:54 学 分:3

56

开课单位:地环学院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张勃 教授 张明军 副教授 教学方式:讲授与课堂讨论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地理教学论方向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达到:(1)了解现代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研究领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2)掌握自然生产潜力和水量转化的计算方法;(3)掌握环境地球化学迁移转化的研究方法;(4)了解全球环境变化的重点研究领域,掌握全球变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方法;(5)掌握基本的地理模型模拟方法。

第一章 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面向21世纪的地理学 第三章 自然地域系统 第四章 自然生产潜力研究 第五章 水量转化

第六章 河流系统与环境变化 第七章 地表元素迁移集散与环境保护 第八章 生命元素平衡与健康和医学地理 第九章 实验地理学与地理工程学 第十章 全球变化研究

第十一章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 第十二章 极地与全球变化

第十三章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演化与分异 第十四章 中国水资源及其利用 第十五章 黄土高原与黄河泥沙 第十六章 黄淮海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十七章 坡地过程与坡地改良利用 第十八章 地理学研究的数学方法 第十九章 地理信息系统与自然地理研究 参考书目:

1.《现代自然地理》,黄秉维等著,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孙鸿烈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

57

3.《全球生态学——气候变化与生态响应》,方精云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论地理科学》,钱学森等著,海洋出版社,1994年版 5.《地理学研究进展》,左大康等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6.《生态系统生态学》,蔡晓明著,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中国干旱地区自然地理》,赵松桥著,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8. The Nature of Physical Geography. Gregory,K. J.,Edward Arnold. London, 1985

9. Physical Geography: Its Nature and Methods. Haines-Young,R. et al.,Harper & row. London,1985

10.《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方法与实践》,史培军等著,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环境地理学导论》,朱颜明等著,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编制人:张勃 审核人:刘普幸

课程名称:现代人文地理学 总 学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地环学院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王录仓 教授 张志斌 教授

教学方式:以课堂教授为主,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一些专题性讲座或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闭卷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地理教学论方向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绪 论

第一章 人地关系论

第二章 区位论与空间经济活动 第三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四章 城市化和城市空间分析 第五章 文化的空间结构与扩散 第六章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七章 政治地理空间格局 第八章 人文地理研究方法 参考书目:

58

1.《人文地理学》,王恩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人文地理学概论》,张文奎等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人文地理学导论》,张小林等著,测绘出版社,1995年版 4.《文化地理学导论》,王恩涌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年版 5.《政治地理学》,王恩涌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旅游地理学》,保继刚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城市地理学》,许学强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8.《人文地理学导论》,张小林等著,测绘出版社,1998年版 9.《人文地理学》,陈慧琳著,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编制人:王录仓 审核人:石培基

课程名称:历史教学论 总 学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姬秉新 教授

教学方式:课堂教授 考核方式:考试(课程笔记或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历史教学论方向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中学历史课程研究

第二章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材研究 第三章 中学历史教学理论 第四章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第五章 中学历史教学技能研究 第六章 中学历史现代化教学手段研究 第七章 中学历史学习研究 第八章 历史教学评价研究 第九章 历史教学准备研究

第十章 中学历史教师的自学成长、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 参考书目:

1.《历史教育学》,叶小兵、姬秉新、李稚勇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理解与实践高中历史新课程》,姬秉新、李稚勇、赵亚夫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59

2005年版

3.《历史教育学概论》,姬秉新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历史教育学》,金相成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历史教育学》,赵恒烈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年版 6.《历史教育学》,王铎全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比较历史教育学》,王铎全、李稚勇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8.《素质教育与历史教育学》,于友西、叶小兵等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历史教育论》,赵克礼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历史教材学概论》,朱煜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历史教育展望》,余伟民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社会科教育展望》,李稚勇、方明生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与展望》,姬秉新、苟正斐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历史思维能力研究》,赵恒烈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5.《历史教学实施指南》,杨扬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于春燕、王文丰主编,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教与学的心理学》,皮连生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8.《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梁平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石中英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教学行为指导》,[美]Donald R. Cruickshank、Deborah L. Bainer、Kim K. Metcaif著,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2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编制人:姬秉新 审核人:万明钢

