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教 学 目 的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作用,理解同一律、不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把握违反同一律、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要求学生能够分析一个事例是否违反基本规律的要求,在实践中善于运用基本规律发现别人的逻辑错误,同时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基本规律的要求,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教学 重点 1、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 2、不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 教学 难点 1、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2、违反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参考 资料 1、《普通逻辑基本原理》张路安主编 2、《普通逻辑学习指导书》王道君主编 3、《逻辑思维智慧导引训练》薛锡岑主编 第一节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概述 一、什么是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人们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和论证的规律,也就是人们在运用思维形式进行思维时必须遵守的最起码的准则。普通逻辑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二、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作用 (一)普通逻辑基本规律对人的思维活动具有强制性和规范性。 (二)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普通逻辑各项具体规则的
依据 。 第二节 同一律 一、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可以表述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与其自身保持同一。 同一律的公式为: A是A或A=A。 也可表示为: 如果A,那么A或A→A。 一个概念保持同一,是指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保持同一。 时间过得真快呀!比钢刀还快! 火车速度真快呀!比飞机还快! 一个判断保持同一,是指一个
判断的组成成分要保持同一。 所有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量项 主项 联项 谓项 所有犯罪行为都不是违法行为。 所有违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墨经》中讲必须保持概念同一的例子。 1、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 2、车,木也;乘车,非乘木也。 同一律要求人们自觉地保持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判断的确定性,或者说,同一律要求人们的思维具有确定性。 应当注意的是,同一律所说的概念、判断保持同一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同一思维过程。 同一思维过程 同一时间 同一方面 同一对象 张三是老年人。 张三是青年人。 虽然张三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但是他很诚实。 张三是罪犯,李四不是罪犯。 二、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 (一)混淆概念 (二)偷换概念 (三)混淆论题 (四)偷换论题 基本错误:思维不确定 混淆概念 偷换概念 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个概念来使用 区别: 混淆概念是无意识的 偷换概念是有意识的 罪犯与犯罪嫌疑人 上海宝山民警“网格化”巡逻当场抓获几名罪犯 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 从轻处罚与减
轻处罚 诉讼参加人与诉讼参与人 新飞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 5月上旬,对日本进行了为期5天的 国事访问,被称为“暧春之旅”。并在早稻田大学发 表了重要演讲。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 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珍爱 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 去,让各国人民永享太平。 日本文部省审定的历史教科书多次篡改侵华历史 1982年、1986年、2001年、2005年 “侵略华北” “进出华北” 在
生产力中,劳动力是最重要的,劳动力是谁生 的呢?是女人生的,所以,女人才是生产力中最重要 的。 鲁迅先生的《门外杂谈》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情: 甲乙两人,一强一弱,扮着戏玩。先是甲扮武松,乙 扮老虎,结果乙被甲打得要命,乙埋怨甲,甲则道: “你是老虎,不打,不是给你咬死了?”乙只得要求互 换角色,结果又被甲咬的得要命,乙说怨话,甲又道: “你是武松,不咬,不是给你打死了?” 这里,甲就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把戏台上的武松当作真武松来咬,把戏台上的老虎当作真老虎来打,犯了“偷换概念”的 逻辑错误。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末编》里,记录了 A、B两人的一段对话: A:B,我们当你是一个可靠的人,所以几种关于 的事情,都 没有瞒了你,你怎么竟向敌人告 密去了? B:岂有此理!怎么是告密!我说出来,是因为 他们问了我呀。 A:你不能推说不知道吗? B:什么话!我一生没有说过谎,我不是这种靠 不住的人! 这里,B不仅把向敌人告密的恶劣行径轻轻抹去,而且得出了告密有理的结论,本来A所说的“可靠”是指对忠诚,不向敌人泄密,而B却用“从来不说谎”即向敌人说实话来偷换。 张班是鲁班的师兄弟,手艺高超。有一次,张班给 一个财主修建台阁,财主和他口头约定:如果修的台阁 合其心意,赏“五马驮银子”,外带“一担米、两只猪、 三坛酒”。台阁修好了,财主里里外外都检查了也找不出 半点毛病,该按约定条件给 张班报酬了。财主叫家丁牵 来五匹马,并排站着,马背上横搁一块木板,上面放了 一块比手指还小的银子。财主说:“这就是我给你