课程名称:历史教育学 总 学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姬秉新 教授

教学方式:课堂教授 考核方式:考试(课程笔记或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历史教学论方向 补修课程:

60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中学历史教育目标论 第二章 中学历史课程论 第三章 中学历史教材论 第四章 中学历史学习论 第五章 中学历史教学论 第六章 中学历史开采评价论 第七章 中学历史教师论 第八章 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论 参考书目:

1.《历史教育学》,叶小兵、姬秉新、李稚勇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理解与实践高中历史新课程》,姬秉新、李稚勇、赵亚夫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历史教育学概论》,姬秉新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历史教育学》,金相成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历史教育学》,赵恒烈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年版 6.《历史教育学》,王铎全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比较历史教育学》,王铎全、李稚勇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8.《素质教育与历史教育学》,于友西、叶小兵等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历史教育论》,赵克礼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历史教材学概论》,朱煜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历史教育展望》,余伟民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社会科教育展望》,李稚勇、方明生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与展望》,姬秉新、苟正斐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历史思维能力研究》,赵恒烈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5.《历史教学实施指南》,杨扬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于春燕、王文丰主编,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教与学的心理学》,皮连生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8.《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梁平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石中英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教学行为指导》,[美]Donald R. Cruickshank、Deborah L. Bainer、Kim K. Metcaif

61

著,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2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编制人:姬秉新 审核人:万明钢

课程名称:中学历史教材研究 总 学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姬秉新 教授

教学方式:课堂教授 考核方式:考试(课程笔记或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历史教学论方向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地位、作用和沿革 第二章 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纂理论 第三章 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多样化趋势 第四章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第五章 21世纪的中学历史教科书 第六章 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的史料和教学 第七章 典型历史教材分析和教学研究 第八章 乡土教材和教学 第九章 中学历史视听教材和教学

第十章 海内外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 参考书目:

1.《历史教育学》,叶小兵、姬秉新、李稚勇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理解与实践高中历史新课程》,姬秉新、李稚勇、赵亚夫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历史教育学概论》,姬秉新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历史教育学》,金相成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历史教育学》,赵恒烈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年版 6.《历史教育学》,王铎全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比较历史教育学》,王铎全、李稚勇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62

8.《素质教育与历史教育学》,于友西、叶小兵等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历史教育论》,赵克礼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历史教材学概论》,朱煜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历史教育展望》,余伟民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社会科教育展望》,李稚勇、方明生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与展望》,姬秉新、苟正斐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历史思维能力研究》,赵恒烈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5.《历史教学实施指南》,杨扬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于春燕、王文丰主编,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教与学的心理学》,皮连生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8.《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梁平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石中英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教学行为指导》,[美]Donald R. Cruickshank、Deborah L. Bainer、Kim K. Metcaif著,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2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编制人:姬秉新 审核人:万明钢

课程名称:中学历史教学技能研究

总 学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任课教师及职称:姬秉新 教授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考核方式:考试(课程笔记或课程论文) 适合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历史教学论方向 补修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基本技研究 第二章 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研究 第三章 专题历史教授技能研究 第四章 现代化教学方式的运用技巧研究 第五章 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指导研究

63

第六章 历史教学评价研究 参考书目:

1.《历史教育学》,叶小兵、姬秉新、李稚勇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理解与实践高中历史新课程》,姬秉新、李稚勇、赵亚夫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历史教育学概论》,姬秉新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历史教育学》,金相成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历史教育学》,赵恒烈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年版 6.《历史教育学》,王铎全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比较历史教育学》,王铎全、李稚勇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8.《素质教育与历史教育学》,于友西、叶小兵等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历史教育论》,赵克礼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历史教材学概论》,朱煜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历史教育展望》,余伟民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社会科教育展望》,李稚勇、方明生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与展望》,姬秉新、苟正斐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历史思维能力研究》,赵恒烈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5.《历史教学实施指南》,杨扬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于春燕、王文丰主编,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教与学的心理学》,皮连生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8.《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梁平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石中英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教学行为指导》,[美]Donald R. Cruickshank、Deborah L. Bainer、Kim K. Metcaif著,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2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编制人:姬秉新 审核人:万明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