的工钱 ――‘五马驮银子’。”接着财主拿来鸡蛋壳装的米粒说: “这是我赏的‘一蛋米’。”财主又从一个木匣里拉出了两只 蜘蛛,说:这是‘两蜘蛛’。”最后,他把指头伸到一只酒 壶里,蘸了一下,向前弹动了三下,对张班说:这是 ‘三弹酒’!” 华佗再见 混淆论题 偷换论题 把不同的判断当作同一个判断来使用 区别: 混淆论题是无意识的 偷换论题是有意识的 转移论题 “打击伪科学就是打击传统文化” “伪科学”一词常被提及,而日前一场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宋正海发起的“废除伪科学”学者签名活动刚刚结束,该活动征集到150名学者的签名支持。这场签名在学界引起了激烈争论,何祚庥等院士认为这是“非常荒唐”的。 某地铁上来一位抱婴儿的妇女,列车颠颇乘客拥挤,一位站着的中年人请一位青年姑娘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姑娘说“凭什么让我让座?”,
中年人说:“尊老爱幼是我们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精神文明的体现。” 这位姑娘眨眨眼,突然理直气壮的说“你配讲什么精神文明,你的吐沫星子都溅到我脸上了,你是耍流氓!” 中年人气的说“你是耍无赖.”。 “你才是无赖呢。”姑娘煞有介事的拿出手绢来擦脸。中年人脸气的铁青,无可奈何。 文章写作中的“走题了”、“跑题了” 日常说话中的答非所问 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意识。 吃饭决定思想体系。 填胃理论 请诸位先生告诉我们吧,究竟何时、何地、在哪个行星上有哪个马克思说过“吃饭决定思想体系”呢?诚然,马克思说过,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思想,可是谁向你们说过吃饭和经济地位是同一种东西呢?难道你们不知道,象
吃饭这样的生理现象和人们的经济地位这种社会现象是根本不同的吗? 同一律的作用在于保证人们思维的确定性。 第三节 不矛盾律 一、不矛盾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不矛盾律的基本内容可以表述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不矛盾律的公式为: 也可表示为: 并非(A并且非A) 或者 A∧A。 A不是非A 或 A≠A。 公式中的“A”与“非A”是指同一思维过程中的互相否定的一对思想,即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两个思想。它们可以是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
概念,也可以是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 A B A A A E I O 反对关系 下反对关系 差等关系 差等关系 矛 盾 关 系 矛 盾 关 系 就概念而言,不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概念不能既反映某一对象,又不反映某一对象。也就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用两个外延完全不同的概念指称同一
个思维对象。 自毁概念: 闪着灯光的漆黑宿舍 方的圆 一个黄昏的早晨,一个年轻的老人,手时拿着 一把锋利的钝刀,杀死了一个活崩乱跳的死人。 合法的非法行为 不等速的等速运动 就判断而言,不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作出的判断不能既肯定某事物具有某种属性,又否定某事物具有这种属性。也就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同一事物作出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论断。 1、有的犯罪不是故意的。 2、所有的犯罪都是故意的。 3、我们班所有同学都是河北人。 4、我们班所有同学都不是河北人。 综上所述,不矛盾律要求我们,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要使矛盾关系判断或反对关系判断同时为真,也不要用矛盾关系概念或反对关系概念去指称同一对象 。也就是要求人们的思维具有前后一贯性和不矛盾性 。 今年过节不收礼呀! 不收礼呀不收礼! 不收礼呀不收礼! 收礼只收脑白金! 脑!白!金! 二、违反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 违反不矛盾律的基本错误,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判断没有保持一贯性,出现了逻辑矛盾。逻辑矛盾又叫“自相矛盾” 。通常人们所说的 “出尔反尔”、“前言不搭后语”、“自己打自己嘴巴”,都 是思维自相矛盾的生动说明。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 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逻辑错误的表现形式: 第一种形式: 自毁概念,如前面的例子 第二种形式: 同一判断内部包含着自相矛盾的错误 例如:相传山东军阀韩复榘不学无术,他的演讲逻辑 混乱,矛盾百出,被传为笑谈。有一次,他到一个学校 发表演说,开头几句是:“今天是我讲话的天气,我 看人来得很茂盛,大概来了5/3,没有到的请举手!” 第三种形式: 两个判断之间存在着自相矛盾的错误 例如:阿凡提的传说中有一个叫《女人的话》的小 故事。毛拉经常向人劝戒说:“女人的话可千万不能 听啊!”阿凡提听了毛拉的这个话,有一天就跑去问 毛拉:“毛拉先生,女人的话能听不能听?”“咳,女 人的话可千万听不得!”毛拉说。阿凡提又说:“那就 照你的话办吧。我家里有两只羊,我女人说要送 给你,我说不送。多谢你给我把这件事断决
了。” 说着他转身就走。毛拉一听此话,马上跑去拉着 阿凡提说:“不过,女人的话有时候也可以听哩!” 第四种形式: 人们在态度与言行上的自相矛盾的错误 例如:有些同志喜欢在会上即席发表长篇讲话, 可是总要说上一些客套话:“刚才几位同志讲得很 全面、很深刻,我没有什么可讲的了。”然后却要 说上一大篇。这也是一种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另外,有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称为逻辑悖论。 我正在说假话。 最著名的逻辑悖论是罗素提出的理发师悖论。
一个理发师的招牌上写着告示 :
城里所有不自己刮脸的男人都由我给他们刮脸, 我也只给这些人刮脸。 谁给这位理发师刮脸呢?
如果他自己刮脸,那他就属于自己刮脸的那类人。 但是,他的招牌说了,他不给这类人刮脸,因此他 不能自己来刮。如果另外一个人来给他刮脸,那他 就是不自己刮脸的人。他的招牌说他要给所有这类 人刮脸。因此其他任何人也不能给他刮脸。 看来,没有任何人能给这位理发师刮脸了! 不矛盾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前后一贯性,避免自相矛盾。 小说《唐??吉诃德》里描写过一个国家。它有一 条奇怪的法律:每一个旅游者都要回答一个问题: “你来这里做什么?”
如果旅游者回答对了,一切都好办。如果回答错 了,他就要被绞死。 一天,有个旅游者回答:我来这里是要被绞死。
卫兵一听慌了神,如果他们不把这人绞死,他就 说错了,就得受绞
刑。可是,如果他们绞死他, 他就说对了,就不应该绞死他。 为了做出决断,旅游者被送到国王那里。苦苦 想了好久,国王才说:不管我做出什么决定,都肯 定要破坏这条法律。我们还是宽大为怀算了,让这 个人自由吧。 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是什么? 二、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是什么? 三、不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是什么? 四、违反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是什么? 五、下列思想是否违反基本规律的要求?为什么? ⒈有人说:“经验主义不能一概反对,例如工作经验、学习经